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布萊希特、馬克思與歷史

2021-02-08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20 世紀50 年代的法國,荒誕戲劇方興未艾,阿維尼翁戲劇節悄然成立……嶄露頭角的批評家羅蘭·巴特創辦了《民眾戲劇》雜誌,並發表大量戲劇批評闡明藝術立場與理想。作為20 世紀中葉法國左翼知識分子的領袖,羅蘭·巴特的劇評對彼時普遍流行的「中產戲劇」進行了言辭激烈的批評和諷刺,並提出自己的先鋒戲劇理想——更加低廉的票價、敞開式的演出場所、與觀眾保持審美距離的表演方式——戲劇的原初精神,古典悲劇傳統的莊嚴感與淨化作用將在先鋒戲劇質樸、極簡和充滿暗示性的技巧中得到傳承。這些文章讓讀者看到一種卓有見識的批評,了解其形式與根源,並提醒讀者,戲劇的功能是介入重大社會議題。


*文章節選自《羅蘭·巴特論戲劇》(三聯書店2020-11)。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那些就是埋葬元帥的人,

  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

——他們打傷了我女兒的臉,對我來說,

  這才是歷史性時刻。

——《大膽媽媽》

什麼是歷史劇?一般來說,這是在舞臺上呈現既往重大事件或偉大人物的戲劇。這是一種高貴的戲劇,披著羅馬美德的古老記憶,用拉丁文撰寫而成。當然,反對這種虛張聲勢,也就是說,即便不改變這種歷史意識,也要改變這種歷史風格,這麼做絕不意味著終結歷史劇。想否認一位大人物的重要性,貶抑他是毫無作用的,剖析他就夠了。因此薩爾杜的《不拘小節夫人》雖平庸乏味,卻絲毫無損拿破崙的神秘感,甚至格外魅惑人心。看到君王們穿成牧羊人模樣,會產生令人喜悅的戰慄感;讓君王與王后像畫報中常見的那樣身著襯衣和印花裙出場,這樣做當然只會鞏固帝王神話。日常人情味無損於帝王威儀,反而為之添彩。布萊希特的劇本幾乎全部發生在歷史之中(不管怎樣它們都發生在某種社會背景之下,甚至傳奇與想像題材的劇本亦然,比如《圓頭黨和尖頭黨》《高加索灰闌記》和《圖蘭朵》),卻沒有任何一部「歷史」劇。就拿法國觀眾最熟悉的布萊希特作品《大膽媽媽》來說,劇本甚至特意與傳統歷史劇的觀念唱對臺戲。對布萊希特而言,把歷史抬得太高標誌著有些事情不太對勁:在一個好的國家,做個凡夫俗子就行了。莊嚴的歷史、文選中的歷史,戰爭史、王侯將相的歷史不斷遭到大膽媽媽的嘲弄;這個人物根本的模糊性就在於,她對莊嚴歷史的可笑性洞若觀火,對自身不幸的真實原因(這些原因具有深刻的歷史性)卻視而不見。布萊希特的人物瞧不起偽歷史,他卻未必能辨識真歷史,對這種模糊性的再現就成為整個布萊希特戲劇的基礎。不過至少,真歷史在布萊希特的戲劇創作中佔據怎樣的地位呢?我們知道布萊希特是馬克思主義者。他是否借用了馬克思的歷史觀?1859年斐迪南·拉薩爾把一個劇本交給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人藉機順帶表達了對於歷史劇的看法。這裡提到的是歷史悲劇《弗蘭茨·馮·濟金根》,劇本主題是比農民戰爭(1522年)早兩年爆發的德國騎士階層反王室起義。馬克思和恩格斯並未彼此通氣,在分頭寄出的信中,他們對拉薩爾進行了善意的批評:無論他懷有怎樣的意圖,悲劇並沒有表現出王室、教會、破落小貴族、農民等社會力量的現實布局。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批評是偶然之舉,不曾為社會主義藝術構建起理論綱領。但可以確定,在他們看來,無論戲劇採取何種形式,都應當從根本上對歷史現實做出準確而完整的解釋:劇作家搬上舞臺的應該是一部淺顯明白的歷史,通俗易懂應該是劇本的主要推動力。劇中必須把社會關係解釋清楚,其真實性與深刻的現實主義要能跟巴爾扎克式的小說相媲美。我沒有讀過拉薩爾的《濟金根》(我想這部作品應該很難讀懂),但是可以肯定,布萊希特戲劇從馬克思主義中獲益甚多(公平地講,馬克思主義也從布萊希特那裡獲益頗多),但並未明確奉行馬克思對於歷史劇的看法。當然在布萊希特筆下,社會群體總是有著明確的身份:大地主、資本家、神職人員、工人、草根階層、商販、軍人和農民階層,身份各不相同。但布萊希特戲劇絕不替階級鬥爭作公開的歷史解釋。劇中人物都屬於特定階層,但不能說他們就代表各自的階層,就像棋盤上的卒子或者歷史難題中的符號一樣。比方說,《大膽媽媽》發生在三十年戰爭期間,而三十年戰爭並非《大膽媽媽》的主題。布萊希特沒有大量呈現介入這場歐洲戰爭的歷史與社會利益;這些利益也從未被篡改或者去現實化:它們就在那兒,卻正好在大膽媽媽無法理解的範疇之內。我們觀眾很清楚大膽媽媽不理解這些,可我們知道的細節幾乎不比她更多:對此人家並沒有告訴我們任何事。我們看到,布萊希特戲劇並不是歷史學家的戲劇,甚至不是馬克思主義戲劇:這種戲劇勸導、迫使他人去解釋,自己卻不提供解釋;這種戲劇挑釁歷史,卻不洩露歷史;它犀利地提出歷史問題卻不提供解決方案(同樣,布萊希特不斷提出關於仁慈的問題,卻未曾從理論上提供解決方案,布萊希特的藝術以啟發式為主。和所有偉大作品一樣,布萊希特的作品永遠都是引論)。

