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北京 |「零度之維」· 極簡哲學:宋建樹、劉國強、高入雲、任倢

2021-02-19 蜂巢藝術

蜂巢(北京)當代藝術中心於2017.5.27-7.7,以A、B、C三個展廳正在展出「零度之維:抽象藝術的理性表達」大型群展。展覽由夏季風策劃,邀請了陳丹陽、陳牆、封巖、高入雲、戈子餘、顧奔馳、顧亮、郭銳文、冷廣敏、李平、李文光、劉國強、劉可、馬晟哲、錢佳華、曲豐國、任倢、宋建樹、王豪、王一、張如怡、張雪瑞(按姓氏拼音排序)等二十二位當代藝術家參展,以平面繪畫、裝置、雕塑、影像等多種創作媒介,來考察中國當代抽象藝術中的理性表達。本次展覽也是繼2015年大型群展「秩序的邊界」之後,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以中國抽象藝術作為考察對象的又一次學術梳理。

蜂巢藝術微信平臺將分為七個單元介紹本次展覽的參展作品,謹以此提供一種觀看的路徑。本篇將介紹藝術家宋建樹、劉國強、高入雲、任倢的作品。宋建樹在作品中塑造了抽象概念,同時以流露出的不同音色、音質製造了虛無空幻的場域;在他的近期作品中留下的是物與形式的最單純形態,同時賦予概念以感性。

劉國強在作品中剝離了過剩的個人情感以及裝飾性的視覺編排,僅留下能夠精確呈現物本身的,赤裸裸的圖像——它們冷靜乾脆、黑白分明,呈現出極簡主義的表徵,甚至能夠由作品圖像而始,引起自發的抽象邏輯。高入雲作品中的內在的力量馳騁於表象的科技感之上,將其層層剝落,回到了物質的本體、時間的創造、空間的存在等深層次的哲學思維之上;對時空命題的「寸步不離」,對人思維「運動」的捕捉,使得他的作品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顯得格外透明與赤誠。任倢的作品試圖利用具有不確定性和反形式特徵的材料去調動並塑造空間,以材料自有的即興特質來打亂固定的敘述模式,將那些抽象的、並不顯而易見的經驗注入作品之中,引導觀眾以一個新鮮的視角去重新觀看,並對那些構成了作品本質的幕後故事進行猜測和聯想。

同系列文章:

宋 建樹 | Song Jianshu

「零度之維」展覽現場,宋建樹作品

「零度之維」展覽現場,宋建樹作品 (《一公裡塔》、《三秒半落地》、《起源系列No.1》)

宋建樹/ SongJianshu

一公裡塔/ 1 KmTower

2014

鋼筋焊接/ Steelbar

300×127×127 cm

(「零度之維」參展作品)

宋建樹/ Song Jianshu

三秒半落地/ 3.5 Second Landing

2015

不鏽鋼/ Stainless steel

尺寸可變/ Dimension Variable

(「零度之維」參展作品)

宋建樹/ Song Jianshu

起源系列NO.1-火,地,風,以太,水/ Origin NO.1-Fire, Earth, Wind, Ether, Water

2016

不鏽鋼條/ Stainless steel bar

從左至右:56×75×58cm, 70×68×55cm, 57×75×50cm, 80×80×95cm, 70×75×50cm

(「零度之維」參展作品)

宋建樹/ Song Jianshu

7倍於一拃/ A Span

2012

不鏽鋼板/ Stainless steel

144.2×10×0.4cm

宋建樹/ Song Jianshu

幾乎標準/ Almost Standard

2010

楸木/ Chinese catalpa wood

955×30×10cm

創作《幾乎標準》時,我憑雙眼一瞄去判定一段1米的長度,並用這段實際只有95.5釐米長的木條製作了一把米尺,雖然這把米尺並不準確,但在我的感覺裡它卻是正確。這件作品打開了我信任自己的身體和感覺的大門,在這扇門後面,我看到的是一條通往獨一無二的真正個體性的途徑。後來我又利用自己身體的一段長度做了另一件與尺寸有關的作品——《七倍於一拃》。用「拃」去測量長度本是古老而實用的方法,它和步測、肘測一樣都是源於身體,最後固定下來成為一種標準化的度量衡存在。有意思的是儘管身體感覺和物質本身是千差萬別的,但是刻度以一種高度抽象的形式符號統一了人們表述空間感的語言。我在《七倍於一拃》這件作品裡以標準刻度的形象為載體,讓它去標榜一個個人的一拃被放大了七倍的結果,在那段刻度喪失了丈量功能的同時,留下的是一個說不清該屬於個人身體還是屬於群體經驗的符號。

