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春志丨回到明朝——撩人春色是崑曲

2021-02-23 外貿信託五行財富

古詩有云:「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春之伊始,五行君特推出「尋春志」系列,邀請各位在文化與藝術的薰陶中,在山水與心靈的召喚下,一同感受百草回芽、萬物復甦的氣息,迎接生機勃勃的季節到來。



 

「好天氣呀!春深離故家,嘆衰年倦體奔走天涯,一鞭行色遙指剩水殘霞。牆頭嫩柳籬畔花,只見古樹枯藤棲暮鴉叉椏,便長途觸目桑麻。……只見竹鎖溪邊有三兩家,魚槎弄新腔一笛堪誇。」

 

這是崑曲《荊釵記》的一折戲「開眼上路」,一片野花閒草的好景致便從這字裡行間流露出來了。《荊釵記》是崑曲最為傳統的一個曲目,一枝荊釵,定下終身。崑曲之美,就美在這一個「情」字。今天聽崑曲,還是能感受到那份中國式的至情至性、繾綣纏綿。

張衛東是國家一級崑曲演員,北京崑曲研習社的社委,也是崑曲名家朱家溍的入室弟子,是近些年在民間傳播崑曲的名家。北京垂楊柳北裡小區太湖石畔西廂房,每周二晚上七點,張衛東這裡講習崑曲,來的人有老有少,每一個人都陶醉在自己的那一份熱愛之中。由小眾走向民間,崑曲經歷了10多年的發酵路程。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崑曲即列其中。申遺成功離不開張充和。張充和一直擔任美國崑曲學會顧問,推廣崑曲。當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人到蘇州,由上海崑曲研習社的發起人樊伯炎負責搭臺,張充和與曲友指定為來人演唱《牡丹亭》。崑曲雖然小眾,但在國外影響甚眾,體現了中國傳統戲曲的極強生命力。

 

 

崑曲的推廣也離不開白先勇等人的努力。從2003年4月起,白先勇召集兩岸三地崑曲隊伍,經過一年籌備,於2004年正式推出青春版《牡丹亭》,震撼中外文化界。從2004年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在全世界巡演近300場,掀起了一股大眾看崑曲的熱潮。

聽崑曲是需要入門的。今天的語境同崑曲興盛的時代大不相同,了解明朝的流行文化,需要一個「文化」導入。崑曲的主要成就在古典文學,崑曲演唱的雜劇、傳奇,凝聚著儒家文化內涵,有著濃濃的書卷氣。

 

 

崑曲雖被稱為戲曲活化石,百戲之祖,但是它區別於一般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一定時期所凝結出來的「奇葩」,也是中國文化樣式發展到成熟期的集大成者。從崑曲的劇本來說,基本上來自於唐詩宋詞,是中國傳統文學的延續;在音樂方面,宋元時期的南北曲,發展到明代由崑曲合為一體;從舞臺上看,崑曲的行當家門非常細,身段繁複善於文本表達,是中國傳統戲劇發展至成熟的典範。

 

如今,我們追慕崑曲,其實是追慕一種久遠的生活方式、一份雅致的文人精神。

讓崑曲回到生活,崑曲的生命力才會爆發出來。為什麼崑曲一經興起便吟唱不衰?或許就在於崑曲在承載了傳統文化的同時,還保持了中國人的性靈之美。在今天,崑曲仍然以「情」之美吸引著人們的關注,許多企業高管、公司白領,還有大學生、文藝青年都是入戲頗深的戲迷,已然將崑曲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從事金融工作的張小姐是一個崑曲迷,這些年斷斷續續聽了一些折子戲,但仍自稱是業餘戲迷。張小姐喜歡崑曲是從青春版《牡丹亭》開始的,正是有了這部戲,才使她後來深入劇院去看更多的經典劇目。她認為,崑劇給人一種穿越的力量,特別是當心力疲憊時,那種絲竹樂聽起來很舒服,那軟綿綿的水磨腔有一種魔力,可以讓時光慢慢消融……

 

幾千年前,莊子在《人間世》一篇說:「沒有用的用處,才是最大的用處」。而崑曲,對於今天的人來說,恰恰代表了這種無用之美。「不到園中,怎知春色如許?」繁忙之餘聽一聽崑曲,或許是對勞碌人生的最好緩衝。

 

明代嘉靖年間,魏良輔將「崑山腔」變成唱法細膩的水磨調。梁辰魚聽到水磨腔,便為這新腔寫了一出新戲《浣紗記》,一時間看《浣紗記》成為蘇州城內的風尚。

 

聽曲場所:蘇州崑劇院、蘇州崑曲博物館

代表劇目:傳統折子戲,比如《牡丹亭》《桃花扇》等。

想當年,梁辰魚約友人在秦淮河邊品茶,邀請14位歌女清唱崑曲《浣紗記》,優美唱腔令聽者如痴如醉。明代劇作家湯顯祖,於萬曆12年也來到南京,並在南京寫成《紫釵記》。

 

