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敢:我與崑曲

2020-12-28 古代小說研究

小引:我的戲曲情緣

1945年3月17日,我在安徽省蚌埠市出生,5歲以後在豐縣(山東省,1953年前;江蘇省,1953年後)生活。我兒時多病,父母皆忙,由祖母看護。其時家境尚好,常被祖母帶去戲園聽戲。

作者讀研期間於徐州師範學院

在我的記憶中,戲園裡有好多小吃,也好玩,至於唱的是京劇、拉魂腔(柳琴戲、泗洲戲)還是梆子戲一概不知。耳濡目染,就這樣,我與戲曲結下不解之緣。

我是在豐縣中學讀完初中、高中的。初中時代,每次姑母從淮南市來豐探親,我都鬧著讓她帶我去人民劇場聽戲,什麼拉魂腔的《周公趕桃花》、梆子戲的《反徐州》、四平調的《站花牆》等都有印象。

高二暑假期間,聽一家「小窩班」(農村民間小戲班)唱戲,一個小花旦的表演讓我流連忘返,竟動其讓人說親的念頭。好在家人堅決制止,否則真不知我此生會如何度過。

那時候考大學,填報志願都由班主任代庖。我因為各科成績皆可,被填報考理工科,為浙江大學土木系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錄取。因為升學、生病、文革,很長時間無暇顧及戲曲,只是隨大溜聽聽、唱唱「樣板戲」而已。

直到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考,其時我在六機部6214廠參加三線建設,終於可以棄工從文,我選擇了唐宋詩詞與元明清戲曲小說方向備考。於是古代戲曲進入我的視野,但崑曲究系何腔何調,無有一人可以請教,也找不到專業類書籍能夠索閱。

幸好豐縣老鄉、廠組織部科長王庭箴兄手頭有一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7月版《湯顯祖集》送我使用,在才解了燃眉之急。該輯第三、四冊為戲曲集,由錢南揚先生校點。因此,「臨川四夢」成為我學習古代戲曲的入門。

作者碩士論文封面

後來我回到家鄉在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今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讀研,專業是中國文學史,研究方向是元明清戲曲小說,碩士論文為《趙氏孤兒劇目研究》,從此進入戲曲的學術殿堂。

一、我早期聽過的崑劇劇節目

撰寫碩士論文期間,圍繞趙氏孤兒劇目演變,糾纏在雜劇、南戲、傳奇、崑曲、花部之間,必須從套數、曲牌(引子、過曲、尾聲、集曲)去分析文本與聲腔,很想能夠聽聽崑曲是什麼感覺。

1981年9月底至10月19日,為撰寫碩士論文,我與鄧瑞瓊師兄在北京讀書。其間一日(因為該時日記丟失記不清具體時間了)到廣和劇場觀聽北方崑曲劇院演出《牡丹亭》,算是第一次聽到實體崑曲。

1983年6月23日北方崑曲劇院《牡丹亭》節目單

該劇馬少波為藝術顧問,葉弢、傅雪漪做劇本整理,執行導演為馬祥麟,作曲為傅雪漪,董瑤琴飾春香,蔡瑤銑飾杜麗娘。在劇場碰到中國戲劇家協會的郭亮,郭先生是知名編劇,我們向他請教了不少崑曲常識。

平心而論,我沒有聽懂所有唱腔,冷僻曲牌甚至不看字幕不知所唱何字。那種吳儂軟語式的水磨調與我聽過的地方戲曲差別太大,令人一時摸不著頭腦。這是我第一次在劇場觀看崑劇演出,談不上喜歡,更談不上愛好,只是專業需要,但畢竟實實在在地接觸到了崑曲。

1983年6月4—29日,我到北京圖書館古籍部(柏林寺)、首都圖書館(國子監)、中國藝術研究院戲研所資料室(東四八條)讀書。

其時我已在徐州市文化局工作,6月12日晚,去廣和劇場觀聽江蘇省崑劇院演出《玉簪記》。該劇由宋詞改編,藝術指導為周傳瑛、張嫻,胡錦芳飾陳妙常,王亨凱飾潘必正,黃小午飾張孝祥,林繼凡飾香公。

1983年6月12日江蘇崑劇院《玉簪記》節目單

此系首場演出,但僅賣出二三百張票。有些人沒有聽到底就離開了劇院,我自然堅持到最後。蓋先師王進珊先生偏好《玉簪記》,尤喜《琴挑》一出,曾命我分析其【懶畫眉】【朝元歌】對小生與貼角色的塑造作用。我當時所交作業只是就曲辭立論,先生要我再從曲牌選用方面增加評析,這是個文學加音樂綜合問題,我沒能完成。

這次我還真的聽出一點門道,在【懶畫眉】階段,潘、陳二人尚是愁悶難譴而不失品量含蓄;在【朝元歌】階段,已是風清月朗、把調情意而錯落有致、跌宕起伏。此一折唱工戲,真乃纏綿婉轉之音、抑揚頓挫之腔,崑曲的音樂渲染描繪絕非一般花部音樂所能比擬。這場演出使我好像一下子開了竅,至少令我對崑曲增加了愛好。

1983年6月23日晚,去廣和劇場觀聽北昆演出《西廂記》。該劇由馬少波改編,李紫貴導演,傅雪漪作曲,蔡瑤銑飾崔鶯鶯,徐鳳山飾張君瑞,董瑤琴飾紅娘。劇場仍只有二三百人,但似乎整場無人退席。

1983年6月23日北方崑曲劇院《西廂記》節目單

此前一日,與周傳家相識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傳家兄正隨張庚先生攻讀博士學位。翌日,與卜鍵相識於北京圖書館善本室,卜鍵兄正隨祝肇年先生攻讀碩士學位。

復一日晚,我們三人小酌於中央戲劇學院研究生部卜鍵宿舍。席間,說起崑曲,皆認為好看難懂,乃專其業者所可為,但既研究中國古代戲曲,則舍崑曲其誰?說來也巧,後來我在徐州市文化局做局長,傳家兄到北京市戲研所任所長,而卜鍵兄亦曾任文化藝術出版社社長、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總經理、中國文化報總編輯,皆要與戲曲相伴終生。

1989年三四月間,為迎接6月15—20日在徐州召開的首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曾計劃為會議準備一場崑劇折子戲專場。當時通過江蘇省崑劇研究會聯繫江蘇省蘇崑劇團演出,並決定屆時由常務副會長顧篤璜率隊來徐。

後因故未果,直至1999年才彌補了此一遺憾。此乃後話,參見下文。

1989年4月12日江蘇省崑劇研究會信函

1989年2月1—2日,海峽兩岸明清小說金陵研討會在南京召開。2月3日晚,會議組織去朝天宮江蘇省崑劇院排練廳觀聽折子戲專場,所演散出為《打虎·遊街》《防鼠·測字》《燕子箋·狗洞》《遊園·驚夢》。