布萊希特(左二)在排演《大膽媽媽》

可是,歷史在布萊希特作品中隨處可見,它卻不充當主題,而是基座。歷史是現實的基礎,舞檯燈光照亮的是上層建築,是人們的苦難與不在場的證明。人類並不理解裹挾自己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是不幸的:因為理解意味著能夠行動。歷史的這種(真實的)在場與(想像的)距離構成了一對矛盾關係,它賦予布萊希特戲劇一種極為特殊的意義以及常常相悖的形式。比方說,可以確定,情節發生在當今的戲劇不算歷史劇:對我們來說,歷史永遠使用過去時變位,我們一直相信,我們就是常情常理,一旦涉及我們的時代,藝術就應當表達而不是解釋。而絕大多數布萊希特戲劇都是涉及當下的戲劇,但是當下絕不意味著超越時間,這是歷史性的當下,它由一條具有國家或世界影響力的重大集體事件(俄國革命、斯巴達克運動、穿越大西洋首飛、納粹主義、西班牙內戰、希特勒入侵法國)的中軸線構成。只不過,我們同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還不是解釋的對象。對於人類的異化,到底是解釋還是表現,布萊希特提出一套居中方案,即清晰的提問法。他的作品既非歷史劇亦非情節劇,它不斷就歷史與情節提出假設,前者提供解釋,後者助人擺脫異化。也許這種居中狀態導致人們對布萊希特的接受往往態度曖昧:他的戲在激進派看來過於唯美,太講究審美。這很正常,因為劇作家的著力點恰恰是這個狹窄區域,他從中讓人看到盲目糊塗。或許因為這種戲劇根本上有賴於歷史解釋,所以它能招徠大量觀眾,卻絕不會違背自己所依據的深刻歷史性原則。況且不能把歷史想像為一種簡單的因果關係,這裡為馬克思所需,那裡被美麗的歷史假象所掩蓋。事實上,特別在布萊希特筆下,歷史是一個籠統的範疇:它無處不在,是彌散式的,而非分析式的。它向外擴散,與人類的厄運緊緊貼在一起,不可分離,仿佛一張紙的正反兩面。然而布萊希特讓觀眾看到並且評判的是紙的正面,是痛苦、不公、異化、絕境構成的感性表象。布萊希特沒有讓歷史成為客體,甚至是專橫暴虐的,而是把它變為對思想的普遍需求:對他來說,建構歷史戲劇不僅要像馬克思要求拉薩爾的那樣,表現過去時代的真實結構。它也意味著,尤其意味著拒絕承認人有任何本質,除了歷史現實,否定人的本性具有任何現實性,認為不存在永恆的惡,只存在可彌補的惡行。簡言之,這意味著將人的命運交還給人自己。因此,儘管布萊希特的作品中既沒有戰爭、偉人與大場面,也沒有天數命運,這卻是我們時代最具歷史性的戲劇。因為,人們在建構歷史反思時,最難實現卻又必須做到的,便是僅僅以歷史作為思想的基礎,拒絕各種本質的誘惑、藉口與安慰。——刊於《雷諾-巴洛手冊》(CAHIERS RENAUD-BARRAULT),1957年12月


羅蘭·巴特論戲劇

[法]羅蘭·巴特 著 讓- 盧·裡維埃 編選 羅湉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11

ISBN:9787108069825 定價:68.00元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購買三聯圖書


複製以下淘口令,打開手機淘寶進入三聯書店天貓旗艦店3fu置這個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


▲ 點擊圖片閱讀  三聯書店2020年度好書



—END—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聽課,了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購買三聯圖書

