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淚之鹽》註腳:重寫「戀人絮語」

2020-10-10 ⭐️

菲利普·加瑞爾近幾年專注於對現代愛情的探索,其短小精悍、韻味獨到的風格深受我的喜愛。《眼淚之鹽》看起來有前幾部的影子,但具有更強的普世意味。這不僅是一場愛情教育,男主角反覆自我詰問「什麼是愛」,這一對愛的無知與渴望纏繞生成了一段段「戀人絮語」。依羅蘭·巴特的意旨,愛情是當事者迷的哲學,在想弄清楚的東西(愛情)和所討論的東西(戀人絮語)之間,反思寓於一連串的形象之中,無從得解。因而最好的做法或許便是拆解一連串的行為,試圖重構絮語的組織,以此作為註腳。

Djemila-等待。(戀人註定的角色便是:我是等待的一方。)

從一開始,Djemila便堅定地選擇了等待的方法論。等待他搭訕,等待他追上我,等待他接我下班,等待他來巴黎找我……在等待的過程中,戀人心裡充斥著諸多疑慮,這延宕了感情的升溫,也造成了感情的裂痕。等待是有周期的,而當兩人的周期不同,等待便成了徒勞。等待先是化作綿延的思念;思念遠離的情人是單向的,總是通過呆在原地的那一方顯示出來,而不是離開的那一方;無時不在的我只有通過與總是不在的你的對峙才顯出意義。由此看來,思念遠方的情人從根本上就意味著戀人的位置與他情人的位置無法相互取代;這就是說:我愛對方要甚於對方愛我。或許正是當認清了這一事實,她決定停止等待,採取主動,但此時主動業已失效。從等得來到等不來,Djemila一步步走向等待失敗後的焦灼、憤怒、絕望。焦灼是悲哀的變體:害怕將要經受的悲哀,而悲哀已經發生了。在許久之後再度見到男主角時,她一言不發轉身就走,她以沉默宣告了她的敵意。

Geneviève-身體。(愛偶的身體在戀人心中觸發的種種思緒、感情和興趣。)

Geneviève採取的無疑是身體的攻勢。身體,作為我們最重要的武器,亦是後現代的靈感之源。尼採宣稱世界就是權力意志,我們自身也是權力意志;身體是存在,是力的源泉,身體凌駕於意識、精神,「要以身體為準繩」。Geneviève的出現彌補了男主角的挫敗心理——在Djemila拒絕他的性請求後,他轉而投入另一方身體的激情中。我們隨著他的視線端詳Geneviève的身體:探索對方的身體,似乎想從中探出個究竟,好像我愛欲的機理就藏在對方的身體裡似的。然而身體必須承擔結合的重負,當那件事終於成真時,我將無法再以同樣的目光注視她的身體,愛欲消散了,身體成了災難的場所。Geneviève天真地希望以爭吵換回一點同情,相比之下Djemila的一言不發顯得如此反英雄。

Besty-未知。(戀人試圖抽身於戀愛關係的格局之外,以人物類型、心理或精神氣質型的標準來考察並界定「作為自在體」的心上人。)

對於Besty,我們始終是以男主角的視角去認知。她的主體性被包裹在男主角炙熱著迷的目光中飄忽不定,她對我們而言是個謎,正如她對男主角來說一樣。她出現於男主角對愛感到最迷惘的時刻,她的神秘使他感到愛的召喚。對方不可捉摸,不可控制,不可探尋,使我殫精竭慮。「我無法了解你」意味著「我將永遠無法知道你究竟是怎樣看我的」。我力所能及的事便是將自己的無知轉化為真實。所謂愛得愈深,了解愈深的說法並不真實;通過愛情經歷我所得到的啟悟僅是:我是無法了解對方的;她的模糊並不存在著某一個被屏障所遮蔽的隱秘,而是證實表象與內在真實之間的遊戲已不復存在。這樣,因愛一個陌生人而產生的一陣狂喜便懾住了我——那個人將永遠存在——一個莫名的衝動——我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事了。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通過對方給我帶來的痛苦和歡樂的多少來給她下定義。