1990年12月7—8日,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與掃黃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12月8日晚,會議組織去人民劇場觀聽黃小午、林繼凡、胡錦芳主演的崑曲折子戲。

1991年4月16日晚,去北京人民劇場觀看江蘇省崑劇院首演《桃花扇》,石小梅飾侯方域,榮高棠、張庚、郭漢城等與觀,僅三成座。

1992年10月18—20日,,92中國國際《紅樓夢》學術研討會在揚州召開。19日晚,會議組織觀聽江蘇省崑劇院折子戲專場(張繼青演出《牡丹亭·尋夢》《爛柯山·痴夢》、胡錦芳演出《療妒羹·題曲》《鐵冠圖·刺虎》)。

至此,至少七次的觀聽崑劇演出,對崑曲我經由學習需要到自願聆聽的轉變,從一竅不通到朦朧懵懂到有所開悟到略知一二到有所期盼,循序漸進,但距離感知其三昧尚有一大段行程。不過,深不可測的崑曲(戲曲)已經極其強烈地吸引著我,使我逐步確立了為之奉獻終生的意願。

1983年6月12日江蘇崑劇院《玉簪記》節目單

1995年2月我從徐州市文化局局長左遷徐州教育學院院長,這一極不自願的調動,卻既回歸了教學與科研又成全了我的崑曲夢。在其位謀其政,我得先幹好本職工作,努力在小天地去做大文章。同時,用所有業餘時間來實踐這個夢想。1999年是一個集中爆發年份,在這一年或者說從這一年起,我從兩個方面邁開了實際步伐。

二、我組織的崑劇演出與崑曲教學活動

一個方面是尋找機會與崑劇團體和崑曲名家開展聯誼活動,熟悉劇團,熟悉演員,熟悉劇目,將崑曲研究與腔格學習結合起來。

1999年是徐州教育學院建院40周年,以慶祝促建設,要籌辦一系列活動項目,其中之一即由徐州教育學院主辦江蘇省古代戲曲研討會。徐州還從無崑劇院團前來演出,因此藉機邀請江蘇省崑劇院給會議作專場演出,同時來徐公演、教學。

1999年8月3日,遂去南京洽談相關事宜:一、聘請張繼青、石小梅為徐州教育學院兼職教授,二、與《藝術百家》編輯部、東南大學戲曲研究所聯合主辦江蘇省古代戲曲研討會,三、邀請江蘇省崑劇院為江蘇省古代戲曲研討會作專場演出。

張繼青飾演杜麗娘

當晚宴請於宴月樓,張繼青、石小梅、邵愷潔、蘇位東、馮建民、蔡敦勇、徐子方、苗藝明(江蘇省中外社會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劇影月報》編輯部主任)等在座。次日,江蘇省崑劇院還席於梨園賓館,邵愷潔、張繼青、石小梅、蘇位東、馮建民、金偉炎(副院長)、童宜正(演出科長)在座。兩次協商,達成共識。

每個人都有偶像,擠進崑曲界自然崇拜度曲名家。崑劇表演藝術家是我首先願意拜見的人士,江蘇省崑劇院的名家即為其中之一。張繼青、石小梅是江蘇省崑劇院的臺柱子,乃當代崑曲青衣、小生的代表性人物,她們均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1999年11月11—13日,遂全力籌備江蘇省古代戲曲研討會。

11日晚宴請前來出席會議的王鴻(江蘇省文化廳原廳長、江蘇省中外社會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苗藝明於杏壇酒樓,會務與演出相關人員吳安琳(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書記)、董瑞華(江蘇省梆子劇團原副團長、徐州教育學院音樂系主任、一級作曲)、周長鍾(江蘇省梆子劇團一級編劇)、張虹(江蘇省梆子劇團一級演員、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李先鋒(江蘇省梆子劇團副團長、一級演員)、李水蓮(徐州市京劇團一級演員)、邵建偉(徐州市京劇團一級演員)、孟浩(江蘇省柳琴劇團一級演員)、王曉紅(江蘇省柳琴劇團一級演員、2004年獲得第二十二屆梅花獎)、邵衛旭(徐州教育學院副院長)等在座。

1983年6月23日北方崑曲劇院《西廂記》節目單

12日晚宴請前來出席會議的蘇位東、馮建民、徐子方、童宜正、管若松於楚都酒樓,彭城大學副校長殷惠光與徐州師範大學團委書記朱某,以及會務與演出相關人員邵衛旭、段世銀(徐州教育學院辦公室秘書)、董瑞華、俞方(徐州電影公司總經理)在座。這實際是一個小型協調會,商議江蘇省崑劇院會議專場演出、公演專場演出與送崑曲進大學校園專場演出事宜。

13日晚宴請前來演出與教學的江蘇省崑劇院「六朵梅花」張繼青、石小梅、張寄蝶、林繼凡、胡錦芳、黃小午於花園飯店,王鴻、高之鈞(徐州市副市長)、趙碧凌(徐州市文聯副主席、原徐州市京劇團團長)、苗藝明在座。品酒議事是當年時尚,是故飯局頗多。不過,此乃雅集並非酗酒。

1999年11月14日江蘇省古代戲曲研討會開幕式主席臺

14日8:00,由徐州教育學院、東南大學戲曲小說研究所、《藝術百家》編輯部聯合發起,由徐州教育學院主辦之「江蘇省古代戲曲研討會」在徐州市楚都酒樓開幕,市委副書記胡振龍,省文化廳原廳長王鴻,省文聯副主席張繼青,《藝術百家》主編蘇位東,東南大學戲曲小說研究所所長、《東南大學學報》主編徐子方,江蘇省崑劇院院長邵愷潔在主席臺就坐,吳敢主持會議,蘇位東致開幕詞,胡振龍致歡迎詞,王鴻、邵愷潔講話。南京大學教授吳新雷、俞為民,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美林、李靈年、王星琦、陸林,蘇州大學教授王永健,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敬、於質彬、蔡敦勇、馮建民,徐州師範大學教授趙興勤,江蘇教育學院教授朱恆夫,韓國全南大學教授粱會錫,江蘇省崑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石小梅、張寄蝶、林繼凡、胡錦芳、黃小午等六七十人出席會議。

1999年11月14日江蘇省古代戲曲研討會合影於徐州楚都酒樓

合影后大會發言,徐子方主持。下午大會發言,王永敬主持,我以《姚燮與今樂府選》為題發言。11月15日上午,大會發言,馮建民主持,重點討論推進江蘇省古代戲曲研究事宜,吳新雷做會議總結,吳敢致閉幕詞。

