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一夢六百年

2020-11-19 騰訊網

不 為 無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中式

君語

+

一朝山水一朝臣,一片園林一片聲,這崑曲便是園林的聲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

四百年之前,英國倫敦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正在上演莎翁的《仲夏夜之夢》之時,在中國的戲臺之上,一曲《牡丹亭》也正在上演。

張弛有度、頓挫疾徐的節奏,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腔調,正如那江南水鄉中溫柔如水的女子,一顰一笑、一個回眸都那樣的顧盼生輝。

攝影 | 澤霖學攝影

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經過崑曲的一番動情演繹之後,婉轉細膩之中更是別有一番韻味。

柳夢梅和杜麗娘悽美神聖、至情至性的愛情,化作百般情思縈繞於胸,仿若魂穿四百年前,不禁為這驚魂一夢潸然淚下。

其實崑曲的歷史又何止四百年?早在六百年前元朝末期的崑山地區,古老的崑腔已然形成。

經歷了從崑腔到崑曲的演變,再加上後來大量優秀劇作的湧現,崑曲也日趨繁榮起來。

「東西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一奇也。」

攝影 | LOST

這是1930 年時,日本戲曲史家青木正兒在他的《中國近世戲曲史》 的一段評論,也是首次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這是崑曲獨特的魅力,含蓄卻耀眼。

崑曲之美,是歷史悠久的老故事,是戲曲百花園中「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的那朵蘭花;

是軟糯細膩的水磨調,也是「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活化石,更是餘秋雨口中那道耀眼的榮光——

「它是一種美麗的光榮, 是一種讓人懷舊的過去, 讓人為之充實和自豪。」

攝影 | susu2014

鑼點一起,「咿咿呀呀」都變得悠揚動聽;蹁躚小步邁得細細碎碎,仿佛踏在了人的心尖之上;纖纖素手帶動盈盈衣袖,一招一式都容不得半點含糊。

作家白先勇先生曾這樣評價崑曲:

「崑曲無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集音樂、舞蹈及文學之美於一身。

千錘百鍊,爐火純青,早已達到化境,成為中國表演藝術中最精緻最完美的一種形式。」

崑曲之美,美的典雅清麗,恰如蘭花的幽香,雖不濃烈芬芳,卻有著雋永綿長之沁人心脾。

提及崑曲之美,不得不說崑曲獨特的唱腔,崑曲的演唱上非常注重聲音的控制,對咬字吐音的要求很高。

攝影 | susu2014

有人曾說,崑曲的聲腔「一聲即勾耳朵,四句席捲全城」,足見崑曲行腔之優美婉轉,回韻悠長。

其中一個緣由便是因為崑曲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的,也就是說,腔要跟著字來走。

在崑曲的演唱上也是要遵循一定的腔格,被稱為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

這就使得崑曲不同於京劇、豫劇的板腔體,而是採用曲牌體的唱腔,正因如此,它的格律非常嚴謹。

對於寫崑曲的劇作家要求也就更高了,不僅要懂曲牌,自己能唱則更佳,這樣才能更好地將戲中人物和劇情更好地展現出來。

與此同時,崑曲的唱腔又分為南曲和北曲。

攝影 | susu2014

南曲只有五聲音階,它的特點是字少腔多。纏綿委婉又抒情緩慢,拍子放慢了,節奏放緩了,以此給了旋律中諸多變幻的花腔和身段以較多的時間。

譬如《牡丹亭·遊園》中第一段的「步步嬌」,可以視為南曲的經典代表之作。

腔調之中纏綿舒緩,一唱三嘆,每唱一個字都有極其嚴格的平、上、去、入,柔曼悠遠的花腔之中,一開扇一關扇,身段眼神都美到了極致。

而北曲則與之不同,音階有七聲,相較南曲而言要顯得字多而腔少,所以它的節奏相對明快許多,更加的跌宕跳躍。

在用板上更為自由, 往往跟還有襯字的多少而活用節拍,稱為「死腔活板」。

攝影 | 咪蘆是只貓

北曲中的代表作品可以看關漢卿的《竇娥冤》中的《斬娥》這一折,竇娥捆縛雙手,即將赴法場被施斬首之刑;

