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倫理之維的歷史指向

2021-01-10 央廣網

人的解放是歷史活動,「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解放由以感性的生產關係的變革運動所形成的歷史關係與歷史運動造就,「『解放』是由歷史的關係,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因此共產主義作為「消滅了現存狀況」的現實的解放運動日益現實化的條件,是由生產力與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性的客觀條件和歷史前提創造的。

馬克思哲學一直存在著指向人的自由、尊嚴和解放的倫理關懷(抑或一種倫理維度)。而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及其豐富發展中日益得到彰顯的歷史邏輯,則為這種倫理維度的實現與成就自身創造了感性實踐的現實條件與客觀基礎,歷史唯物主義最終由此實現了倫理維度與歷史邏輯的統一。

馬克思的早期文本中的倫理關懷。馬克思曾氣宇軒昂地指出,「我痛恨所有的神」這一普羅米修斯的自白,「就是哲學自己的自白,是哲學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對不承認人的自我意識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併列」。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中,馬克思指出了宗教批判與舊哲學批判的異曲同工之妙,通過觀念批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具有非神聖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隨著此一宗教批判同時進行的,還有對作為「德國迄今為止政治意識形式的堅決反抗」的黑格爾思辨的法哲學的批判。

按照馬克思的思路,無論是宗教還是法哲學,都是人們對現實苦難與不幸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思辨的法哲學所提供的國家觀念的實質「仍然是彼岸世界的抽象而不切實際的思維」。然而,這種抗議卻是一種思想世界中的虛假反抗。因而無論是宗教批判還是哲學批判,都首先力求通過揭露其世俗基礎本身的對抗,「德國人那種置現實的人於不顧的關於現代國家的思想形象之所以可能產生,也只是因為現代國家本身置現實的人於不顧,或者只憑虛構的方式滿足整個的人」。批判最終必然指向「人的解放」的根本議題,它「不會專注於自身,而會專注於課題,這種課題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實踐」。實踐批判的要點在於通過一個「有原則高度的實踐」,不是實現作為「現代各國的正式水準」的「政治革命」以完成「政治解放」,而是提高到超越這一「水準」的「人的高度的革命」,以實現「人的解放」。

以此觀之,作為一種倫理訴求,開啟現實批判以實現人的解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馬克思哲學矢志不渝的「絕對命令」,它要求我們「必須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係」。基於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在做出黑格爾辯證法與國民經濟學都和基督教神學一樣導向人的「非對象化」存在的診斷之餘,也強調了解放狀態(共產主義)中人對自身的積極的自我意識,「任何一個存在物只有當它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時候,才認為自己是獨立的,而且只有當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時候,它才是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靠別人恩典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個從屬的存在物。但是,如果我不僅靠別人維持我的生活,而且別人還創造了我的生活,別人還是我的生活的泉源,那麼我就完全靠別人的恩典為生」。因而「社會主義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揚棄為中介的積極的自我意識」。

然而,如果說馬克思哲學的倫理維度一直致力於開啟現實批判以實現人的解放的話,進一步的追問就是,我們究竟如何理解和穿透「現實」。顯然,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產生之前(甚至產生之後)馬克思一直在思索的課題。雖然早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就提出「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唯物主義主張,但無論是萊茵報時期對現實物質利益的思考中存在的衝突,還是《導言》中將德國現實定位為「國家與法」這一「政治制度」層面的錯位(按照後來馬克思的觀點,法權關係顯然屬於政治上層建築而非經濟基礎領域),抑或《手稿》中異化邏輯與私有財產邏輯之間的張力都向我們顯示出,光有倫理關切是不夠的,只有在現實世界中抓住其有效的感性實踐的現實條件和歷史邏輯,進而在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真正深入生產方式內部,倫理之維才能現實化自身。如果不能破解歷史邏輯,馬克思哲學也就不能從應然蛻變為實然,「人的解放」的價值關懷也只能是美好的空中樓閣。

在我們看來,在從《德意志意識形態》到《資本論》及其手稿的歷史唯物主義時期,馬克思哲學突破了舊哲學的藩籬,開啟了「人的解放」的本質性的歷史邏輯,最終完成了與倫理之維的統一。

