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這部電影概括為一個單字,我會選擇「美」。演員美,配樂美,場景美,就連一句臺詞,一個分鏡,一個動作都很美。這是一部文藝片,穿插敘述了來自不同時空的三個女人的浮生一日。她們的年齡、職業、身份迥異一個作家,一個家庭主婦,一個雜誌編輯但是又有頗多相似之處。
她們都為精神疾病所困;她們都對生活中的某位同性有著超越友誼或親情的訴求;她們都想要掙脫平庸的生活所帶來的束縛,但是又無處可逃;她們最終都採用獨屬自己的方式「了結」了一段生命。第一個女人維吉尼亞伍爾芙是1923年一位居住在英國里奇蒙的作家。
她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被評為意識流文學的代表和現代女性主義的先鋒。她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曾兩次精神崩潰並且自殺未遂。從表面上來看,她擁有一個愛她的丈夫:為她提供最優越的治療條件;配備最負責的女傭在家裡服務;把家裡改造成出版社;住在遠離喧囂的荒郊別墅。
但從她的視角來看,事實卻是24小時都被醫生監視;不經意間聽到女傭嘲笑自己的偏執;在家辦公隔離了自己與外界的交流;心裡偏愛的其實是城市的熱鬧。她是美麗而又脆弱的。美麗的地方在於,她懷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對生活的洞察和感情的體會細緻入微,這也是為什麼她能寫出流傳百世的《達洛維夫人》。
脆弱的地方在於,她沒有勇氣面對牢籠般的生活和巨大的精神壓力,最終投河自殺。年輕的伍爾芙夫人啊,選擇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為丈夫留下了一封包含謝意和歉意的親筆信,然後將石頭塞滿口袋,毫不猶豫地走進了後院的河裡,再也沒有浮起。或許有人會遺憾她的離世或是指責她的懦弱。
但是能夠做一次真正屬於自己的選擇有什麼不好呢?死亡對她來說或許才是最好的歸宿。正是她的脆弱,才成就了她的美麗。蘿拉布朗是二戰末期一位生活在洛杉磯的家庭主婦。她擁有一個看似完整的家庭:一套溫馨整潔的房子,一個努力工作的丈夫,一個活潑可愛的兒子。
自己則是一位矜矜業業的家庭主婦,生活的全部意義就是為這個家庭服務。可是當面對毫無波瀾和起伏的生活,她其實是感到抑鬱和焦慮的。繁瑣乏味的家務,日復一日的勞作,毫無新意的日常,換來的卻是丈夫的理所當然。誠然,她的丈夫是愛她的,但是愛並不能與理解劃等號。
第二個女人布朗夫人最常做的事就是翻看伍爾芙夫人寫的《達洛維夫人》,或許是為了致敬伍爾芙,終於在這一天,有孕在身的她決定跑到汽車旅館,計劃在生下第二胎後就自我了斷。但是當布朗夫人躺在床上,夢見大水漫上她的脖頸,下一秒就要溺水身亡的時候,她卻突然驚醒,然後哭著對自己說「我還是做不到!」。
從後續的片段中,我們了解到布朗夫人雖然沒有自殺成功,但是她還是選擇了離家出走,拋下了丈夫和孩子,永遠地離開了她厭倦的生活。第三個女人克拉麗莎沃恩是2001年一位在紐約市區工作的編輯。每天早上從床上醒來,便預示著忙碌的一天的開始。除了上班,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是照顧她身患絕症的前男友理察。
沃恩夫人與理察之間的感情是難以令人揣摩的,其實她並沒有為他服務的義務,但她還是承擔了這份責任,因為她將理察視作自己宣洩感情的儲物櫃。每當她進到理察的公寓裡,她就可以放空自我、逃避現實、拒絕面對來自生活的一切困擾。她將自己人生的意義設置為照顧理察,只要他還存活一天,她的心也就繼續跳動一天。
而當她走出理察的公寓之後,她就會失去生活的意義,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停止不了眼淚的流淌。沃恩夫人將理察視作一個料理多年的盆栽,看似理察依賴著她生存,實際上卻是她依賴著理察生存。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理察說出他決定了斷生命的時候,她感到那麼的驚慌失措。
最終,沃恩夫人目睹理察跳出窗外,從高樓墜落,預示著她唯一的精神寄託的消亡。不得不說女性真是精緻、美妙、複雜的生物啊。她們心思細膩,脆弱但又堅強,勇於表達自己對生命的訴求。或許是因為角色的年齡同現在的我還有較遠的距離,我不能說我對片中的三位主角是感同身受的。
但是作為一個與她們性別相同的人,我能或多或少地感知她們心中那份對命運的控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是因為出現了生活帶來的困境,才會喚醒這三個女人心靈深處那份不甘與執著。我們不得不惋惜三位主角當中有兩位是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的。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相夫教子和勤儉持家被默認是常規。
當她們面對生活的繁瑣和精神的折磨,唯一的選擇就只剩下了死亡。這對她們來說是痛苦的,在我們看來是悲哀的。而沃恩夫人的結局在三位主角當中算是較為美滿的一個。理察的死雖然對沃恩夫人來說是掐滅了她希望的火苗,但是從另一種角度來看,理察其實是給了她一個重生的機會,一個為自己而活的機會。
或許正是因為時代和思想得到了發展的原因,這個時代的女性獲得了更多自由選擇的餘地,可以真正地為自己而活。我想影片其實是想喚醒我們作為女性的意識,告訴更多人要勇於表達對生命的訴求,努力感知生活的真諦,尋找熱愛生命的理由。除此之外,我還想細聊一下片中的接吻鏡頭。
三位角色都流露出了自己對身邊某位同性超越友誼和親人的感情,她們都在影片中與一位女性接了吻。在我看來,女性之間的親吻表現出了一種女性意識,意味著女性不必再依靠男人的愛來實現自我人生價值。伍爾芙夫人的姐姐代表了她的希望。之所以向姐姐求助,是因為她知道只有女性才能真正理解女性。
她希望姐姐能將她從牢籠中帶離,但是姐姐並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幫助她。她與姐姐的親吻中除了最基本的親情,飽含的更多的是期望和不舍。至於布朗夫人,她所親吻的鄰居是一位將丈夫的利益視為至高無上的家庭主婦。她們作為彼此無話不談的密友,通過親吻給予對方精神支持和短暫的寬慰。
而真正擁有同性戀人的沃恩夫人與女朋友已經相處了十年以上,這恰好證明女性即使沒有依附男性生存,照樣可以過得很好。這些同性之間的感情聯結都表明了女權主義的意識在當代的覺醒,而《時時刻刻》選擇通過親吻來闡述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