口中的「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字字悲愴,爆發力極強,「端正好」的曲牌正是她這悲憤激越的情感之體現。

後來,隨著崑曲的演變,北曲漸漸「南曲化」,還出現了頗具特色的「南北合套」的表演方式

根據內容而將南北完美配合,生旦對唱可取不同的一南一北的聲腔,銜接自然而和諧,使崑曲的表演更加豐富,一切服從於戲曲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攝影 | 心中的輪迴

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那是因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崑曲,其實是很多劇中發展的基礎。

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甚至被稱為國粹的「京劇」,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文徵明手錄的婁江魏良輔《南詞引正》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裡,居千墩(今千燈鎮),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

可見崑曲誕生於元代後期,由崑山人顧堅草創,最早是叫做崑山腔。

攝影 | 紫衣350

崑曲在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時期蓬勃發展,成為了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這個過程中,曲唱家魏良輔做出過不小的貢獻。

魏良輔繼承了「以文化樂」的傳統,對當時的「崑山腔」進行了一番大膽改良,他採用中州韻系,嘗試了前文提到的「以字行腔」;

又吸收當時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特點,再把弦索、 簫管、 鼓板之類樂器合在一起,集南北曲樂隊之精華,形成了一個規模完整、 絲竹並用的樂隊體制。

「調用水磨,拍挨冷板」,使曲調像「水磨」那般細膩滑潤,節奏舒緩動人,軟糯細膩的「水磨腔」也就應運而生。

「功深熔琢, 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的「水磨腔」受到無數人的喜愛,崑山腔也就此也發展成了當時盛行於大江南北的崑曲。

崑曲的發展影響了諸多劇種,風靡天下兩百餘年,是名副其實的「百戲之祖」,更是得到明朝皇室認可成為了官方戲曲。

攝影 | 橙子醬oc

攝影 | ruud9521

與此同時,很多地區出現了不少專門演出崑曲的民間職業戲班,有「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說法。

大量優秀作品和戲劇家湧現,先後產生了一大批著名劇作。

《劇種·劇目·劇人》中寫道:

「崑曲獨佔戲曲鰲頭兩百餘年,期間沒有任何一個劇種能與之抗衡。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為之傾倒。」

作家餘秋雨更是做出過這樣的評價:「崑曲主宰了中華民族集體審美達兩百年之久」,足見崑曲當時發展之鼎盛。

攝影 | BlindBird

一直到乾隆嘉慶朝,崑曲的地位都是當之無愧的「國劇」,然而隨著後來的「花雅之爭」開始,崑曲逐漸走向了落寞。

清代中葉之後,崑曲不再一家獨大,各地的地方系種漸漸興起,散發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與此同時,崑曲進入宮廷之後,漸漸變成了附庸風雅、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

隨著,以京劇為代表的「花部」的盛行,人們漸漸發現這些劇種似是更加容易上口,而「雅部」的崑曲就顯得過於繁瑣和高雅了。

攝影 | 鳳癲癲

到了1949年之前,在全國範圍內除了「國風新型蘇劇團」和「半付昆班」在竭盡全力地延續和傳承崑曲藝術之外,已經再沒有一個職業性表演團體了。

很多崑曲表演藝人不得已走下舞臺,有的回家務農,有的擺攤餬口,崑曲的衰落似乎走入了一個難以迴轉的境地。

其實反觀崑曲的興與衰,又何嘗不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呢?