 

這兩件貼牆展示的作品儘管在創作方法和作品觀念的對應上沒有問題,但是作品立體感和雕塑感的缺少讓作為一個雕塑家的我還是有些許失落,我開始意識到每當我想到一段長度的時候,腦海裡總是呈現出兩點之間一條直線的形象,這種扁平的思維顯然對我沒有幫助。只到某天我駕車在盤山公路上繞行的時候才豁然開朗:當直線運動變成曲線的運動時,空間不是就頓時展開了嗎?基於這個想法進行實踐,我將一段長度為1000米的鋼筋條盤繞成一座3米高的圓錐形鐵塔,算是我為一公裡的長度所做的紀念碑。而將鋼筋盤成一個圓片的 《一米螺旋》則是對《一公裡塔》所做的「降維」處理,當視角又轉向二維的時候,我發現這條鋼筋的絕對長度在平面語言上失去了意義,反而是有如年輪一般不斷疊加的圈數形成了其語言特徵,於是我也就自然的放棄了用鋼筋總長的設定去結束這件作品,而是選擇在其直徑達到一米時與之了斷。《等量齊觀》則是從空與實、簡與繁的轉換去思考,將1000根1米長的鋼筋棍捆成一個近乎於實心的圓柱體,並緊密的焊接在一起,最後再對兩端的平面進行滿焊、打磨、拋光至完成。這個看起來平庸、有序、統一且富有強制力的物體卻是耗費了大量的勞動和時間才完成的,其實如果是為了得到這個簡單的造型,更多方便的辦法都可以用來滿足視覺,甚至還能得到更為精緻的效果。但我認為對一個造物者而言,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得到一個存在的事實而不是事實的影子。

 

在完成《幾乎標準》之後我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我試圖去尋找一個答案——究竟要經過多少次失敗,我的身體感知才能和那個公共標準發生一次完美的吻合?實踐的結果是在經過80次或長或短的目測失敗後,終於在第81次實現了目測出幾乎是準確一米(誤差小於1mm)的目標。當我把這81節記錄自己目測結果的鐵管擺在一起的時候,這些長長短短的「錯誤」排列成了一首詩般的結構。我將這件作品稱為《八十一截》,也是因為這個數字結果太有超乎想像的戲劇性。這件作品開始使我意識到正是由於所有偏差和錯誤的存在才構成了美學,試想如果這個世界皆由標準模版構成,那也就沒有了所謂的風格、個性、奇葩和偶發的美妙。儘管這世上從來沒有兩條一模一樣的拋物軌跡,但也不存在任何一條相比其他更加完美的拋物線,每一條拋物線都以其自身獨有的弧度和張力詮釋出了完美。這個想法後來落實在《三秒半落地》這件作品上,10根隨機形成弧線的鋼筋各自優美而獨立的在空間中交錯,共同構成了一個虛無空幻的場域。

 

(摘自宋建樹《從《幾乎標準》到《萬無一失》》)


宋建樹

1982生於湖北宜昌

2005    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學位

2010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

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劉 國強 | Liu Guoqiang

「零度之維」展覽現場,劉國強作品

劉國強/ Liu Guoqiang

奇數與偶數(丙烯)6#/Odd and Even (Acrylics) 6#

2017

紙本丙烯/ Acrylics on paper

70×50cm×2

(「零度之維」參展作品)

劉國強/ Liu Guoqiang

奇數與偶數(綜合材料)9#/Odd and Even (Mixed media) 9#

2017

綜合材料/ Mixed media

70×50cm×2

(「零度之維」參展作品)

劉國強/ Liu Guoqiang

形式系列 — 正方形與正方形2#/ Form Series - Square and Square 2#

2016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30×130cm×2 

劉國強/ Liu Guoqiang

尺寸系列- 29.3×29.3 - 1#/ Size Series – 29.3×29.3 - 1#

2016

布面丙烯/ Acrylicon canvas

150×150cm


劉國強的影像作品在 「蜂巢·生成 第十七回  移動的圖像:劉國強個展」 現場,2016年3月

在藝術史的清單中,1988年出生的劉國強沿襲了西方後現代主義以來的、以觀念為中心的泛媒介創作方式。錄像的記錄性與手工繪畫的靈暈,都被納入了觀念遊戲中。他在作品中剝離了過剩的個人情感以及裝飾性的視覺編排,僅留下能夠精確呈現物本身的,赤裸裸的圖像——它們冷靜乾脆、黑白分明,呈現出極簡主義的表徵,甚至能夠由作品圖像而始,引起自發的抽象邏輯。在這裡,觀者無法汲取大眾概念中「藝術作品」常有的,出於浪漫主義和想像力的詩性。

