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和馬克思》:這些醜醜的小東西教會了我,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2020-12-19 柚子味的柚子什麼樣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這樣只有黑白色調的電影,影片一開始充滿了無趣,我按了好幾次的暫停鍵,猶猶豫豫間把這部沒有特效,幾乎就是靠旁白講故事的影片看完了。

先放幾個圖

不得不說,這些小人真的是不算漂亮啊,相比於現在動畫裡那些萌得讓人心動的可愛形象,它們真的讓我這個顏控一度想要放棄。但看到最後的我,很慶幸自己的堅持,因為這些醜醜的小人兒既讓我回憶起了那個靠筆交友的年代,又告訴了我一些道理。

【電影簡介】

影片講述的是兩個筆友的故事,一個是8歲的瑪麗,一個是44歲的馬克思,這對忘年交身處於兩個不同的大洲。瑪麗是一個頭上有胎記,長得不好看的小姑娘,用影片中的話來說就是「雙眼是雨後泥潭的顏色,胎記是便便的顏色」,正因為此,她渴望朋友,但又害羞自卑。而馬克思是一位亞斯伯格症患者,屬於自閉症的一種。

筆友對於現在很多小夥伴來說或許有些陌生,但在我們初高中的時候,有筆友是一件特別正常的事。那個時候我記得都還沒幾個同學用手機,給家裡打電話都是要拿著IC卡去公用電話亭打,因為這個也並不便宜,所以跟同學好友聯繫就會選擇書信的方式來溝通,像有些在QQ上加的網友聊得好的,就慢慢成了筆友。

看到這部影片的時候,我就仿佛回到了我們那個年代,我們和筆友寫信也是如他們這般事事都能向其傾述,不敢跟現實中朋友說的話都可以寫在信裡,不需要帶上面具去面對對方,不需要隱藏自己的真情實感。

除此之外,這部電影最後的幾句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經典臺詞】

「我原諒你,因為你並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有,人無完人,即便是那個在我公寓外亂扔垃圾的人也有。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人,除了自己。伯納德·海茲霍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座荒島上,那我就得去適應我僅有的陪伴,只有我自己和椰子。他說,我將不得不接受自己,包括缺點及一切。我們無法選擇自身的缺點,它們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只能接納。然而,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我很高興我選擇了你。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菸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沒有我的這麼多裂縫。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這是兩人和好前,馬克思給瑪麗在信上寫的一段話。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羨慕別人,貶低自己,總是覺得別人怎麼就能如此的幸運,結果往往只能是「人比人氣死人」。就像瑪麗臉上的胎記,她是與生俱來的,她因此而自卑,希望這個胎記不復存在,所以她祛除了這個胎記。可即使這樣,她依舊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改變。而且在影片最後,她背著孩子去找馬克思時,你會發現她的孩子一樣遺傳了這個胎記。

所以,與其去羨慕別人,倒不如學會先和自己和解,接納自己,愛自己,這樣才能與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和平相處,正如那塊愛心巧克力上所寫的「愛人先愛己」!