聽曲場所:南京博物館 

演出曲目: 《千忠戮·搜山打車》《獅吼記·跪池》《桃花扇·題畫》本《白蛇傳·斷橋》。

早在明朝,崑曲就從一千公裡外的蘇州,順著大運河,跟隨讀書人一路北上;到了明萬曆年間,崑曲就成為京城生活的一大主流,甚至傳入了宮廷;到了清朝,南巡的皇帝們嚮往江南精緻的生活,已從蘇州帶回崑曲演員組建皇家戲班。

 

聽曲場所:北方崑劇院

代表劇目:《百花記》《獅吼記》《奇雙會》《荔枝記》《喬老爺奇遇》《通天犀》等。

1578年,青浦演出《浣紗記》,這大概是上海崑曲演出的最早記錄。在上海市中心,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的豫園,也有關於崑曲的記憶。豫園主人潘允端不僅長於文墨,而且鍾情崑曲,於是豫園的樂壽堂便成了戲曲演出的重要場所。

 

聽曲場所:豫園、上海崑劇團

代表劇目:《十五貫》《牡丹亭》《司馬相如》《班昭》等。

相關焦點

  • 崑曲 | 賞析《牡丹亭之遊園驚夢》
    明朝蘇州一帶戲曲的勃興與當時的經濟和商業活動有關,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給戲曲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作為民間聲腔的崑山腔,是一種群眾性的集體創作,流傳於吳中一帶。後來漸漸得到一些社會上的著名歌唱家的重視。這些歌唱家們聲腔豐富,講究唱法,善於吸收和改革。海鹽腔、崑山腔、餘姚腔、弋陽腔是當時的「四大聲腔」。
  • 崑曲丨戲曲史上的「花雅之爭」
    花部諸腔以「其文直質」(詞句通俗易懂)、「其音慷慨」(聽著熱鬧有勁兒)的優勢為民間所喜聞樂見,逐漸取代了崑曲在劇壇的王者地位。(當然,花部諸腔之間實際上也存在著競爭與消長的關係。)/ 雅部 /  清乾隆時,稱崑曲為「雅部」,以別「花部」。
  • 崑曲丨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稱為「崑曲」,現今已被稱為「崑劇」。崑曲發源地蘇州,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戲曲,已經有600年的歷史,興盛於明清時期,後來逐漸衰敗,特別是到了近現代,出現了傳承危機。可喜的是,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 芳菲四月,看盡伊犁河谷撩人春色
    芳菲四月,看盡伊犁河谷撩人春色 霍城縣中華福壽山野杏花漫山遍野 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 先是白番紅花破冰而出 把春的信息傳遍大地
  • 崑曲丨「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背後的隱情
    崑曲便成了京劇演員必修的一門基礎,我們行內常說的,一個京戲演員假如不會上那麼三四出崑曲戲,那他算不得好演員,因為崑曲對演員的要求是相當的高,過去我們的老前輩們一拿就能拿出幾十齣崑腔戲。崑曲是我們的百戲之師,具有600年的歷史,而京戲不過200餘年。然京劇汲取各家所長,才成為國劇。 崑曲的劇本文學價值要比任何劇種都要高,那些詞藻太雅太美了。京劇中有很多戲都源於崑曲,並受崑曲影響較深。
  • 紀錄片丨《崑曲六百年》全8集
    是崑曲。作為中國最古老和最有影響力的戲曲劇種之一,崑曲擁有600多年的歷史,流布廣遠,被稱作「百戲之祖」。誕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崑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歷史,被譽為世界戲劇的三大源頭之一,中國戲曲的「百戲之祖」。它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說,中國人的音樂韻律、舞蹈精髓、文學詩性和心靈境界,盡在崑曲之中?
  • 崑曲申遺成功十五周年記
    崑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崑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崑曲丨崑曲之雅,雅在中國古典美學(上)
    所以,崑曲的興盛是與當時文人的審美情趣一脈相承的。他們良好的文化修養為崑曲注入了典雅的品味,而吳地閒適安逸的詩性生活,使得文人追求一種空靈的境界,這也造就了崑曲節奏舒緩、意境曼妙的品格。「填南詞必須吳士,唱南曲必須吳兒」,崑曲之雅,在於它凝結了吳文化趨雅的精髓。
  • 崑曲丨戲曲傳統「一桌二椅」裡的大千世界
    在最簡單的布景環境中,演員用精湛的表演技術來填補整個舞臺的空白。「為什麼只要一桌二椅不要別的,因為我們認為最優雅的文學和最精緻的表演是崑曲的內核,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作為藝術遺產,我們要像考古學者一樣,去發掘考古的歷史。
  • 尋春訪梨花
    梨花勝雪,春寒裡徜徉在梨花的世界裡思緒飄飄,耳畔響起京劇唱詞:「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長恨一曲千古思……」纏綿悱惻的梨花頌,梨花乃白頭偕老忠貞愛情的象徵。梨花帶雨涕淚漣漣,梨花樹下的表白,那可是三生三世的相約。相傳明朝寧王反叛前,寧王妃喊丫鬟送梨和桃給老師唐寅,不想讓他陷入戰亂,唐寅懂了這是讓他「桃梨」(逃離)是非之地。
  • 「千年一嘆」中國崑曲新年音樂會丨聽得見的時間,看得見的歷史
    2020中國崑曲「千年一嘆」新年音樂會,我們想用「一場雅部音樂會,勾勒半部中國文學史」,音樂文學史的背後是整個歷史的更迭與變遷。這是一場新年浪潮音樂會,是一次縱貫聲詩詞樂曲唱的音樂會,更是一次足以勾勒半部中國文學史的音樂會。
