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與馬克思》影評,瑪麗成就了馬克思,而馬克思呢?

2020-08-30 暮煙雲漸隱

(純文字預警!個人觀點強烈輸出預警!電影主旨的另一種角度)

先簡單說說評價吧

外在形式上,畫風細膩,畫質優越,配音細節,音樂優美。舉例,瑪麗第一次收到馬克思信件後摔倒處時的配音和配樂真是十分細緻,畫面就不需要舉例了,一看便知。

內在內涵上,首先最為明顯應是電影結尾處的那段話,據此可知是歌頌純真友情;其次則是電影中時不時說出一些蘊含哲理的話,例如醫生就是「大哲學家」;還有就是時不時的三言兩語對於某些現象的嘲諷,例如不文明現象以及馬克思被軍隊開除那一段,等等。

接下來闡述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可友好交流。

首先是對於瑪麗,看完整部影片,我著實沒有對友情點的感動,只有對瑪麗的無限同情。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友情不能因為這個人特殊而特殊,友情本身就是特殊的,哪怕馬克思不是自閉症,純真的友情都值得被歌頌,只是恰好馬克思是自閉症,能拋去現實的影響而純粹。

馬克思對瑪麗的生活產生了什么正面影響?首先我能想到的是告訴瑪麗讓她說胎記是巧克力,上天堂掌管巧克力不讓那個欺負瑪麗的小孩兒吃。暫時性地解決了校園欺凌,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瑪麗因此而產生的自卑,唬小孩兒可以,長大後依然自卑,從結果論上看沒有效果。其次是瑪麗上大學的專業研究方向,做到了出版社爭相出書,成為名人學者的地步,但是卻因為馬克思的自閉症而導致一切付諸東流。彈幕有人說好心辦壞事,但是針對整個自閉症群體而言,這是壞事嗎?電影一開始說了,這是真實案件。所以,如果成功出版,對於整個自閉症群體而言,對於心理學方面而言,價值不言而喻。但是因為這段友情,瑪麗一切成果失去不說,甚至差點失去生命,從結果論看,是悲慘的。瑪麗的童年本就不幸,因為胎記而自卑成長更是不幸,因為馬克思夫離子散,不要說她老公渣男,電影裡沒有對她老公在瑪麗墮落時期的行為有詳細刻畫,只說了他去了紐西蘭,沒有描述並不意味著他什麼都沒做,當然也並不意味著他做了什麼,但是這裡顯然成為不了論證的根據,不能架空。最後瑪麗得到了什麼?友情?如果瑪麗當初選到正常人作筆友,只要是正常人,難道不能解決瑪麗的困境?哪怕沒有回覆,瑪麗的鄰居也是她能抓住的稻草,生活中總會遇到一個能拉她一把的人,如果沒有馬克思,她只要能看到這個人,她肯定會去抓住,除非她真的不幸到死。而正因為有了馬克思「捷足先登」,後續現實生活中哪怕出現能幫他一把的人,她也會因為有了馬克思而放棄。首因效應應當可以解釋這裡,例如你和初戀十分美好且是真愛,但是因為現實問題而分手,最後男未婚女未嫁,現實問題可以克服之後,一方回頭,極大概率會重新在一起。

而反觀自閉症患者馬克思,生活一切照舊,甚至因為中了彩票一生不愁,我們不要覺得他是自閉症就可憐,我們正常人覺得他可憐,但是他本身不會有這些情緒,他覺得自己活的很好,甚至他說了,他想做自己,他不覺得自己不正常。整部電影中能算得上是馬克思悲慘經歷的只有被電療那一段,而那一段是因為意外導致風機從牆體脫落造成的,並不是因為瑪麗而造成的,所以可以說是瑪麗對於馬克思的生活沒有負面影響,不要說前期剛寫信的焦慮,這麼跟你說,哪怕沒有信,只要馬克思生活在正常社會裡,就會有無數事件讓他焦慮,例如那個親他的女人。所以信件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後期因為瑪麗對自閉症的了解,瑪麗的信都不會讓他焦慮了,只會讓他快樂,但是對於馬克思而言,瑪麗的出現卻讓他完成了交到真朋友(不是隱形人)的人生最大願望,甚至最後死去時還很安詳快樂,所以他虧嗎?賺大發了!