崑曲的興盛因其文雅的唱詞、婉轉的唱腔和嚴謹的表演形式,在當時是非常符合士大夫階層的情趣的。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當時四面楚歌的國內境況,崑曲高雅的格調變得難以適應。

攝影 | 鳳癲癲

文雅的唱詞成了變成晦澀,婉轉的唱腔變成過於細密,嚴謹的表演更是成為了局限。

胡適曾說:「崑曲不能自保於道、鹹之時,決不能中興於既亡之後。」

這一句,像是給崑曲宣判了死刑,正應了戲文中那句「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 生生死死隨人願, 酸酸楚楚無人怨 」的哀怨酸楚。

好在,崑曲從未被放棄過,氣息不絕如縷。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傳統文化開始被重新扶持,崑曲也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當中。

1956年,浙江崑蘇劇團改編演出的《十五貫》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和好評,周總理曾感慨地說道:「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

攝影 | 石小梅

在那之後,全國各地的專業崑劇院團相繼得到了恢復,如枯木逢春一般。

直到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了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

其中就包括了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也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這對於崑曲來說,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崑曲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認可和肯定。

即便是在充斥著「戲曲夕陽論」、「崑曲消亡論」的當下,熱愛崑曲的人們依然在儘自己所能守護著那道光芒。

攝影 | 石小梅

崑曲藝術家、有「崑曲王子」之稱的張軍,就曾動容地談到崑曲近兩百年的幾經沉浮, 「很辛苦,但它依然在路上,因為還有人愛它,在傳承它。」

愛它,傳承它,哪怕如《桃花扇·餘韻》中唱的那般: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風流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曲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一曲唱到老。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丨《崑曲六百年》全8集
    是崑曲。作為中國最古老和最有影響力的戲曲劇種之一,崑曲擁有600多年的歷史,流布廣遠,被稱作「百戲之祖」。誕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崑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歷史,被譽為世界戲劇的三大源頭之一,中國戲曲的「百戲之祖」。它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說,中國人的音樂韻律、舞蹈精髓、文學詩性和心靈境界,盡在崑曲之中?
  • 戲裡戲外都是人生,紀錄片《指尖上的夢幻4》展現崑曲六百年大雅美學
    其中由《舌尖上的中國一》導演劉藝樂執導、以中國傳統文化與遊戲為主題的《指尖上的夢幻》系列紀錄片就深受玩家歡迎,紀錄片前三集播放量已破三千五百萬,微博話題閱讀超一億。近日系列第四部作品《指尖上的夢幻·形韻》正式上線,跟隨藝術家水袖蝶衣的身姿,觀眾將欣賞到六百年崑曲的大雅之美。唱腔含蓄婉轉,念白儒雅悠揚,表演細膩自然,舞蹈飄逸多姿。
  • 一出崑曲,品得百年喜怒哀樂
    紅臉白臉,花旦青衣,一招一式,刀槍劍戟的碰撞,唱念做打的精妙。說到戲,上海是繞不過崑曲的,這個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自明代中葉起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的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就包括了崑曲藝術。