因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不僅強調「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而且進一步指出「對於這個世俗基礎本身應當在自身中、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並且在實踐中使之發生革命」,這顯然為把握歷史邏輯指明了方向。《德意志意識形態》則將歷史邏輯表述為自發分工基礎上的生產力與交往關係交互作用下的現實的個人的生產史。「人的解放」並非衝破「觀念、思想、概念」等被青年黑格爾派視為「某種獨立東西的意識的一切產物」的牢籠,作為「人們的真正枷鎖」,統治和奴役人的從來不是概念。

人的解放是歷史活動,「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解放由以感性的生產關係的變革運動所形成的歷史關係與歷史運動造就,「『解放』是由歷史的關係,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因此共產主義作為「消滅了現存狀況」的現實的解放運動日益現實化的條件,是由生產力與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性的客觀條件和歷史前提創造的。狹隘孤立的「地域性的個人」如若不能變成「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那麼「共產主義就只能作為某種地域性的東西而存在」,交往的力量就會「依然處於地方的、籠罩著迷信氣氛的『狀態』」。因此,「共產主義只有作為佔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繫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

《資本論》及其手稿時期立足於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的辯證關系所把握到的「抽象上升到具體」和「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論,則為把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邏輯提供了科學方法論。以此為基礎,《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歷史邏輯旨在再現並破除「資本的邏輯」,而「資本的邏輯」及其力量,雖然衝破了人的依賴紐帶、血統差別等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由此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人的解放,但它卻使絕大多數個人屈從於社會生產及其成果的佔有者,個人必須將活動與產品轉換成商品—交換價值—貨幣,以這種物的形式證明自己的社會權力,他們「從屬於像命運一樣存在於他們之外的社會生產;但社會生產並不從屬於把這種生產當做共同財富來對待的個人」。

相反,交換價值和貨幣的少數所有者則「行使支配別人的活動或支配社會財富的權力……他在衣袋裡裝著自己的社會權力和自己同社會的聯繫」。而使人的關係發生物化的最簡單、最基本的關係,即商品關係。在其中,勞動的抽象屬性所產生的商品的價值維度造成商品拜物教現象,正像昔日人拜倒在「神」這一人腦的產物面前並成為「獨立的並且與人發生關係的東西」一樣,在商品的世界裡,人拜倒在人手的產物——商品之下。而充當一般等價物並進一步用物的關係掩蓋了商品生產的社會關係的貨幣,拜物教現象顯然會緊隨其後。商品生產者的命運現在取決於能否換得貨幣;支配人的商品變成了支配人的貨幣,「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只不過變得明顯了,耀眼了」。以此為基礎,資本的價值增值必然顯得更具魔力。正是在資本拜物教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採取了數不盡的物的形態,人們把無數的物的社會屬性甚至自然屬性都視為增值價值,「在生息資本的形式上,資本拜物教的觀念完成了」。

通過以上「資本的邏輯」的再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剩餘價值的秘密及人的非解放的現實生存處境才被深刻揭露出來,而人的發展三階段說、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發展空間與自由時間得以充分實現的人之全面發展等,則正面闡述了「資本的邏輯」之後,作為倫理訴求與歷史邏輯之統一的屬人的「人類社會」前景。

(本文系黑龍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青年創新人才培養計劃(UNPYSCT-201617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