會議期間與會後均有不少師友鼓勵我挑頭申辦江蘇省古代戲曲學會或將二級學會江蘇省崑劇研究會升格為省級一級學會,以於質彬先生最為踴躍。

當年我在徐州市文化局工作受聘為江蘇省戲曲學會理事時,確曾想到過此事。後來我工作單位變動,此議遂擱淺。以會議促成學會是最佳途徑,但我斟酌再三,覺得不在其位難謀其政,且徐州地處江蘇邊遠也難以運作,最後還是選擇了放棄。

1999年11月14日徐州教育學院兼職教授受聘儀式

14日上午大會發言同時,徐州教育學院兼職教授受聘儀式在楚都酒樓舉行。胡振龍、王鴻、邵愷潔、趙興勤以及教院與徐州師範大學聯合委培的碩士研究生、徐州師範大學元明清戲曲小說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參加活動,吳敢主持並向張繼青、石小梅頒發聘書,張繼青、石小梅、邵愷潔講話。

1999年11月14日徐州教育學院兼職教授受聘儀式合影

14日午會議宴請於楚都酒樓,徐州市政協副主席蕭樹平主宴。

1999年11月14日江蘇省古代戲曲研討會宴請

首桌蕭樹平、張繼青、邵愷潔、吳新雷、陳美林、李靈年、王永健、於質彬、蔡敦勇、吳敢,次桌唐晉元(徐州教育學院副院長)、石小梅、張寄蝶、林繼凡、胡錦芳、黃小午、蘇位東、粱會錫、俞為民、王永敬,三桌邵衛旭、徐子方、馮建民、趙興勤、朱恆夫、林鑫、陸林、童宜正、戴培德、趙堅,其餘自由入席。

1999年11月14日江蘇省古代戲曲研討會專場演出吳敢與張繼青合影於徐州市中山堂

14日晚7:00,江蘇省古代戲曲研討會專場文藝演出在中山堂舉行,胡振龍,王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苗敬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丁養華,副市長高之均、黃九章,蕭樹平,原副市長蘇士語,參加江蘇省古代戲曲研討會的全體人員等觀看演出。

1999年11月14日江蘇省崑劇院為江蘇省古代戲曲研討會專場演出合影於徐州中山堂

演出節目單為:1、《牡丹亭·遊園》(胡錦芳飾杜麗娘,叢海燕飾春香);2、《長生殿·酒樓》(黃小午飾郭子儀,李鴻良飾酒保);3、《義俠記·遊街》(張寄蝶飾武大郎,叢海燕飾鄆哥);4、《西廂記·遊殿》(林繼凡飾法聰,石小梅飾張生,沈露露飾崔鶯鶯,顧湘飾紅娘);5、《爛柯山·痴夢》(張繼青飾崔氏,李鴻良飾張西橋,黃小午飾院子,王維艱飾衙婆)。

1999年11月江蘇省崑劇院演出節目單

15日上午江蘇省崑劇院參觀徐州市兩漢文化景區。下午與會人員參觀徐州市兩漢文化景區。

19:40,江蘇省崑劇院在中山堂公演,節目單為:1、鍾馗嫁妹(單曉明飾鍾馗,單曉清飾驢鬼,孫海蛟飾大鬼,李鴻良飾燈鬼,計韶清飾抬子鬼,鮑學軍飾傘鬼);2、《義俠記·遊街》(張寄蝶飾武大郎,叢海燕飾鄆哥);3、《水滸記·活捉》(林繼凡飾張文遠,胡錦芳飾閻惜嬌);4、《白羅衫·看狀 詰父》(石小梅飾徐繼祖,顧俊飾奶公,趙堅飾徐能)。

16日晚,江蘇省崑劇院在徐州師範大學舉辦《崑劇演示欣賞晚會》,節目單為:一、主講人張寄蝶,介紹崑劇、崑劇藝術與晚會所演折子戲演員。二、演出,節目單為:《牡丹亭·遊園》片段(胡錦芳飾杜麗娘,叢海燕飾春香);2、《虎囊彈·山門》片段(趙堅飾魯智深,李鴻良飾酒保);3、《寶劍記·夜奔》片段(柯軍飾林衝);4、《玉簪記·琴挑》片段(石小梅飾潘必正,徐昀秀飾陳妙常);5、《三岔口》片段(單曉明飾任堂惠,單曉清飾劉利華);6、《孽海記·下山》(李鴻良飾本無,鄭毅飾色空);7、《義俠記·遊街》(張寄蝶飾武大郎,叢海燕飾鄆哥)。

17日下午,省昆在彭城大學演出;17日晚,省昆在中國礦業大學演出,內容均同。「崑劇進校園」三場演出,有個總標題《高雅民族藝術進校園 崑劇走向大學生》,是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中共江蘇省委高校工作委員會、江蘇省教育委員會、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

江蘇省崑劇院來徐以前,已經在南京大學、南京大學浦口分院、東南大學、東南大學浦口分院、南京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南京氣象學院、南京審計學院、南京建築學院、南京理工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南京郵電學院、南京林業學院做過同類演出。

1999年11月16日吳敢與石小梅合影於徐州教育學院

11月16日11:30,與石小梅商議講學具體事宜,建議講解崑劇表演藝術、崑曲聲腔特徵外教唱《玉簪記·琴挑》唱段。

11月18日下午,石小梅為徐教院中文系97級開設《崑曲藝術》講座。

1999年11月石小梅教學講義

11月19日全日,石小梅為徐師大、徐教院元明清文學碩士研究生講《崑曲演唱與表演》,並拍曲教唱【懶畫眉】,吳敢、趙興勤、魏崇新(徐州師範大學科研處處長、文學博士)、馬衍(徐州教育學院藝術系主任)、張虹、李先鋒、李水蓮、呂靖波(以下均為我與趙興勤的碩士研究生)、李忠良、孫霞、史春燕、趙天為、李娟都是習曲的學生。

1999年11月16日吳敢與石小梅、趙興勤、魏崇新等合影於徐州教育學院

好像只有李水蓮、趙天為當場便學會了全曲,其餘年輕人事後反覆吟唱才勉強學會。小梅回南京後,我雖請水蓮輔導我多次,亦未能唱好。晚為石小梅餞行於二招,徐州教育學院副院長宋農村、唐晉元、孫淑君、邵衛旭,中文系主任左澎,科研處長程佩璇,徐州市文化局黨委副書記孫厚興,趙興勤,馬衍在座。

經過這一次活動,徐州第一次有了崑劇演出,江蘇省崑劇院第一次到了徐州演出,徐州高校也第一次聘請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為兼職教授,並進行了實體教學。

