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崑曲,品得百年喜怒哀樂

2021-02-10 上海有腔調

在家久了難免生厭,

無事可做,

不如就看看戲聽聽曲兒,

品品這戲曲裡,

包攬的中華上千年的喜怒哀樂。

那些日子,

湊在木戲臺子前,

聽木板被踩得砰砰直響,

臺上的那點塵土,

幾乎是揚在眼跟前兒。

翻轉騰挪裡,

品得是戲的魂兒,

咂摸得是戲的味兒。

紅臉白臉,

花旦青衣,

一招一式,

刀槍劍戟的碰撞,

唱念做打的精妙。

 

這戲臺子啊,

套上了戲服,

就是戲比天大,

畫上了臉譜,

還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輩輩啊,

就靠著對戲的痴,

造了這延綿不斷的國粹。

說到戲,上海是繞不過崑曲的,這個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自明代中葉起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的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就包括了崑曲藝術。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稱之為"中州韻"。

 

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現又被稱為「崑劇」。最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臺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許多地方劇種,如晉劇、蒲劇、湘劇、川劇、贛劇、桂劇、越劇、閩劇等,都受到過崑劇藝術多方面哺育和滋養。崑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

 

崑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曲牌則有許多與宋詞元曲相同。這為崑曲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崑曲作家和音樂家,這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漁、葉崖等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傑出代表。

崑曲一直以一種完美的表現方式向人們展示著世間的萬般風情。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

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

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

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

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一段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姻緣故事就這樣以大團圓作了結局。

《西廂記》以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表達了「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美好主題。

該劇講述了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裡偶遇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便對她一見傾心,但卻無法接近。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聞鶯鶯美貌,率兵包圍普救寺,欲強娶鶯鶯為妻。

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聽從鶯鶯意願,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與此人。張生喜出望外,修書請得故人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解圍。但解圍後崔老夫人卻絕口不提婚事,只讓二人以兄妹相稱。

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環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到張生彈琴訴衷腸。隨後,鶯鶯聽說張生病倒,差遣紅娘去書房探望。張生百感千回,央求紅娘替他傳達相思之意。鶯鶯憐惜張生,終於鼓起勇氣,寫詩回贈。

終於,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並訂了終身。老夫人知情後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

《桃花扇》的內容是借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歷史。

侯方域題詩宮扇贈李香君,二人相戀。馬士英、阮大鋮欲與侯方域結交,通過畫家楊文 表示願代出資促成侯、李的結合。李香君怒斥馬、阮,侯方域受到李的激勵,亦對此事加以拒絕。

武昌總兵左良玉率軍移食南京,朝野震動,侯方域修書勸阻,阮大鋮誣以私通和做內應的罪名,侯方域被迫投奔在揚州督師的史可法。

李自成攻陷北京,馬士英、阮大鋮等迎立福王,並對復社文人進行迫害,準備強逼李香君嫁與漕撫田仰為妾。李香君堅決不從,矢志守樓,倒地撞頭時,血濺侯方域所贈的宮扇。楊文 在宮扇血痕上畫成桃花圖,李香君遂將桃花扇寄與侯方域。

清兵南下,攻陷南京,李香君、侯方域先後避難於棲霞山,在白雲庵相遇,共約出家。孔尚任企圖通過這個愛情故事,描寫明末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揭示南明覆亡的原因,抒發「興亡之感」。

一出崑曲,戲中悲喜人自知,《玉簪記》、《牡丹亭》、《長生殿》、《西廂記》、《佔花魁》、《十五貫》、《邯鄲記》、《桃花扇》,哪本才是心頭好?

