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感受一段音樂,收穫一點樂趣——宋建樹|100 · 駐留

2021-02-19 青年藝術100

作品簡述:如同其他的農村一樣,田崗村的年輕人也因發展的差異而離開,這裡的老人們則依舊保持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我在村裡常見人們扶碾推磨,搖軲轆取水,使驢騾負重,很多生活中的時光圍繞軲轆轉動的軸心展開,歲月卻仿佛沒有前行。直到開發的腳步推進到這裡,原有的景觀似乎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對田園牧歌詩意的解讀。那麼讓原來的勞作方式去驅動一段音樂吧,為田園牧歌的詩意奏響一段和聲。「易水全域藝術駐留計劃」首期通過全球公開徵集的形式,招募藝術家來到田崗知行村進行在地創作,將藝術家的創作經驗及元素與當地人文、地貌相結合,實現新藝術與新鄉村同生共存。第一期駐留計劃的主題「田上山水」由駐留策展人鄧婷提出,依託東方藝術的重要文脈,「山水」,藉由自然而來,超脫物質而去。在這裡,藝術家將通過田野調查和在地創作的方式,與當地古村生態連結,進一步推進自身與駐地文化的互動與交流,重新梳理文化脈絡,讓藝術創作真正植根于田崗知行村,並長時間收藏落地。首期駐留藝術家宋建樹在駐留期間創作了裝置作品《有八個音階的生活軸心》,他將這段在田崗知行村的駐地創作回憶寫成以下文字,讓我們得以透過點滴文字感受易水,感受藝術和在地生活的溫度。藝術家希望用最簡單的軸心驅動方式製作一個模擬八音盒玩具的藝術裝置,用一段音樂為當地的居民們在勞作間隙帶來一點樂趣。

2020年7月,經過了上半年疫情肆虐的憋悶,「易水全域藝術駐留計劃」給了我一次難得的機會,能夠走出房子,去到廣闊天地撒個歡。這真是好極了。

說起「易水」,一開始想到的是「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然而7月的易水卻儼然一派華北江南的風光,景致奇秀的易水湖、雄健壯闊的狼牙山和神秘幽僻的清西陵,處處都是郊遊的好去處,似乎只有在夕陽餘暉的渲染中,才能將故事裡的悲壯和眼前的景象疊加起來。

我們駐地所在的田崗村,四面環山,疏離於城市。當地的許多老屋是由石頭壘建,多山多石的土地耕種不易,生活艱辛。山裡發展的緩慢與外面的城鎮化進程所產生的巨大差異,造成了這個村落的空心化和老齡化。

這個村子裡的許多物質痕跡呈現出新舊景觀雜糅滲透的局面:有太陽能供電的路燈,也有搖軲轆取水的井口;有重型機械在架橋鋪路,也有驢騾拉磨人推石碾;有土屋石牆的農家宅院,也有鋼筋水泥的公共建築……正是因為這種衝突的張力,當下的田崗村像是一個劇場,也是一個價值和文化正在發生轉化的現場。

我在駐地期間曾看到村民使用軲轆和碾子,這種軸心運動的驅動方式讓我聯想起八音盒玩具的工作原理。人們曾經用這種簡單的動能轉換裝置,為生活和勞作帶來便利。如今,我想讓人們用這個熟悉的動作,去收穫一段音樂,一點樂趣。

宋建樹-《捕風者》-40×20×20cm-光敏樹脂-2018宋建樹-《捕風者》-400×200×200cm-聚脲、保麗龍-2018

通過數位技術捕捉舞者的一段動作,使之凝結成雕塑。其形體起伏不再由解剖結構所支配,而是被數據坐標所主宰。這是身處數字時代的我對身體和身份屬性的重新「凝視」。突破肉眼極限的設備,超越大腦速率的算法,已然演化為「人」的延申,人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模糊了主客體的邊界,關於「我是誰?」的迷思更像是飄在風中的氤氳,模糊又魔幻。

