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荊州及上海地區接連通報兩例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檢測復陽的案例,其中一名患者第二次被查出核酸陽性的時間,距離第一次治癒出院已過去6個月。由此,有人擔心,曾罹患過新冠肺炎,在治癒後,到底還有多少感染的機率?
對此,紅星新聞對話兩名專家,深入分析新冠肺炎復陽的原因及誘發因素等情況。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科主任盛吉芳明確,是否屬於復陽,還需特別區分患者的真假陽性。另一名免疫專家則表示,新冠病毒會在患者體內產生抗體,相同情況下會比普通人更具免疫性,但抗體持續多久尚在研究中。
國內連發兩例新冠肺炎復陽病例
專家:復陽整體發生率不高
8月12日,荊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對外通報了一起新冠病毒復陽的病例情況。通報中介紹,8月9日,荊州市開發區聯合街道一名68歲女退休職工因病住院時,經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而該女性為2月8日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癒數月後再次復陽,非新發病例。同時,通報中提到,尚無證據表明復陽病例存在傳播風險。
同時,吉林延邊也發布官微消息,延邊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8月11日接到通報,8月10日,琿春市一男性居民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醫時,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
通報顯示,該患者曾於4月27日從俄羅斯經西安入境,核酸檢測陽性,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西安市接受治療,核酸檢測陰性治癒出院後,於6月16日點對點轉運回琿春市,經4次核酸檢測陰性後,於7月9日解除隔離。後因其他疾病要到上海就診,於8月2日在琿春市核酸檢測陰性後前往的上海。
出現治癒後復陽的案例並不止上述兩例。紅星新聞記者梳理後發現,早在今年5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王貴強就曾透露,國家衛健委制定第五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時,已經遇到復陽病例。
實際上,在新冠肺炎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復陽的案例也同樣發生在國外。今年2月14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衛生廳發言人就曾通報多倫多市一對夫妻確診病例。該發言人表示,在臨床診斷已經痊癒出院的情況下,兩周後測試的鼻咽拭子檢測結果仍為陽性。夫妻二人曾先後於1月27日及1月31日相繼確診。
此外,據媒體報導,日本大阪一名40多歲女性曾在今年1月29日被確診感染,後在病情緩解出院,2月6日其接受病毒檢測的結果為陰性。但在13天後,她感到喉嚨不適和胸口疼痛,結果在病毒複查中顯示再次確認為陽性。
王貴強5月初也曾在發布會上透露,總體復陽人群不是特別高,但是要隔離觀察。
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專家組成員童朝暉曾在接受央視專訪時表示,按平均數標準差來算,復陽這種情況在可控的範圍。
圖據 東方IC
追問1:確診時隔6個月後為何再次確診?
專家:導致復陽有兩種情況
從湖北荊州復陽的病例來看,自第一次確診治癒出院後,時隔6個月,為何還會再次出現復陽的情況?
對此,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科主任盛吉芳回應紅星新聞表示:復陽需要看距離第一次治癒出院的時間,同時還要看本次核酸檢測是否存在誤差。
由於並未看到該患者的具體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及病例,盛吉芳認為:「現在還不確定該患者是真陽性還是假陽性,所以患者是第二次感染,還是屬於復陽的情況,現在還不好下結論,另外還要看荊州還有沒有其他確診病例。」另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免疫學家也同樣認為,上述患者是再次被感染,還是體內殘存的新冠病毒復陽,尚無法下結論。「所謂『復陽』,從字面上理解,即反覆被查出陽性,而這一情況是有可能存在的。」該免疫學家解釋,導致復陽有兩種情況,一是再次接觸了新冠病毒後被感染,二是體內殘存的新冠病毒,前期由於免疫系統抑制,導致病毒含量降低,因此核酸檢測為陰性,但其實病毒一直未徹底清除,後來被激發出來。
實際上,王貴強在5月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已經解釋,復陽的病人可能用「再檢出」更合適,也就是說這種病人沒有真正的病毒消失,上呼吸道咽拭子、鼻咽拭子查不到,但是下呼吸道在肺裡還有病毒。
上述免疫專家稱,對於冠狀病毒來說(不特指新冠病毒),即使在抗體存在的情況下,部分人群也會發生感染,但是第一次感染和第二次感染間隔會持續多久,並沒有確切的時間區域。
追問2:新冠患者治癒後,抗體能持續多久?
