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為 無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中式
君語
+
一朝山水一朝臣,一片園林一片聲,這崑曲便是園林的聲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
四百年之前,英國倫敦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正在上演莎翁的《仲夏夜之夢》之時,在中國的戲臺之上,一曲《牡丹亭》也正在上演。
張弛有度、頓挫疾徐的節奏,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腔調,正如那江南水鄉中溫柔如水的女子,一顰一笑、一個回眸都那樣的顧盼生輝。
攝影 | 澤霖學攝影
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經過崑曲的一番動情演繹之後,婉轉細膩之中更是別有一番韻味。
柳夢梅和杜麗娘悽美神聖、至情至性的愛情,化作百般情思縈繞於胸,仿若魂穿四百年前,不禁為這驚魂一夢潸然淚下。
其實崑曲的歷史又何止四百年?早在六百年前元朝末期的崑山地區,古老的崑腔已然形成。
經歷了從崑腔到崑曲的演變,再加上後來大量優秀劇作的湧現,崑曲也日趨繁榮起來。
「東西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一奇也。」
攝影 | LOST
這是1930 年時,日本戲曲史家青木正兒在他的《中國近世戲曲史》 的一段評論,也是首次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這是崑曲獨特的魅力,含蓄卻耀眼。
崑曲之美,是歷史悠久的老故事,是戲曲百花園中「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的那朵蘭花;
是軟糯細膩的水磨調,也是「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活化石,更是餘秋雨口中那道耀眼的榮光——
「它是一種美麗的光榮, 是一種讓人懷舊的過去, 讓人為之充實和自豪。」
攝影 | susu2014
鑼點一起,「咿咿呀呀」都變得悠揚動聽;蹁躚小步邁得細細碎碎,仿佛踏在了人的心尖之上;纖纖素手帶動盈盈衣袖,一招一式都容不得半點含糊。
作家白先勇先生曾這樣評價崑曲:
「崑曲無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集音樂、舞蹈及文學之美於一身。
千錘百鍊,爐火純青,早已達到化境,成為中國表演藝術中最精緻最完美的一種形式。」
崑曲之美,美的典雅清麗,恰如蘭花的幽香,雖不濃烈芬芳,卻有著雋永綿長之沁人心脾。
提及崑曲之美,不得不說崑曲獨特的唱腔,崑曲的演唱上非常注重聲音的控制,對咬字吐音的要求很高。
攝影 | susu2014
有人曾說,崑曲的聲腔「一聲即勾耳朵,四句席捲全城」,足見崑曲行腔之優美婉轉,回韻悠長。
其中一個緣由便是因為崑曲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的,也就是說,腔要跟著字來走。
在崑曲的演唱上也是要遵循一定的腔格,被稱為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
這就使得崑曲不同於京劇、豫劇的板腔體,而是採用曲牌體的唱腔,正因如此,它的格律非常嚴謹。
對於寫崑曲的劇作家要求也就更高了,不僅要懂曲牌,自己能唱則更佳,這樣才能更好地將戲中人物和劇情更好地展現出來。
與此同時,崑曲的唱腔又分為南曲和北曲。
攝影 | susu2014
南曲只有五聲音階,它的特點是字少腔多。纏綿委婉又抒情緩慢,拍子放慢了,節奏放緩了,以此給了旋律中諸多變幻的花腔和身段以較多的時間。
譬如《牡丹亭·遊園》中第一段的「步步嬌」,可以視為南曲的經典代表之作。
腔調之中纏綿舒緩,一唱三嘆,每唱一個字都有極其嚴格的平、上、去、入,柔曼悠遠的花腔之中,一開扇一關扇,身段眼神都美到了極致。
而北曲則與之不同,音階有七聲,相較南曲而言要顯得字多而腔少,所以它的節奏相對明快許多,更加的跌宕跳躍。
在用板上更為自由, 往往跟還有襯字的多少而活用節拍,稱為「死腔活板」。
攝影 | 咪蘆是只貓
北曲中的代表作品可以看關漢卿的《竇娥冤》中的《斬娥》這一折,竇娥捆縛雙手,即將赴法場被施斬首之刑;
口中的「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字字悲愴,爆發力極強,「端正好」的曲牌正是她這悲憤激越的情感之體現。
後來,隨著崑曲的演變,北曲漸漸「南曲化」,還出現了頗具特色的「南北合套」的表演方式。
根據內容而將南北完美配合,生旦對唱可取不同的一南一北的聲腔,銜接自然而和諧,使崑曲的表演更加豐富,一切服從於戲曲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攝影 | 心中的輪迴
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那是因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崑曲,其實是很多劇中發展的基礎。
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甚至被稱為國粹的「京劇」,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文徵明手錄的婁江魏良輔《南詞引正》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裡,居千墩(今千燈鎮),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
可見崑曲誕生於元代後期,由崑山人顧堅草創,最早是叫做崑山腔。
攝影 | 紫衣350