宋建樹-《三秒半落地》-尺寸可變-鋼筋-2015-局部10根相同長度的鋼筋因各處不同的應力條件下而形成不同的弧度,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交織,共同虛構了一個仿佛是時間暫停的場域。觀者的目光划過其中任意一條拋物線所用的時間差不多是3.5秒,這段時間意味著觀者的目光從擲出到落地,也意味著感覺中的時間流從暫停到恢復。

宋建樹-《一公裡塔》-300×127×127cm-鋼筋焊接-2014

將1000米長的不鏽鋼條盤旋焊接成一座3米高的塔形圓錐體。一條長度、一段距離在我的思維裡本來是兩點之間一條直線的形象,當我試圖改變這種用直線來呈現長度的概念時,我想到了盤山公路——通過蜿蜒使得一條直線具備了空間的維度,後來我選擇把它做成一個盤旋而上的尖錐,通過計算並約束其直徑使它的高度達到3米,這是我為一公裡的長度做的一個紀念碑。

宋建樹-《上帝的手》-180×120×740cm-槐木-2011

宋建樹-《上帝的手》-180×120×740cm-槐木-2011-正面/側面

在高迪眼中,曲線屬於上帝,直線屬於人類。我把一顆死去的槐樹削成幾何狀的表面,通過對其自然的有機外表進行否定,我試圖通過這個形式來發問——這是一棵樹還是一塊木頭?它是造物者的還是人工的?它到底是一次對話又或是一場合謀?

宋建樹-《最後》-525×115×90cm-槐木-2010

在一顆死去的樹木筆直而修長的樹幹中,我發現了一種隱喻生命的純粹與頑強的形式。人們終其一生用各種方式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但存在本身是不需要意義的,或者說存在本身就是意義。就像這棵樹為了不斷長高爭取更多的陽光就得開枝散葉,拼命擴張,但對於一棵樹而言,所有生長的形式都只是為了更久的存活下去。於是我剔除這顆樹上多餘的枝丫,保留了樹木的根部,並把樹幹刨得筆直而尖銳,這是我為自己所樹立的紀念碑——生命不過是窮盡所能的消耗時間,直到最後,而這個過程本身即是意義。

宋建樹-《幾乎標準》-95.5×3×1cm-楸木-2010我憑目測截取一根長約1米的木方條,然後再憑感覺將它劃分成1000個等分並畫上刻度,使其看起來像是一把普通的米尺。事實上我通過目測得到的一米距離比起真正的一米少了4.5cm,這雖然不是正確的一米,但卻是我感覺世界裡真實的一米。宋建樹-《嘿,寶貝》-400×45×30cm-紅桉木-2010

