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今天,即2001年5月18日,崑曲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首批「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當時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崑曲全票通過、位列「非遺」榜首,站在了世界面前。
崑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崑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臺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在世界三大古典戲劇中,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早已杳如黃鶴,唯有崑曲尚在,依舊曲中有畫、景中帶樂,保持著她最美的樣子,實在值得中國人額手相慶。
我認識崑曲,是從《牡丹亭》開始的。柳夢梅和杜麗娘的美麗愛情,留芳百年、離奇動人。夢梅戀上畫中的仙,麗娘為愛香消玉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初次接觸崑曲,是在北京南新倉皇家糧倉看的廳堂版《牡丹亭》,崑曲家班與600年糧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兩相輝映。和公演的《牡丹亭》相比,廳堂版不僅精緻,而且矜持,走的是舊時代的「堂會」路線。演員穿著蘇州繡娘手繡的戲服輕歌曼舞,曼妙悠遠的聲音就在身前身後;身著漢服的樂師和觀眾席比鄰而居,曲笛幽咽婉轉,絲弦如泣如訴,讓觀眾仿佛置身於400年前的歌寮酒肆;而劇中的唱詞直接被打在斑駁的牆磚上,默默讀來,古老的崑曲已經變成一條河流承載著時光的重量,順著那一字一句流到我們的四周。再加上古雅的紫檀明式家具,遊弋著紅鯉的玻璃魚缸以及從頂棚灑落的桃花雨,飄落的花瓣是專人從京郊採摘的,還帶著清晨的露珠。更絕美的是,就連飛的蝴蝶也是真的,每場演出會放飛40隻雲南空運而來的活蝴蝶。
芭蕾舞的元素也被帶到了崑曲的平面舞臺之上。水袖的絢麗翻飛,在舞動中增加了情慾的力量,杜麗娘和柳夢梅在相擁、相磨、對視和仰背的過程中,水袖不時絞纏在一起,以虛寫實,展現幽閨春夢,無盡纏綿悱惻。但見旦生二角身段迤邐,步步蓮花,顧盼流連之間,儘是欲拒還迎的勾魂攝魄。單用水袖互相纏繞,就已將「纏綿」二字演繹得淋漓盡致。好一場「三生石上三生路,但使相思莫相負」!我第一次體會了真正的性感,是典雅的姿態中隱約可見身體內隱忍的欲望,是欲說還休,是欲拒還迎,是詩般的妙曼與婉約。
我還得十幾年前的驚豔時分。叩板響起,柳夢梅緩步穿越幕布,甩頭側望,眼神流轉,摺扇在手裡一開一合。轉身、站定,淺吟低唱《山桃紅》裡的闕詞,「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
另一廂,杜麗娘一襲碎花白衣,嫋娜著身姿,纏綿著衣袖,婉轉著啼喉,幽幽吟詠「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及至旁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死可以死,死可以生」……湯顯祖的臨川一夢,萬種風情,終於讓南來粵音、完全不知崑曲為何物的我,醺然薄醉,臉頰飛紅,完全被旖旎崑曲所徵服。中國戲曲在我心中激起美的迴蕩,我在中國文化欲說還休的留白裡神遊,在中國的清風明月裡神遊————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是我對崑曲的最初印象。但又恍然發覺,我們和先輩們的喜樂、苦痛、惆悵、溫情都如此相似,遠隔時空,依然觸及靈魂、血脈相牽。
喜歡崑曲那含英咀華的美麗唱詞。不消聽音,單看文字,便覺字字珠璣,齒頰生香。湯顯祖的《牡丹亭》是雅麗流暢的典範,「嫋情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荼蘼外菸絲醉軟,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佔的先?閒凝眄兀生生燕語明如剪,聽嚦嚦鶯聲溜的圓。」細緻地寫出了一個含情脈脈、顧影自憐而又自傷青春虛擲的少女的微妙複雜的心情。杜麗娘遊園思春,以景自喻,後來則直抒胸臆,「沒亂裡春情難遣,驀地裡懷人幽怨……遲延,這衷懷那處言!淹煎,潑殘生」,簡單的「淹煎」倆字,就把無處託放的情慾煎熬表現得淋漓盡致。——文辭風格如此華美綺麗,簡直是迷死人不償命!
