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文章的時候,在裡面看到了一個配圖。心裡似乎有一絲釋懷,
沒有人是完美的
文章配圖來自電影《瑪麗和馬克思》。
我在多年前也看過這部電影,當時的感受已然忘記,於是乘著這個機會,把電影翻出來。
《瑪麗和馬克思》
澳大利亞的一位8歲小女孩瑪麗,因為頭上胎記被朋友嘲笑、孤立。
父親除了工作,就是在他自己的儲藏室裡製作標本;
母親則是終日酗酒
瑪麗日常感受到的只有孤獨,
會隨著心情而變顏色的戒指
平時只有自己做的卡通「諾布利特」人偶陪伴著她。 她對生活充滿了疑問,不過似乎沒人可以解答她的問題。
在紐約生活的馬克思,
患有自閉症、暴食症還有由此帶來的肥胖。
44歲的他從小也一直經歷了不幸。
無法讀懂人們的情緒,無法確切往整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他遇到不理解、無法解決的事情會緊張的站在牆角氣喘、要不停的完嘴裡塞滿巧克力熱狗才能緩解情緒
他沒有朋友、也無法理解其他人類....
給馬克思寄信
瑪麗在郵局裡無意間翻到了住在紐約的馬克思的地址,
把對世界思考、理解寫給了馬克思,
因為頭上的胎記帶來的困擾、喜歡的卡通人物、喜歡巧克力、喜歡和奶昔
「澳大利亞的孩子都是從啤酒杯底撈出來的」 ....
因為這封瑪麗以外的來信,讓馬克思焦慮不已,
他一邊回答瑪麗的問題,一邊解決自己的焦慮(瑪麗的來信,讓馬克思各位的焦慮)
他們進行著有限而有無限的交流。他們相互分享著自己心愛的食物、喜歡的通卡人物、最近發生的令人難過的事。
馬克思信中說到自己哭不出來,瑪麗將自己眼淚收集起來送給馬克思
在瑪麗表達自己對愛情嚮往,而且自卑時,馬克思送「愛人先愛自己」餅乾
他們在長達數十年的通信中,都給對方帶來了慰藉。
瑪麗在成長中,收穫了愛情、學業順利,
她開始以馬克思為案例,寫了醫學論文。 是的,她在事業上更加順利了,在她去信告訴馬克思這件事的時候,本想讓朋友也為此感受高興,但是沒有。
她收到的是馬克思的憤怒。
當馬克思得知自己被瑪麗當作研究素材發表時,感受到應該是背叛吧。
但是馬克思無法準確的察覺自己的情緒,他只能一股腦的把感受到情緒寫出來,還把用來寫信的打字機敲字鍵取下一塊
........
馬克思本想就這樣不再和瑪麗通信了。
但是瑪麗是他唯一的朋友,他翻出了以前用來辨別他人表情的本子
把和瑪麗共同喜歡的卡通人物」全家桶「寄給瑪麗以示原諒
就像開頭說的,「沒有人是完美的」
電影最後,瑪麗去紐約看望通信數十載的老友。 老友馬克思在喝完最後的奶昔,坐在沙發上過世了。
雖然他倆沒有在物理空間上見面,但是他們通過信件和對方相互慰藉著,給對方帶來了一束光。
看到天花板的淚目
雖然電影中刻畫的馬克思,從小因為自閉症的原因過的並不輕鬆,
但他還是幸福的,即使在沒有遇到瑪麗的時候。雖然他無法完全理解他人的行為,但是他沒有去傷害別人、也盡力不被他人影響。
他是幸福的,吃著自己喜歡的食物、沒有朋友是有點遺憾,但也沒有關係的。
寫在最後,
應該說,全劇最受用的就是這一幕了。
我有這些毛病,不正是因為不完美嘛。
沒有什麼是應該的,所謂的「應該」是卡通裡的超人、是不存在於世的「完美的人」
嗯,因為你不是完美的,我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