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湖骨笛:中華第一笛,九千年前的樂器就能精準吹出現代音律

2020-12-23 格物小書齋

1961年,有人在今北舞渡鎮賈湖村勞動,勞動之餘在村東的溝坎、井壁上發現了人骨和紅燒土顆粒,他趕緊跑去向村長報告。村長請來了專家探查,後來經過專家確認,這是一處九千年前的新時代遺址。

後來經歷了從1983年到1987年的六次發掘,在這個地方發現了具有原始文字性質的刻畫符號、世界上最早的含酒精的飲料、中國最早的家豬和具有馴化特徵的稻米等,其中,最具有文物價值的,是在隨葬中發現的30多支骨笛。

其中,一件骨笛最為引人注目,其出土時放在墓主人左股骨外側,剛好是手自然垂下拿得到的位置,出土時斷為三截,但經考證骨笛並非入土後斷裂,而是墓主生前就已經折斷,墓主捨不得丟棄,就一直放在身邊。為了讓笛子可以繼續使用,墓主鑽了14個小孔在兩處斷茬處,用細線精心綴合,可見主人對骨笛的珍愛程度。

賈湖骨笛多使用鶴骨作為原材料,鶴骨約等於人骨硬度的 30 倍,加工難度十分大。古人是用由水晶或堅硬的石頭等材料所製成的鑽頭,使用鑽頭一點一點螺旋往復轉動開成。製作骨笛之前先測量計算,在管身上留下記號,然後再開孔。有些笛子主音孔旁還有小孔,經研究判定為調音孔,一般情況下開孔後要先試音,如果音律不準,還可再開小孔做微小調整。不同鶴骨的質感也不同,不同材料的音色和音律也不相同,每一次骨笛製造都要重新度量,需要製作人極高的耐心和強大的信念。

賈湖骨笛區別於橫吹之笛和豎吹之簫,它是以骨管的一端作吹口,管身斜持,管口與嘴呈45度斜角,演奏時兩唇如吹口哨般貼著管端吐氣,通過氣流在管內壁摩擦震蕩發音。實際演奏音域至少可以達到兩個八度,若以十二平均律為參照,大多數七孔賈湖骨笛的音準誤差都在普通人耳難以察覺的範圍內,音樂聲學特徵幾乎完美,完全可以達到現代笛蕭樂器那樣的演奏效果。

在骨笛出土後1987年的新聞發布會上,專家還用一支完好的七孔骨笛吹奏了一首五聲階的河北民歌《小白菜》,九千年前的骨笛所發出的美妙旋律引起了轟動。據發布會上音樂專家所說,骨笛和現代民族管樂器很類似,會運用打小孔的方式,調整音孔的音差,說明九千年前的賈湖人已經有了音差的基本概念,也反映了當時的音律水平,因此,賈湖骨笛有「中華第一笛」的美譽。

