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歷代神仙祖師中,武當張三丰祖師無疑是在民間影響力頗廣的一位。
在大家心目中,三豐祖師是一位以武入道的道教高人,三豐太極拳、丹道功法《玄機直講》《無根樹》等等都流傳至今,他及傳人們還創立了武當眾多道教門派,有武當三豐派、武當玄武派、三豐自然派等等…可謂對道教發展影響深遠。
今天,我們還常常會在眾多影視武俠劇中一睹武當張真人的風採。
那麼,問題來了,張三丰祖師以武術聞名,練武功真的能修道成功嗎?
(洪金寶飾演的三豐祖師影視形象)
實則,修道成功指遵循天地大道,直指萬物本源,可簡稱為得「道」,而武功等各種技藝則可以稱為「技」或者「術」,道家乃至道教以「道」為本,「技」為末。
南華真人在《莊子》中這樣論述道和技:「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指出兩者辯證統一的關係,「技」中可以見「道」,「道」中亦能顯「技」。
至清代,對道家文化研究頗深的思想家魏源更進一步總結為:「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即當某項技藝,達到巔峰後,再進一步前進便接觸到了天地規律,也就是「道」。
古籍記載中,「技進乎道」的高人並不少見。
例如戰國時期楚國人詹何,擅長釣魚,是當年一時無兩的釣魚小能手,常年徘徊在釣魚技術排行榜的珠穆朗瑪峰上。
他如何釣魚呢?
裝備可謂簡陋之至,僅用蠶絲做線,芒刺做勾,細竹做竿,一粒米拋開兩半就是魚餌,而他釣魚的地方,又是其他釣魚愛好者不太喜歡的場所,像什麼水勢湍急的江河、暗流湧動的深淵啊,都是詹何嚮往之處,而他也常在這種地方輕易的釣起可以裝滿一車的大魚。
一套新手裝備,常年越級刷怪,這就是詹何的釣魚實力。
楚王問詹何是怎麼做到的,詹何說,我心無雜念,一心只想釣魚,所有力量都恰到好處,便能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也。
可見,詹何盡得釣魚之道。
除了釣魚高手詹何外,春秋時期還有擅長唱歌的民間藝人韓娥,人們聽她唱歌后竟然能沉浸在歌聲情緒中數日不能自拔;專門製作機關人偶的偃師,他製作的跳舞人偶,與常人無異,活靈活現,甚至能在舞蹈之餘向觀眾眼神傳情…
這些古籍中描寫的奇人異事,均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內達到極致,甚至可以用神通二字來形容,也正因此,他們憑藉「技」找到屬於這個領域的「道」。
回到張三丰祖師身上,也同樣如此,以武入道,憑藉對武功這個「技」的掌握和領悟,依靠智慧與技巧的不斷錘鍊,終於探尋到事物發展的規律,如果用今天的話來描述,那就是一件事做足了一萬次,就成了大師。
順乎自然,遵循大道,心有所往,終至所歸。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探尋到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