與《神似》同一類型的作品,這件更早的作品更多的強調了樹芯破殼而出的效果,並通過材質新舊處理的對比強化了這一效果。

易水全域藝術駐留計劃與中國北方傳統村落相結合,不僅將藝術帶進村莊,也將當地的文化融入藝術家的靈感源。很好地體現了藝術如何介入鄉村——不是所謂的改造,也不是所謂的改建,而是真正地融合。藝術群落在這裡誕生,成為藝術家/策展人的試驗田,在啟發創作思維的同時,經過藝術家們參與的「營造」,將北方古村與人連接在一起,打造一個藝術家、遊客和原住民精神上共同的山水桃源。
[易水三年展]是圓歌文商旅集團依託[圓歌·易水]項目,推出的複合型藝術節;也是圓歌嘗試以藝術手法(Contemporary Art)促進地方創生(Placemaking)而培育的文化品牌。目前,[易水三年展]以新大地藝術節形態呈現,每三年為一屆,基於[圓歌·易水]項目全域展開:圍繞易水湖核心山水,覆蓋周邊六鎮八村十二渡。在這裡,藝術行動與[圓歌·易水]實踐的當代鄉村治理和當代中國家庭生活範本,形成一個相互觀照。藝術成為與村民產生情感連接的方法,成為激發產業協同和城鄉協同的新思維,成為生產生活範本中的點睛之筆。反之,對於當代鄉村治理和當代中國家庭生活範本的體察和介入,也是對大地藝術節自身意義的一次深度反思,這也許能讓[易水三年展]獲得新的,探索藝術邊界的機會。首屆[易水三年展]由圓歌文商旅集團攜手中央美院國家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打造,由青年藝術100支持落地。目前,首屆[易水三年展]已經持續展開駐地創作、定向邀請、全球徵集;並計劃於2022年正式向國內外觀眾開放。截至2020年10月,面向圓歌·田崗知行村(即「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村)的第一期藝術駐地已完成。創始於2011年,是以挖掘和推薦青年藝術家為己任的高端藝術品牌,始終以青年藝術家為服務核心。目前,「青年藝術100」已經發展為國際「青年藝術第一推廣品牌」,是文化部文化產業重點推廣項目、京津冀一體化文化產業重點推薦項目、北京市文化局重點文化推薦項目。「青年藝術100」合作開放、多元,與時尚、公益、設計、科技、汽車、金融、地產、峰會等跨界合作,十年來,成長為集國內外藝術展覽、海外文化拓展、藝術教育、藝術與跨界、藝術出版、藝術獎項等於一體的開放性青年藝術綜合推廣品牌。『圓歌·聯盟村』是圓歌文商旅集團打造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型項目,長期看來,它將是圓歌文商旅集團積極響應政府政策,並通過實踐以及集團其它子項目的聯動,賦予鄉村振興更多可能性的可持續嘗試。其中,田崗知行村是其探索農文旅行業與當代鄉村治理之間能否實現和諧關係的一個起步項目;同時,田崗知行村已被納入河北易縣「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2019年起,圓歌文商旅集團協同袈藍文化,田崗知行村同期推進工程建設和駐村陪伴,2020年,易水全域駐留啟動。之後,『圓歌·田崗知行村』將分三期運營:一期主要為新型公共服務項目,二期主要為住宿、教育和藝術駐地等城鄉融合項目;三期主要為農場文旅體驗項目。

