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人絮語 | 羅蘭·巴特

2020-11-19 澎湃新聞

熱戀中的人怎樣說話?

熱戀中的人怎樣說話?那些處於高熱狀態:神神叨叨,羅裡羅嗦,言不及義,顛三倒四的情人們,那些眼睛會發光,神情大起大落,喜怒無常的戀人們,他們怎樣表達和釋放內心的狂熱火焰?

一種舞臺似的場景,一幕幕無頭無尾的片段(一句喃喃自語,一種神情,一個眼光,一樣道具,或者是某種身體動作,某個細節,某種獨自沉浸、與世隔絕的心境,以及某個常用詞……)紛紛上演,隨意湧現,堆放,隨意蔓延,分叉,逗引出文化經典中被忽略的細枝末節。

戀人絮語 | 羅蘭·巴特(節選)

羅蘭·巴特,20世紀法國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被認為是薩特之後法國知識界的領袖人物,蒙田之後最有才華的散文家。其許多著作對於後現代主義思想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其影響所至包括結構主義、符號學、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身心沉浸

柔情:常常是這樣,要麼惆悵,要麼是欣喜,總讓人身不由己。其實也沒有什麼大悲大喜,好端端便會失魂落魄,感到沉醉,飄飄悠悠,身如輕雲。我不時地輕輕觸動、撫弄、試探一些念頭,怎麼也排遣不開。又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這便是地地道道的柔情。

戀人之死:身心沉浸是一種麻木。

無容身之地:

曲解死亡:我讓生與死相互對峙,由此我便游離於聯結生與死的不可避免的兩極之外。

身心沉浸的功能:我閃爍其辭是為了掩蓋我的愁容;我恍惚暈眩是為了逃避那迫使我獨當一面的負重和窒息感;

∧Olya Kobruseva作品

https://www.pexels.com/

相思

遠方的情人:無時不在的我只有通過與總是不在的你的對峙才顯出意義。思念遠方的情人從根本上就意味著戀人的位置與他情人的位置無法相互取代;這就是說:我愛對方要甚於對方愛我。

女性的傾訴:一個男子若要傾訴對遠方情人的思戀便會顯示出某種女子氣:這個處於等待和痛苦中的男子奇蹟般地女性化了。男子女性化的原因不在於他所處位置的顛倒,而在於他的戀愛。

遺忘:這種忍受分離的辦法便是忘卻。戀人若無法忘卻,有時會因記憶的魂縈夢牽身心交瘁,過度緊張,而最終死去(如維特便是)。

嘆息:而令人傷感的是,在思念遠方的情人時,我是個沒有附麗的形象,乾枯、泛黃、萎縮。

把玩分離:

欲望和需要

祈求:

把頭按入水裡:佛教公案:「師傅將弟子頭按入水中良久,泛沫減少;師傅遂將弟子拽起,復其元氣,曰:汝求真諦如空氣時,便知何為真諦矣。」

∧Dids 作品

https://www.pexels.com/

「真可愛」

巴黎,秋天的早晨

整體的不足:出於一種奇特的邏輯,戀人眼中的情偶仿佛變成了一切,同時他又覺得這一切中似乎還含有某種他說不清的東西。這就是對方在他身上造成的一種審美的幻覺:他讚頌對象的完美,並因自己選擇了完美而自豪;「真可愛」這一讚嘆在顯示整體的同時,又揭示出整體的不足之處;

欲望的特殊性:對這種種細微末節,我憋不住想說:這多可愛!可愛的意思就是:這是我喜愛的,也就是唯一的;然而我愈是反覺到自身欲望的特殊性,我愈沒法表達清楚:目標的精確與名稱的飄忽相對應,欲望的特殊只能引起表達的模糊。語言上的這一失敗只留下了一個痕跡:「可愛」(「可愛」的最恰切的翻譯應該是拉丁文的l'ipse 是他,確實就是他)。

同義反覆:「可愛」是精疲力盡之後留下的無可奈何的痕跡,一種語言的疲乏。迷戀的情愫構成了情話,但又箍死了情話。

∧Dids 作品

https://www.pexels.com/

執著

愛情的示威:儘管我的戀愛經歷並不順利,儘管它給我帶來痛苦、憂慮和絕望,儘管我想早點脫身,可我內心裡對愛情的價值卻一直深信不疑。

想像的力量與歡樂:

力量並不在闡釋者: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至今仍有一個規矩,即「闡釋者」是力量源泉的中轉。但愛情的力量卻無法中轉,不能經過闡釋者傳達;……這裡的主角不是牧師,而是戀人。

讓我們重新開始:對愛情有兩次肯定。先是有情人遇上了意中人,於是便立即作出肯定;對一切都報以肯定。接著便是一段隧道裡的暗中摸索:最初的肯定不斷地被疑慮所齧咬,對對方的挑剔不斷的危及愛情的價值。……但我肯定能從這隧道裡鑽出來……當初我是怎樣肯定的,我再次給予肯定。