Luc-「我想弄明白」。

1.追求愛情。(勾銷。在語言的突變過程中,戀人終於因為對愛情的專注而抹去了他的情偶:通過一種純粹愛的變態,戀人愛上的是愛情,而非情偶。)

2.告訴我去愛誰。(哪兒有等待,哪兒就有移情。我依賴並介入另一個存在,而這個存在的實現又需要時間——整個過程像是在克制自我欲望,銷蝕我的需求。讓人等著——這是超於世間所有權力之上的永恆權威,是「人類古老的消遣方式」。)

3.「我為對方感到痛苦」。

4.忌妒-默契。

Luc想對Besty說「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但卻只有忍耐,這是力量懸殊的對比。以至於最終達成了一種默契的三角關係。當她說她不愛他時,我不知該如何應答:一方面,不去利用對我有利的知心話——那似乎能「加強」我的地位——是一種「高尚」行為;另一方面則是出于謹慎:我很明白自己跟對手處於同樣的地位,並且,從今以後,一切心理活動、一切價值都被撇開,任什麼都不能保證我將來不會遭遇同樣的命運(被關在門外)。在這一關係中,人們總是同時嫉妒兩個人:我嫉妒自己的情偶和自己的情敵。對手也為我所愛:他使我感興趣,使我驚訝,並呼喚我。

5.眼淚之鹽。

藉助淚水,我敘述了個故事,我敷設了一個悲痛的神話,然後便將自己維繫其上:我與它俱生,因為通過哭泣,我為自己設立了一個探詢者,得到了「最真實的」訊息,身心的、而不是口頭的訊息:「嘴上說的算什麼?一滴眼淚要管用得多。」