相關焦點

  • 崑曲,一夢六百年
    柳夢梅和杜麗娘悽美神聖、至情至性的愛情,化作百般情思縈繞於胸,仿若魂穿四百年前,不禁為這驚魂一夢潸然淚下。 其實崑曲的歷史又何止四百年?早在六百年前元朝末期的崑山地區,古老的崑腔已然形成。 經歷了從崑腔到崑曲的演變,再加上後來大量優秀劇作的湧現,崑曲也日趨繁榮起來。
  • 紀錄片丨《崑曲六百年》全8集
    是崑曲。作為中國最古老和最有影響力的戲曲劇種之一,崑曲擁有600多年的歷史,流布廣遠,被稱作「百戲之祖」。誕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崑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歷史,被譽為世界戲劇的三大源頭之一,中國戲曲的「百戲之祖」。它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說,中國人的音樂韻律、舞蹈精髓、文學詩性和心靈境界,盡在崑曲之中?
  • 戲裡戲外都是人生,紀錄片《指尖上的夢幻4》展現崑曲六百年大雅美學
    其中由《舌尖上的中國一》導演劉藝樂執導、以中國傳統文化與遊戲為主題的《指尖上的夢幻》系列紀錄片就深受玩家歡迎,紀錄片前三集播放量已破三千五百萬,微博話題閱讀超一億。近日系列第四部作品《指尖上的夢幻·形韻》正式上線,跟隨藝術家水袖蝶衣的身姿,觀眾將欣賞到六百年崑曲的大雅之美。唱腔含蓄婉轉,念白儒雅悠揚,表演細膩自然,舞蹈飄逸多姿。
  • 中國崑曲,太可了!
    「歌」,是指崑劇的音樂唱腔部分,是以曲為基本單位,由不同曲牌聯成套曲,不同套曲組成一齣戲的音樂聲腔。每支曲牌有自己相對固定的主腔和結音,歌唱時歌者必須「依字行腔」功夫。:「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
  • 晨讀|讓更多人享受崑曲之美
    及至100年前,為了即將湮滅的崑曲薪火得以傳承,上海人穆藕初、徐凌雲等一批有識之士、有錢人士,辦起了「崑劇傳習所」,教養出了一代「傳字輩」藝人,使崑曲薪火得以傳承。60多年前,人民政府在上海、浙江等地搶救「傳字輩」老藝人、培養上昆「昆大班」等一大批新中國崑曲傳人,即將熄火的崑曲又一次頑強地燃起了薪火。
  • 崑曲 | 賞析《牡丹亭之遊園驚夢》
    朱元璋崑山緊鄰蘇州,南宋以來這一地區就以福庶名滿全國。蘇州自古以來就是個人文薈萃、名勝古蹟多存的繁華所在。《浣紗記》無疑是崑曲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在這其間,足以傳世的傳奇作品不少,最為膾炙人口的當屬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或稱「玉茗堂四夢」。而《牡丹亭》更是湯顯祖的抗鼎之作,數百年來一直被尊奉為傳奇的圭臬。
  •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
    麗娘又勸柳生拜認了嶽父杜寶,全家人大團圓。現有《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影印明泰昌朱墨本。青春版《牡丹亭》選中了俞玖林及沉豐英分飾柳夢梅及杜麗娘,兩位青年演員屬於蘇州崑劇院的「小蘭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極具潛力的兩塊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於是我們大力敦請汪世瑜及江蘇省崑劇院飲譽中國崑曲界的「旦角祭酒」張繼青跨省跨團進駐蘇州,親自指導並傳授。這也是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著一齣戲的排演,完成世代傳承的重要工作。
  • 追追追,追上B站看崑曲
    但這一次,石小梅崑曲工作室與江蘇演藝集團崑劇院聯合打造的崑曲《世說新語》,除了確保是古色古香純正崑曲,從內容創作到呈現形式都開了各種先河。 據悉,8月17日起,每周一、三晚20:15,B站線上首發更新的《世說新語》6折劇目是:《調箏》《候門》《舉將》《索衣》《破局》《開匣》。
  • 崑曲申遺成功十五周年記
    我認識崑曲,是從《牡丹亭》開始的。柳夢梅和杜麗娘的美麗愛情,留芳百年、離奇動人。夢梅戀上畫中的仙,麗娘為愛香消玉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叩板響起,柳夢梅緩步穿越幕布,甩頭側望,眼神流轉,摺扇在手裡一開一合。
  • 崑曲牡丹亭 | 靈魂的復歸
    眾多聲腔之中,崑曲「婉麗嫵媚,一唱三嘆,於是美善兼至,極聲調之致」,其產生的影響、取得的成就最為矚目。 崑曲的源頭是崑山腔,經過歷代曲家、詞客、藝人改良完善,文學與音樂在崑曲中互為表裡,唱、念、做、打等程式化表演於崑曲中融為一爐,形成了完備規整的綜合性演劇體系。
  • 孟瑤 | 情起一聲崑曲雅笛,一往而深三十年……