崑曲在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時期蓬勃發展,成為了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這個過程中,曲唱家魏良輔做出過不小的貢獻。
魏良輔繼承了「以文化樂」的傳統,對當時的「崑山腔」進行了一番大膽改良,他採用中州韻系,嘗試了前文提到的「以字行腔」;
又吸收當時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特點,再把弦索、 簫管、 鼓板之類樂器合在一起,集南北曲樂隊之精華,形成了一個規模完整、 絲竹並用的樂隊體制。
「調用水磨,拍挨冷板」,使曲調像「水磨」那般細膩滑潤,節奏舒緩動人,軟糯細膩的「水磨腔」也就應運而生。
「功深熔琢, 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的「水磨腔」受到無數人的喜愛,崑山腔也就此也發展成了當時盛行於大江南北的崑曲。
崑曲的發展影響了諸多劇種,風靡天下兩百餘年,是名副其實的「百戲之祖」,更是得到明朝皇室認可成為了官方戲曲。
攝影 | 橙子醬oc
攝影 | ruud9521
與此同時,很多地區出現了不少專門演出崑曲的民間職業戲班,有「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說法。
大量優秀作品和戲劇家湧現,先後產生了一大批著名劇作。
《劇種·劇目·劇人》中寫道:
「崑曲獨佔戲曲鰲頭兩百餘年,期間沒有任何一個劇種能與之抗衡。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為之傾倒。」
作家餘秋雨更是做出過這樣的評價:「崑曲主宰了中華民族集體審美達兩百年之久」,足見崑曲當時發展之鼎盛。
攝影 | BlindBird
一直到乾隆嘉慶朝,崑曲的地位都是當之無愧的「國劇」,然而隨著後來的「花雅之爭」開始,崑曲逐漸走向了落寞。
清代中葉之後,崑曲不再一家獨大,各地的地方系種漸漸興起,散發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與此同時,崑曲進入宮廷之後,漸漸變成了附庸風雅、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
隨著,以京劇為代表的「花部」的盛行,人們漸漸發現這些劇種似是更加容易上口,而「雅部」的崑曲就顯得過於繁瑣和高雅了。
攝影 | 鳳癲癲
到了1949年之前,在全國範圍內除了「國風新型蘇劇團」和「半付昆班」在竭盡全力地延續和傳承崑曲藝術之外,已經再沒有一個職業性表演團體了。
很多崑曲表演藝人不得已走下舞臺,有的回家務農,有的擺攤餬口,崑曲的衰落似乎走入了一個難以迴轉的境地。
其實反觀崑曲的興與衰,又何嘗不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呢?
崑曲的興盛因其文雅的唱詞、婉轉的唱腔和嚴謹的表演形式,在當時是非常符合士大夫階層的情趣的。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當時四面楚歌的國內境況,崑曲高雅的格調變得難以適應。
攝影 | 鳳癲癲
文雅的唱詞成了變成晦澀,婉轉的唱腔變成過於細密,嚴謹的表演更是成為了局限。
胡適曾說:「崑曲不能自保於道、鹹之時,決不能中興於既亡之後。」
這一句,像是給崑曲宣判了死刑,正應了戲文中那句「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 生生死死隨人願, 酸酸楚楚無人怨 」的哀怨酸楚。
好在,崑曲從未被放棄過,氣息不絕如縷。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傳統文化開始被重新扶持,崑曲也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當中。
1956年,浙江崑蘇劇團改編演出的《十五貫》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和好評,周總理曾感慨地說道:「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
攝影 | 石小梅
在那之後,全國各地的專業崑劇院團相繼得到了恢復,如枯木逢春一般。
直到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了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
其中就包括了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也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這對於崑曲來說,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崑曲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認可和肯定。
即便是在充斥著「戲曲夕陽論」、「崑曲消亡論」的當下,熱愛崑曲的人們依然在儘自己所能守護著那道光芒。
攝影 | 石小梅
崑曲藝術家、有「崑曲王子」之稱的張軍,就曾動容地談到崑曲近兩百年的幾經沉浮, 「很辛苦,但它依然在路上,因為還有人愛它,在傳承它。」
愛它,傳承它,哪怕如《桃花扇·餘韻》中唱的那般: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風流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曲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一曲唱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