  • 南柯非夢:一個崑曲小生眼中的《南柯夢》
    因此,《南柯夢》也被業內稱為「四夢中的最後一夢」。直到2012年,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與臺灣合力將其打造成一部崑曲精品。施夏明,工小生,師承石小梅,蔡正仁,嶽美緹,汪世瑜,錢振榮,王斌,程敏等多位老師。2011年9月拜石小梅老師為師。5月中旬,傳奇崑曲《南柯夢》成都站第一夜,上本剛結束,和施夏明在後臺化妝間擦肩而過,他剛除去一身武扮,沒來得及卸妝。
  • 崑曲 | 賞析《牡丹亭之遊園驚夢》
    朱元璋崑山緊鄰蘇州,南宋以來這一地區就以福庶名滿全國。蘇州自古以來就是個人文薈萃、名勝古蹟多存的繁華所在。《浣紗記》無疑是崑曲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在這其間,足以傳世的傳奇作品不少,最為膾炙人口的當屬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或稱「玉茗堂四夢」。而《牡丹亭》更是湯顯祖的抗鼎之作,數百年來一直被尊奉為傳奇的圭臬。
  • 中國崑曲,太可了!
    :「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程式是崑曲表演的主要術語,在崑曲舞臺上,一歌一舞皆有規矩,一翻一撲不離程式。更為有趣的是,崑曲把開門關門、上馬下馬這樣的日常生活化動作都提煉成程式動作。即使是那些情感情緒很難表達的東西,崑曲都會有一套相對應的程式語言。
  • 崑曲申遺成功十五周年記
    我認識崑曲,是從《牡丹亭》開始的。柳夢梅和杜麗娘的美麗愛情,留芳百年、離奇動人。夢梅戀上畫中的仙,麗娘為愛香消玉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叩板響起,柳夢梅緩步穿越幕布,甩頭側望,眼神流轉,摺扇在手裡一開一合。
  • 晨讀|讓更多人享受崑曲之美
    及至100年前,為了即將湮滅的崑曲薪火得以傳承,上海人穆藕初、徐凌雲等一批有識之士、有錢人士,辦起了「崑劇傳習所」,教養出了一代「傳字輩」藝人,使崑曲薪火得以傳承。60多年前,人民政府在上海、浙江等地搶救「傳字輩」老藝人、培養上昆「昆大班」等一大批新中國崑曲傳人,即將熄火的崑曲又一次頑強地燃起了薪火。
  • 透視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英譯
    該書以作者夫婦的生活為主線,描寫了二人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他們在各地遊歷時的所見所聞。《浮生六記》是沈復在其妻子芸娘去世後,為表達生死隔離之思而寫的作品,原有《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六卷,流傳下來的僅有前四卷。
  • 看懂了浮生六記,聽懂了崑曲,這就是原味姑蘇!
    《浮生六記》園林版主創團隊通過浸入式崑曲的表現形式,結合作者沈復的原居住地滄浪亭的市井風情,將崑曲與蘇州園林兩個歷史文化遺產的古老神韻交相輝映。浸入式是源自英國,是目前國際當代戲劇舞臺上十分流行的一種交互式戲劇玩法。
  • 紅樓夢大觀園人物上戲臺《紅樓.夢崑曲》21日臺北上演
    華夏經緯網11月19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灣崑劇團於2019年推出「紅樓.夢崑曲──紅樓學者與崑曲藝術家的對話」,以學者主講搭配選段劇目的演出形式,展現《紅樓夢》書中出現的崑曲。今年進一步以主題企劃推出獻給女兒家《2020紅樓.夢崑曲》,聚焦故事中兩大場景「元妃省親的那一夜笙歌」、「黛玉離世的最後生日宴」,以紅樓學者康來新及朱嘉雯作為主講,再由與臺昆的優秀演員演出完整的精彩的折子戲,展現角色人物中關於「女兒」、「家的一分子」的意象,將觀眾帶入大觀園觀戲的情境,在劇場中猶如穿越時空,回到了大觀園。
  • 專訪 | 崑曲《浮生六記》:等閒識得東風面
    《浮生六記》這個項目「官宣」後在票友中很有人氣,原因之一是崑曲起源於江南,而《浮生六記》的背景地在蘇州,這兩種吳文化藝術結合起來聽上去是「珠聯璧合」的典範。《浮生六記》是記事小品,且涉獵領域較廣。如果在舞臺上平鋪直敘沈復和芸娘的故事就會缺乏戲劇衝突,如何在兩個半小時之內緊緊抓住觀眾的眼球,需要看編劇的功力。《浮生六記》的崑曲劇本請到了最年輕的「曹禺獎」得主、復旦大學古典文學博士羅周執筆。