 

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將對圖像的感知行為——「圖像意識」看作一種想像力的顯現。想像力(Imagination)與圖像(image)在造字上的同源,來自它們生成機制的緊密聯繫。在圖像意識複雜的運作過程中,各種「立義」(Aufassung)活動——雜亂的感覺材料在意識活動中組織起一個統一的意義——在交織作用,在最後搭建出對圖像的感知結果。圖像材料的簡單組合,必然啟動圖像意識的立義活動,但這只是一種關乎人類認識一般規律的把戲,而非他一直感興趣的對認識過程的設局。想像力在劉國強的創作中並不處於中心地位,剛好相反,他一直表示對想像力的審慎態度。他認為想像力可以作為創作者的驅動因素之一,但不能將其作為創作的核心來源,無序的想像力所導致的往往是個人經驗桎梏下泛濫的感性抒懷,以及基於想像力這種本能的、過於便利的藝術方法論。在他的作品中,交付給觀者的圖像大多是最索然無味的日常之物。這些物以觀念藝術中的存在方式從器具化中脫身,用圖像打開觀者的世界。物理圖像—圖像客體—圖像主題的三重結構在作品之局中分裂,由圖像客體至圖像主題的立義通路被有意曲折。他聚焦面對面打開的門、倏然傾倒的棍子,街道、長椅與天空,抑或是畫線、記數、吃東西等庸常的行為,波瀾不驚得難以讓觀者直接為這些圖像賦以意義。劉國強著力選擇合適的媒介,進行某種密不可宣的移動,以與日常經驗極度接近的方式,拋出與原物相隔微妙距離的圖像,以期將觀者對圖像的感知引向某些似是而非的幽微之處。

 

(摘自王旖旎《移動的圖像》)

劉國強

1988    生於中國山東省

2011    本科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

2015    碩士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

現工作、生活於杭州

 

高 入雲 | Gao Ruyun

「零度之維」展覽現場,高入雲作品

高入雲/ Gao Ruyun

趨近/Approaching

2016

電機、尼龍線、ABS板/ Motor, nylon wire,acrylonitrile- butdiene- styrene

尺寸可變/Dimension Variable

(「零度之維」參展作品)

高入雲/ Gao Ruyun

唯一認可的意識-3/ Theconsciousness-3

2014

紙、線/ paper,wire

20×25cm

高入雲/ Gao Ruyun

唯一認可的意識-6/ Theconsciousness-6

2014

紙、線/ paper,wire

20×25cm

高入雲/ Gao Ruyun

落水/ Fallingwater

2013

電機、尼龍線、木/ electricmotor , nylon wire , board

250×550cm

高入雲/ Gao Ruyun

趨近於零/ Approaching Zero

2014

電機、紙、尼龍線、橡皮圈/ Motor, paper, nylon wire, ruber ing

尺寸可變/Dimension Variable

我們的生命是真理的學徒,圍繞著任何一個圓圈都可以畫出另一個,圓外有圓,在自然中無法探求究竟,但每一個終點都是一個起點,午夜時刻誕生黎明,在一個縱深處還有更深在綿延。 

——《論圓》,愛默生文集,1841

高入雲的作品總攜有一份獨特的氣質——抱著對時間和空間的深刻感受,除卻了生物對世界的主觀看法,僅僅保留物質最為存粹的部分。他將尼龍線、機械安置在他的「時光機器」中,通過作品創作中的物象所顯明的觀點中,時和空,都是絕對的概念,是對物質的存在不容爭辯的證明。基於這幾點,去談論這些年來他的創作和作品,可以發現他從最初以線為主題探索的運動, 到現在的《唯一認可的意識》系列的創作上的變化:他將紙漿掛在畫布上,任由時間去磨蝕;分離人的思維和意念所參與的幹擾,創作一件作品需要來自主觀和客觀上時間的容允——這樣緩慢的創作速度令他進入「時間」進而感知它們的流轉……線條被架空在空間之中循反往復的運動中,時間的線軸仿似凝固了,趨近於零的運動頻率卻傳達出另一個時空的雋永與恆久。作品內在的力量馳騁於表象的科技感之上,將其層層剝落,回到了物質的本體、時間的創造、空間的存在等深層次的哲學思維之上。

