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陶樂骨笛,上古之音

2021-02-07 藝道書院

 

     距今8700年賈湖骨笛,在中原的莽野奏響文明之初大樂大舞,由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傾情演出!

    音樂的基本功能是「通神」。神者,從示、申。「示」本義為祭祀,開示,啟迪智慧。「申」本義為雷電,巨大的轟鳴,組合為「神」字意味著通達宇宙空間無限能量,具有造化功能,無限神奇! 

     中國古人對「神」有著無限深厚的人文情感和科學精神,將祖先和具有造化功能的自然萬物、以至整個宇宙空間供奉為神——神的信仰本質實際上就是祖先信仰和自然信仰,信仰而敬神養神,能量貫通,開啟智慧,演繹文明,以致開創華夏神州。

    華夏神州是神的家園,人間天堂,可謂「神韻風採」,「神採奕奕」,「出神入化」,「氣定神閒」,「神清氣爽」,「神機妙算」,「心曠神怡」,「神來之筆」,「神通廣大」,「人神共襄」,「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史前陶樂骨笛,演繹中原上古之音,通達自然無量神明!


大中原

有一個神秘地方就在跟前

有一個神秘地方古老家園

有一個神秘地方人天相連

這就是大中原

女媧補天,三皇聖賢

追根溯源盤古祖始開了天

蒼茫大地,日月循環

守中歸原成就了神州文明典範

 

我追夢,我尋根

回到了大中原

文明光芒的家園

自然真經的聖典

心靈安靜的港灣

(文案:元道樂府·一明)

    賈湖出土的26支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先後相差很大。根據地層關係和碳十四測年,賈湖文化遺存可以分為三個大的發展階段,18支骨笛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與賈湖文化的分期基本一致。

     賈湖遺址中出土的中期骨笛,在公元前6600年-6200年期間,這個時期出土的骨笛都是管開七孔,它們不但能吹奏出完備的五聲音階,而且已經能夠吹奏出六聲音階和七聲音階,這個時期的骨笛與初期比較,已進入成熟期,並發展到骨笛製作的精品時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82號墓出土的20號、21號2支骨笛,標誌著賈湖音樂文化的高峰。

     賈湖晚期的骨笛,大約在公元前6200年-5800年之間的四百年時間,這一時期的骨笛除了一部分保持了中期的七孔骨笛的形制之外,還出現了八孔骨笛,不僅能吹奏出七聲音階,而且還出現了變化音,反映了賈湖先民精神生活的多姿多彩。