尤其是江蘇省崑劇院整建制全員前來徐州,令我格外感動。我結交了好幾位崑劇演職人員,特別是與石小梅的幾日相處,經其耳提面命,樂盲的我竟然也開始拍曲。

三、我參加的崑曲研討與演唱一體活動

另一個方面是戲曲格律文獻(自然多是崑曲格律文獻)研究與古代戲曲學術活動。本節只說崑曲研討與演唱一體活動,一般意義的戲曲研討活動參見《我與戲曲》(二)。

1、1999年8月21—23日,因為上海崑劇團借用徐州市京劇團(徐州文化藝術學校)的梅派花衫李雪梅出演新版《牡丹亭》之杜麗娘,應邀前去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場觀摩彩排,同行者有孫厚興、及巨濤(徐州文化藝術學校校長)、馬衍、李忠良、孫霞、趙天為等。

李雪梅飾杜麗娘

21日晚觀摩《牡丹亭》上本「驚夢」,22日晚觀摩《牡丹亭》中本「回生」,23日晚觀摩《牡丹亭》下本「圓駕」。彩排獲得成功,與觀人員評價甚高。

22日中午,上海崑劇院宴請於小樟樹酒家,蔡正仁、史耘、葉恆峰、吳敢、孫厚興、及巨濤、杜慶英(李雪梅之母,江蘇省梆子劇團知名演員)、李雪梅在座。蔡正仁可謂當代崑曲第一小生,雖已近花甲之年,不但舞臺形象風流倜儻,生活中亦尚可窺見美哉少年的影像。李雪梅是徐州市京劇團一級演員,次年便以此演獲得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2、2000年3月31日至4月6日,「首屆中國(蘇州)崑劇藝術節暨優秀古典名劇展演」在蘇州舉行。國家文化部、江蘇省政府、蘇州市政府主辦,文化部振興崑劇指導委員會、江蘇省文化廳、蘇州市文化局、崑山市政府承辦,中國崑劇研究會等協辦。參演單位有:上海崑劇團,北方崑曲劇院,江蘇省崑劇院,江蘇省蘇崑劇院,湖南崑劇團,浙江省京昆藝術劇院崑劇團,,浙江永嘉崑曲傳習所。祝賀演出單位:香港顧鐵華振興崑劇基金會,臺灣聯合崑劇團,日本崑劇之友社,昆明崑劇古樂研究會,浙江省藝術學校。

3月30日8:00,偕馬衍、孫霞、趙天為、史春燕、李水蓮驅車經南京接吳新雷、俞為民、陳雷(徐州文化藝術學校副校長、徐州京劇團團長)去蘇州,即宿蘇州市會議中心。晚蘇州戲劇學校校長龔平宴請於重慶火鍋城,席間對本次藝術節多有介紹。

2000年3月31日與卜鍵、俞為民合影於蘇州亭林公園

3月31日10:00,觀看江蘇省蘇崑劇團演出蘇劇《花魁記》於開明大戲院,王芳飾花魁女。14:00,會議組織參觀崑山市區、亭林公園、崑曲博物館,與卜鍵、俞為民有合影。

晚崑山市委市政府宴請於崑山賓館,是為藝術節組委會歡迎宴會。19:45,於崑山大戲院舉行開幕式,周巍峙、梁保華、郭漢城、劉厚生、潘震宙、王珉、陳德銘、王文章、季根章、朱家溍、曲潤海、王蘊明、薛若琳、劉俊鴻等在主席臺就坐。旋觀聽江蘇省崑劇院演出《桃花扇》,石小梅飾侯方域,胡錦芳飾李香君,林繼凡飾阮大鋮,黃小午飾楊龍友,張寄蝶飾保兒,趙堅飾蘇崑生,柯軍飾史可法,劇本改編張弘、王海清。

4月1日上午,偕馬衍、孫霞、趙天為、史春燕、李水蓮等小走觀前街,參觀蘇州市戲曲博物館,遇吳新雷、俞為民、顧玲森。

2000年4月1日與吳新雷、俞為民、顧玲森合影於蘇州習曲博物館

14:30,於開明大戲院觀聽永嘉崑曲研習所演出《張協狀元》,林媚媚飾張協,楊娟飾貧女、勝花,王成虎飾小二、王德用、黃門、強盜甲,呂德明飾大公、祗候、強盜乙等。晚卜鍵邀飲於得月樓,吳新雷、俞為民、蘇位東以及南大、徐州一行19人在座。

4月2日9:30,參加崑劇理論研討會於蘇州會議中心,郭漢城、劉厚生、王文章、戴英祿、王蘊明、曲潤海、薛若琳、朱家溍、傅雪漪、胡芝風、霍大壽、吳新雷、俞為民、蘇位東、卜鍵、周傳家、廖奔、邵愷潔、蔡正仁、顧篤璜、顧玲森、林毓熙、錢瓔、曾永義、叢兆桓、張冬青(美國冬青崑曲社社長)、前田尚香(日本崑劇之友社)、陳嘉定(華盛頓崑曲研討會)等一百多人出席。

14:30,於忠王府古戲臺觀聽江蘇省蘇崑劇團演出崑劇《釵釧記》,陶紅珍飾芸香,楊曉勇飾皇甫吟等。孫家正、顧浩、郭漢城、劉厚生、王文章、曲潤海、季根章等與觀。

4月3日全日,偕馬衍、孫霞、趙天為、史春燕、李水蓮等參觀上海青浦大觀園、周莊。下午返蘇後偕李水蓮訪胡芝風。晚於開明大戲院觀聽湖南省崑劇團演出《荊釵記》,張富光飾王十朋,傅藝萍飾錢玉蓮等。

2000年4月3日與馬衍、孫霞、趙天為、史春燕、李水蓮合影於青浦大觀園

因為4日與卜鍵經滬乘機返徐公幹,其餘演出未能觀看,頗覺遺憾。

這次大展演亮出了中國崑劇全部家底,使觀演者大飽眼福之際,可以品味當代崑曲的多姿多彩,可以分察各地崑曲的同異,可以領悟古今崑曲的奧竅,實屬空前。

3、2000年7月4—7日,「,2000南京·中國古代戲曲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蘇州召開,會議由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所、江蘇省藝術研究所《藝術百家》編輯部主辦。與會人員89人。因為我被徐州市委選派為第二批縣處級「三講」巡視組組長,只參加了4日一天會議。

該會成立一會議組織機構,董鍵為主席,王永敬為執行主席,俞為民、馮建民、朱恆夫為執行副主席,吳新雷、吳敢為顧問。4日上午,於江蘇石城會議中心舉行開幕式,王永敬主持,馮建民介紹有關人員,董鍵致開幕詞兼做學術報告,談20世紀中國戲曲、話劇二元對立與互補的格局,古代戲曲(特別是崑曲)20世紀尋找與社會結合的路子即戲改問題等。我與吳新雷、劉蔭柏、俞為民、朱恆夫亦在主席臺就坐。

晚宴請與會人員於石城會議中心,我致祝酒詞,與董鍵、吳新雷、俞為民、王永敬、王永寬、於質彬、赤松紀彥同桌。移會蘇州後7日晚曾組織了一場崑劇演出,可惜我未及與觀。

2000年8月15日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溫州南戲新編系列劇目展演合影於溫州市