    孟瑤選擇崑曲作為給揚州的獻禮,不僅僅是因為崑曲的發展與揚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更是因為崑曲本身的魅力以及孟瑤自己對崑曲深深的迷戀。從那以後,孟瑤就開始了每周一次的崑曲學習。崑曲《牡丹亭》中說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孟瑤對崑曲的喜愛越來越深,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感情。
  • 崑曲丨崑曲之雅,雅在中國古典美學(上)
    崑曲之雅,雅在文化的底蘊上。這個自江南水鄉中孕育而出的古典劇種,浸潤著吳地氤氳的水汽,在那一出出折子戲中,吳地的纖細、婉約與大氣纖毫畢現。然而崑曲中究竟有怎樣的美,能令古人為之傾倒,傳唱不絕?水使吳地的文化散發出奇特的藝術光彩。於丹曾說:「人生有了水分,心就會變得柔潤而多情。」
  • 「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如懿傳》裡崑曲元素無處不在
    通訊員 楊琳惜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馬黎如果你最近還在追《如懿傳》,會發現崑曲元素貫穿始終。帝後的定情之作是崑曲《牆頭馬上》,一句「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從開頭念到了結尾;舒妃登場時,在重陽家宴上獻唱一首《醉花陰》,也是崑曲;「學霸」炩妃為了討好皇帝,也苦學崑曲,《長生殿·小宴》、《遊園驚夢》信手拈來。
  • 崑曲小鎮陽澄曲敘:「昆蟲」唱響與崑曲的「不了情」
    巴城提供    中新網崑山6月8日電 (黃瑩)端午小長假第二天,「崑曲小鎮」江蘇巴城好不熱鬧,來自長三角地區的26家曲社近80位曲友與崑曲愛好者同臺交流吟唱、切磋藝技,共話與崑曲的「不了情」。
  • 疫情時期的崑曲(七)
    著有《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吳新雷崑曲論集》《崑曲研究新集》《崑曲史考論》等書,曾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中國崑曲藝術》和《崑曲藝術概論》等書。吳新雷(以下簡稱吳):我現在在南京大學教工宿舍龍江小區寓所。2. 疫情期間,您的日常生活狀況如何?您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吳:我居住的小區加強了防控措施,自春節至今一直封堵,所以宅居不出!
  • 當動漫遇見崑曲……
    90年代的中國臺灣,日本漫畫佔據了絕對主流市場,本土漫畫家要想畫出好作品非常不容易。一家雜誌社找林政德約稿,他畫了一篇武俠類型的漫畫,但是被退稿,因為雜誌社希望看到不一樣風格的漫畫,他情急之下想到自己的高中生活,有趣而且值得紀念。同時查看了雜誌社的問卷調查,發現讀者群都是高中生,於是就去畫了《YOUNG GUNS》這部漫畫。
  • 崑曲丨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稱為「崑曲」,現今已被稱為「崑劇」。崑曲發源地蘇州,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戲曲,已經有600年的歷史,興盛於明清時期,後來逐漸衰敗,特別是到了近現代,出現了傳承危機。可喜的是,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 【崑曲課程】夢裡花開牡丹亭,不曾遺忘的中國符號
    【當江湖說唱邂逅崑曲牡丹亭】崑曲和說唱,傳統與現代,會碰撞出怎樣的靈感火花?近期新華社#聲在中國#8月30日起推出系列非遺音樂微紀錄「不曾遺忘的符號」第一集《夢回牡丹亭》。看崑曲表演藝術家劉煜和知名說唱歌手GAI周延 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滄海一聲笑》。
  • 王馗:崑曲流派與姑蘇風範
    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今則「石臺」「太平」梨園,幾遍天下,蘇州不能與角什之二三。這種在演出空間(冷板凳與戲場)、鼓板配置(清曲與戲曲)差異中出現的兩種崑曲演唱藝術,即如龔自珍《書金伶》(《定盦續集》卷四)所云「大凡江左歌者有二:一曰清曲,一曰劇曲。清曲為雅宴,劇曲為狎遊,至嚴不相犯」,亦即崑曲伶界習稱的「清工」「戲工」,「清曲」「劇曲」在後世成為兩個「至嚴不相犯」的傳統,顯示出音樂聲腔隨著演出空間出現了風格差異,以及因「雅宴」與「狎遊」功能目的不同而判若兩途。
  • 吳敢:我與崑曲
    一、我早期聽過的崑劇劇節目撰寫碩士論文期間,圍繞趙氏孤兒劇目演變,糾纏在雜劇、南戲、傳奇、崑曲、花部之間,必須從套數、曲牌(引子、過曲、尾聲、集曲)去分析文本與聲腔,很想能夠聽聽崑曲是什麼感覺。蓋先師王進珊先生偏好《玉簪記》,尤喜《琴挑》一出,曾命我分析其【懶畫眉】【朝元歌】對小生與貼角色的塑造作用。我當時所交作業只是就曲辭立論,先生要我再從曲牌選用方面增加評析,這是個文學加音樂綜合問題,我沒能完成。這次我還真的聽出一點門道,在【懶畫眉】階段,潘、陳二人尚是愁悶難譴而不失品量含蓄;在【朝元歌】階段,已是風清月朗、把調情意而錯落有致、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