相關焦點

  • 蜂巢北京 |「零度之維」· 極簡哲學:宋建樹、劉國強、高入雲、任倢
    本次展覽也是繼2015年大型群展「秩序的邊界」之後,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以中國抽象藝術作為考察對象的又一次學術梳理。蜂巢藝術微信平臺將分為七個單元介紹本次展覽的參展作品,謹以此提供一種觀看的路徑。本篇將介紹藝術家宋建樹、劉國強、高入雲、任倢的作品。
  • 廬舍之春|女性電影人剪輯駐留計劃成果分享會
    直播時間:2020年5月30日14:00直播參與方式:抖音「廬舍之春」, B站「廬舍之春」廬舍之春|女性電影人剪輯駐留計劃成果分享會在懷柔的野長城腳下,女性創作者們迅速熟絡,自發地用作品相互認知、交流、理解、共情。大家一起觀看了此次入圍的影片,並彼此給出了真誠建議。
  • 【新遊推薦】用多邊形拼接藝術作品,感受作品背後的動人故事!《藝術故事 水晶拼圖》
    【遊戲需要聯網登陸 有obb包】用多邊形拼接藝術作品,感受作品背後的動人故事,領養屬於你自己的貓咪,獲取拼圖碎片!
  • 回家鄉過年感受與深圳不同的樂趣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姚卓文 符亞威 文/圖寒假裡,不少深圳學生回到家鄉過年,在家鄉感受與深圳不同的過年風俗,從中體驗家鄉過年的別樣樂趣。他們,有的第一次看到了漫天飛雪,有的第一次踏入田間,還有的與家鄉的小夥伴們說起了久違的家鄉話。在春節假期,在家鄉,感受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讓他們有不少的收穫。
  • 李勇|首期中國白·德化瓷ART+駐留藝術家記錄
    他喜歡昆蟲,便常常收集昆蟲並做了很多昆蟲漆藝作品;他喜歡面具,便用脫胎的手法結合成都特有漆藝做了一系列的面具;他熱愛生活,常常隨手一物便拿來創作;他喜歡民族特色,做出了很多獨一無二自己都捨不得轉手的作品...當天,在李勇工作室我們還直接合作了一把,做了一場直播拍賣。李勇十分有原則有想法有創造力,對自己的要求也比較高,創作臺始終十分乾淨整潔,顯得很新。
  • 感受日本的模型文化,讓您樂趣無窮
    將極小的松樹、杉樹、梅花等,為了觀賞將其插在花盆中栽培的 "盆景",在小箱子中放入沙土,並內置橋、建築物、草木、石頭等模型製成的"庭園式盆景",作為可放在手掌中的精密雕刻品而深受海外古董愛好者的關注的,將攜帶小物件系在腰包上的"掛墜"。這些傳統文化藝術對日本模型的發展具有很大的貢獻。
  • 用《紅蓮花》空耳打開《鬼滅之刃》,感受番劇不一樣的音樂藝術
    音樂是一種語言,通過音樂,我們能夠體會出不同的感情。在一處情景中插入恰當的音樂,能夠讓人們產生與角色的共鳴。《鬼滅之刃》就是如此,它的配樂藝術為視聽盛宴作出了貢獻。絢麗綻放的紅蓮花體現了炭治郎的精神《鬼滅之刃》的片頭曲《紅蓮花》是由主唱人氣動畫女歌手織部裡沙演唱的。《紅蓮花》不僅是片頭曲,更是代表了炭治郎的精神。紅蓮花,即紅蓮地獄之花。越是傷痕累累,它越會爭豔綻放。
  • 燃爆草莓音樂節《節奏空間》現場教學VR蹦迪的100種姿勢
    《節奏空間》亮相2020廣州草莓音樂節有態度不含糊,《節奏空間》加盟草莓音樂節第100場隨著2020廣州草莓音樂節的開幕,草莓音樂節的百場成就正式達成,這既是所有樂迷矚目的音樂圈盛事,也是中國乃至世界音樂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 燃爆草莓音樂節,《節奏空間》現場教學VR蹦迪的100種姿勢,不看不是...
    由痛仰、五條人、達達樂隊、重塑雕像的權利、陳粒和Tizzy T等30餘組音樂人和樂隊組成的全明星演出陣容閃耀亮相,用音樂點燃了冬日的激情。  而草莓音樂節為樂迷們帶來的驚喜並不局限於演出本身,美食、集市、藝術拍攝、手工DIY等周邊活動的同步開啟,在進一步豐富音樂節內涵和趣味性的同時,也在傳遞著草莓星人的生活態度。
  • 為了不讓音樂枯萎 有必要提前感受下沒有音樂的生活
    ——QQ 音樂聯手各大品牌帶你感受「沒有音樂」的生活4 月 26 日世界智慧財產權日,QQ 音樂攜手索尼、華納兩大唱片公司及 BOSE、SONOS、安橋、漫步者、DTS、全民 K 歌、酷我、天翼愛音樂、福特深度合作品牌共同發聲,用音樂串聯生活場景,打造話題#假如音樂枯萎了#,將人們帶進沒有音樂的世界,道出版權的重要,喚醒大眾的版權意識。
  • 收穫樂趣,預見未來:KOOV Challenge線上頒獎儀式順利舉行