所以!我問你!瑪麗呢?回到現實,不要被文學藝術美的意境帶進去,認為友情大於一切,電影雖然基於現實,但是歌頌友情是美的主旨! 我們可以基於電影幻想如此純粹的美好友情,但是電影終究是藝術,結尾的升華不可能回到現實給你一棒子。

最後說說我對自閉症的理解,基於《良醫》、《雨人》、《海洋天堂》等影視作品以及個人淺薄的心理學知識,我個人認為(可以批駁,可以交流,可以給出更好的建議),自閉症在我看來只需要像對待殘疾人那樣,例如四肢不健全就提供輪椅和義肢,盲人提供盲文、盲道、導盲犬等,聾啞人提供手語、特殊教育學校。自閉症只需要提供給他一個不需要社交的環境即可,我們不能基於我們正常人的角度去認為自閉症需要什麼,我們需要社交,自閉症不需要,如果他像馬克思一樣,自己想要,那麼就放入正常社會中來,向大家普及這個少數群體有關的知識即可。如果能提供給大部分自閉症患者正常生活的環境,他們甚至能創造出比我們正常人更多的們更意想不到的價值和貢獻。(以上純屬個人美好願景,歡迎批評。) 全文到此結束,謝謝。

作者:暮煙雲漸隱

相關焦點

  • 極簡的影評(5):《瑪麗和馬克思》
    (摘自百度百科 有改動)​下面是影評部分:整部電影的氛圍是較為明快溫暖的,尤其是關於瑪麗的部分。當故事的視角切至瑪麗,影片的色彩是暖色調的。瑪麗以及她周圍的角色都是一種「暖調的棕色」。而當故事的視角切至馬克思,影片的畫面就變成了黑白。在馬克思的世界裡,只有一樣東西是彩色的,那就是八歲的瑪麗寄過去的一張自畫像。
  • 瑪麗與馬克思
    瑪麗不知道她自己是從哪來的,她的媽媽告訴她,她的出生是個事故,瑪麗不明白,一個人的出生怎麼能是一場事故呢?在久久收不到馬克思的回信後,瑪麗由於氣憤,疑慮,自我焦慮等負面情緒,一怒之下,燒掉了馬克思的所有來信,決定忘記馬克思
  • 瑪麗和馬克思
    抱著在疫情期間要儘可能看完豆瓣電影評分TOP250的心態,這個星期在家看了兩三部電影,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是榮獲09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獎的《瑪麗和馬克思》這部電影可能是如今我看過製作最樸實的動畫片之一。泥土捏造的人物造型和逐幀拍攝的手法在推崇「科技」和「仿真」的現代電影中已十分少見。
  • 影評|《瑪麗和馬克思》沒有人是完美的
    沒有人是完美的文章配圖來自電影《瑪麗和馬克思瑪麗在郵局裡無意間翻到了住在紐約的馬克思的地址,把對世界思考、理解寫給了馬克思,因為頭上的胎記帶來的困擾、喜歡的卡通人物、喜歡巧克力、喜歡和奶昔因為這封瑪麗以外的來信,讓馬克思焦慮不已,他一邊回答瑪麗的問題,一邊解決自己的焦慮(瑪麗的來信,讓馬克思各位的焦慮)
  • 愛分享|《瑪麗和馬克思》
    瑪麗沒有朋友,她經常感到十分孤單,她想要兄弟姐妹,但她的酒鬼媽媽拒絕了她,並表示她也只是一個「意外」,她唯一的愛好就是看動畫片《Noble一家》。在紐約,一位四十多歲名叫馬克思男子也喜歡看《Noble一家》他喜歡吃巧克力,患有暴食症和抑鬱症,以及亞斯伯格症候群,他也沒有朋友。
  • 影評:《瑪麗和馬克思》我原諒你,因你並不完美
    寫在前面:這是幾年前寫的一篇影評,其實後來再回顧電影,又有很多新的感受。
  • 經典電影《瑪麗和馬克思》,觀看講解及精彩影評
    瑪麗的媽媽是個酒鬼,而在茶葉包裝廠工作的父親平日只喜歡製作鳥標本。孤獨的瑪麗沒有朋友,某一天心血來潮給美國紐約市的馬克思·傑瑞·霍羅威茨寫了一封信詢問美國小孩從哪裡來,並附上一根櫻桃巧克力棒。44歲的馬克思患有自閉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歡看「諾布利特」動畫片及吃巧克力。