相關焦點

  • 《眼淚之鹽》,菲利普·加瑞爾的最新力作,關於渣男的愛情教育 (附資源)
    今日推薦一部2020年的一部法國愛情片《眼淚之鹽》Le sel des larmes ,《眼淚之鹽》是一場愛情教育,男主角反覆自我詰問「什麼是愛」,這一對愛的無知與渴望纏繞生成了一段段「戀人絮語」。更多影視資源歡迎加入法語影視資源群
  • 【最新電影天堂大全】《戀人絮語》細膩的長鏡頭
    所謂「絮語」,指的是一種說話方法,即綿綿不斷地低聲說話。若無事前準備,綿綿不斷的說話必定短少邏輯性,想到哪提到哪,拉拉雜雜,放言高論;低聲則不只聽眾的人數有限,還必須靠得很近才行。兩相交集,「絮語」便逐漸成為戀人之間專屬的說話方法。
  • 電影《戀人絮語》擠上賀歲檔 粵語版同時上映
    本站娛樂快訊 (記者 陳爽) 由曾志偉兒子曾國祥和搭檔尹志文聯合執導、彭浩翔首次擔任監製的長片《戀人絮語》昨日已通過審查,並定於12月31日在內地和港臺同步上映。片方透露,相比起《志明與春嬌》,一次過審的《戀人絮語》幸運得多,這將會是首部在內地足本上映的彭氏大銀幕作品。除了國語版,該片還會有原汁原味的粵語版同時上映。
  • #010 札記丨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就像希波克拉底所論證的病理過程:愛情故事是戀人為達到與社會的調和而付出的貢品。「演講規定性」是社會建構的,是適應社會,並與之調和的,因而愛情故事也是如此。《戀人絮語》不是戀愛故事,羅蘭·巴特也無意於雕鑿一個有頭有尾的愛情故事。它的匠心旨在反戀愛故事的結構。
  • 戀人絮語 | 羅蘭·巴特
    戀人絮語 | 羅蘭·巴特(節選)羅蘭·巴特,20世紀法國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被認為是薩特之後法國知識界的領袖人物,蒙田之後最有才華的散文家。其許多著作對於後現代主義思想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其影響所至包括結構主義、符號學、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 《眼淚之鹽》一男三女有點渣,又有點像夏天的故事!黑白色的情與愛,迷戀與誘惑
    關注我們,持續更新影劇影評資訊、小心劇透喲 準備好沒,開始了哦~片名:《眼淚之鹽》《眼淚之鹽》是一個男孩的愛情成長故事,也是一個男孩狩獵異性過程。獵物不僅是三位截然不同的女性,也是自己的未來和人生。影片一開場,來自外省男主人公Luc就進入了狩獵狀態,一次等車,他就勾搭上了姿色平平巴黎阿裔女孩Djemila。
  • 《戀愛好好說》道出非常態戀人絮語
    第一個故事「越年」改編自《老妓抄》的【過年】敘述平凡上班族杜小蘭(姚愛寧飾)某天無緣無故的被平時幾乎沒有互動的同事吳英樹(邱志宇飾)打了一巴掌,後來才得知在公司擔任電影修復師的英樹已離職甚至已準備回家鄉馬來西亞,小蘭不懂英樹在返鄉前夕的舉動代表什麼,同時在同事間不停的被調侃,而開始了一段奇妙的復仇之旅,最後甚至一路追到吉隆坡…
  • 韓菁清致梁實秋:你走了,這個城市也好冷落 | 戀人絮語
    這是#戀人絮語#徵集後的第四期。作為單向街的固定欄目,「戀人絮語」徵集大家的聲音,我們希望你從人類情書的歷史長河中,拾起最打動你的珍珠。我們希望大家伴隨戀人們不合時宜的語言,觸摸到隱藏在聲音背後的執拗、不妥協,與義無反顧。【戀人絮語繼續徵集中,詳情見文末...】今天我們將要聽到的這封情書來自臺灣歌星韓菁清,這是她於 1975 年元月寫給梁實秋的,這封情書的背後是一段轟轟烈烈的忘年戀。
  • 「 我 只 是 一 段 文 字 」
    「 I am what I am 我永遠都愛這樣的我 」-- 張國榮《我》「 世間千千萬萬人 未明白我」-- 容祖兒《黃色大門》 「 我沒有溫柔唯獨有這點英勇 」-- 楊千嬅《勇》「 畢竟我們只有一生這麼長    要用力給人間留下些印象 」-- 華晨宇《尋》「
  • 法國黑白言情片《眼淚之鹽》
    《眼淚之鹽》 (Le sel des larmes)導演:菲利普·加瑞爾(法國)9.《太棒了》 (Énorme)導演:索菲·勒圖訥爾(法國)10.今天小編介紹的是法國導演菲利普·加雷爾(Philippe Garrel)的《眼淚之鹽》
  • 法國影展|《眼淚之鹽》映後沙龍,等你來~
    ▲1月22日19:00《眼淚之鹽》映後沙龍到場嘉賓: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文化專員:雷亞杉先生想參加的影迷朋友抓緊時間購票啦Djemila不知道的是,Luc在老家有個從高中就開始交往的女朋友Geneviève。