 

對時空命題的「寸步不離」,對人思維「運動」的捕捉,使得他的作品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顯得格外透明與赤誠。即使是架上作品《唯一認可的意識》系列,高入雲依舊不舍對於空間的勾勒與探索。即使作品基於架上不再運動,但當我們凝視它的時候,依舊可以看見時間在紙漿和畫布上留下的自然痕跡,基於一種偶然發生的美。

(摘自周俊仁《時光機器、生命、未知的光》)

高入雲

1988   生於上海

2015   畢業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現居上海

任 倢 | Ren Jie

「零度之維」展覽現場,任倢作品《巡山No.6》

任倢/ Ren Jie

《巡山No.6》局部/ Detail of Patrolthe Mountain No.6

2017

織物、彈力線 /Fabric, elastic thread

(「零度之維」展覽現場)

任倢/ Ren Jie

《巡山No.6》局部/ Detail of Patrolthe Mountain No.6

2017

織物、彈力線 /Fabric, elastic thread

(「零度之維」展覽現場)

「零度之維」展覽現場,任倢作品


任倢/ Ren Jie

On that Piece of Land-10

2017

布面油畫框、宣紙、織物、彈力線、無紡布

Canvas frame, rice paper, fabric, elasticthread, non-woven fabrics

30.5×20×4.5cm

(「零度之維」參展作品)

任倢/ Ren Jie

On that Piece of Land-3

2016-2017

布面油畫板、丙烯、織物、膠管、夾子

Canvas board, acrylics, fabric, pipe, clamp

57×28×2.5cm

(「零度之維」參展作品)

任倢/ Ren Jie

On that Piece of Land-9

2017

布面油畫框、紙膠帶、可熔塑膠、彈力線

Canvas frame, paper tape, fusible plastic,elastic thread

48×20×3cm

(「零度之維」參展作品)

任倢/ Ren Jie

On that Piece of Land-12

2017

布面油畫板、丙烯、塑料網、宣紙、織物、彈力線

Canvas board, acrylics, plastic net, ricepaper, fabric, elastic thread

38.5×40×3.3cm

(「零度之維」參展作品)

任倢/ Ren Jie

On that Piece of Land-8

2017

布面油畫板、木盒、黏土、織物、紙、彈力線、棉線

Canvas board, wooden box, clay, fabric,paper, elastic thread, cotton thread

20.5×22×3cm

任倢/ Ren Jie

On that Piece of Land-7

2017

布面油畫板、織物、紙、彈力線

Canvas board, fabric, paper, elastic thread

19×10.5×3cm

任倢/ Ren Jie

On that Piece of Land-2

2016-2017

布面油畫板、丙烯、織物、紙、彈力線

Canvas board, acrylics, fabric, paper,elastic thread

28.5×18×2cm

任倢/ Ren Jie

On that Piece of Land-6

2017

布面油畫板、丙烯、編織袋、織物、彈力線、棉線

Canvas board, acrylics, woven bag, fabric,elastic thread, cotton thread

29.5×19×2cm

我通常會利用諸如紙、墨、植物、繩線、紡織品等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料以及一些特定的工業材料進行創作。在對材料探索的過程中賦予材料以權力,使得每一種微不足道的物料所組成的集合體超越簡單的各部分相加,產生新的節奏、隱喻和對話。

雕塑和纖維藝術的雙重學習背景使我的作品涉及到了兩種理解方式。一方面,它們強調了為纖維藝術所重視的物質性的體驗和實踐的過程,追求手工勞動的質感和時間的厚度。另一方面,它們又試圖去重新思考那些雕塑領域中的核心問題——關於材料、手、空間三者之間的關係。我試圖利用具有不確定性和反形式特徵的材料去調動並塑造空間,以材料自有的即興特質來打亂固定的敘述模式,將那些抽象的、並不顯而易見的經驗注入作品之中,引導觀眾以一個新鮮的視角去重新觀看,並對那些構成了作品本質的幕後故事進行猜測和聯想。

 