相關焦點

  • 賈湖骨笛:有著8000多年歷史的吹奏樂器,是遠古音樂的實物見證
    賈湖骨笛,來自新石器時代的笛子上世紀80年代,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先後出土了一批骨笛,有四十多支,賈湖遺址是距今9000年—7800年的一個人類文明遺址。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這批骨笛多為七孔,個別為二孔、五孔、六孔或八孔,今藏於河南博物院。
  • 從賈湖骨笛到九霄環佩:中國古代樂器大展亮相國博
    展覽現場早期中華文明遺址中,就有以笛、哨為代表的吹樂器和以鍾、鼓為代表的擊樂器出土。賈湖骨笛古韻相生 展陳和鳴該展陳列於國家博物館南3和南4展廳,步入展廳前,門前投影上飛來一隻火鳳凰,騰飛的鳳凰並非偶然隨意的裝飾,而是從國博館藏文物當中提取出的一個鳳凰圖案製作而成的動態展示效果
  • 到現在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是什麼 古人為何要用鶴骨制笛
    在我國古代皇宮貴族的娛樂生活是非常豐富的 ,經常會有各種名貴精緻的樂器來演奏音樂舉行宴會。現代樂器也由古老的樂器演變的。支付寶螞蟻莊園1月11日問題:到現在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是。  到現在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是  骨笛  骨笛是一種什麼樂器  笛是笛子的一種,也是最早的樂器,又稱為鷹笛或者鷹骨笛,藏語稱當惹。用鷲鷹翅骨製成,流行於西藏、青海、雲南、四川、甘肅省等的藏族牧區。常用於獨奏,但聲音比較刺耳。但是在前面加一個「白」字,也許大家會感到很奇怪。其實,他們兩者確實有很大不同。
  • 著名笛子演奏家蔣國基 講述《趙松庭老師對骨笛、彎管笛、雁飛篪的傳承和發展》中國器樂文化大視野第六課
    這些在樂器科研上的成就,大大豐富了竹笛的種類,拓寬了竹笛的音域,挖掘出竹笛音色的更多可能性。蔣老師作為趙派師門的大弟子,在樂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也一直延續著恩師的探索精神,致力於推進對樂器形制、材質、音律等方面的不斷革新和突破。
  • 中國最早的樂器是什麼?90%的人都不知道...
    :賈湖骨笛別名:鶴骨笛出生地: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代表樂曲:《春播》,《上山》,《下山》等地位:中國目前出土最早樂器實物,世界笛子鼻祖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距今7800年~9000年館藏地點:河南博物院1986年至1987年,這裡先後出土了20多支骨笛。
  • 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亮相國博,盛唐名琴「九霄環佩」琴展出
    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由鄭振鐸主持購藏的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昨天,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廳,奏一曲「天地同和」。一件件樂器不僅能演奏出美妙的樂曲,而且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比如展廳裡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顯得晶瑩亮潔。還有一件大名鼎鼎的文物是故宮博物院藏「九霄環佩」琴。
  • 中國民族樂器百科-笛子
    中國民族樂器百科中,笛子是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的吹管樂器之一,並且受到了世人的喜愛和大力推崇。有關我國笛子的發展歷史、制笛用材料、笛子種類等知識大全本文逐一為您詳細介紹。一、笛子基本知識概述笛子是我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族樂器。笛子常常在民間音樂、戲曲、民族樂團等重要音樂形式中使用。笛子的音色婉轉而悠揚,響亮而清脆,吹奏者笛聲陣陣,令傾聽者無不醉心於它。
  • 中國古代樂器展周六亮相國博,200餘件古樂器「天地同和」
    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8月8日,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將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廳,奏一曲「天地同和」。一件件樂器,其實也是一部別樣的文明史。專家介紹,早期中華文明遺址中,就有以笛、哨為代表的吹樂器和以鍾、鼓為代表的擊樂器。先秦至漢代,隨著禮樂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樂器更加複雜化,出現了編鐘、編磬等大型樂器;同時,以琴、瑟為代表的彈弦樂器產生,成為文人雅士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 紀錄片丨《如果國寶會說話》充電五分鐘,穿越9000年,若能早點看到我的歷史肯定100分!
    第一季第二集向我們介紹了這個賈湖骨笛,長23.1釐米、七孔,史前文明,新石器時代、距今7800年~9000年;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材質;於1986-1987年發現於史前聚落遺址河南賈湖遺址。這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 二胡唐代傳入中原 曾是少數民族使用的樂器