  • 《眼淚之鹽》,情感的物證
    《眼淚之鹽》是其創作方法的又一個例證:這些「鹽分」不僅是眼淚凝固後的結晶,還指代著在黑白膠片影像上躍動的銀鹽顆粒,而這正是加萊爾在數十年間的創作中,試圖做到的事情——為那些私密又轉瞬即逝的情感留下物證。
  • 眼淚之鹽 █ 文藝片推薦
    法國影展武漢站選擇了觀看《眼淚之鹽》,在大熒幕上觀看電影,那種眩暈感會讓人直接地進入電影,體驗是最佳的。這是我第一次看菲利普·加瑞爾導演的電影,《眼淚之鹽》是一部很有深度的作品。《眼淚之鹽》講述的是男主角在探索自我情感的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事跡:男主角經常是見一個愛一個,隨後把上一個拋之腦後,甚至在最後他沒有人可以去接觸了又回頭去找曾經對自己投入了很深感情的女子發現別人已婚並已懷孕後荒唐離開。這位男主的個人行為確實是渣男無疑,他浪費了多位女性的感情,甚至不自知的以為可以持續去傷害別人。
  • 「哈利波特」在這部電影中把「夢女神」從好朋友發展成「戀人」
    丹尼爾·雷德克裡夫一直是飾演「哈利·波特」的演員,該系列電影的粉絲甚至把他看成「哈利·波特」的化身,直接把他叫做「哈利仔」。「哈利·波特」丹尼爾·雷德克裡夫。那「夢女神」是誰?這有點冷門了。「愛上了最好的朋友,最終還發展成戀人」,如此美好的結局似乎是天方夜譚。可這部電影把這對男女主角從好友反轉成戀人的過程,拍得十分自然,過度輕鬆可人,沒有沉重的包袱,結局更是令人看得舒心動容。
  • 《眼淚之鹽》渣男的愛情教育
    《眼淚之鹽》與前作不同的是它以時間與地點的出現,打破了其創造的關於愛情「元故事」的概念。同時也用敘述和影像本身賦予這個故事更加強烈的普世性。它是關於所有愛情的原初,所有最基本的欲望,所有可能的相遇與離開。它是一場愛情教育。影片實為男性角度展開的一場狩獵。對象不僅是三位截然不同的女性,也是幻想中擁有愛情與奇遇的巴黎。在初次踏上巴黎的土地,男主Luc就進入了這種狩獵狀態。
  • 「欲望之翼」:當天使在人間 | 文茜推薦
    這是一部充滿絮語的電影,它聆聽並捕捉著人們的絮語,那些最想說出,最後卻失重的語句。電影中的天使與人類是一體兩面,一個是在夜露中的一趟清醒散步,一個則是酣醉於人間的自由。看似是一部天使俯瞰人間的電影,但那電影中滿載的絮語,在屋頂與街上聽著人們的片段心曲,那清冷不介入人間的天使身影,黑白街道上的長大衣,都像是個逗點,不擁擠於字句,成為一個駐足的符號。欲望之翼數位修復版DVD(Wings of Desire)影片中天使的角度與旁觀又何嘗不是另外一個我們,我們日積月累永遠都有大量心情堆積。
  • 每部都是時代的眼淚,韓國娛樂界選出「最經典」的五部韓劇
    近來,韓國媒體Starnews 就向電視臺導演、製作公司、經紀公司等娛樂產業的專家進行問卷調查,選出了幾部最想翻拍的經典作品,部部都是時代的眼淚。1.《浪漫滿屋》由Rain 跟宋慧喬主演的《浪漫滿屋》獲得六票的支持!就是這部戲讓我喜歡上宋慧喬,她在裡面的表演實在太可愛。
  • 《海豚灣戀人》隔18年合體!張韶涵重現場景,許紹洋:快流眼淚
    接著他靜靜地坐在臺下,舞臺上的門一打開,張韶涵緩緩地走出來,並演唱《海豚灣戀人》的插曲《Journey》,清新嘹亮的歌聲,讓許多劇迷都夢回18年前的場景。▲《海豚灣戀人》男女主角張韶涵與許紹洋合體。(圖/翻攝自YouTube/Angela's Music)隨後,張韶涵走道訪問區,相隔將近20年,終於與許紹洋同框合體,久違的一個擁抱讓男方止不住澎湃的情緒,直呼「剛剛在臺下看著妳唱歌,就是我們戲裡的畫面,快流眼淚了」。
  • 「鹽臉男」時代正式來臨!盤點5位韓國高人氣鹽系男星
    既阪口健太郎之後,不僅僅是日本,亞洲地區包含臺灣甚至韓國近年在男性審美上似乎颳起一波「鹽臉潮」,不過應該還是有些男兒還不甚清楚「鹽臉男
  • 2020年法國電影展映 | 《眼淚之鹽》,這個男人並不渣
    倆人以近乎一見鍾情的方式喜歡上彼此,迅速確立了戀人關係。Djemila不知道的是,Luc在老家有個從高中就開始交往的女朋友Geneviève。Djemila更不知道的是,當Luc因故回家的時候,又與Geneviève重燃愛火,不但在鄉下同居,甚至讓Geneviève懷了孕。就在這個時候,Djemila到鄉下來找Luc,發現了他隱瞞已久的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