    希望大家在創作中獲得樂趣,在和朋友的溝通交流中收穫友誼,索尼國際教育也將提供更多富有挑戰性的教材,在編程教育領域持續深耕。本年度的KOOV Challenge國際挑戰賽共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474件作品,並交由國際挑戰賽秘書處委任的評委從「藝術與設計」、「溝通與領導力」、「知識與技能」、「本次比賽主題的特別要求」四大維度進行評審。
  • 終南山藝術駐留十日談·肆
    我曾經也有過這樣一段時光,在我的工作室成立的時候,我和兩個朋友以一種避世的姿態在上海的郊區做了一個工作室,那就像是一個烏託邦,在這個房子裡只有音樂和藝術。後來房子被收回,工作室解散,也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們也不得不住回上海市區。雖然我們也常聯繫,但能在一起做作品的日子卻非常少。有一天我朋友發消息給我說:「好懷念當時做藝術的日子,感覺自己要變成一個麻木的大人了。」
  • 音樂世家,四代人傳承二胡100年
    而這,其實是陳耀星那一代藝術家,對現實和藝術的樸素認知。(陳耀星)導賞沈誠介紹說,陳耀星本是江蘇常熟的一個農村孩子,自小和父親學習二胡,由於技藝出眾,於是被當時的一位音樂家破格招到南京藝術學院,從此開啟了自己的藝術生涯,畢業後進入部隊,從而成為軍旅藝術家。他一生用這把二胡走過邊防,走過草原,走過海港,走過農村,為官兵和廣大市民服務,用二胡鼓舞了士氣,歌頌祖國。
  • ——德陽外國語學校小學部藝術中心鋼琴考級過級率100%
    曲韻悠揚校園飄 德外琴童樂陶陶——德陽外國語學校小學部藝術中心鋼琴考級過級率100% 2021年01月08日 11:56:07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
  • 以80萬被藏家收藏|2期中國白·德化瓷ART+駐留項目匯報展完美開幕
    活動由迦爾文化、莊苑陶瓷藝術交流中心、蘊玉瓷莊、南方喬木主辦,展出來自成都區域的6位駐留藝術家:趙彌、蒲果毅、李永開、李忠、聶夢兮、尹統在德化駐留創作一個月的作品以及項目指導老師蘇崇藝與項目相關聯作品,共計12組,200件有餘陶瓷作品。
  • 日本僧人用音樂藝術打開佛教的另一扇門
    用DJ電音舉辦法會,以歌唱傳頌佛經。佛教和音樂,這兩者平常難以聯想到一塊的事物,竟然有僧侶把它們融合得讓人別開生面,以音樂藝術為紐帶,把莊嚴肅靜的佛教一下變得平易近人。天籟在線小編一姐介紹兩位日本的僧侶——藥師寺寬邦和朝倉行宣,他們用音樂的藝術力量向芸芸眾生傳播佛教思想,傳遞佛教的精神力量,用音樂藝術打開佛教的另一扇門。
  • 藝術雲班會,音樂「無需」懂
    在此春暖花開,歌聲飛揚之際,八中國際部特別策劃——線上藝術雲班會:用一個個流動的音符,一聲聲深情的歌聲,幫助同學們放鬆身心,體驗最有溫度的心靈盛宴。 「搭橋」高雅藝術,聆聽古典天籟 本次藝術班會,音樂老師Cassio通過一系列雅俗共賞的音樂作品,由淺入深地為同學們搭建與「高雅藝術」相通的橋梁。同時作為古典音樂賞析的第一課,本次班會重點培養學生聆聽經典音樂的自信心和興趣,拉近與古典音樂的「距離感」。
  • 「Hi人物」姚清妹 在危險邊緣的藝術試探
    用姚清妹自己的話來說,她是一個會抖機靈的人。不久前她受泰康空間之邀在展覽「度日」呈現在地創作項目,我們的採訪正是從這場「漏洞百出」的現場表演開始的。藝術家 姚清妹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人群開始聚集在阿那亞藝術中心的環形劇場中。
  • 藝術感受是什麼?
    吳老先生一直所強調的感受,他認為沒有感受藝術就沒有靈魂,那麼什麼是感受感受是怎麼回事兒?感受又是從哪兒來的呢?所謂感受啊,直白的講就是受到感染,是你對一個客觀事物,那種感覺上的認識,而不是理性上的一個分析,比如空中懸著的圓月,如果從理性的角度去理解的話,它是一個灰呼呼的不滿,很多大坑的運動著一塊兒石頭,可是如果我們從感覺的角度講,他則是懸在空中的啊,閃著皎潔光芒的月光裡邊隱藏著很多浪漫的故事,我們的生命需要這種感受力藝術,需要這種感受力,其實如果要細分的話,我們的感受力啊。
  • 來松江這個環水農莊,感受野餐、野營、趕鴨子的樂趣
    來松江這個環水農莊,感受野餐、野營、趕鴨子的樂趣 2020-10-18 1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