(摘自任倢《自述》)

任 倢

1982    生於上海

現工作居住於上海

蜂巢(北京)正在展出 | On Exhibition at Hive Beijing:

零度之維:抽象藝術的理性表達

Degree Zero of Art: 

the Rational Expression of Abstract Art

 

藝術家| Artist:

陳丹陽、陳牆、封巖、高入雲、戈子餘、顧奔馳、顧亮、郭銳文、冷廣敏、李平、李文光、劉國強、劉可、馬晟哲、錢佳華、曲豐國、任倢、宋建樹、王豪、王一、張如怡、張雪瑞(按姓氏拼音排序)

Chen Danyang, Chen Qiang, Feng Yan, Gao Ruyun, Ge Ziyu, Gu Benchi, Gu Liang, Leng Guangmin, Li Ping, Li Wenguang, Liu Guoqiang, Liu Ke, Ma Shengzhe, Qian Jiahua, Qu Fengguo,  Raven Kwok, Ren Jie, Song Jianshu, Wang Hao, Wang Yi, Zhang Ruyi, Zhang Xuerui (by alphabetical order)

策展人|Curator: 夏季風| Xia Jifeng

蜂巢·生成 第二十六回

Hive-Becoming XXVI

我有一間畫室,裡面有些花草:王雲衝個展

I Have a Studio, with Some Plants Inside: Wang Yunchong Solo Exhibition

藝術家| Artist:王雲衝| Wang Yunchong

策展人| Curator:趙小丹| Zhao Xiaodan

 

展覽時間| ExhibitionDates:5.27 - 7.7.2017

 

地點| Venue:

蜂巢(北京)當代藝術中心|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地址| Add.

北京市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E06 |

E06, 798 Art Distrct,Chaoyang Distrct, Beijing, China

蜂巢(深圳)正在展出 | On Exhibition at Hive Shenzhen: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官方微信平臺「蜂巢藝術」,敬請關注!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總部位於北京市798藝術區內,建築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擁有五個標準展廳,是中國最具影響力和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機構之一。作為具有國際視野的藝術機構,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旨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實現跨文化、超視域的多元話語交互,希望以優質的展覽及藝術顧問服務構建中國最專業、權威的當代藝術機構,促進藝術產業的繁榮與發展。

2017年,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在珠三角地區開設了分支機構。新空間位於深圳華僑城創意園區,已正式對公眾開放。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was founded by XIA Jifeng and stated to operate as a gallery in 2013. Located in the renowned 798 Art Zone in Beijing, the Main Gallery owns five exhibition spaces in a 4000m2 building. By representing outstanding artists and providing high quality artconsultant service,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itself as one of the most professional contemporary art galleries in mainland China.

Hive's Branch in Shenzhen, inaugurated in March 2017,and situated at the OCT art zone, now is open to the public .

蜂巢(北京)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E06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Beijing)

E06 798 Art Zone, 100015, Beijing, China

 

蜂巢(深圳)當代藝術中心

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創意園北區A4棟1-5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Shenzhen)

1-5 Block A4, North Zone OCT, 518053,Nanshang District, Shenzhen, China

開館時間:周二至周日 10:00-18:00,周一閉館

Opening hours, Tues.-Sun.10:00-18:00,closed on Mondays

Tel. 北京 Beijing +86 010 59789530/ 59789531

Tel. 深圳 Shenzhen  +86 0755 86547786

官方微信:蜂巢藝術 (ID: HIVEART2013)

官方微博:@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Instagram & Facebook:@hiveartcenter