    民族音樂是中華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視「樂教」的作用,甚至認為,人之學應「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把音樂作為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  其實,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就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文明,她也是在與其他文明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回顧一下今天我們最常用的那些民族樂器的歷史,就可以發現,它們大多數也都和其他文明的交往有關。
  • 七、八千年的中山寨骨笛——她的名字叫「娥陵」!
    河南省汝州市中山寨骨笛名揚四海。那是198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寨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現存於汝州市汝瓷博物館。這支骨笛按音孔太密,無法用手指按孔吹奏。那麼,這支笛子的用途是什麼呢?樂器專家經過測音研究認定,這支10孔骨笛不是平常用於吹奏的樂器,而是當時(7000年前)「標明最小音與音之間距離的標準器」,換言之,即「骨管定音器」,也就是說,其它任何樂管都是依此10孔骨笛而校音製作出來的。
  • 史前陶樂骨笛,上古之音
    距今8700年賈湖骨笛,在中原的莽野奏響文明之初大樂大舞,由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傾情演出!    音樂的基本功能是「通神」。神者,從示、申。「示」本義為祭祀,開示,啟迪智慧。「申」本義為雷電,巨大的轟鳴,組合為「神」字意味著通達宇宙空間無限能量,具有造化功能,無限神奇!
  • 中國獨有的樂器,領先歐洲七階音律,深埋千年仍能奏響!
    說起樂器,大家會想到很多不管是傳統樂器還是現代樂器。如傳統的二胡、揚琴等,都離不開金屬製品的發展。在最早期,人們剛剛開始利用金屬,還不能製造音律精準的樂器時候。是怎樣創作音樂的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古代打擊器樂的祖先編鐘,編鐘僅僅靠體積的大小來調整音律。
  • 2020年再看《陳情令》,才發現肖戰所吹「竹笛」不簡單
    笛子可謂是古裝電視劇中出鏡率最高的樂器之一,多見於江湖俠客手中,不過在古裝劇中,笛子可不僅僅只是樂器,更是殺人之器。還記得2019年大爆劇《陳情令》嗎?在劇中,肖戰吹笛子的出鏡率可不少。出土於河南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墓葬群中,該遺址中共發現了25支骨笛,是用鶴鳥肢骨所制,一般長20釐米,口徑1釐米左右,形式固定,製作規範,骨笛一側鑽有7個形音孔,每孔間距基本相等,其中在6孔與7孔之間靠近7孔處另鑽一調音小孔。距今已有8700多年。
  • 笛簫的起源與發展概述,進一步探索傳奇色彩的簫樂器
    簫笛同源,都是源於遠古時期的骨笛,新石器時代開始以竹製作。在秦漢至唐簫是指編管的排簫。簫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紫竹洞簫、九節簫、黑漆九節簫、玉屏簫等。多少年來,樂器的起源一直困擾著人們,有人認為鼓是樂器中最早出現的,有人認為笛簫最早出現的;有關笛簫的起源,有人認為源自古老的埃及,為起源人們爭論不休,直到骨笛的出現才揭開了這一秘密。
  • 200餘件古樂器明天國博「齊奏」
    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明天,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將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廳,奏一曲「天地同和」。  一件件樂器,其實也是一部別樣的文明史。專家介紹,早期中華文明遺址中,就有以笛、哨為代表的吹樂器和以鍾、鼓為代表的擊樂器。先秦至漢代,隨著禮樂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樂器更加複雜化,出現了編鐘、編磬等大型樂器;同時,以琴、瑟為代表的彈弦樂器產生,成為文人雅士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一支骨龠千裡牽線 南京音樂家找到了8000年前樂器的聲音
    南京民族樂團演奏家於東波是為數不多能夠演奏這種樂器的人。在此前的考古發現中,人們只在距今約7800-9000年前的賈湖遺址中發現了這一樂器。不過,近期,於東波受邀參與考察研究了遼寧省朝陽市德輔博物館興隆窪文化時期距今7400—8200年前的骨龠。經過於東波與他的老師、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劉正國反覆嘗試,發現興隆窪文化骨龠的形制特點、音階關係與賈湖骨龠都存在較大差異。
  • 全網吹爆河南春晚的《唐宮夜宴》,驚豔了所有人,播出5天後仍上了熱搜!
    5分多鐘的舞蹈展示了唐朝少女們從準備、整理妝容到夜宴演奏的過程,節目中還穿插了水墨畫,展示了婦好鴞尊、蓮鶴方壺 、賈湖骨笛 、簪花仕女圖等國寶,像是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之旅。節目穿插婦好鴞尊、蓮鶴方壺 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備騎出行圖、千裡江山圖等七大國寶就像是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之旅華美得像一場夢境這個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