  • 【崑曲課程】夢裡花開牡丹亭,不曾遺忘的中國符號
    朱佳老師曾面向小學生開設「崑曲啟蒙小學堂」,學習表演《春香鬧學》,把崑曲啟蒙與提高孩子們的文化素養結合起來,讓他們感受崑曲的魅力,並傳承其文化。專業測評,了解學員學習願景量身定做「一對一學習計劃「NO.1掌握崑曲藝術相關技能NO.2掌握崑曲風格特點NO.3培養學員良好的體態和儀態NO.4培養學員的審美能力NO.5提高文化修養NO.6提高自信心關於本真少兒京劇啟蒙系統介紹1、「京劇啟蒙
  • 孟瑤 | 情起一聲崑曲雅笛,一往而深三十年……
    再加上乾隆皇帝十分喜愛崑曲,他六次南巡到達揚州時,官員為了討好皇帝,從鹽商家中找來戲曲班子為皇帝演出,更是刺激了揚州崑曲的發展。因此,揚州成了崑曲的第二故鄉。孟瑤選擇崑曲作為給揚州的獻禮,不僅僅是因為崑曲的發展與揚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更是因為崑曲本身的魅力以及孟瑤自己對崑曲深深的迷戀。
  • 「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如懿傳》裡崑曲元素無處不在
    通訊員 楊琳惜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馬黎如果你最近還在追《如懿傳》,會發現崑曲元素貫穿始終。帝後的定情之作是崑曲《牆頭馬上》,一句「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從開頭念到了結尾;舒妃登場時,在重陽家宴上獻唱一首《醉花陰》,也是崑曲;「學霸」炩妃為了討好皇帝,也苦學崑曲,《長生殿·小宴》、《遊園驚夢》信手拈來。
  • 崑曲牡丹亭 | 靈魂的復歸
    眾多聲腔之中,崑曲「婉麗嫵媚,一唱三嘆,於是美善兼至,極聲調之致」,其產生的影響、取得的成就最為矚目。 崑曲的源頭是崑山腔,經過歷代曲家、詞客、藝人改良完善,文學與音樂在崑曲中互為表裡,唱、念、做、打等程式化表演於崑曲中融為一爐,形成了完備規整的綜合性演劇體系。
  • 早鳥8折最後一天 | 當年輕人遇見青春版《牡丹亭》:崑曲,真香!
    (圖源:新浪微博@崑曲劉煜)十幾分鐘的短片不足以窺見崑曲魅力的全貌,但如果你因為那句「原來奼紫嫣紅開遍」產生了好奇和興趣,那不妨再往前走一步。相信我,愛上崑曲,只需要一部青春版《牡丹亭》的時間!寶藏姐姐劉煜在紀錄片裡的表演沒看夠不要緊,12月18日來廣東藝術劇院,聽她再唱【皂羅袍】,一起走進崑曲園林,品賞四百年不絕的牡丹情夢。
  •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
    因陳上《詩經•關雎》惹動了麗娘的情思。伴讀的使女春香,偶而發現了杜府後的花園,並引領麗娘偷偷遊了花園。久困閨房的麗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麗娘回屋後,忽作一夢。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後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雲雨之歡。麗娘醒來後,懨懨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園,尋找夢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漸消瘦下去。
  • 【精彩預告】《崑曲音樂欣賞講座》
    主要崑曲作品有文化部17位大師級崑劇演員聯合演出「大師版」《牡丹亭》、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精華版」《牡丹亭》、《1699桃花扇》、《梁山伯與祝英臺》、《我的浣紗記》、《南柯夢》、《西樓記》、《紅樓夢》、《綠牡丹》、《看錢奴》、《曲聖魏良輔》;上海崑劇團《椅子》、《人面桃花》、《水流雲在》、《非遺雙絕》;蘇州崑劇院《西廂記》、《長生殿》、《琵琶記》;上海大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聯合製作
  • 追追追,追上B站看崑曲
    世說新語·候門 8月10日晚,bilibili(B站)和石小梅崑曲工作室的多個官方平臺同時發布:8月17日至9月2日,崑曲《世說新語》將在B站首發新劇,一周兩集,六集追番,付費收看,每集18.8元,這是B站首部付費戲曲劇目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