info@hiveart.cn   www.hiveart.cn

相關焦點

  • 雲蜂巢 | SKY HIVE
    代表作品有「雲蜂巢」、「蜜蜂城堡」、「蝙蝠杆」等。「雲蜂巢」項目紀錄片正在「有機劇場·凡艾克食物藝術電影節廈門巡展」現場展出。 「雲蜂巢」試圖聯結市民與蜜蜂之間的關係,並且從操作層面,使城市公共區域的養蜂行動變成可能。
  • 北緯通信旗下蜂巢遊戲換帥 前艾摩信息高管繼任
    昨日晚間,北緯通信公告稱公司聘請成維忠擔任公司網路遊戲事業部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蜂巢遊戲平臺的運營管理工作。至此,因前總經理王巍離職而空缺的蜂巢遊戲負責人終於落定。
  • LESS-極簡主義哲學!
    極簡主義的設計總是蘊含著一股哲學的意味,這是它最有魅力,也是最為與眾不同的地方。《藝術創想》造型大膽獨特的黑牛,帶刺的花瓶,琉璃樓梯擺件,極簡主義的設計作品不僅具有一股非凡的創造力,更有一股獨特的超前意想;在無意之間,引人深思。
  • 用藝術感受一段音樂,收穫一點樂趣——宋建樹|100 · 駐留
    首期駐留藝術家宋建樹在駐留期間創作了裝置作品《有八個音階的生活軸心》,他將這段在田崗知行村的駐地創作回憶寫成以下文字,讓我們得以透過點滴文字感受易水,感受藝術和在地生活的溫度。藝術家希望用最簡單的軸心驅動方式製作一個模擬八音盒玩具的藝術裝置,用一段音樂為當地的居民們在勞作間隙帶來一點樂趣。
  • 評林倢工筆畫展(一)
    正值「霜葉紅似二月花」的時節,11月9日《宋韻•澄懷——林倢工筆畫展》在朵雲軒開幕。
  • 馬克思哲學倫理之維的歷史指向
    馬克思曾氣宇軒昂地指出,「我痛恨所有的神」這一普羅米修斯的自白,「就是哲學自己的自白,是哲學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對不承認人的自我意識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併列」。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中,馬克思指出了宗教批判與舊哲學批判的異曲同工之妙,通過觀念批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 榮耀時刻 祝賀蜂巢雲西北運營中心開業盛典圓滿成功
    7月17日,蜂巢雲西北運營中心開業盛典在寧夏正式舉行,在眾多合作夥伴、各界貴賓的現場見證下,我們共同開啟蜂巢雲的新篇章,典禮中的每一處細節,都經過長期的精心準備,只為呈現出最佳效果。出席本次開業盛典的有蜂巢雲創始人兼CEO王嘯先生,蜂巢雲西北運營中心負責人齊霞女士以及公司的眾多領導,還有一直支持蜂巢雲的朋友、合作夥伴和對IPFS有興趣的各界人士,現場高朋滿座。
  • 劉國強同志到石園街道檢查疫情防控、接訴即辦、制止餐飲浪費等...
    12月23日,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劉國強帶隊到石園街道檢查疫情防控、接訴即辦、制止餐飲浪費等工作開展情況,並看望慰問一線工作人員。區紀委監委及石園街道相關負責同志陪同檢查。劉國強同志一行先後來到北京鑫海韻通商業大樓仁和石園大賣場和北京石園紅菜坊餐飲有限公司,就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和制止餐飲浪費等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 POA極簡管理哲學助你找到婚姻中的真夥伴
    女孩兒用盡所有的力量想要愛自己所愛之人,愛自己的父親,愛自己的男友,可是為什麼在感情裡越努力的人,卻離自己想要的生活越遠?最近看了查理《這才是POA,可複製的極簡管理哲學》,這本書名字上聽上去是管理學,但其中的哲理,對於我們想要的幸福婚姻生活,同樣具有指導意義。查理一書中,POA的哲學核心觀點是,目標凝聚夥伴,夥伴共創方法,方法服務目標。
  •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極簡主義者的生活哲學
    《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是一部典型的極簡主義者生活場景劇,關於極簡生活方式的解釋,我很贊同豆瓣極簡生活小組的理念:極簡生活方式不是苦行憎式的自虐,而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的、經濟的、環保的、輕鬆愉悅的生活方式。當時隱隱約約覺得極簡主義會是一種生活趨勢,因為它讓日常清理變得簡單,傳遞美好的生活理念。國內的極簡主義:追尋更加個性化的生活方式隨著中國單身青年和單身公寓的增多,居住面積變得狹小,國內也開始借鑑學習極簡主義。
  • 蜂巢評論 | 孫欣:祝錚鳴的「空行」