相關焦點

  • 瑪麗與馬克思
    因為自己看完後也被戳到了淚點,所以極力來給大家推薦一下!電影的滿屏的黑白灰色調,其實一開始並不是我喜歡的風格,反而結尾處的一幕,那是在馬克思的家裡,滿牆貼滿珍藏的瑪麗的來信,一下子眼淚湧了出來,就像被戳中了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塊。
  •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關於人生和孤獨
    這是2009年澳大利亞的一部粘土電影,最近又翻出來看,發現也是一部願意不時的回去再看的電影,這樣的電影對自己來說就是好電影了吧。 電影的情節很簡單,一個8歲的孤獨的澳大利亞小女孩瑪麗和一個44歲的患有艾斯伯格的孤獨的44歲美國人馬克思之間長達20年的友情,他們從未見過面,維持了長達20年的通信。簡單有趣的粘土畫面,於輕巧之間揭示的卻是人生的沉重。它輕輕的展示一些美好的東西,它輕輕的描述每個人被困的生活現狀,很輕很輕。
  • 瑪麗和馬克思
    抱著在疫情期間要儘可能看完豆瓣電影評分TOP250的心態,這個星期在家看了兩三部電影,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是榮獲09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獎的《瑪麗和馬克思》這部電影可能是如今我看過製作最樸實的動畫片之一。泥土捏造的人物造型和逐幀拍攝的手法在推崇「科技」和「仿真」的現代電影中已十分少見。
  • 《瑪麗和馬克思》:只有接納真正的自己,我們才能完整
    沒有人生來就是一座孤島,大部分人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夠幸運,在向外伸出探索的「小手」時,沒有被及時握住,甚至刻意忽視拒絕,緣此內心的自我保護機制啟動,我們不再願意向外人表達真實的自己。就像馬克思他非常排斥害怕生活中出現秩序以外的事情,打破他原本平衡的生活。
  • 《瑪麗與馬克思》影評,瑪麗成就了馬克思,而馬克思呢?
    首先是對於瑪麗,看完整部影片,我著實沒有對友情點的感動,只有對瑪麗的無限同情。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友情不能因為這個人特殊而特殊,友情本身就是特殊的,哪怕馬克思不是自閉症,純真的友情都值得被歌頌,只是恰好馬克思是自閉症,能拋去現實的影響而純粹。馬克思對瑪麗的生活產生了什么正面影響?首先我能想到的是告訴瑪麗讓她說胎記是巧克力,上天堂掌管巧克力不讓那個欺負瑪麗的小孩兒吃。
  • 豆瓣8.9《瑪麗和馬克思》:孤獨是人生的課題,在友誼中治癒成長
    《瑪麗和馬克思》於2009年在澳大利亞上映,影片講述了2個筆友之間長達20年的友誼,8歲的小女孩瑪麗和44歲的大叔馬克思,他們都喜歡動畫片「諾布奇特」,甜煉乳和巧克力。看似不會接觸的2個人因為一次信件而友好往來,就這樣書信往來了近20年。信件的每次傳遞都加深了他們之間的友情,而在這期間各自都經歷了人生的此起彼伏。
  • 《瑪麗和馬克思》: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但在某天,偶然看到電話冊的瑪麗,突發奇想的在上面找了一個地址,寫出了給馬克思的第一封信,詢問他「如果就像媽媽所說我是從啤酒杯裡出生的,那麼美國的小孩子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封信是瑪麗和馬克思一輩子友情的開始。
  • 《瑪麗與馬克思》《這個殺手不太冷》兩對蘿莉大叔,一種孤獨救贖
    這些天真但異常尖銳的問題,瞬間把馬克思打懵了,他瘋狂的吞咽了好多巧克力,用了幾天時間才使自己平靜下來,按下腦海裡那些源自童年的悲慘記憶,給瑪麗回信,教給她如何保護自己,馬克思的心是破碎的,但他的靈魂是清醒的。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
  • 極簡的影評(5):《瑪麗和馬克思》
    (摘自百度百科 有改動)​下面是影評部分:整部電影的氛圍是較為明快溫暖的,尤其是關於瑪麗的部分。當故事的視角切至瑪麗,影片的色彩是暖色調的。瑪麗以及她周圍的角色都是一種「暖調的棕色」。而當故事的視角切至馬克思,影片的畫面就變成了黑白。在馬克思的世界裡,只有一樣東西是彩色的,那就是八歲的瑪麗寄過去的一張自畫像。
  • 影評:《瑪麗和馬克思》我原諒你,因你並不完美
    如果再讓我寫一篇的話,我可能很想從動力學視角去分析瑪麗的人格特點(這個工作有待以後去做吧)。如果沒有看過這部黏土動畫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哦。孤獨,大概是人類生活永恆的狀態和命題吧。最後瑪麗去見馬克思時,他已經逝世了。起初,以為這部電影裡,只有主角馬克思和瑪麗是孤獨的。仔細回想起來,電影裡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 影評|《瑪麗和馬克思》沒有人是完美的