相關焦點

  •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
    如同馬克思把他的「手稿」視為「整理自己對哲學和經濟的最初看法」(參見阿塔利,第63頁)一樣,在這部著作裡馬克思初步從哲學經濟學的視角批判了國民經濟學的抽象正義觀。  這時馬克思對正義的理解發生了一個明顯轉向,即很少使用「道德的」或「倫理的」這些術語來修飾對正義的評價性判斷,更多地使用「異化」等準描述性詞語或「貧窮」「不幸」「奴役」等更具體的評價性術語來表達對資產階級非正義性的批判。
  • 第二十屆「馬克思哲學論壇」在濟南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本網記者 王志強)馬克思哲學在對德國哲學的繼承與批判中誕生,後來德國哲學的發展也始終無法離開與馬克思哲學的對話。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的研究,無論是對馬克思哲學還是對德國古典哲學研究的推進,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 馬克思第一次宗教批判的背景、邏輯與意義
    摘    要:馬克思在其《關於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中就普魯塔克對伊壁鳩魯神學問題論戰的評述是馬克思對宗教問題的首次系統論述。馬克思的第一次宗教批判正面反擊了位格主義、實證哲學這樣的德國復闢時代的政治神學, 具有鮮明的現實指向和政治關切。但隨著對德國政治現實本身研究的深入, 馬克思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第一次宗教批判。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向度
    這表明,人類缺乏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巨大的全球性風險相適應和匹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自覺,而這無疑值得深刻反省。二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他一系列全球性風險,呼喚人們確立與之相適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意識,並內在地要求人類按照一個命運共同體來行動。
  • 訪艾倫·伍德|卡爾·馬克思:正義、倫理與當代世界
    根據與之相適應的正義標準而將資本主義說成是正義的,這種斷言對馬克思來說空洞無物、微不足道。馬克思認為,那些看不到這一點的資本主義批評家們,只不過是意識形態迷思的犧牲品罷了。李義天:您承認,當提出「階級利益命題」並給出「階級利益論證」時,您只不過是想表明,階級成員的首要關切應當是自我行動的歷史意義和階級意義,而不是它的倫理意義;但是,這種「首要的」關切並不排斥人們日常的(個人的、倫理的)關切作為「非首要」的關切出現在行為動機之中。
  • 馬克思將哲學看得很透的語錄,僅18個字,讓人也明白了哲學!
    在沒有讀馬克思語錄前,我也讀過木心這樣的語錄,木心說,「宗教始終是信仰,哲學始終是懷疑。」其實馬克思也說過這樣的話,就是,「懷疑一切!」哲學的誕生,就是從懷疑開始的。而世界的誕生也是從懷疑中誕生,在懷疑中進步發展的,不懷疑,就會不知道改變,只會安於現狀,也只有懷疑,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這表明馬克思開始重視並深入研究生產勞動、經濟關係(包括私有財產)問題,抓住了歷史發展的根本。1845年馬克思撰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條,可以明顯看出他的世界觀、思想認識和研究指向正在實現一種根本轉變,即從抽象的人本主義轉向研究現實的個人、生產和交往形式。 在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們把現實的個人作為邏輯起點展開分析。
  • 說說馬克思
    如果早年的馬克思也「拼爹」的話,很有資本。他爹是一名律師,而且是一位具有文青特質的開明律師,愛好古典文學和哲學,能熟練背誦伏爾泰和盧梭的觀點。再往上他爺爺也是一名律師。所以我們課本上說,馬克思出身於一個律師家庭。一直以來,西方國家收入最高的兩個職業:一是牙醫,二是律師。馬克思的家境如何?由此可見一斑。
  • 南哲思享丨周嘉昕:《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
    摘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圍繞人本主義「青年馬克思」的爭論已經塵埃落定,但這一手稿在歷史唯物主義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有待進一步澄清。關鍵詞:青年馬克思;費爾巴哈;需要;歷史唯物主義本文討論的主題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為歷史唯物主義所作的理論準備。眾所周知,《手稿》是馬克思在巴黎時期寫作的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是馬克思主義形成階段的經典著作。然而,圍繞馬克思在這部手稿中為制定歷史唯物主義所作的理論準備,學界仍未形成定論。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黑格爾對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他以辯證法思想批判了形上學的機械唯物主義思想,但其理論的唯心主義本質卻一直未變,因此造成理論上的致命缺陷。在國家問題上,黑格爾認為國家是倫理觀念的實現,家庭、市民社會、國家分別對應倫理發展的三個階段,國家決定家庭和市民社會,三者都是「絕對觀念」的產物和表現。這些觀點影響了青年時代的馬克思。