    「空行:祝錚鳴」展覽現場,蜂巢北京,展至2018年11月25日空行「空行:祝錚鳴」展覽現場,蜂巢北京空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道家的「無」已有與「空」相近似的意涵,如「祝錚鳴在作品中拋出一記從未身處當下的表情,發出對個體生命意識及生命本源的追問,她以冷淡、疏離的筆致思考作品與自我的關係,以視覺的方式遙應了義大利哲學家吉奧喬·阿甘本的「同時代人」理論,從而使得她的作品形成一種立於所處時代又與之保持適度距離的狀態。她傾向於敘述永恆而非瞬息,篤信永恆的性質存在於「空」心的體認與表述中,而與時代過度貼合在她看來容易鈍化自我感知,一入俗流則無從審視。
  • 蜂巢甜不甜?蜂巢蜂蜜甜嗎?
    蜂巢甜不甜?蜂巢蜂蜜甜嗎?蜂蜜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大多數人對蜂蜜的印象都很好,蜂巢蜂蜜是一種特殊的蜂蜜,由蜂巢和蜂蜜組成,我們不知道蜂蜜的味道,是甜還是不甜?要生產出高品質的蜂巢蜂蜜,首先必須有優越的生態環境,蜜源區植物眾多,沒有環境汙染,使得蜂蜜清香吃起來既愉快又健康,第二是蜂蜜的成熟度,蜂蜜必須完全封蓋才能直接在市場上銷售,這種蜂蜜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如果蜜源中沒有封蓋,這樣的蜜蜂如果蜂蜜成熟度不高,營養價值就會大大降低,有一個強大的群體也是高品質蜂蜜的必要因素,從一個強大的群體釀製的蜂蜜自然質量更好。
  • 麥視線攜手奧哲維文化 · NT LIVE IN 北京 愛上他們,始於顏值,陷於演技!
    他們,將全部集結在:麥視線攜手奧哲維文化 · NT LIVE IN 北京——2017第一輪放映「宮闈風雲」單元放映即將開啟!麥視線攜手奧哲維文化 · NT LIVE IN 北京 | 2017第一輪放映「宮闈風雲」單元之《女王召見》
  • 劉國強到邢礦總醫院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劉國強到邢礦總醫院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2020-12-14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絕對零度】百度雲資源,1080P高清中字
    絕對零度2020 絶対零度〜未然犯罪潛入捜査〜(Season4) (2020)導演: 石川淳一 / 品田俊介編劇: 浜田秀哉
  • 任洪淵漢語文化詩學的本土性反思——兼及任洪淵的詩歌創作丨趙思運
    [⑥] 任洪淵:《他從幾代人的身旁走過:任洪淵小傳》,《傳記文學》2017年第10-11期。[⑦] 任洪淵:《漢語紅移——多文體書寫的漢語文化哲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47頁。[⑧] 任洪淵:《漢語紅移——多文體書寫的漢語文化哲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47頁。
  • 易學建構的「三和」之維-劉長明
    大道至簡的易學,囊括「三和」之維。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不得不說,和諧三維是先哲畫卦作易進行易學理論建構的基本邏輯:人與自然的和諧即天和,作為和諧之道的自然和諧之維,是易學建構的天道原點;人與人的和諧即人和,作為和諧之道的社會和諧之維,是易學建構的社會支點;內心世界的和諧即心和,作為和諧之道的心靈和諧之維,是易學建構的內在落點。易學建構的「三和」之維,彰顯了易道邏輯一以貫之的和諧道統。
  • 每月圓桌:空間譜系:後現代視域中的文化哲學之維
    主持人:劉 揚 20世紀中後期西方現代文化向後現代文化轉型中激蕩湧起的「空間轉向」(Spatial Turn),深刻地影響著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話語生產和敘事表達策略,它試圖斷裂傳統以「時間」邏輯為主軸的現代性研究路徑,構建當下以「空間」哲學為框架的後現代研究範式
  • 逸.一個江湖手藝人和她的極簡烘焙
    我最大的「怪癖」有兩個,一個是喜歡一個人待著;另一個是追求極簡。這兩種怪癖塑造了我現在的職業和生活。「極簡生活」、「減法生活」之類的口號我已經喊了很多年了。現在的我比幾年前似乎更虔誠地「皈依」著極簡哲學。極簡生活之於我,有如下益處:極簡生活有助於修復地球。環保理念想必已經人盡皆知,我就不贅述了。極簡生活幫助我學會專注。
  • 零度帶你飛︱幹將莫邪來襲,遠程狙神,一發入魂!
    不過高投入高收益嘛,一旦你熟練掌握了這個英雄的使用技巧就能輕鬆帶領隊友取得勝利。本期《零度帶你飛》將詳細解析幹將莫邪這個英雄,畢竟再難操作的英雄也難不倒咱們的零度老師嘛。小夥伴們趕緊點擊視頻進行觀看吧~視頻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