專家: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後會形成抗體,但持續多久有待研究
對這一問題,盛吉芳表示:「以浙江為例,我們同樣也對新冠治癒患者進行出院後的回訪,到目前還沒有出現復陽的情況。」在盛吉芳看來,新冠肺炎患者被治癒出院後,體內一般會形成抗體,但抗體能持續多久,現在還有待研究。
而一位免疫專家則解釋稱,一般來說,病毒感染人之後,有抗原進入人體,人體都會在體內形成抗體,但抗體能維持多久則因人、因病毒不同、因接觸方式不同而異。該專家表示:「個人認為,血液中的抗體可能會持續幾個月時間,當患者再次接觸病毒時,抗體就可能會再次產生。」 同時,該專家表示,抗體的持續時間和人體免疫能力有關,因為冠狀病毒其實也是普通感冒病毒的一種,有四分之一的感冒都由冠狀病毒引起,所以就像感冒會反覆發作一樣,患者治癒後出現再次感染的情況也並不奇怪。
「曾被確診過的新冠患者要比同樣條件但從未接觸過新冠病毒或者其抗原的人更具免疫力。」上述免疫專家說。
追問3:什麼誘發了患者新冠復陽?
專家:與個人免疫系統有關
是什麼原因導致治癒患者出現核酸檢測復陽的情況?王貴強曾在發布會上解釋,之所以會復陽,一是檢測敏感性不夠強,在檢測敏感性不強的情況下,如果患者體內低病毒載量比較低,上呼吸道標本就可能查不到。另一種可能,則是個別病人免疫功能比較低下。
上述免疫專家也表示,主要與個人免疫系統有關。該專家解釋稱,新冠病毒也屬於冠狀病毒,雖然目前還沒有對新冠病毒全面深入的研究,但從過去對其他冠狀病毒的研究來推斷,新冠病毒患者在治癒後,人體依然有再次感染的風險,尤其是人體免疫不佳時,就可能出現發病的情況,但大多數人屬於無症狀感染,只有免疫力不足時,才會出現發病的症狀。
此外,一篇由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廣州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研究發布的《COVID-19 出院患者復陽情況及原因分析》文中,也從病原學及免疫學等方面分析了患者復陽的原因:
從病原學上看,與其他致病性強的冠狀病毒相比,新冠病毒與宿主結合力更強且體內病毒載量更高,宿主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清除過程可能更複雜;
從免疫學上看,如果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體內的抗體不足以完全清除病毒,免疫系統被病毒侵害後未完全恢復使得病毒清除時間延長,患者體內的病毒間歇性從呼吸道、腸道等部位釋放,其病毒載量若達到了檢測限值,則可能發生復陽現象。
此外,上述文章還指出,不同病程和病情患者體內的病毒存在量可能不同,如危重和重症患者糞便中病毒核酸檢出率比普通、輕症患者高。因此,病程和排毒時間延長的特點可能會導致患者在恢復期間歇性排毒,導致經核酸檢測陰性的患者在出院後復陽。
追問4:誰更容易出現復陽?復陽後是否更難治癒?
專家:大部分復陽病人沒有症狀,病例也不會大規模發生
上述文章分析指出,根據目前的研究,復陽患者年齡範圍在 1~77 歲,分布較廣,以 60 歲以下為主;而性別分布沒有顯著差異。復陽患者臨床分型涉及輕型、普通型和重型,以普通型為主,復陽時間發生在達到出院標準後 1~16 天。
至於復陽後的患者,是否更難治癒,上述免疫學家表示,並不存在第二次確診會比第一次確診情況更嚴重或更難至於的說法,主要視患者自身情況如何。
此外,王貴強此前也表示,在臨床上,大部分復陽病人沒有症狀,只有極個別的會出現胸片或CT上有肺炎的進展,但病情很穩定的,隔離觀察就可以了。王貴強說,這部分病人還在做相應的研究,到底是免疫功能問題還是原來沒檢出,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對復陽的病人不能大意,要進行密切監測。同時,在盛吉芳看來:「至少目前尚未出現多次復陽的情況,且從現有復陽的病例來看,主要還是無症狀感染為主。不存在第二次會比第一次嚴重的說法。」在盛吉芳看來,類似復陽的病例也不會大規模發生,公眾無需恐慌。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特約記者 楊雨奇
編輯 柴暢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