  • 那些年我們追的動漫:瑪麗與馬克思
    很多年前看的電影,仍然記得最後一幕,瑪麗抬頭看到天花板滿滿的書信,眼淚就止不住的流。裡面的經典臺詞有很多,You are my best friend,you are my only friend.僅一句,潸然淚下。《瑪麗與馬克思》是一部至鬱和治癒的灰暗色調的粘土動畫影片。
  • 《瑪麗和馬克思》: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每當孤獨的時候,這部於2009年上映的粘土動畫電影《瑪麗和馬克思》,總會帶來溫暖。但在某天,偶然看到電話冊的瑪麗,突發奇想的在上面找了一個地址,寫出了給馬克思的第一封信,詢問他「如果就像媽媽所說我是從啤酒杯裡出生的,那麼美國的小孩子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封信是瑪麗和馬克思一輩子友情的開始。
  • 豆瓣8.9《瑪麗和馬克思》:孤獨是人生的課題,在友誼中治癒成長
    瑪麗自小就沒有朋友,她的爸爸媽媽也很少參與在瑪麗的生活當中,缺乏父母的關愛。瑪麗經常為額頭上的醜陋胎記被人嘲笑而自卑。極度渴望朋友的瑪麗意外得到了美國人馬克思的地址,瑪麗寫了一封信並把巧克力棒一併寄給了在美國的馬克思,就這樣他們成為了朋友。雖然這期間並沒有見過面,但卻維持了長達20年的友誼。
  • 最傷心,也是最好的電影——《瑪麗與馬克思》
    「我們使用最新的數字科技交匯最悠久的電影形式來製作《瑪麗和馬克思》。」卡爾亞萊寧說。》:問題筆友 《瑪麗和馬克思》講述了孤獨的8歲小女孩瑪麗·丁格爾(如圖)和44歲的紐約客馬克思·霍羅威茨成了筆友的故事。所有圖像©MelodramaPictures 澳大利亞黏土動畫導演亞當·艾略特此前曾出品過一系列成功的動畫短片,包括獲得奧斯卡獎的《裸體哈維闖人生》(Harvie Krumpet)。他新近又完成了自己的首部故事片《瑪麗和馬克思》,講述了一個孤單的澳大利亞女孩和一個肥胖自閉的中年紐約宅男之間的故事
  • 《瑪麗和馬克思》這個世界,因為有你,不再孤獨
    印象最深刻的是,當瑪麗背著自己的孩子,從澳大利亞來到美國,推開了馬克思沉重的房門的時候,馬克思卻已經在早上撒手人寰,或許,我們都太渴望一次越洋的世紀會面,儘管他們的相會,並沒有外人關心,但對於彼此,卻是一次人生的跨越,從書信來往的筆友,終於熬到當面攀談的老友,那種感覺很神奇,卻逃不過命運之手的捉弄,終於錯過。
  •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
    在美國,寶寶是怎麼來的呢?他們是從可樂罐裡鑽出來的嗎?在澳大利亞,寶寶是在啤酒杯裡找到的。這裡有一張我的畫,我的耳朵畫得不好,但牙齒還是很不錯滴。要是你能給我回信,那就太好了。你 真成 的瑪麗·黛西·丁寇收到瑪麗信件的馬克思剛參加完暴食者匿名見面會,陌生人的來信引起了他的焦慮,在將信讀了四遍,凝視窗外18小時後,他決定回信。
  • 《瑪麗和馬克思》:只有接納真正的自己,我們才能完整
    《瑪麗和馬克思》上映於2009年,是一部澳大利亞黏土動畫,曾獲得澳大利亞導演協會最佳劇情片獎,電影灰暗又治癒,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電影講述了一位缺少父母關注的8歲女孩瑪麗,父親在她出生的時候即消失不見,母親常年酗酒無暇照顧她,她又總是因為臉上的雀斑額頭的胎記被身邊的小夥伴欺負。