  • 崑曲|張靜嫻:藝術創作要小心翼翼不停步
    張靜嫻自從1959年考取上海戲曲學校,到今年已經60年整了,回首這些年和崑劇的故事,她總結說:「50年代的時候,是戲曲很興旺的年代,我也是懷著一個演員夢考戲曲學校演員班的,當時不知道崑曲是怎麼回事,所以我說可能是崑曲選擇了我。」「80年代中期,出國潮、下海潮,對我們衝擊很大,經常是臺上的人比臺下的多。
  • 中國崑曲,太可了!
    程式是崑曲表演的主要術語,在崑曲舞臺上,一歌一舞皆有規矩,一翻一撲不離程式。更為有趣的是,崑曲把開門關門、上馬下馬這樣的日常生活化動作都提煉成程式動作。即使是那些情感情緒很難表達的東西,崑曲都會有一套相對應的程式語言。
  • 一出崑曲,品得百年喜怒哀樂
    說到戲,上海是繞不過崑曲的,這個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自明代中葉起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的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就包括了崑曲藝術。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稱之為"中州韻"。
  • 崑曲 ——百戲之祖,百戲之師
    有人說,崑曲的美,更重要的是它傳達的思想感情之深,蘊含的審美趣味之妙。愛情是崑曲永恆的主題,舞臺上的生旦最擅長的就是談情說愛。但這些愛情故事之間,有很多的巧妙不同。說起崑曲,不得不提起《牡丹亭》。崑曲《牡丹亭》經久不衰,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
  •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
    杜寶為了使女兒成為識書達理的女中楷模,為她請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陳最良。因陳上《詩經•關雎》惹動了麗娘的情思。伴讀的使女春香,偶而發現了杜府後的花園,並引領麗娘偷偷遊了花園。久困閨房的麗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麗娘回屋後,忽作一夢。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後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雲雨之歡。麗娘醒來後,懨懨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園,尋找夢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漸消瘦下去。
  • 2018年12月大學英語六級翻譯練習題:崑曲
    翻譯練習題:崑曲  崑曲(Kunqu Opera)源於江蘇崑山地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戲曲最古老的存在形式之一。崑曲有一個完整的表演體系並且有自己獨特的腔調。崑曲在明朝初期得到發展。此外,崑曲還影響了許多其他的中國戲曲形式。今天,崑曲依然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被進行表演,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參考翻譯:  Kunqu Opera originated in the Kunshan region of Jiangsu.
  • 2016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模擬練習題:崑曲
    請將下面這段話翻譯成英文:  崑曲(Kunqu Opera)源於江蘇崑山地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戲曲最古老的存在形式之一。崑曲有一個完整的表演體系並且有自己獨特的腔調。崑曲在明朝初期得到發展。從16到18世紀,它一直主宰著中國戲曲。此外,崑曲還影響了許多其他的中國戲曲形式。今天,崑曲依然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被進行表演,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參考翻譯:  Kunqu Opera originated in the Kunshan region of Jiangsu.
  • 《回到明朝當王爺楊凌傳》穿越剪了老婆們送人了,一夫一妻成定局
    回到明朝當皇帝劇照近幾日,清風被一部《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凌傳》給吸引,因為清風幾年前曾追過這部小說,月關大大的這部小說,劇情可謂循序漸進引人入勝,尤其是楊凌從一個普通秀才逆襲成為王爺,身邊12個老婆更是讓人心向神往,令人羨慕不已
  • 花開天府·作品(36)|蔣延珍:尋春訪梨花
    梨花勝雪,春寒裡徜徉在梨花的世界裡思緒飄飄,耳畔響起京劇唱詞:「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長恨一曲千古思……」悱惻纏綿的梨花頌,梨花乃白頭偕老忠貞愛情的象徵。梨花帶雨涕淚漣,梨花樹下的表白,那可是三生三世的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