相關焦點

  • 羅蘭·巴特|布萊希特、馬克思與歷史
    保馬今日推送羅蘭·巴特的文章《布萊希特、馬克思與歷史》。歷史事件及與之相關的人物、情節,是戲劇創作中的「常客」,它們時常作為背景甚至被直接搬上舞臺。對於歷史在戲劇創作中該如何應用與表現,馬克思、恩格斯有一套傳統的看法:戲劇應當從根本上準確而完整地解釋歷史,並充分地將社會關係、各階級的力量對比說明清楚。
  • 《羅蘭·巴特論布萊希特的戲劇》,阿爾都塞的《論布萊希特和馬克思》
    這個體系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首先, 藝術創作應該「建立在對社會強有力的批判上」,要和最高的政治意識相融合」,把觀眾帶往歷史的更廣的意識。巴特提出「藝術可以而且應該幹預歷史」,戲劇應該有助於歷史的發展,揭露歷史中的事件。重視戲劇的批判性和思想內容是布萊希特對戲劇提出的首要任務,這就與當時佔據戲劇舞臺的內容無聊的戲劇截然不同。
  • 羅蘭·巴特|片斷
    這是為了說明生活的藝術沒有歷史——它不演變:降臨了的快樂,就是永遠地降臨了,它是不可取代的。其他的快樂來到了,它們什麼也代替不了。在快樂之中無進步可言,而只有變化。在激烈的政治動亂中,他在學習彈鋼琴、學習水彩畫:這都是19世紀一位年輕的資產階級小姐從事的裝點門面的事。——我現在把問題顛倒過來:在昔日資產階級小姐的實踐中,是什麼東西超越了她的女性性別和階級呢?這些行為的理想國是什麼呢?
  • #010 札記丨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1.12—1980.3.26)法國作家、思想家、社會學家、社會評論家愛情不可能構成故事,它只能是片斷式的感受和思緒,諸種情境,寄托在一篇痴愚中。所以在羅蘭·巴特看來,戀愛敘事不是由愛情構成的,仍是由社會建構的。因為愛情只能是發散的、混亂的、意識流的。
  • 馬克思哲學倫理之維的歷史指向
    馬克思哲學一直存在著指向人的自由、尊嚴和解放的倫理關懷(抑或一種倫理維度)。而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及其豐富發展中日益得到彰顯的歷史邏輯,則為這種倫理維度的實現與成就自身創造了感性實踐的現實條件與客觀基礎,歷史唯物主義最終由此實現了倫理維度與歷史邏輯的統一。馬克思的早期文本中的倫理關懷。
  • ...的《馬克思佩恩3》,因此給大家準備了一份「馬克思佩恩歷史劇情...
    小編估摸著很多玩家因為各種原因還沒玩上暗黑3,都在等著月底PC版的《馬克思佩恩3》,因此給大家準備了一份「馬克思佩恩歷史劇情全解讀」。  悲劇的老馬哥,他所愛的每一個人都離他而去,還有什麼比這更悲慘的事呢?
  •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
    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政治經濟學考察主要集中在「巴黎手稿」(1844年4月-8月)、《神聖家族》(1844年)等文本中。同時,馬克思在這一時期發現僅僅依靠高尚的國家精神和正義義憤無法真正揭示資產階級的非正義性,必須通過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澄明市民社會中的正義問題。正如馬克思後來在批判蒲魯東時所言,「不能用咒罵來回答,而只能通過對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分析來回答」。
  • 羅蘭·巴特:被馴化了的攝影
    羅蘭·巴特好照片的標準是什麼?而羅蘭·巴特的《明室》,在書中看到他對於好照片的定義,打開了一扇認識「好照片」的新窗口。他認為,好照片由兩個要素構成:一個是「意趣」,一個是「刺點」。他認為「兩個要素的共存,似乎使我對這些照片產生的某種特殊興趣站住了腳」,並認為這是「攝影中的兩個主旋律」。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關鍵詞】世界歷史理論 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產主義【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趨勢和一般規律,包括世界歷史發展的根源、動力與方向等內容。而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已經證實了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規律認識的前瞻性。
  • 【在線電影】原聲《青年馬克思》,回顧馬克思的成長歷史
    馬克思自大學畢業後,憑著犀利文筆與非凡思路迅速躍升《萊茵報》總編。創辦《德法年鑑》期間,馬克思結識了家境富裕的恩格斯。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經營紡織工廠,擁有卓越手腕與經濟知識。他的出現,於金錢、於學識,都大大支持了馬克思的思想實踐。爾後,兩人受託起草「正義者同盟」規章,一同完成了經典政治文獻《共產黨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著金湯匙又滿懷抱負。時代青年的聚首,即將讓全世界風雲變色!
  • 說說馬克思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八卦,馬克思是金牛座,O型血。繼續八卦,馬克思是哪裡人?不好說。大中小學的歷史和政治課本都清一色地告訴我們,馬克思的故鄉是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王國的萊茵省小鎮特裡爾。正確的填法似乎應該是,姓名:卡爾·馬克思;性別:男;國籍:德國;籍貫:萊茵特裡爾。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 巴爾扎克《薩拉金》中的文化符碼與契約敘事——基於羅蘭·巴特《S/Z》的編碼與闡釋