4、2000年8月15—19日,「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溫州南戲新編系列劇目展演」在溫州市舉辦。

會議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廳、溫州市政府聯合主辦,溫州市文化局、溫州師範學院承辦。與會人員96人,發言論文31篇。會議論文集《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溫州市文化局編,中華書局2001年5月一版。

8月14日20:00,於東南劇院觀看溫州市越劇團演出越劇《荊釵記》。15日8:00,在奧林匹克酒店三樓會議室舉行開幕式,溫州市文化局長瞿紀凱主持,溫州市市長錢興中致開幕詞,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戴英祿、中國劇協秘書長王蘊明、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所長王安葵、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顧頌恩講話。

下午大會發言,在第三場我以《從趙氏孤兒劇目演變看戲劇改編》為題發言,陳多、洛地主持。

19:45,觀看溫州市甌劇團於溫州大戲院演出《殺狗記》。

16日,全天參觀瑞安市(高則誠紀念堂等)。19:45,觀看溫州市越劇團於東南劇院演出《白兔記》。17日15:00,觀聽永嘉崑劇團於溫州大戲院演出《張協狀元》,演員陣容同蘇州。

19:45,觀看溫州市平陽小百花越劇團於東南劇院演出《拜月記》。18日19:45,觀看樂清越劇團於東南劇院演出《洗馬橋》(根據《金釵記》改編)。

《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這是縮小版的首屆崑劇節,主題是南戲改編,開啟了溫州創建南戲研製中心的歷程。不久,溫州大學從南京大學引進俞為民為特聘教授,帶進若干國家科研項目和一系列研究成果,南戲研究中心正式開張。

溫州不僅是南戲的發源地,而且近現代出現了(出生或工作過)好幾位曲學名家,如王季思、董每戡、徐朔方、鄭西村、胡雪岡、孫崇濤、葉長海等。我一時還不能完全說清溫州如何成為南戲發源地與其時南戲具體模樣,但我能預測,以當前浙江省與溫州市創辦南戲研究基地的氣度與實力,不久即可名副其實。

5、2007年5月23日至6月10日,「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舉辦,分博覽活動、城市活動、演出活動三大類。其中一項即為「川昆搶救繼承展演暨中國地方戲與崑曲論壇」,由四川省文化廳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戲研所、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四川省川劇學校、重慶市川劇院、南充市川劇團聯合承辦。

5月24日20:30,於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川劇學校劇場舉行第一場演出。演出劇目為:川昆唱段演唱《遊湖》【梁州序】(表演者: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肖德美等)、《琵琶記·墜馬》(崑腔,表演者:一級演員羅吉龍、張建平等)、《東窗修本》(崑腔)、《鴛鴦譜·巧配》(崑腔,表演者:肖德美等)、《文武打》(崑腔)、川昆表演唱(表演者: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黃榮華等)。

5月25日9:15—9:45,「川昆搶救繼承展演暨中國地方戲與崑曲論壇」於毓秀苑七樓會議室舉行開幕式,郭桂玲主持,澤波致開幕詞,閻燕萍講話,劉楨講話、魏明倫講話(川昆認宗歸隊雲)。

2007年5月25日川昆搶救繼承展演暨中國地方戲與崑曲論壇合影於成都市

合影后第一次大會發言,劉楨、李麗泉主持,杜建華、梁谷音(觀眾在臺灣、演員在大陸雲)、洪惟助、何玉人、魏明倫發言。下午參觀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皮影博物館。

晚20:30,於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川劇學校劇場舉行第二場演出。演出劇目為:《醉打》(崑腔)、《烏龍院·殺惜》(吹腔)、《議獻劍(崑腔)、醉隸》(崑腔,表演者:一級演員許詠明、張建平)、《鬧天宮·偷桃、盜丹》(崑腔,表演者:老藝人李奎光等)。

5月26日上午參觀武侯祠、杜甫草堂。14:00—15:15,第二次大會發言,趙興勤、司徒秀英主持,吳敢(發言題目《傳統劇目縱向研究與地方戲曲探源》)、楊榕、陳國福、謝晉、楊惠玲、徐明恥發言。15:25—16:30,第三次大會發言,晁岱衛、杜建華主持,趙興勤、丁淑梅、顏曼秋、謝伯淳、李祥林、王誠德發言。

16:40—17:40,閉幕式,楊全本主持,劉楨總結,嚴福昌致閉幕詞。晚會議宴請,與杜建華、晁岱衛、趙興勤、楊惠玲、謝建平、周俊、司徒秀英同桌。

川劇的五大聲腔中,崑腔為五腔之首。聽川昆,其移宮換羽、借商轉調、落腔切韻、起聲畢曲、訂律校音、按板習唱,依然能夠感覺到崑腔的涵養。因為川音的滲透,其腔格難免有變,川昆認宗歸隊固為當然之事,亦似應有所界定。

6、2008年11月26—28日,「2008沈璟與崑曲吳江派學術研討會」在吳江市舉辦。會議由吳江市政府、江蘇省崑曲研究會主辦,吳江市委宣傳部、吳江市文聯承辦。與會人員80餘人,提交論文28篇,結集為《2008沈璟與崑曲吳江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山東書畫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11月27日8:30—9:30,於吳江市松陵鎮松陵飯店舉行開幕式(第一節),副市長周先芳主持,代市長溫祥華、省文聯黨組書記王慧芬致詞,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劉俊鴻做主題發言,蔡正仁發言。

2008年11月26日沈璟與崑曲吳江派學術研討會合影於吳江市

合影后9:50—11:20第二節大會發言,朱棟霖主持,吳敢講評,王永健、俞為民、顧玲森、朱恆夫、楊惠玲發言。

11:20—12:30第三節大會發言,王安庭主持,朱恆夫講評,徐子方、沈昌華、陳兆弘、趙興勤、王寧發言。

14:30—16:00第四節大會發言,蔡少華(蘇州崑劇團團長)主持,馮俊傑講評,孫書磊、張浩遜、周曉、劉淑麗、鄭慧明、王安庭發言。

16:00—17:00第五節大會發言,徐子方主持,王永健講評,吳敢(發言題目是《從尾聲名稱演變看沈璟<南曲全譜>的編纂宗旨》)、張富光(湖南崑劇團團長)、艾立中、陳菊香、曹南山發言。

