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
一個學期實在是忙碌,眼看2020年就要過去了,疫情還未完全褪去,甚至有反覆的趨勢,相信所有的師生都在關注今天的寒假什麼時候放,儘管之前也有相關教委發布過通知:今年中小學生的寒假初步定在1月30日,但誰又知道這會不會因為疫情的影響突然提前放假呢?
不管寒假什麼時候來,現在都要進行期末複習,為期末考試進行準備。複習過程中就會有很多的練習和測試,這些都將成為老師們對學生們學習狀態的評價依據,想到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而孩子們還總是出現粗心大意的情況,心裡別提多急躁了,有時忍不住就會對學生進行疾風暴雨式的批評,結束後自己靜下心來又會發現自己的行為對於改變現實狀態沒有任何作用。
的確,臨近期末考試,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大家都在為孩子的學習成績而焦慮,但唯獨孩子自己不焦慮,不過我們成人會不經意間把自己的焦慮狀態傳輸給學生,但這並不能改變現實,甚至會把現實變得更糟。
自從參加工作之後,我總在不斷反思自己。自己上學的時候就挺不喜歡考試的,恨不得早日畢業,這樣就可以永遠也不用考試了,奈何自己選擇的這個職業的特點導致我可能一輩子都要與考試相伴。
小的時候自己不喜歡考試,因為每次考的都不是很滿意,如果是有些題因為不會不得分也就算了,冤就冤在會做的因為馬虎做錯了,我也有意識的去改變,每次都快速把題做完,然後盡全力去檢查,神奇的是,每次發下試卷之後總會有一兩處的遺憾,自己也很苦惱,其他人包括老師也不能給出任何有效的意見,好像自己陷入了一個「怪圈」。
如今我的學生也是如此,讓我焦慮的不是有的知識孩子學不會,而是明明講了很多遍的知識,他們也會了,但就是因為馬虎而出錯,真的很遺憾。我教的是數學,在計算方面總會出現這種情況,近期我看孩子們在語文的百字訓練上也是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字詞,明明都給孩子講了很多遍了,但他們學習好像撞大運,運氣好就對了,運氣不好就錯了。可學習怎麼可以靠「撞大運」呢?
於是我聯想到了自己的求學經歷,後來我是怎樣調整好的呢?等到的自己的「頓悟」是在考研究生的時候,當時自己不再是被動的考試,而是有了自己清晰的奮鬥目標:考上自己喜歡的學校,喜歡的專業,否則便不調劑,不二戰!在正式考試之前,自己全力以赴地複習,沒有人會督促我要好好學習,努力考研,一切都是靠自己。我到現在都記得在我邁進考場的感覺,當時整個人很放鬆,大腦裡只有一個念頭「盡力而為就好」,整個考試過程沒有絲毫緊張 ,最後的成績也是非常理想的,因此我反思:要想避免低級錯誤,不是在於不斷強調它,而是忽略它,不要讓自己處於一種十分焦慮的狀態,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與心理學的某種定律相關呢?我不知道,但我相信,放輕鬆認真地對待一場考試,過程和結果都不會令人痛苦。
因此,我在現在對我的學生們不想每次都說「怎麼有錯了?我都講了多少遍了,怎麼就不檢查?這麼馬虎!怎麼考好?」。我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錯了就分析錯因,下次改正吧,我們不能忽略錯誤,但也不能過分強化錯誤,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學生。如果你實在是控制不住,那就在你即將發火的時候,在內心問一下自己:「我對他發火能改變他的馬虎現狀嗎?如果能,那就進行發火吧,如果不能,那就算了吧,馬上就要考試了,別因為自己的不良情緒弄得孩子厭惡學習,這樣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