  • 每月圓桌:空間譜系:後現代視域中的文化哲學之維
    英國學者安傑伊·齊埃利涅茨(Andrzej Zieleniec)的《空間和社會理論》等著作,通過對馬克思、齊美爾、列斐伏爾、哈維、福柯等關於空間問題的重要闡釋的梳理和分析,強調了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社會關係等空間維向;多琳·馬西(Doreen Massey)的《保衛空間》、《哲學、政治與空間》等著作,通過個人對政治的反思,強調空間問題的思考影響了我們認識全球化的方式和城市的方式,認為時間是變化的維度
  • 歷史唯物主義與信仰精神的革命性變革
    西方的基督教傳統如果從哲學來溯源的話,可以上溯至古希臘哲學的超驗本體論追求。柏拉圖試圖以「善的理念」來拯救由於希臘倫理解體而導致的人的精神向粗俗情慾的墮落,希望通過「理念」這一至上的善來為人類生活注入一種超越的維度,實現對世界的精神創製和提升,使人的存在能夠逃避時間的無常和劫掠從而進入到永恆的領域。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站在人類整體發展的歷史高度思考人類的前途命運,是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體現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理論邏輯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邏輯之辯證統一,展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深邃的世界眼光與高尚的時代情懷。
  • 影評———《青年馬克思》
    馬克思和燕妮(家庭線),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線)。先從馬克思燕妮這條線說起,在這個時間段裡,馬克思自己文章觸及了普魯士王國的統治,四處流亡,而燕妮始終陪在馬克思身邊,始終支持著馬克思的事業,並為他生下了第二個女兒蘿拉.馬克思。
  • 《羅蘭·巴特論布萊希特的戲劇》,阿爾都塞的《論布萊希特和馬克思》
    第四類批評是倫理方面的批評。羅蘭·巴特認為:「布萊希特的戲劇是一種倫理戲劇,就是說與觀眾互問的戲劇。」布萊希特的戲劇闡述的是:「在一個不好的社會中怎樣才能潔身自好?」批評家應該抽取出布萊希特戲劇的倫理結構。布萊希特的戲劇目的在於提高人們的教養,使之更聰明。布萊希特的倫理沒有「教理成分」,它是以詢問的方式出現的。他的劇本往往以對觀眾一字一句的詢問結束,讓觀眾去找到對問題的解答。
  • 羅蘭·巴特|布萊希特、馬克思與歷史
    保馬今日推送羅蘭·巴特的文章《布萊希特、馬克思與歷史》。歷史事件及與之相關的人物、情節,是戲劇創作中的「常客」,它們時常作為背景甚至被直接搬上舞臺。對於歷史在戲劇創作中該如何應用與表現,馬克思、恩格斯有一套傳統的看法:戲劇應當從根本上準確而完整地解釋歷史,並充分地將社會關係、各階級的力量對比說明清楚。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蘇聯逐漸形成的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主要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塊——是蘇聯哲學家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列寧的一些論述創立的。之後在我國得以傳承。重要的問題不在於它是根據誰的論述,是誰創立的,而在於這個體系是否科學。
  • 羅蘭·巴特:​布萊希特、馬克思與歷史
    日常人情味無損於帝王威儀,反而為之添彩。布萊希特的劇本幾乎全部發生在歷史之中(不管怎樣它們都發生在某種社會背景之下,甚至傳奇與想像題材的劇本亦然,比如《圓頭黨和尖頭黨》《高加索灰闌記》和《圖蘭朵》),卻沒有任何一部「歷史」劇。就拿法國觀眾最熟悉的布萊希特作品《大膽媽媽》來說,劇本甚至特意與傳統歷史劇的觀念唱對臺戲。
  • ...領略思想寶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第一季成功舉辦
    中國哲學是在「繼往聖之絕學」哲學理論思維成就基礎上,在世哲學家在其理論思維方式引導下的再反思、再體認,以賦予價值理想、倫理道德、審美旨趣、終極關切新生面、新創造、新品格、新氣質。7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劉大椿先生進行講座,報告的主題是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哲學院副院長劉勁楊教授主持講座。
  • 《韋伯與馬克思》:當代人如何尋找「生活的價值」?
    去年年底,三輝圖書聯合建投書局,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鬱喆雋 、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賴駿楠、以及同濟大學-柏林洪堡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南昌大學哲學系講師劉心舟。三位老師圍繞三輝圖書於2019年9月出版的《韋伯與馬克思》一書展開對談;通過對「六大基本價值領域」、「國家與自由」的討論,放眼過去與未來,尋找現代人「撕裂鋼鐵鐵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