17:00—18:00第六節大會發言,俞為民主持,李曉講評,夏志強(永嘉崑劇傳習所所長)、董惠民、吳豔、金紅髮言。

晚於松陵飯店食府301舉行「吳江市戲曲名家回娘家活動聯歡會」,崑山市政府、江蘇省崑劇研究會主辦,吳江市委宣傳部、吳江市文聯承辦,吳江市文聯主席劉強民主持。

《2008年沈璟暨崑曲吳江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節目單為:越劇明段聯唱《手心手背都是肉》、[介紹越劇名家:杭州越劇院高愛娟、南京越劇院陳菊芳、上海越劇院楊婷娜]、越劇選段《追魚、書館》(演唱者:陳菊芳)、越劇選段《紅樓夢·金玉良緣》(演唱者:楊婷娜)、女聲獨唱《青藏高原》、[介紹錫劇名家:吳江市錫劇團姚梅鳳、江蘇省錫劇團王小坤、蘇州錫劇團王錦雲、名票邱大均]、錫劇選段《珍珠塔·跌雪》(演唱者:王小坤)、錫劇選段《雙推磨》(演唱者:王小坤等)、錫劇選段《拔蘭花·看見蘭花想起他》(演唱者:王錦雲等)、錫劇選段《珍珠塔·關王廟》(演唱者邱大均等)、京劇選段《智取威虎山·迎來春色換人間》、[介紹七都洪福木偶崑曲老藝人姚五寶和他的學生]、崑曲木偶《西廂記·佳期》《牡丹亭·遊園》(演唱者:七都洪福木偶崑劇團)、[介紹崑曲名家蔡正華、計鎮華、王芳]、崑曲折子戲《西廂記·佳期》(演唱者:顧預等)、崑曲選段《長生殿·彈詞》(演唱者:計鎮華)、崑曲選段《長生殿·小宴》(演唱者:蔡正仁、王芳)、崑曲選段《長生殿·哭相》(演唱者:蔡正仁)、崑曲折子戲《義俠記·打虎》(演唱者:柯軍等)。

2008年11月29日2008年吳敢、蔡正仁合影於崑山同裡

11月28日上午,參觀同裡古鎮,與蔡正仁、王永健、俞為民、李曉等同遊。

2008年11月28日吳敢、王永健、李曉、俞為民於蘇州退思園

7、2010年4月23—26日,「湯顯祖與臨川四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戲劇學院召開。會議由上海戲劇學院主辦,上海崑劇團、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明清研究中心、上海戲曲學會協辦,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研究中心承辦。與會人員72人,提交論文41篇,結集為《湯顯祖與臨川四夢》,葉長海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7月一版。

4月23日9:00—9:45,會議開幕,黃昌勇(上戲副院長)主持,樓巍(上戲院委會主任)、蘇忱(上海市教委科研處處長)、郭宇(上海崑劇團團長)、華瑋、鄒元江先後致詞,在主席臺就坐者還有曾永義、王靖宇。

2010年4月23日湯顯祖與臨川四夢國際學術研討會合影

合影、茶敘後接著是三場大會發言,10:30—11:50第一場,葉長海主持,康保成、馬冀、藍凡、蔡正仁發言。上午大會後並請蔡正仁、張靜嫻、梁谷音清唱崑曲。14:00—15:30第二場,曾永義主持,吳新雷、鄒元江、顧兆琳、翁敏華發言。16:00—17:20第三場,華瑋主持,林鶴宜、李曉、唐葆祥、俞為民發言。

19:15,至逸夫舞臺觀看上昆演出《紫釵記》,黎安、沈昳麗主演。會間,與會人員互邀合影,我與吳新雷、蔡正仁、趙天為亦有一合影。他們三人,一個小生,兩個曲友,唯我是門外漢。

2010年4月23日吳新雷、蔡正仁、吳敢、趙天為合影於上海「湯顯祖與臨川四夢國際學術研討會戲曲會

4月24日13:30,至蘭新大劇院觀聽上昆演出《牡丹亭》上本,19:30觀聽《牡丹亭》下本,袁佳、張莉、餘彬、黎安、沈昳麗、梁谷音、翁佳慧、蔡正仁、張洵澎主演。中間晚餐於梅園村,與王靖宇夫婦、韓生(上戲院長)、田仲一成、康保成、林靜宜、李偉同桌。

4月25日分兩組每組四場發言。9:00—10:10,第一組第一場,周華斌主持,王永恩、孫秋克發言;第二組第一場,劉楨主持,曾永義、張育華、胡世厚、周秦、金登才發言。

10:30—11:40,第一組第二場,朱恆夫主持,汪榕培、陳世雄、趙得昌、王雲、根上山徹發言;第二組第二場,康保成主持,鄭培凱、蘇涵、趙天為、楊寶春、姚旭峰發言。

14:00—15:20,第一組第三場,俞為民主持,陳偉銘、李偉、吳敢(發言題目是《「臨川四夢」散出選粹通議》)、劉政宏發言;第二組第三場,鄒元江主持,葉長海、康保成、華瑋、張福海發言。

15:35—17:00,第一組第四場,吳敢主持,朱恆夫、金鴻達、史春燕、尹麗麗、周錫山發言,周說對其論文每提一條意見送書一本,果然;第二組第四場,翁敏華主持,田仲一成、唐葆祥發言。19:15,至逸夫舞臺觀聽上昆演出《邯鄲夢》,計鎮華、梁谷音、方洋、張銘榮、劉異龍主演。

4月26日14:00—16:00,演劇評議,吳新雷、葉長海主持,鄭培凱、周秦、桑梓蘭、李曉發言,胡世厚、汪榕培、樂美勤、吳敏、郭宇自由發言。最後有上戲二博士生清唱崑曲,周秦司笛。

16:15—16:45,閉幕式,孫惠柱(上戲副院長)、鄭培凱主持,韓生、田仲一成、王靖宇、曾永義、葉長海先後致詞。最後吳新雷清唱《玉簪記·琴挑》小生唱段,周秦司笛;又周秦自吹自唱《牡丹亭·驚夢》【山桃紅】。

2010年4月26日《南柯記暨名家名段演唱》

2010年4月26日《南柯記暨名家名段演唱》

19:15,至逸夫舞臺觀聽《南柯記暨名家名段演唱》,上昆計鎮華、張洵澎、張靜嫻、嶽美緹、梁谷音、蔡正仁(以上說明書上註明為「國寶級藝術家」)、沈昳麗、黎安、吳雙、餘彬、袁國良(以上說明書上註明為「中青年藝術家」)演出。另特邀汪世瑜(浙江)、石小梅(江蘇)、李公津(浙江)、孔愛萍(江蘇)、魏春榮(北京)(以上說明書上註明為「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演唱。

在一系列觀聽演唱活動中,有一個小插曲,算得上是精彩花絮,孫秋克兄有小品描寫云:

這次會議看戲的票是由會務組預先分發好的,報到時一併交給代表,以後憑票入場。這樣一來在五場戲中,坐在自己前後左右的人基本是固定的。

有趣的是,五場戲我和徐州師大的吳敢學長、東京大學的田仲一成教授的座位都是連號,而他插坐在我和吳學長之間。拍攝劇照要關閉閃光燈,我搞不清如何弄,就把手裡的相機交給吳敢兄,由他幫我關閉了。