    有讀者認為這種冗長的開端使得《薩拉金》相較於收錄在《人間喜劇》中的其它作品而言稍顯枯燥,不可卒讀,不過從文本細讀的維度思考,在這段開場白中,也能藉助於巴爾扎克敏銳的視角與寫實的筆法捕捉到許多「文化符碼」,「文化符碼」可以理解為對「科學或智慧符碼的引用,指出這些符碼,僅僅點明其所引及的知識類型而已,如物理學、生理學、醫學、心理學、文學、歷史等等[ [法]羅蘭·巴特:《S/Z》,屠友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 戀人絮語 | 羅蘭·巴特
    戀人絮語 | 羅蘭·巴特(節選)羅蘭·巴特,20世紀法國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被認為是薩特之後法國知識界的領袖人物,蒙田之後最有才華的散文家。其許多著作對於後現代主義思想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其影響所至包括結構主義、符號學、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 《當代電影》| 拒絕闡釋:羅蘭·巴特思想的後結構轉向及其對當代電影理論的影響
    本文對羅蘭·巴特在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代表性著作中關於電影的闡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嘗試在學術史的脈絡中錨定這位符號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著名的文化批評家在電影理論領域所處的位置。經爬梳與分析,我們不妨從下述三個角度對羅蘭·巴特的「電影理論」做出評價。
  • 《瑪麗與馬克思》影評,瑪麗成就了馬克思,而馬克思呢?
    舉例,瑪麗第一次收到馬克思信件後摔倒處時的配音和配樂真是十分細緻,畫面就不需要舉例了,一看便知。內在內涵上,首先最為明顯應是電影結尾處的那段話,據此可知是歌頌純真友情;其次則是電影中時不時說出一些蘊含哲理的話,例如醫生就是「大哲學家」;還有就是時不時的三言兩語對於某些現象的嘲諷,例如不文明現象以及馬克思被軍隊開除那一段,等等。接下來闡述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可友好交流。
  • 影評———《青年馬克思》
    ———————《共產黨宣言》 就在前幾天,觀看了老師向我們推薦的一部傳記電影《青年馬克思》,講的是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在1843年到1848年之間的一些經歷及活動。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的確能讓我們對馬克思在這一段時期有一個具體的了解,但是從電影的水平來看卻有一些欠缺的地方,下面我從兩個角度說一下這部電影。
  • 湯明潔 | 羅蘭·巴特:《論拉辛》譯後記_/先鋒哲學/
    在《論拉辛》這本書中,涉及很多這樣具有考古學內涵的人物形象,我在翻譯中除了在譯名上儘量保持其歷史辨識度之外,就是用大量腳註補充其中可能涉及的歷史內涵。而這正是翻譯《論拉辛》時所戴鐐銬的與眾不同之處:既不能單純從文學審美的角度來創作,又要考慮文學創作和批評所包含的歷史和思想蘊涵。這也能更好地說明上面所及兩點喜劇因素造成的喜劇效果。
  •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現代化的認識
    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現代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馬克思主義是在現代化進程中誕生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作為現代化的見證者、參與者,對現代化進行了總結反思,科學預言了現代化的內在矛盾、前途命運,為世界各民族的現代化之路作出了預言和設計。
  • 講講馬克思:誰與我生死與共
    馬克思與恩格斯可謂是人類歷史上的超強組合。為什麼這樣說呢?在他們面前,俞伯牙和鍾子期,管仲和鮑叔牙、劉玄德和諸葛亮,福爾摩斯和華生,也都會黯然失色。馬、恩這艘友誼的小船乘風破浪,兩人保持了長達20年的不間斷的通信,開創了歷史奇蹟。他們一路都是追隨者無數,膜拜者無窮,但兩人從未彼此猜忌或懷疑過彼此的坦誠與真心。中國文化裡形容朋友之間的友誼,例如莫逆之交、刎頸之交、生死之交、君子之交等等這樣的詞彙,用在馬恩的偉大友誼上面,一點都不為過。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他們的友誼為何會成為千古佳話?
  • 瑪麗與馬克思
    在久久收不到馬克思的回信後,瑪麗由於氣憤,疑慮,自我焦慮等負面情緒,一怒之下,燒掉了馬克思的所有來信,決定忘記馬克思。瑪麗上了大學以後,決定研究馬克思的精神疾病,想要幫助馬克思治癒他的疾病,把馬克思當做病例,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並把研究結果寫成了一本書,發表了成千上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