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有云:「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春之伊始,五行君特推出「尋春志」系列,邀請各位在文化與藝術的薰陶中,在山水與心靈的召喚下,一同感受百草回芽、萬物復甦的氣息,迎接生機勃勃的季節到來。
「好天氣呀!春深離故家,嘆衰年倦體奔走天涯,一鞭行色遙指剩水殘霞。牆頭嫩柳籬畔花,只見古樹枯藤棲暮鴉叉椏,便長途觸目桑麻。……只見竹鎖溪邊有三兩家,魚槎弄新腔一笛堪誇。」
這是崑曲《荊釵記》的一折戲「開眼上路」,一片野花閒草的好景致便從這字裡行間流露出來了。《荊釵記》是崑曲最為傳統的一個曲目,一枝荊釵,定下終身。崑曲之美,就美在這一個「情」字。今天聽崑曲,還是能感受到那份中國式的至情至性、繾綣纏綿。
張衛東是國家一級崑曲演員,北京崑曲研習社的社委,也是崑曲名家朱家溍的入室弟子,是近些年在民間傳播崑曲的名家。北京垂楊柳北裡小區太湖石畔西廂房,每周二晚上七點,張衛東這裡講習崑曲,來的人有老有少,每一個人都陶醉在自己的那一份熱愛之中。由小眾走向民間,崑曲經歷了10多年的發酵路程。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崑曲即列其中。申遺成功離不開張充和。張充和一直擔任美國崑曲學會顧問,推廣崑曲。當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人到蘇州,由上海崑曲研習社的發起人樊伯炎負責搭臺,張充和與曲友指定為來人演唱《牡丹亭》。崑曲雖然小眾,但在國外影響甚眾,體現了中國傳統戲曲的極強生命力。
崑曲的推廣也離不開白先勇等人的努力。從2003年4月起,白先勇召集兩岸三地崑曲隊伍,經過一年籌備,於2004年正式推出青春版《牡丹亭》,震撼中外文化界。從2004年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在全世界巡演近300場,掀起了一股大眾看崑曲的熱潮。
聽崑曲是需要入門的。今天的語境同崑曲興盛的時代大不相同,了解明朝的流行文化,需要一個「文化」導入。崑曲的主要成就在古典文學,崑曲演唱的雜劇、傳奇,凝聚著儒家文化內涵,有著濃濃的書卷氣。
崑曲雖被稱為戲曲活化石,百戲之祖,但是它區別於一般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一定時期所凝結出來的「奇葩」,也是中國文化樣式發展到成熟期的集大成者。從崑曲的劇本來說,基本上來自於唐詩宋詞,是中國傳統文學的延續;在音樂方面,宋元時期的南北曲,發展到明代由崑曲合為一體;從舞臺上看,崑曲的行當家門非常細,身段繁複善於文本表達,是中國傳統戲劇發展至成熟的典範。
如今,我們追慕崑曲,其實是追慕一種久遠的生活方式、一份雅致的文人精神。
讓崑曲回到生活,崑曲的生命力才會爆發出來。為什麼崑曲一經興起便吟唱不衰?或許就在於崑曲在承載了傳統文化的同時,還保持了中國人的性靈之美。在今天,崑曲仍然以「情」之美吸引著人們的關注,許多企業高管、公司白領,還有大學生、文藝青年都是入戲頗深的戲迷,已然將崑曲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從事金融工作的張小姐是一個崑曲迷,這些年斷斷續續聽了一些折子戲,但仍自稱是業餘戲迷。張小姐喜歡崑曲是從青春版《牡丹亭》開始的,正是有了這部戲,才使她後來深入劇院去看更多的經典劇目。她認為,崑劇給人一種穿越的力量,特別是當心力疲憊時,那種絲竹樂聽起來很舒服,那軟綿綿的水磨腔有一種魔力,可以讓時光慢慢消融……
幾千年前,莊子在《人間世》一篇說:「沒有用的用處,才是最大的用處」。而崑曲,對於今天的人來說,恰恰代表了這種無用之美。「不到園中,怎知春色如許?」繁忙之餘聽一聽崑曲,或許是對勞碌人生的最好緩衝。
明代嘉靖年間,魏良輔將「崑山腔」變成唱法細膩的水磨調。梁辰魚聽到水磨腔,便為這新腔寫了一出新戲《浣紗記》,一時間看《浣紗記》成為蘇州城內的風尚。
聽曲場所:蘇州崑劇院、蘇州崑曲博物館
代表劇目:傳統折子戲,比如《牡丹亭》《桃花扇》等。
想當年,梁辰魚約友人在秦淮河邊品茶,邀請14位歌女清唱崑曲《浣紗記》,優美唱腔令聽者如痴如醉。明代劇作家湯顯祖,於萬曆12年也來到南京,並在南京寫成《紫釵記》。
聽曲場所:南京博物館
演出曲目: 《千忠戮·搜山打車》《獅吼記·跪池》《桃花扇·題畫》本《白蛇傳·斷橋》。
早在明朝,崑曲就從一千公裡外的蘇州,順著大運河,跟隨讀書人一路北上;到了明萬曆年間,崑曲就成為京城生活的一大主流,甚至傳入了宮廷;到了清朝,南巡的皇帝們嚮往江南精緻的生活,已從蘇州帶回崑曲演員組建皇家戲班。
聽曲場所:北方崑劇院
代表劇目:《百花記》《獅吼記》《奇雙會》《荔枝記》《喬老爺奇遇》《通天犀》等。
1578年,青浦演出《浣紗記》,這大概是上海崑曲演出的最早記錄。在上海市中心,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的豫園,也有關於崑曲的記憶。豫園主人潘允端不僅長於文墨,而且鍾情崑曲,於是豫園的樂壽堂便成了戲曲演出的重要場所。
聽曲場所:豫園、上海崑劇團
代表劇目:《十五貫》《牡丹亭》《司馬相如》《班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