誰知田仲教授拿了個機子在那兒擺弄了一陣也關閉不了,他看到吳敢兄幫我關了,於是也把他的機子遞上。可惜那上頭是日文,而田仲教授的中國話雖然還算連貫卻很生硬,相機上的機關之類說起來難免詞不達意,所以吳敢兄也關閉不了,他只好又拿回去,自己在昏暗的燈光下使勁兒弄,終於弄關閉了閃光燈。

看了五場戲,田仲教授一直在不停地拍照,真不知他老先生看懂了多少又聽懂了多少?因為崑曲的語音就連比較生疏於此的中國人,也要用一隻眼睛掃著臺詞才能聽懂。

就這樣隔著田仲一成先生,我和吳學長不時交流一個對臺上表演的會心之笑,從禮貌起見,中場休息時也和田仲先生交談一二句。直到最後一場,他和我們都熟了,交談才多了一些。開演前我和他談起日本人到雲南尋根和稻米文化等,並談到了共同的日本朋友鈴木陽一兄。

這時田仲先生終於找到一點兒感覺了,於是很高興地拿出會議通訊錄,在劇場昏暗的燈光下找到我和吳敢兄的姓名,並在旁邊加了個端端正正的圈兒。我們對他說:你跑到中國來和我們坐在一起四天看了五場崑曲,也算是有緣了。他連連說:有緣,有緣!

田仲教授真的是一個很認真的學者。這次整個會議的時間都安排得很緊,最後一天下午兩點開始,上半場是劇評和討論,中間還穿插了學者、學生和名角兒清唱,下半場是閉幕式,之後吃晚飯,7:20是最後一場演出。

輪到田仲先生發言時幾天的討論已近尾聲,通常這樣的時候讓人難免草草了事,但他還是認認真真地按稿作了個中規中矩的學術發言。我心裡想,當真難得!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會議發的代表證,多數代表只掛在頸上一天就了事兒,而他一直掛到會議結束。

最後這場戲散後,第二天大家就各奔東西,不知田仲先生回日本後會不會遇到我們共同的朋友,說起在中國曾遇到過我們?

昨天收到吳敢學長的郵件,他說:「田仲一成插在我們中間,說著雖連貫但生硬的漢語,沒有妨礙我們不時會心的觀劇交流,臺上一臺戲,臺下一臺戲,也算一小段學術佳話!一笑。」

嘻嘻!我讀著郵件想起和田仲先生一同觀看五場崑曲的情景,真的忍不住一笑。

《湯顯祖與臨川四夢》

這一個崑曲晚會雖並未囊括當代所有崑劇精英,亦可謂名家薈萃,洋洋大觀,幾乎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從觀摩研討角度看,無論是演出水平,還是研討質量,中國古代戲曲學會亮出了最佳最全陣容,會長葉長海極盡安排、調度之能事,這一次學術研討會亦可以說幾乎是空前絕後。

至此,崑曲已經不僅僅是中國一個國寶級藝術,而且成為一種象徵、標識、符號、時興,繼古代「百戲之祖」絕高榮譽之後,再次被推崇為時代楷模、藝術先鋒。

遠的不說,崑曲自被周恩來1956年譽為「蘭花」之後,經過三四代崑曲藝人的努力,經過三四代戲曲學人的研討,經過國內外崑曲藝術家的呼籲,經過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培植,經過時代的呼喚與名家的倡導,已經登峰造極。