     如果將三個時期的骨笛以音階的形式排列,可以清楚地看到賈湖骨笛在三個時期的音階變化。


相關焦點

  • 賈湖骨笛:有著8000多年歷史的吹奏樂器,是遠古音樂的實物見證
    賈湖骨笛,來自新石器時代的笛子上世紀80年代,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先後出土了一批骨笛,有四十多支,賈湖遺址是距今9000年—7800年的一個人類文明遺址。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這批骨笛多為七孔,個別為二孔、五孔、六孔或八孔,今藏於河南博物院。
  • 譚盾玩「陶樂」 製造《大地之聲》
    譚盾玩「陶樂」   自著名的「水樂」成功之後,世界級的音樂家譚盾又從長沙潼關、江西景德鎮、河北唐山、廣東佛山、陝西富平和臺灣鶯歌六大陶都「淘」來上百件「樂器」,製造出一曲古樸與新奇交織的《大地之聲》  9月20日至23日,一場世界頂級音樂盛事——瑞士琉森音樂節即將首次降臨中國,入駐國家大劇院。
  • 七、八千年的中山寨骨笛——她的名字叫「娥陵」!
    河南省汝州市中山寨骨笛名揚四海。那是198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寨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現存於汝州市汝瓷博物館。這支骨笛是由仙鶴腿尺骨製作而成,長5.5釐米,外經在1—1.1釐米之間,壁厚0.11釐米,骨管上開有兩豎排相互交錯的10個按音孔。10孔骨笛極其罕見,有史以來僅此一隻。常用的笛子一般是7孔,且都是豎列一排。考古專家確定這支骨笛屬於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
  • 《探案錄—骨笛魔音》榮獲「亞太影展」及「昆明電影節」雙殊榮!
    由國藝飛翔(佛山)影業傳媒有限公司製作及與六合百方影視文化(深圳)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探案錄—骨笛魔音》上線以來就受到了廣大觀眾們的喜歡
  • 第五人格:孽蜥紫皮骨笛的手持物是從後背拔出的骨笛,密恐慎入
    從骨笛這件時裝的背部有很多突出的長短不一的骨頭,而且看起來密密麻麻的,密恐慎入!而且在展示視頻中還可以發現骨笛的手持物是從後背拔出的,現在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孽蜥揮動從背部拔出的骨笛時,划過的地方也會出現像烈焰一般的東西,從這個角度看感覺骨笛這件時裝的黑色襯衣裡面的並不像是平常的血肉之軀,看起來更像是一團火焰。而且黑色襯衣的邊緣處是紅色的,有一種被焚燒過的感覺。
  • 賈湖骨笛:中華第一笛,九千年前的樂器就能精準吹出現代音律
    其中,一件骨笛最為引人注目,其出土時放在墓主人左股骨外側,剛好是手自然垂下拿得到的位置,出土時斷為三截,但經考證骨笛並非入土後斷裂,而是墓主生前就已經折斷,墓主捨不得丟棄,就一直放在身邊。為了讓笛子可以繼續使用,墓主鑽了14個小孔在兩處斷茬處,用細線精心綴合,可見主人對骨笛的珍愛程度。
  • 第五人格:孽蜥骨笛展示動作曝光,不僅會跑酷,還會蹦迪?
    在小提琴家紫皮展示界面成功上線之後,孽蜥同期的紫皮骨笛的展示動作也成功登陸莊園,和小提琴家雖然採取了相同的音樂元素,不過比起來小提琴家的煉獄燙腳風格,孽蜥骨笛的動作呆萌中又略帶一點可愛。這讓很多一開始覺得不能接受這個皮膚的玩家都會覺得真香,那究竟他的展示界面看起來如何呢?快來一起看看吧!
  • 一位時空旅行者陶樂德國人,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如何進入平行宇宙
    陶樂德國人這件事發生在1954年的日本東京。在7月的一天,東京羽田機場眾多旅客裡有一個人突然引起了機場官員的注意。要說這個人的外貌其實很平常,他的母語似乎是法語,但他日語說的也很流利,而且似乎還會其它一些語言。
  • 【原創歌曲】鶴骨笛/作詞:張志勇 作曲、編曲:大津 演唱:關荔
    【原創歌曲】鶴骨笛/作詞:張志勇 作曲、編曲:大津 演唱:關荔 2020-12-11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著名笛子演奏家蔣國基 講述《趙松庭老師對骨笛、彎管笛、雁飛篪的傳承和發展》中國器樂文化大視野第六課
    大家對骨笛的印象不外乎是中音史課本上提及的「賈湖骨笛」,是目前我們已知最早的中國吹管樂器。然而在賈湖骨笛出土之前,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更是震驚世界。骨笛也稱為「骨哨」,是用一截禽類的骨管制成的,有的骨管內還插有一根可以移動的肢骨,可以用來調節聲調。最早是獵人用來模擬動物的鳴叫,吸引異性,伺機誘殺獵物。
  • ...力推的「雲端藝術季」,笛子大師蔣國基還帶去了7000年歷史的骨笛
    尤其是他還帶去了一件神秘樂器——用十斤重的大公雞的腿骨製成的「骨笛」。現場骨笛一響,讓央視主持人馬躍也驚呼神奇,忍不住要「搶」來把玩一下這件以前只在課本上看到過的樂器。原來,這個神秘的骨笛出土於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遺址。「浙江人有個特點,就是接地氣。
  • 浙歌亮相央視《新聞聯播》「骨笛」吹響《原始狩獵圖》
    當笛子演奏家蔣國基用「骨笛」吹響《原始狩獵圖》時,央視主持人馬躍也驚呼太神奇,忍不住要「搶」來把玩一下這件以前只在課本上看到過的樂器。「浙江人有個特點,就是接地氣。」1970年代末,在餘姚河姆渡出土了骨笛,可是沒有作品,怎麼演奏。錢兆熹先生就為7000多年的骨笛創作了《原始狩獵圖》,把古樂器與當代民族管弦樂做出了有機結合。蔣國基高興地說,這首曲子的影響很大。
  • 電影 | 《史前一萬年》:史前版勇敢的心
    披荊斬棘歷盡艱難險阻之後他們意外的發現了一個失落的文明,一個龐大的史前帝國。在他們眼前,高聳的金字塔和宏大的古建築莊嚴的宣告著一個史前的帝國時代,不過表面的強盛之下卻是血腥的苛政。 按理說,《史前一萬年》是一個絕好的體裁,史前一萬年可謂是天高皇帝遠的,又沒有史料記錄,編劇本應有充足的空間去發揮,所有的俗套都可以扔掉,完全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編寫劇本。
  • 史前巨獸紀錄片有哪些:推薦關於史前巨獸的紀錄片
    史前巨獸紀錄片有哪些,推薦關於史前巨獸的紀錄片:《恐龍的戰爭(又名:恐龍之戰)》、《史前掠食者》、《再見史前巨獸》、《史前公園》、《遠古巨獸大復活》、《史前探險》、《海底霸王》、《與巨獸同行》恐龍的戰爭(又名:恐龍之戰)英文名稱:Clash of the Dinosaurs發行時間:2009年製作發行:探索頻道 Discovery
  • 從賈湖骨笛到九霄環佩:中國古代樂器大展亮相國博
    賈湖骨笛古韻相生 展陳和鳴該展陳列於國家博物館南3和南4展廳,步入展廳前,門前投影上飛來一隻火鳳凰,騰飛的鳳凰並非偶然隨意的裝飾,而是從國博館藏文物當中提取出的一個鳳凰圖案製作而成的動態展示效果集中展示館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單位商借的文物共計200餘件(套),其中包括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器珍品,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中國傳統音樂輔德化、養性情、娛民眾的文化價值。
  • 史前生物,第一隻踏上陸地的生物,史前海洋最常見!
    史前生物,第一隻踏上陸地的生物,史前海洋最常見!11-16 14:49 來源:動物大觀察 原標題:史前生物
  • 科學猜想:史前洪水產生的原因
    一、史前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枯竭地球是一個智慧的星球,即使天外來客撞擊地球,地球所受到的損害也只是一時的,現有的資料顯示,地球有可能存在史前文明。基於科學猜想的需要,本文認為史前文明存在,而史前文明毀滅於核能利用的大洪水。
  • 《跑跑卡丁車》手遊史前巨獸競技場寶藏攻略 史前巨獸競技場寶藏分享
    導 讀 跑跑卡丁車手遊史前巨獸競技場寶藏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