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對話BBC:用冷戰方式遏制中國?大多數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2020-11-17 觀察者網

【視頻、翻譯/ 觀視頻工作室】

BBC:這裡是凱莉·格雷西正在為您報導,我們請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張維為,來談談這份報告以及中美關係,首先聽聽張教授對這份報告的回應。

張維為:當時正是流感季,根據官方宣布的時間,中國在去年12月最後一天報告了一種疑似新型疾病,但仍需要一點時間來確定是否是一種新病毒,我記得確切時間是今年1月20日才得到確認,之後在23日開始實施封城,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就確診這是一個新型病毒,並確定基因序列等等,這是十分高效的。

BBC:您說中國十分高效,但這位醫生指出了兩點,你們浪費了重要的一個星期,另外病毒的疑似爆發地,那個市場被徹底清理了,因此許多可能有用的證據被清除了,這本身也可能引起人們的懷疑。

張維為:這是胡說。如果因為這種所謂的證據,就要宣布一個一千多萬人口的城市進入緊急狀態,沒有政府敢這麼做,不然的話各種各樣的流感都要觸發警報了?你要判斷出這是不是新型病毒,在當時的情況下, 中國已經盡其所能做到最好了。我記得查塔姆研究所所長吉姆·奧尼爾說過,幸虧疫情在中國發生,如果發生在其他國家,比如印度,甚至是美國,誰知道會怎麼樣呢,可能會有更加災難性的後果。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C棟10東新冠肺炎重症病區的部分護士合影(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BBC:現在我們談談美國駐成都領事館關閉的事情,這是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又一體現,您如何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發表的關於中國的演講,在中國有何反響?

張維為:他的意識形態非常重,像一個冷戰者,坦率地說,他觀念落後,人傲慢無知,我們不怎麼在意蓬佩奧。

BBC:我想問問您如何看待華盛頓方面最近的這些言論,說中國給美國帶來最大的威脅。

張維為:這真的很蠢,老實說,這位政客不太了解國際事務和中國事務,因此這種無知可能意味著美國會犯巨大的戰略錯誤,我覺得部分原因可能是美國的選舉政治所致,但總的來說,這種言論會失去熱度的。

BBC:您認為美國國務卿部署的這些戰略不會有更深刻的後果?不論這些戰略是不是川普總統選舉的一部分。

張維為:不管是不是競選戰略,首先,中國不是蘇聯,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是130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從購買力平價來看,中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有世界最龐大的4億中產階級,真正的中產階級,你想遏制這樣的國家嗎?那你會被孤立的,美國會被孤立的。

BBC:所以你認為美國因為這種言論受到的傷害會比中國更大是嗎?

張維為:是的,就像貿易戰對美國的損害比對中國更大。

中國民眾在被關閉的美國駐成都總領館門前拍照,外媒截圖

BBC:那麼您認為習近平主席對此會作何回應?因為很顯然,這種以牙還牙的外交爭端對中美兩國都不是好事,兩國之間多年的外交關係正在破裂,即使很緩慢。

張維為:關鍵是中國的領導經驗豐富、能力更強,而美國呢?我抱歉地說,美國目前的領導很不稱職,從各種標準上看都是劣質的領導,但這是美國人民的選擇,是美國政治制度的選擇,我們幫不了忙,但我認為美國的這種戰略註定是要失敗的。

BBC:如果您認為美國方面缺乏經驗,那北京當局的做法與華盛頓一模一樣,雙方各關閉了一個使館,沒有區別。

張維為:不,這是一種反制,因為外交強調相互對等,所以你挑釁的話,我們就有節制地反制,僅此而已。

BBC:好吧,相互對等。那最後的結果如何呢?您認為,如您所說,中國政府經驗豐富,那麼北京是不是應該採取其他策略呢?習主席可能採取不同的措施,來緩解現在緊張的局勢。

