來源:新聞晨報 記者:邱儷華
以時尚方式演繹傳統的「清音會」近年來幾乎已經成了東藝的一塊「時尚招牌」——突破傳統藝術原有的表演空間,用時尚的劇場、另類的表達,令當代人迅速與傳統「聯通」。評彈名家周紅、京劇名角王珮瑜,都曾在這裡引爆過票房。今春,上海崑劇團的「熊貓級」崑曲名家張靜嫻本著「傳統藝術應該要活在當下」的理念,也加入了這個「先鋒」行列,4月26日、27日兩天,「嫻情偶記——張靜嫻水磨情緣清音會」將以新穎的微劇場樣式,在東方藝術中心重現張靜嫻56年的崑曲人生。原本26日一場的演出迅速賣空,主辦方決定27日加場,依舊火爆。
全息,解碼張靜嫻的藝術人生
入門伊始,張靜嫻就未曾停下過對崑曲的鑽研,她不僅天賦佳嗓,對音樂的敏感和領悟亦高,啟蒙時期從「傳字輩」老師那裡初學崑曲聲腔,後歷時幾年跟隨俞振飛大師「開小灶」精鑽細磨,在常年不斷的演出中嘗試積累,對崑曲唱腔別有心得與造詣。她的唱,極致講究規範與細膩,曲盡其妙,用聲音傳遞出崑曲這種「殿堂級」劇種的典雅高貴氣質;同時,她善於用聲音表現各種人物,從閨閣千金到宮廷貴婦,從中國才女到麥克白夫人,無一不能用聲音傳神。張靜嫻最為人稱道的演唱功力,將在這場「清音會」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玉簪記》、《長生殿》、《血手記》、《司馬相如》、《班昭》、《佔花魁》、《鐵冠圖》、《牆頭馬上》 等在張靜嫻藝術人生中佔據特殊地位的劇目都將有經典唱段呈現。
「嫻情偶記」摒棄了傳統的表現形式,張靜嫻全程不帶妝,而是以現代裝束與觀眾見面,用四折《牡丹亭》的經典摺子來串起整個演出,因此除了唱,張靜嫻可能還會有話劇表演——當下的她和每個人生階段的「自己」(由專門演員扮演)在舞臺上對話。包括演唱的方式,也會突破崑曲的傳統方式,導演表示演出前會不斷研發各種伴奏方式,不乏一鼓一笛的組合,甚至會讓張靜嫻「跨界」。
多媒體、情境扮演(由專門演員演繹人生不同階段的張靜嫻)、代表曲目相結合的「清音會」,將帶著觀眾全息解碼張靜嫻的藝術人生。
探索,排練場就是一個實驗室
張靜嫻說,本來覺得到了這個年齡,創新和玩時尚應該都是年輕人的事情,但是80後導演餘鰻文的提議給了自己觸動,「我發現她說得對,傳統藝術應該要活在當下,這樣的創意演出,哪怕不是很成熟的表達,也沒有關係,嘗試本身是必要的,應該勇敢去做。再不做,等到沒有力氣做了就會後悔了。整個排練場就像一個實驗室,我也很好奇最後開演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方式。」
其實,在張靜嫻的從藝路上,她一直在為崑曲「突圍」做各種嘗試:「文革結束昆團成立,我當時32歲上有老下有小,但還是決定回來。可惜,崑曲第二春的日子很短,很快各種藝術樣式都進來了,流行歌曲啊四喇叭啊,那時候還有人說『也許只有崑曲滅亡了你們這些人才能重新開始』,可以說崑曲立刻就進入艱難期了,但是我一直沒有放棄(期間張靜嫻做了很多創新和堅持,比如用崑曲演出《麥克白》在國外獲得巨大成功,但在國內卻反響一般,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在演出中會首次披露給觀眾)。20年前當時有人說『現在是商品社會,但只有你們紹興路9號(上海崑劇團地址)是一片淨土』,這話聽著心裡開心,但是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原創《班昭》的時候,我自己去跑票人家不了解難免會遭到冷遇,我當時就跟自己說一定要『摒牢』!不光是我,我們團都是這樣,現在回過頭去看,堅持還是值得的。現在當然比當年好一點,但從付出和回報來說,還是會覺得對這一行不太公平,但我們不發牢騷,希望會越來越好。」張靜嫻崑曲人生的起起落落裡,也折射出上海的城市發展變遷。通過這場演出,觀眾能夠領略到的除了一個崑曲閨門旦傳奇的從藝之路,還有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的助演陣容也十分「豪華」,張靜嫻的師兄師姐也是舞臺搭檔蔡正仁、嶽美緹將登臺,古琴大師龔一則將與她合作琴曲《胡笳十八拍》。演出還準備了兩個「彩蛋」:張靜嫻將首唱《慈悲願》; 而演出末尾,將有一闋40後傳統戲曲藝術家與90後現代音樂人的跨界對唱。
值班編輯:王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