  • 《瑪麗與馬克思》《這個殺手不太冷》兩對蘿莉大叔,一種孤獨救贖
    瑪麗按馬克思信中教的方法, 順利解決了困擾她許久的煩惱,當她得知因為某種疾病,馬克思無法流淚時,就給他寄了一瓶自己的眼淚,馬克思把瑪麗的淚水抹在臉上,幸福的體驗著流淚的感覺。因為馬克思不覺得自己有病,他把瑪麗當成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朋友,他以為瑪麗懂他的世界,不像別人都把他看作是奇怪的人。瑪麗懊惱的毀掉了所有書,開始酗酒、頹廢,丈夫也離開她,她的人生陷入灰暗絕望中,唯一一點亮色就是馬克思送給她的那個紅色小發卡。
  • 影評———《青年馬克思》
    ———————《共產黨宣言》 就在前幾天,觀看了老師向我們推薦的一部傳記電影《青年馬克思》,講的是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在1843年到1848年之間的一些經歷及活動。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的確能讓我們對馬克思在這一段時期有一個具體的了解,但是從電影的水平來看卻有一些欠缺的地方,下面我從兩個角度說一下這部電影。
  •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關於人生和孤獨
    ,最近又翻出來看,發現也是一部願意不時的回去再看的電影,這樣的電影對自己來說就是好電影了吧。瑪麗作為一個小女孩的孤單,因為頭上那個屎黃色的斑,因為偶爾衣服扣子掉光媽媽卻拿著兩個夾子給她夾住,遭到小朋友的嘲笑。小女孩多想要一個朋友,看到厚厚的黃頁上那麼多姓名和地址,好像每一個都可以成為朋友,她倉卒中扯掉一角,從此開始了和馬克思的通信。
  • 《瑪麗和馬克思》:這些醜醜的小東西教會了我,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電影簡介】影片講述的是兩個筆友的故事,一個是8歲的瑪麗,一個是44歲的馬克思,這對忘年交身處於兩個不同的大洲。瑪麗是一個頭上有胎記,長得不好看的小姑娘,用影片中的話來說就是「雙眼是雨後泥潭的顏色,胎記是便便的顏色」,正因為此,她渴望朋友,但又害羞自卑。
  • 說說馬克思
    真實的情況是,馬克思小朋友出生的時候,還沒有德國這個國家呢。要知道,普魯士猛男、鐵血首相俾斯麥成功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是在1871年,那個時候,馬克思都已經53歲了。那麼,馬克思是普魯士人嗎?籍貫要填普魯士?這樣也不妥。原因很簡單,如今普魯士這個國家早就不存在了;二戰結束後,甚至連德國的普魯士省也被取消了。那到底是哪裡人?
  • 【讀懂馬克思·院長名家談】重溫馬克思與燕妮的「羅曼史」
    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對愛情的追求也不例外。重溫馬克思與燕妮一生刻骨銘心的「羅曼史」,我們會從這對恩愛伉儷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崇高的愛情」中,體味什麼是「愛情的崇高」!最深沉激揚的愛情,無法靠單純的物質條件來構築,而恰恰需要共同的理想追求來維繫,才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