張維為:對我們來說,我們一直呼籲緩和緊張局勢,這種對峙毫無意義,因為你根本無法遏制中國,中國是一個正常國家,正在發展,大多數人對中國發展道路和國家的崛起感到高興。中國也完全有權成為一個完全的發達國家,我們可以與美國合作共贏,因此以這種冷戰方式遏制中國有什麼意義呢?這種方式也是行不通的,大多數中國人也不吃這一套。

BBC:如果川普在十一月的總統大選勝出,您如何看?因為如果他落選,中國就需要應對一位新的總統,可能新總統會有不同的戰略。如果川普連任了,他的對華策略可能會保持不變。

張維為:如果你們還要選這樣的總統,在我們看來很不理智的總統,那麼無論他做什麼,對美國自身利益的傷害都比對中國的大,我們會做好最壞的打算,我覺得拜登有句話可能說對了,他說:唐納德,你得長大了,我希望美國會成長。

BBC:您是否認為北京方面比較希望拜登成為總統,這樣就有機會重置中美關係。

張維為:我們不太關心誰掌權。根本上講,中美必須找到共存之道,我們認為,能夠改善這兩個偉大的國家雙邊關係的各種方法都要嘗試,這很重要。

BBC:以上是上海復旦大學的張維為教授,來自中國的觀點。


相關焦點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4期:中美新冷戰?
    「美國極右勢力最近在刮一股『新冷戰』的風,這是一種『心亂』的表現。」 「美國要發動『新冷戰』,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的。」 9月20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4集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範勇鵬教授,剖析美國極右勢力鼓吹「新冷戰」之風背後的來龍去脈。
  • 張維為對話斯蒂格利茨:川普再當選,會有什麼黑暗後果?
    眼下兩位候選人不分伯仲,而這場選舉也被視為關係美國乃至世界格局變動的重要事件。 日前,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提及此次大選,斯蒂格利茨教授認為相比川普,拜登更具有民主價值,也能重新把美國帶回正軌。張維為教授則認為,美國選舉制度下產生的領導人越來越短視,恐怕很難將美國帶出危機。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4集:對話斯蒂格利茨
    12月14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4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先生對張維為教授與斯蒂格利茨先生就美國該如何改革的對話進行了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 張維為對話斯蒂格利茨:被川普破壞的全球化,該恢復了
    近日,圍繞「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危機」,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本文為第三部分「選舉就能救美國嗎?」,更多內容請點擊#張維為對話斯蒂格利茨#。
  • ——福山與張維為對話「中國模式」
    我採用了比較觀察的方法來寫這本書。我認為只有通過比較才可以來理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政治制度。我尤其用了一個特殊的方式來看待中國,在我看來,中國的發展實際上在整個世界歷史當中非常有意義,因為他的政治和政權是相當獨特的。在西方,我們一般有一種典型的觀察方法,我們把它叫做歐洲中心主義的觀察方法。也就是說他們總是把歐洲的看成是規範的,而非歐洲的都是不規範的。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0集:接軌與不接軌
    11月1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0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鄭若麟先生一起對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與世界接軌」這個概念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2014年的時候,我在上海社科聯做過一個講座。
  • 張維為:西方國民一生奮鬥的最大財富就是一套房!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自己奮鬥一輩子,不求做人上人,只求做人中人,能通過自己的奮鬥,成為社會中的中產階層,就心滿意足了。然而中國中產階層的標準是什麼?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從財富上來看,福布斯的收入標準是1萬到6萬美元。而麥肯錫的標準則是1.35萬到5.39萬美元。總而言之,目前無論是國際上還是中國國內,對於中產階層的收入財富標準,都缺乏一個準確的共識。
  • 張維為:中國抗疫「心勝」,對西方價值形成壓倒優勢!
    張維為: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我們疫情防控的成績時,他說我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的勢頭,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對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2期:談談言論自由
    即使有一些人或多或少讀懂了,他也不敢說出來,因為控制他飯碗的老闆,也就是資本的力量,不允許他說出真相,一旦說出來,肯定要被炒魷魚。 12月1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42期節目中,節目主講嘉賓、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臺灣政治評論者黃智賢共同探討言論自由。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2期:反擊西方偏見