∧Dids 作品

https://www.pexels.com/

鼻子上的疵點

腐爛變質的痕跡:在對方完美光潔的臉上,我突然發現了一個疵點,儘管它也許微不足道,可某種異樣的感覺卻剎那間在我從未意識到的某個角落冒出來,旋即將我愛慕的對象投入一個平庸的世界。……我愕然了:我聽到了一個錯位的板眼,就像情偶娓娓道來的甜言蜜語中插入了一個切分音,仿佛聽到了覆蓋在偶像上的光華帷幕的撕裂聲。

看見對方俯首就範:羞恥源於屈從:對方因為一件不起眼的小時忽然顯了形……我忽然發現他一下子忙碌起來,瘋瘋癲癲,或乾脆拼命討好,俯首帖耳,向世俗勢力摧眉折腰以求賞識。——一旦對方流於俗套,不在把愛情當一回事,那麼對方也就變了形,他已失去了個性。

騷狐狸:

對方的著魔:

可憐的小丫頭:一個褻瀆的詞一下子冒到嘴邊,毫不留情地粉碎了戀人的美意……對形象被破壞的恐懼要遠勝於因可能失去愛而引起的焦慮。

∧cottonbro Follow 作品

https://www.pexels.com/

焦灼

焦灼就像毒藥一般:戀人感到前途未卜,生怕遇到不測風雲,擔心自己被傷害,被遺棄,害怕有什麼變化……

原生焦灼:對崩潰的恐懼實際是對已經體驗過的崩潰的恐懼(原生焦灼)……戀人的焦灼似乎也是一回事:害怕將要經受的悲哀,而悲哀已經發生了。從戀愛一開始,從我第一次被愛情「陶醉」起,悲哀就沒有中止過。最好有人能告訴我:「別再焦灼不安了——你已經失去他/她了。」

追求愛情

勾銷:在語言的突變過程中,戀人終於因為對愛情的專注而抹去了他的情偶;通過一種純粹愛的變態,戀人愛上的是愛情,而非情偶。

兩隻鴿子:我渴求的是我自己的欲望,而情偶只不過是它的附屬品而已。……為了想像,我犧牲了形象。……我傷心的是愛情的失落,而不是他或她。

獲益與損害:對象被虛化了,自然也就不能對我構成傷害,我對他的欲求也就不會使我騷動不安了。

∧Dids 作品

https://www.pexels.com/

可憐相

苦行:戀人對自己情人感到負疚時,或者想試圖讓對方看到自己受的罪時,總要擺出一副自我懲罰的苦行相。

懲罰自己:這不失為一種自如的避退;又恰到好處地顯出可憐相的處處動人之處。

訛詐:可憐相(做苦相的潛在動機)是做給對方看的……這是在訛詐,我讓對方看到隱退的形象……

無類

無法歸類的:我愛慕的、迷戀的對方是無法歸類的。——只因我的欲望也無法歸類。

純真:

獨特的關係:要說真正的獨特性,它既不體現在對方身上,也不體現在我身上,而在於我們之間的關係。

∧Gantas Vaičiulėnas 作品

https://www.pexels.com/

等待

等待:我在等待一次來臨,一個回歸,一個曾允諾的信號。

排戲:等待也有個舞臺情景,由我一首調度安排。先劃出一段時間做苦戀狀,再顯出相形之下不再重要的種種苦楚悽戚。簡直就是一齣戲。……戲就是這樣,對方的到來自然會使演出打打縮短;如果對方在第一幕來,心平氣和的問候;如果在第二幕來,要有一點「風波」;要是在第三幕來,只好是寬容和認可……等待的焦慮並不都是那麼強烈;也有憂鬱的時候;在我等待的時候,周圍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層虛幻的色彩

電話:等待真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我竟然鬼使神差般的不能動彈。等電話便是意味著編織束縛自己的羅網,此恨綿綿,箇中苦衷難以言傳。

幻覺:

他/她在等待:戀人註定的角色便是——我是等待的一方。

∧Julia Volk 作品

https://www.pexels.com/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所有者。

點擊打開目刻視頻號

原標題:《戀人絮語 | 羅蘭·巴特》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010 札記丨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1.12—1980.3.26)法國作家、思想家、社會學家、社會評論家愛情不可能構成故事,它只能是片斷式的感受和思緒,諸種情境,寄托在一篇痴愚中。所以在羅蘭·巴特看來,戀愛敘事不是由愛情構成的,仍是由社會建構的。因為愛情只能是發散的、混亂的、意識流的。
  • 《眼淚之鹽》註腳:重寫「戀人絮語」
    這不僅是一場愛情教育,男主角反覆自我詰問「什麼是愛」,這一對愛的無知與渴望纏繞生成了一段段「戀人絮語」。依羅蘭·巴特的意旨,愛情是當事者迷的哲學,在想弄清楚的東西(愛情)和所討論的東西(戀人絮語)之間,反思寓於一連串的形象之中,無從得解。因而最好的做法或許便是拆解一連串的行為,試圖重構絮語的組織,以此作為註腳。Djemila-等待。
  • 【最新電影天堂大全】《戀人絮語》細膩的長鏡頭
    所謂「絮語」,指的是一種說話方法,即綿綿不斷地低聲說話。若無事前準備,綿綿不斷的說話必定短少邏輯性,想到哪提到哪,拉拉雜雜,放言高論;低聲則不只聽眾的人數有限,還必須靠得很近才行。兩相交集,「絮語」便逐漸成為戀人之間專屬的說話方法。
  • 電影《戀人絮語》擠上賀歲檔 粵語版同時上映
    本站娛樂快訊 (記者 陳爽) 由曾志偉兒子曾國祥和搭檔尹志文聯合執導、彭浩翔首次擔任監製的長片《戀人絮語》昨日已通過審查,並定於12月31日在內地和港臺同步上映。片方透露,相比起《志明與春嬌》,一次過審的《戀人絮語》幸運得多,這將會是首部在內地足本上映的彭氏大銀幕作品。除了國語版,該片還會有原汁原味的粵語版同時上映。
  • 羅蘭·巴特|片斷
    羅蘭·巴特似乎總想限制政治。難道他不了解布萊希特曾經特意為他寫的東西嗎?「例如,我希望生活中少一點政治。這意味著我不想成為政治主體。但是,這並不因為我更想成為政治對象。不過,還是應該要麼成為政治對象,要麼成為政治主體,沒有其他的選擇。問題不在於或者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或者兩者都不是。因此,我似乎必須搞點政治,而且我甚至不該決定我應該搞的政治的多少。
  • 韓菁清致梁實秋:你走了,這個城市也好冷落 | 戀人絮語
    這是#戀人絮語#徵集後的第四期。作為單向街的固定欄目,「戀人絮語」徵集大家的聲音,我們希望你從人類情書的歷史長河中,拾起最打動你的珍珠。我們希望大家伴隨戀人們不合時宜的語言,觸摸到隱藏在聲音背後的執拗、不妥協,與義無反顧。【戀人絮語繼續徵集中,詳情見文末...】今天我們將要聽到的這封情書來自臺灣歌星韓菁清,這是她於 1975 年元月寫給梁實秋的,這封情書的背後是一段轟轟烈烈的忘年戀。
  • 觸不到的戀人
    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喜歡討論這個故事本身以及在電影語境下的含義,但可能不是所有人都關心這個故事的出處——其實它幾乎全盤照搬了羅蘭·巴特在1977年出版的《戀人絮語》的一個片段,只是把風流名士和妓女換成了士兵與公主。這算得上是一個極簡的文本,聽起來這99個夜晚似乎很浪漫,但等待實在是一件瑣碎又無聊的事情。因為等待的人不但是對象的俘虜,也給自我在等待的地方築起了牢房。
  • 港劇《戀人絮語》
    不過,前提取決於你是男,還是女——《戀人絮語》曾國祥的長片處女作,匯集了各路大牌,陳奕迅、彭于晏、陳偉霆、向佐、林嘉欣、範曉萱、謝安琪、陳潔儀,還有曾國祥的老爸曾志偉。在不熱不冷的初夏夜晚,脫了鞋一起走在公園裡鋪滿石子的小路,像孩子一樣開懷大笑。
  • 羅蘭·巴特:被馴化了的攝影
    羅蘭·巴特好照片的標準是什麼?而羅蘭·巴特的《明室》,在書中看到他對於好照片的定義,打開了一扇認識「好照片」的新窗口。他認為,好照片由兩個要素構成:一個是「意趣」,一個是「刺點」。他認為「兩個要素的共存,似乎使我對這些照片產生的某種特殊興趣站住了腳」,並認為這是「攝影中的兩個主旋律」。
  • 羅蘭·巴特|布萊希特、馬克思與歷史
