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樂器,大家會想到很多不管是傳統樂器還是現代樂器。如傳統的二胡、揚琴等,都離不開金屬製品的發展。在最早期,人們剛剛開始利用金屬,還不能製造音律精準的樂器時候。是怎樣創作音樂的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古代打擊器樂的祖先編鐘,編鐘僅僅靠體積的大小來調整音律。因此在最初的時候,因為製作簡單還是很被大家認可。
編鐘的興起,與古代冶金技術的發展也是分不開的,青銅因為製作提煉工藝比較簡單,在我國歷史發展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主要的金屬器具來使用。同時青銅也被做成許多器具來使用,比如農工器具,酒杯,鼎等等。編鐘就是在青銅器盛行時期,青銅器具在青銅領域的應用,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作為主要的器樂在使用,同時也是王公貴族們的特有權利。
說起編鐘的發展,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商超,那時候的編鐘基本是3個一組。慢慢發展演變每套編鐘的個數也在不斷增多。秦漢以後,編鐘在形制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鍾只能發出一個樂音。在500年的興盛過後,編鐘也開始走向衰敗。到了隋唐時期,編鐘除在「雅樂」中使用外,已經很少被使用。唐代詩人在作品中曾描繪出編鐘聲音洪亮、鏗鏘悠揚、悅耳動聽的妙響。南北宋時期之後,一直到清代,編鐘鑄造技術接近失傳,鍾樂也漸被淘汰,清朝中期皇宮內所製造的編鐘,不僅其形制與傳統編鐘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遠。
在眾多出土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曾侯乙編鐘,首次出土於1978年的曾侯乙墓。它不僅保存完好,而且被深埋地下2500年後,仍然可以被演奏。也超越了西方的七聲音階,達到了12聲率,擁有五個半八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也是我國首批被禁止出國展出的文物。自從被發覺至今,總共被演奏三次,分別是出土後的試驗演奏,1984年建國35周年和最近一次的1997年的香港回歸。
編鐘是中華音樂歷史的瑰寶,不僅推翻了歐洲七階音律,領先於我國傳統宮商角徵羽五階音律的傳統說法,在聲率方面的豐富程度,僅次於現代鋼琴。同時,編鐘在新時期的外交上也發揮了巨大的貢獻,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頒獎音樂就由編鐘奏響,被稱為「金玉奇聲」。雖然隨著現代音樂的發展,編鐘已經很少的被應用到音樂當中,但是作為中華文明的見證,我們應該將其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來自千年前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