    「西方反華反共的話語是一種強勢話語,但本質上是紙老虎,因為它代表那一套制度安排正在全面走下坡路。」 「我親眼目睹法國從媒體到政界是如何懷著嚴重偏見來看待中國的。法國媒體和政界對中國的偏見沒有例外,全都來自兩個原因,一個是顯性的,一個是隱性的。」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6集:心勝2020
    12月28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6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李波博士一起回顧了2020年中國在應對困難時所取得的成就。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我想,2020年對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驚濤駭浪的一年。
  • 張維為:中國崛起要解決挨罵問題 別被西方忽悠
    面對疑問,張維為很淡定。這種自信源於他豐富而傳奇的人生經歷——當過工人,做過高翻,後成為學者,走訪過100多個國家。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接觸過中國的最高層,也接觸過中國的最底層,是「用腳底板走出來的學問」。1957年12月出生的張維為在上海長大。17歲時,他進入上海雕刻二廠,成為一名學徒工。這讓他在成為一名學者後,可以真正做到「接地氣」。
  • 張維為談「中國震撼」 曾做過鄧小平英文翻譯
    張維為:在中國震撼裡看中國       採訪手記:  張維為曾經是鄧小平的翻譯。2008年,他寫過一本《中國觸動全球》,是張維為走完一百多個國家的一些感觸。那本書寫完之後,他總覺得還有些想法沒有表達出來,所以又用兩年時間寫了《中國震撼》。這本書一經上市,立刻成為熱銷書,繼而人人搶讀。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6期:中國抗疫的世界意義
    2月24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46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蔡雨陽,共同討論中外模式在應對突發疫情中的一些做法,以及各個國家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方面的情況。為響應防疫號召, 本期節目為現場無觀眾錄製。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答非所問,像狐狸一樣轉移話題,這也是不講道理的方式!
    《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你問一位中國廚師,「你為什麼不在麵包裡放些鹽?」得到的解釋是,「我們都不在麵包裡放鹽」,「你們城裡有這麼多好吃的冷凍食品,為什麼不留一點冬天吃呢?」「是的,我們不留冷凍食品到冬天吃。」很明顯,這些回答都是答非所問。 當然,現在的中國人不至於搞混「為什麼」和「是什麼」的區別。但轉移話題和答非所問依然是目前某些中國人不講道理的表現。最典型的表現是張維為在國際上舌戰群儒的經典視頻,那個視頻將轉移話題運用到了極致。由於篇幅關係,我選擇了張維為的另一個例子。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8期:談談中國新基建
    「中國的崛起是『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新基建很可能要改變世界未來格局。」 「5G改變的不僅僅是通信,它將改變整個社會的運行模式、管理模式。」 8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內知名通信業專家項立剛老師,共同探討中國新基建建設。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51期:拒絕傲慢與偏見
    很多領導人的理性選擇是不去擔當,為什麼?擔當之後對的政治生涯是不利的。」 3月30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51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副院長範勇鵬教授,共同探討西方防疫中偏執的意識形態偏見。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1集:美國抗疫失敗的背後
    這個國家已經變了,變得我不認識了,我覺得可能要對中國、對美國,重新評估。」6月15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1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共同剖析美國抗疫失敗的種種因素。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歷史終結論」的終結
    西方學者和受西方話語影響大的人預測中國老是出錯,我覺得他們就是讀不懂「文明型國家」的大周期。歷史上中國好的朝代,怎麼都是250年、300年,甚至更長。今天的中國不能用朝代來形容,但中國人講勢,勢一旦形成,即使會出現相反的力量、相反的浪花,但扭轉不了這個大勢,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我說今天的中國還在自己崛起的初級階段,更精彩的故事還在後面。
  • 金燦榮、張維為、陳平,專滅美國威風的專家
    張維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國家高級智囊,大手筆一揮,《中國震撼》《中國觸動》《中國超越》。張維為太牛了,宣稱「中國一個街道,就可以震撼整個美利堅合眾國」。張維為是超級自信,橫掃三山五嶽,腳踏美利堅合眾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