    保馬今日推送羅蘭·巴特的文章《布萊希特、馬克思與歷史》。歷史事件及與之相關的人物、情節,是戲劇創作中的「常客」,它們時常作為背景甚至被直接搬上舞臺。對於歷史在戲劇創作中該如何應用與表現,馬克思、恩格斯有一套傳統的看法:戲劇應當從根本上準確而完整地解釋歷史,並充分地將社會關係、各階級的力量對比說明清楚。
  • 《若能與你共乘海浪之上》日式情話心動值UP,戀人絮語甜到心底
    今日,影片發布了一組「戀人絮語」版主題劇照,無論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昨天今天明天,還是黑天和白天,我只想愛你每一天。「今晚月色真美」是日本文學大師夏目漱石對「我愛你」的含蓄暗示,這句話開啟了我們對日式情話的認識和想像。
  • 《戀愛好好說》道出非常態戀人絮語
    但小碧和太郎都不願好好面對,然而,寬一發現了一封信和一段底片,才知道小碧和太郎分手的原因,並非他所想像…第三個故事「繚亂」改編自《老妓抄》的【家靈】,原著中敘述一位食堂老闆娘忍受丈夫不忠,獨守空閨的她靈魂也逐漸死去,但總有一個願意傾付全力、不求回報幫忙她維持生活的男人,而這樣的模式也如同基因般傳承在每個世代…以默默守候的日常發展出的戀愛絮語
  • 《當代電影》| 拒絕闡釋:羅蘭·巴特思想的後結構轉向及其對當代電影理論的影響
    本文對羅蘭·巴特在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代表性著作中關於電影的闡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嘗試在學術史的脈絡中錨定這位符號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著名的文化批評家在電影理論領域所處的位置。經爬梳與分析,我們不妨從下述三個角度對羅蘭·巴特的「電影理論」做出評價。
  • 羅蘭·巴特:​布萊希特、馬克思與歷史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20 世紀50 年代的法國,荒誕戲劇方興未艾,阿維尼翁戲劇節悄然成立……嶄露頭角的批評家羅蘭·巴特作為20 世紀中葉法國左翼知識分子的領袖,羅蘭·巴特的劇評對彼時普遍流行的「中產戲劇」進行了言辭激烈的批評和諷刺,並提出自己的先鋒戲劇理想——更加低廉的票價、敞開式的演出場所、與觀眾保持審美距離的表演方式——戲劇的原初精神,古典悲劇傳統的莊嚴感與淨化作用將在先鋒戲劇質樸、極簡和充滿暗示性的技巧中得到傳承。
  • 巴爾扎克《薩拉金》中的文化符碼與契約敘事——基於羅蘭·巴特《S/Z》的編碼與闡釋
    因此,羅蘭·巴特的《S /Z》既是理論文本,又是敘事文本。     綜合巴爾扎克《薩拉金》和羅蘭·巴特《S/Z》來看,前者提供了一種存在,在這種存在中可以發現渾然而生的、帶有豐富能指的、能夠呼應彼時社會精神的符碼;後者則是以前者為田野,運用「切割語義」的方式,將文本切割成若干語義欄位,並且充分挖掘其中帶有能指意味的符碼,運用符號學能指和所指、組合和聚合、共時和歷時等理論進行解析。
  • 觸不到的戀人(3)
    在羅蘭·巴特看來,維特的煩惱之源是他自己,他把巨大的欲望投射出去,但其實現實和他想的根本不一樣:「綠蒂實在是平淡無味,她是維特導演的富有個性、有聲有色並且催人淚下的一幕戲中一個不足道的人物,由於戀人的美好意願,這個平庸的對象被置於舞臺中心,受到讚美、恭維,成為進攻的目標,被花言巧語(也許還有詛咒)包裹得嚴嚴實實;就像一隻肥母鴿,呆頭呆腦,毛茸茸縮成一團,旁邊是一隻興奮得有些發狂的雄鴿,圍著她轉個不停
  • 冰花絮語
    絮語呢喃,步履鏗鏘,溫暖,溫情,溫馨的花神玉女頻頻招手。驀然回首,漫天飛舞、恣意瀟灑的飛雪,似乎還留戀當下,沒有走遠。寒風肅煞,樹木枝條禿禿,天公有時卻把蔥蘢景致,搬進室內玻璃窗透明平臺上駐足,閃輝一時。我喜歡攝影。有意將冬日窗玻璃綻放的冰晶圖畫,定格相機鏡頭,固化相紙、螢屏和心底。絮叨絮叨玻璃冰花吧,權作感念冬日饋贈。
  • 青春絮語 · 來鴻|不遺餘力弘揚民族藝術
    朋友向我推薦了《中國封面·青春絮語》,讀過之後特別喜歡。我是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蔚縣剪紙傳承的。在民族藝術傳承過程中,有許多需要思考、實踐、繼承、創新,進而上升到理論的東西,而《青春絮語》中的一段段言簡意賅的話,就像「禪悟」一樣能給人內容非常寬廣的「點化」式啟發。譬如,藝術必須接地氣,人要有光,世界是普遍聯繫的,藝術要表現人們看不到想不到的,這都是在我在藝術實踐中常常遇到的、有所體會的東西。這些內容能讓人變換思路,加深辯證的、本質的理解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