    兩顆孤獨的心澳大利亞的一位8歲小女孩瑪麗,因為頭上胎記被朋友嘲笑、孤立。因為這封瑪麗以外的來信,讓馬克思焦慮不已,他一邊回答瑪麗的問題,一邊解決自己的焦慮(瑪麗的來信,讓馬克思各位的焦慮)是的,她在事業上更加順利了,在她去信告訴馬克思這件事的時候,本想讓朋友也為此感受高興,但是沒有。她收到的是馬克思的憤怒。當馬克思得知自己被瑪麗當作研究素材發表時,感受到應該是背叛吧。
  • 那些年我們追的動漫:瑪麗與馬克思
    講訴的是瑪麗與馬克思,兩個不同世界(墨爾本和紐約),不同年齡段的陌生人(8歲小女孩和44歲獨居男),通過筆友書信在彼此的幫助下,一次次穿過人生的荊棘坎坷,越過橫在面前的牆,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接納世界的惡意,並互相為對方求找到活著的勇氣和意義。即使這輩子都可能不會遇見,或者20年後趕來見你,你已不在。影片裡,這個奇怪的人是瑪麗的鄰居,患有「荒原恐懼症」,也就是不敢出門。
  • 最傷心,也是最好的電影——《瑪麗與馬克思》
    《海洋之歌》的上映也讓我想到這部電影,如果《瑪麗和馬克思》能夠上映一次就好了。「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並不是完美無暇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
  • 愛分享|《瑪麗和馬克思》
    瑪麗沒有朋友,她經常感到十分孤單,她想要兄弟姐妹,但她的酒鬼媽媽拒絕了她,並表示她也只是一個「意外」,她唯一的愛好就是看動畫片《Noble一家》。在紐約,一位四十多歲名叫馬克思男子也喜歡看《Noble一家》他喜歡吃巧克力,患有暴食症和抑鬱症,以及亞斯伯格症候群,他也沒有朋友。
  •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
    她向馬克思求助「你被別人嘲笑過嗎?你能幫幫我嗎?」瑪麗的來信勾起了馬克思太多不好的回憶,在吃掉了36根巧克力熱狗和睡了兩個小時後,他的不安得到緩解,在信中,他感謝瑪麗贈送的零食,還讓瑪麗告訴別人自己的胎記是其實是巧克力所變,因為在天堂,她是掌管巧克力的神。他向瑪麗介紹了會給他煮湯的鄰居艾維,順便也介紹了自己每周的食譜。他說自己的暴食者匿名見面會成效頗微,所以他想向瑪麗尋求減肥的辦法。
  • 經典電影《瑪麗和馬克思》,觀看講解及精彩影評
    劇情介紹:1976年,8歲的瑪麗·黛西·丁格爾是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個小女孩,喜歡動畫片「諾布利特」、甜煉乳和巧克力。瑪麗的媽媽是個酒鬼,而在茶葉包裝廠工作的父親平日只喜歡製作鳥標本。孤獨的瑪麗沒有朋友,某一天心血來潮給美國紐約市的馬克思·傑瑞·霍羅威茨寫了一封信詢問美國小孩從哪裡來,並附上一根櫻桃巧克力棒。
  • 《瑪麗和馬克思》這個世界,因為有你,不再孤獨
    《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需要沉靜下來去看的動畫,節奏舒緩,故事伴隨著瑪麗和馬克思這一對機緣巧合的筆友間的書信來往,在兩邊更迭,瑪麗那邊是棕色的世界,閃爍著她的心情戒指,馬克思那邊是黑白的世界,閃爍著他冒頂的紅絨線球,以及
  • 《昨日之歌》教會了我們要學會與自己和解,是活出自我的契機
    《昨日之歌》中凸顯了一部分迷茫的人,在駐足過去和展望未來中原地打轉,心理的糾結與後來的和解,呈現出來如何活出自我的一面。陸生表面看著陽光帥氣,實則內心充滿了糾結和對選擇的迷茫,試圖想要活出自我。如何與自己和解,活出自我?
  • 中年人的體面,是學會與自己和解.
    也有人在前進的路上漸漸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要去的方向,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但總有些人,依舊能在平淡的日子裡,靠自己的力量發出光來。2014年7月12日,32歲的宋坤走下了「青島號」遠洋帆船,自此,她收穫了一個新的身份——中國女子帆船環球第一人。
  • 教會史演義(284):諾克斯:與瑪麗女王的初次交鋒
    1548年8月7日,根據蘇法婚約,法王亨利二世派出法國艦隊到蘇格蘭將5歲的兒媳婦瑪麗迎接到法國宮廷。從此,瑪麗在法國宮廷度過了13年歲月。    作為法國的王儲妃,瑪麗在法國王宮內備受寵愛,得到法國提供的最好教育。她的身邊也有自己的小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