喜歡觀賞中國崑曲裡的水袖,不經意一揮,飄出一片蘭草的幽靜,再往回一帶,已經換了檀香的雍容;水袖褪到皓腕,輕攏慢挑指一拈,變了八月桂花絲絲的甜香襲人慾醉,終於一個定格,翩然化成盛世馥鬱的牡丹香……超凡脫俗,這是真藝術的特點,輕輕點染,就可以讓意境飛翔。崑曲,用意境妙曼、形容典雅的品格,瞬間把我們帶回到古典,帶回到細膩,帶回到優雅,帶回到純美。
喜歡崑曲的唱腔。如果把崑曲中的唱詞和身形比作骨肉,那麼唱腔就是崑曲中的靈魂。發源於江南水鄉的崑曲,其節奏生來不急不緩,其腔調生來嬌媚流邐,恰巧崑曲的作者們個個心中藏滿生不逢時的哀怨,於是便奠定了崑曲在音樂、唱腔上惆悵萬端的悽婉基調。故而崑曲不像京劇那樣鏗鏘高亢,不像秦腔那樣蒼涼豪邁,而是如泣如訴,幽怨纏綿,含蓄收斂處,自有一份欲語還休的感傷味道。在崑曲聲若遊絲卻連綿不斷的唱腔中,人們感受得到發自靈魂的嘆息。聽得人愁腸百轉,聽得人情難自禁。
崑曲的精髓,在虛實交替中,如夢似幻,情深繾綣,使觀眾對戲中的每一絲細膩的情緒感同身受。虛與實之間,飄忽的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雍容氣韻。你看臺上:風情旖旎,水袖殷勤,氣無煙火、轉音若絲的水磨清曲從桃花扇下汩汩而出,一波一波地蕩漾過來,一點一點地沁人心脾。如水,但不是一般的水,是深山裡從蘭花叢中滲出的,並且浸泡著古代青瓷的那種水。這水一滴一滴地在人的心裡聚積,讓人慢慢變得空明澄澈,溫柔而寧靜,如白雲一般自由地卷舒。曲弦撥盡情難盡,意足無聲勝有聲。今古悲歡終了了,為誰合眼想平生。崑曲,以不變的優雅細膩和煙視媚行,讓進入崑曲廳堂的人們放慢了腳步,放平了心靈,在悠揚的絲竹聲中,在哀怨的詠嘆中,在婉轉的嫵媚中,重新體味優雅與自在,在純粹的美面前,重新細緻起來。
舞臺上,衣裙漫飛,是中國的歷史在出演……這縈繞在我們耳旁的樂音、這在我們眼前出演的中國舊事,宛若夜空中突然亮起一顆璀璨星子,照徹了現代人的靈腑,從心底喚醒了一片沉睡的心靈,使人不禁深深訝嘆,不能自已。良辰美景三生夢,奼紫嫣紅六百年。輕歌緩板,婉麗寫意,驚豔邂逅,恍若隔世。崑曲訴說的,不過是我們曾經以怎樣的姿態生活過。我們的過去,有著怎樣的情感、怎樣的氣節、怎樣的風骨、怎樣的日日夜夜。它是中國古人的生活態度,我們的情致情態、人生感悟和道德觀念,都飽含在了一折折戲詞中,而又演繹於一方方戲臺上,穿過了無盡的悠悠時光,在幾乎星沉海底之前,被曲人雅士學者於舊時的瀲灩水波中打撈起來,終於奇花盛開,震撼世界,雖然如今才入遺一十五年,根基傳承尚待時日,但這一朵歷盡波劫的名花,已再也不會雨打風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