吳敢2020年4月12日於彭城敏寶軒,時徐州因疫情尚未解除外出仍需戴口罩、量體溫也。

相關焦點

  • 吳敢:中國古代戲曲專題研討會
    10月19日上午舉行開幕式,吳敢主持並致開幕詞,胡振龍(徐州市委副書記)致歡迎詞,鄭琅、卜鍵、呂薇芬先後講話。議以鄭琅、吳敢、楊勝生為編委,誠請徐朔方題籤,敦聘黃天驥、黃仕忠、齊森華、吳新雷、鄭傳寅、吳敢、周育德、麼書儀作主持人,半月一欄,每欄半版,懇盼國內外同行慷慨賜稿,共襄是舉!
  • 吳敢:我與寧宗一先生
    ,下圖左起依次為吳敢、沈天佑、寧宗一、王汝梅、杜維沫、劉輝、王麗娜、楊揚、程毅中)。三十多年來,吳敢先生在教學、科研和《金瓶梅》研究會的會務工作以外,幾乎把主要的時間、精力放在了為《金瓶梅》立傳,為「金學」撰史的工作上了。今年六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又隆重推出了堪稱偉構的《金瓶梅研究史》,它已擺在了所有關注「金學」研究歷史進程的讀者面前。我在為吳敢先生新作面世而興奮不已之餘,也引發了諸多思緒。
  • 崑曲小鎮陽澄曲敘:「昆蟲」唱響與崑曲的「不了情」
    在江南古鎮巴城,崑曲完成了「崑腔前身-崑山腔-崑曲-崑劇」的華麗演變,近幾年該鎮積極打造「崑曲小鎮」,並運用獨特文化資源優勢,形成了「周周有拍曲、月月有講演、半年有曲會」的濃鬱氛圍。與「重陽曲會」相呼應的陽澄曲敘,通過講述、演出、和曲、雅集等形式,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崑曲、喜歡崑曲、學唱崑曲。  一人唱曲,眾人幫合。
  • 著名崑曲藝術家柯軍:先鋒本就孤獨,但我不在乎
    12月27日,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柯軍在南京大華大戲院·群劇場為戲迷帶來了大師講壇《從最傳統抵達最先鋒》,暢談20年以來先鋒崑曲的不倦探索之路。從魏良輔到梁伯龍、孔尚任等,無數前輩都在嘗試著崑曲的改革與創新。所以我現在也在做這件事,希望崑曲走得再遠一點。」柯軍談到,不管是傳統的還是先鋒的,都面臨著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問題,都要以全新的面貌呈現給大家。這個新的面貌並不是簡單的新,而是要符合當下的審美。    那麼,傳統崑曲的創新究竟該怎麼做?
  • 中國崑曲,太可了!
    本期加戲讓無數迷妹,粉絲直呼「我可以」的超級可可非遺寶藏——「崑曲」!你道翠生生出落得裙衫兒茜 豔晶晶花簪八寶瑱 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處無人見 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 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最出名的當屬湯顯祖的《牡丹亭》,它已經成為中國文學和戲劇的不朽之作。
  • 當動漫遇見崑曲……
    還是崑曲這麼一個相對冷門的領域。這是一個關於林政德的故事,是動漫和崑曲的故事。  深受讀者喜歡的漫畫才是好漫畫  林政德的作品《YOUNG GUNS》,是中國臺灣本土漫畫最盛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在上個世紀90年代震撼了整個華人漫畫界。這部作品亦奠定了林政德在漫畫界的地位與知名度。
  • 疫情時期的崑曲(七)
    訪談活動得到了各位崑曲藝術家與學者的大力支持,崑曲基地將在基地公眾號上陸續刊布,以饗讀者。吳新雷老師疫情期間(2月26日)宅居書房留影大家好!我是吳新雷,南京大學文學院退休教授,已屆88歲衰朽之年。平生熱愛崑曲藝術,成了個崑曲的研究工作者。
  • 人物 | 陳均:「北京大學與崑曲」瑣談
    韓世昌因之走紅,後被稱作「崑曲大王」,成為北方崑曲之代表人物。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北大校內崑曲傳習活動仍有延續,譬如文學院藝文研習會崑曲組(北文曲社),請曲家許雨香授曲,許雨香為俞平伯之姻弟,闔家皆擅崑曲,今見俞平伯致周作人信札,即有託請許來北大教授詞、崑曲之事。我曾訪問曾於四十年代中後期學習崑曲的北大學生,她們除向許雨香學曲外,還由校方延請北方昆弋名角王益友、韓世昌等人教授身段。
  • 崑曲丨崑曲之雅,雅在中國古典美學(上)
    崑曲作為一種戲曲藝術,它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外顯形式,更是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縮影。所以,崑曲的興盛是與當時文人的審美情趣一脈相承的。他們良好的文化修養為崑曲注入了典雅的品味,而吳地閒適安逸的詩性生活,使得文人追求一種空靈的境界,這也造就了崑曲節奏舒緩、意境曼妙的品格。「填南詞必須吳士,唱南曲必須吳兒」,崑曲之雅,在於它凝結了吳文化趨雅的精髓。
  • 日本人聽崑曲
    不過日本人顯然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崑曲(內藤湖南曾在北京看梅蘭芳的《思凡》,心醉不已),青木正兒作了《梅郎與崑曲》,不過他因為生了大病的緣故,未能去現場看梅的演出。他這篇文章主要從戲曲史的角度談崑曲的興衰,「我舍當今流行之『皮黃』而取『崑曲』也」。
  • 用崑曲唱「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2016年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共同逝世400周年,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在莎翁原著的基礎上改編、創作了崑曲《我,哈姆雷特》。開到荼蘼恨春去,蕭蕭落葉惱秋來。憑誰看破春秋事,不過歌臺與泉臺。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
    本書收錄「青春版」劇本及海內外名家闡釋文章,並輯《牡丹亭》誕生以來重要歷史圖片,足以證史,亦堪悅目。從「美麗的古典」到「青春的現代」,本書盡展纏綿四百餘年的生死至情。我們集合了臺灣一流的創意設計家,共襄盛舉,一同投入這項浩大的文化工程:王童(美術總監、服裝設計)、林克華(舞臺、燈光設計)、吳素君(舞蹈指導)、董陽孜(書法藝術)。連劇中杜麗娘那幅寫真,我也邀請畫家朋友奚淞繪製了一幅粉彩美人圖,在舞臺上亮相。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可以說是集合了許多文化人智慧的結果。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由「蘇州崑劇院」的演員擔綱,也具有特殊意義。
  • 崑曲曲牌《皂羅袍》
    「皂羅袍」是崑曲唱腔曲牌,為「牡丹亭」《遊園》一折戲中的唱腔,曲調委婉動聽、纏綿細膩,是崑曲南曲代表作之一。
  • 崑曲牡丹亭 | 靈魂的復歸
    至我明則八股文字姑無置喙,而名公所制南曲傳奇,方今無慮充棟,將來未可窮量,是真雄絕一代,堪傳不朽者也。」明清傳奇從文脈上承繼了賦、詩、詞、曲,又有人聲音樂理念的引入,成為許多聲腔劇種的文學載體。眾多聲腔之中,崑曲「婉麗嫵媚,一唱三嘆,於是美善兼至,極聲調之致」,其產生的影響、取得的成就最為矚目。
  • 《永遠的崑曲》節目介紹
    第一集:  被稱為元音大雅的崑曲最初起源於江蘇崑山一帶的民間曲調。在明代,一個叫做魏良輔的人對於流行與當時的南曲和北曲進行加工整理,創立了水磨調,也就是現在崑曲的基本曲調。但是,那時,動人的崑曲往往只是上層文人雅士抒情懷古的一種方式,直到一曲《浣沙記》的出現,崑曲才從屋簷堂前的清唱搬上了舞臺,成為真正的戲曲。
  • 線上K崑曲 拓展朋友圈
    北昆的當家花旦、著名崑曲演員魏春榮說:「是疫情逼著大家想到了這個點子,利用新媒體維持觀眾對傳統戲曲藝術的熱情,讓觀眾在無法走進劇場的情況下繼續與戲曲保持親密接觸。」  「線上比賽的優勢在於可以相對自由地安排時間,甚至其他選手在演唱時我還可以自主練習,臨時抱佛腳。」一路過關斬將進入魏春榮戰隊的思晴說。
  • 崑曲電影《紅樓夢》令世界「驚豔」
    北方崑曲劇院院長楊鳳一介紹,「早在2007年,我們就開始運作『紅樓夢三部曲』,包括一部電影,一部舞臺劇和一部交響劇。」她說,文學巨著《紅樓夢》和崑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紅樓夢》裡的很多戲中戲,唱的都是崑曲,但崑曲歷史上沒有一部完整地演繹《紅樓夢》的舞臺劇。
  • 王馗:崑曲流派與姑蘇風範
    承認崑曲有派者,除了認為崑曲有南昆、北昆、草昆、京朝派等分類外,甚至認為類如浙昆、湘昆、川昆、晉昆者,均屬於崑曲流派;而否認崑曲有派者,以堅守崑曲字韻曲律規範為首務,以此確定崑曲藝術在中國戲曲中獨具特徵的文化內涵,並藉此規範崑曲在各地的發展。在這些爭論之間,對以演員為中心的流派劃分,顯得含糊不清,其實質也是礙於崑曲規範對於劇種的內在作用。
  • 崑曲申遺成功十五周年記
    我認識崑曲,是從《牡丹亭》開始的。柳夢梅和杜麗娘的美麗愛情,留芳百年、離奇動人。夢梅戀上畫中的仙,麗娘為愛香消玉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初次接觸崑曲,是在北京南新倉皇家糧倉看的廳堂版《牡丹亭》,崑曲家班與600年糧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兩相輝映。和公演的《牡丹亭》相比,廳堂版不僅精緻,而且矜持,走的是舊時代的「堂會」路線。
  • 崑曲,一夢六百年
    其實崑曲的歷史又何止四百年?早在六百年前元朝末期的崑山地區,古老的崑腔已然形成。 經歷了從崑腔到崑曲的演變,再加上後來大量優秀劇作的湧現,崑曲也日趨繁榮起來。 「東西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一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