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對話斯蒂格利茨:被川普破壞的全球化,該恢復了

2020-11-17 觀察者網

在經歷了曠日持久的計票之後,拜登最終領先川普勝出。

於是人們有了另一種期盼:民主黨拜登入主白宮,被川普破壞的全球秩序會重新恢復嗎?

這四年,川普破壞的可不少:退出國際組織、大談美國優先,曾經建立全球化秩序的美國,成了秩序的最大阻礙。

但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始終秉持開放心態,從未放棄推動全球化,「一帶一路」、進博會就是行動。中國構建的這些全球化平臺,也正在讓世界受益。

近日,圍繞「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危機」,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本文為第三部分「選舉就能救美國嗎?」,更多內容請點擊#張維為對話斯蒂格利茨#。

楊晗軼:經歷了幾十年的經濟全球化,各國之間,至少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聯繫已相當緊密,幾乎是一種內在的聯繫。我有一個問題,我們知道全球化的好處不成比例地流向了富人和權貴,既然他們在全球化當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為什麼他們要支持那些鼓動「脫鉤」的政治勢力呢?如果他們不支持這些勢力,「脫鉤」又怎麼脫得成呢?

斯蒂格利茨: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認為,美國所發生的情況是,大公司曾經是1980年開始的這一輪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但後來的局勢發展令它們大感失望。而他們之所以會感到失望,部分原因是它們曾經把中國當作一座金山,認為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可以產生巨額的利潤。結果實際情況沒有完全遂它們的心願。它們的確獲得了不少利潤,但利潤在逐漸下降。

我認為這背後有幾個原因:

第一,中國的工資水平已經上漲,不再是廉價勞動力的來源,因此這些企業在向其他勞動力更便宜的國家轉移。它們學會了如何外包,但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被視為外包利潤的來源。

第二,有的美國企業賺錢靠的是無視環保標準,而現在中國在環保標準方面比過去規範多了。因此它們只能去找下一個允許自己踐踏環境的國家。希望它們找不到這樣的地方。

第三,中國在發展本土企業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自己開的沃爾沃汽車就是中資企業所有。事實上中國已經取得巨大的進步,而中資企業在中國國內市場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對於你提出的問題,一個最直接的答案是美國企業遠遠不像過去那樣,積極支持中美保持緊密聯繫。它們對智慧財產權被盜和企業向某些市場擴張受限制等情況有很多抱怨。但我認為它們最根本的不滿還是,中國不再像過去期望的那樣一直是巨額利潤的來源。

張維為:我們大家都同意,中國也許算得上全球化幾個最主要的受益方之一。即便是今天,大部分中國人仍然支持全球化。我個人認為,美國大公司作為一個整體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全球化。但如你在書中所提到的,美國因為政治體制、政治制度問題、各種僵局等原因,大公司的收益並沒有得到比較公平的分配,在整個美國社會,至少一部分收益應該分配給普通民眾。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美國人對全球化憤憤不平。

目前,我們看到中美之間的科技戰、貿易戰,看到美國對華為、抖音、螞蟻集團的阻撓和限制。我在想,這是不是一種你所說的經濟權力的延伸,美國大企業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對抗中資企業。我認為當下存在這樣的情況,它們害怕跟我們展開自由公平的競爭。

斯蒂格利茨:在我看來,很明顯各種企業一直以來都在尋求政府幫助。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企業相信競爭,但只相信其他行業應該競爭,自己的行業最好不要有競爭,競爭都是別人的事,人都是這麼想的。我發現商人們永遠反對補貼,除非自己的行業是受補貼的對象。「自由市場」是對別人而言的,而不是對自己而言的。每個企業都說自己情況特殊,需要幫助和保護,競爭對我來說是有害的,是不公平的。這是企業的天性,你得習慣這一點。這就是現實,但公共政策應當極力禁止大公司利用政府權力來為自己的利益服務。這不是政府該做的事。

我認為我們仍然需要多邊主義。經濟學家說得很有道理,貿易真正的好處是全球性的,區域性貿易協定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這可能導致我同事賈格迪什·巴格沃蒂所指的「義大利麵碗」現象,不同貿易協定之中的條款互相重疊、使規則複雜化。

對我而言,我認為最大的挑戰在於,「鐵幕」倒塌也就是冷戰正式結束之後,弗朗西斯·福山寫了本很有影響力的書《歷史的終結》,這是一種盲目樂觀的幻想,幻想所有國家最終都會成為自由主義民主國家和自由市場經濟體。當時支持貿易自由化的理由之一是,它將加速歷史終結之日的到來,屆時所有國家都將是自由民主國家,奉行自由市場經濟。

現在已沒人相信這種幻想了。我們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沒有朝同樣的終點收斂,未來世界各國可能會在不同體制下各自前行。這一點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如果所有人都在同一套經濟體制裡面,遊戲規則制定起來比較容易;但如果幾種不同的經濟體制同時存在,要制定堪稱公平、合理的規則就非常困難。

挑戰在於,當你認識到貿易不一定能導致體制趨同,未來不同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將同時存在,要如何對貿易收益加以利用?在這個需要我們圍繞氣候變化、大流行、全球繁榮以及援助貧窮國家開展合作的時代,世界要怎麼組織起來?需要合作的方面還有很多。我們要如何一方面合作,一方面接受一個現實,即我們支持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大不相同?

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將成為競爭者,儘管我不願意這樣表述,但是我們對社會未來發展方向的願景確實差異很大。我們不需要對彼此進行說教,但我們保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問題在於,在那樣一個世界裡,如果我們希望在地球可承受範圍內享受遠離衝突的富足生活,彼此間要如何和平共處,並展開許多必要的合作?

張維為:聽完斯蒂格利茨教授這番心態開放、引人深思的話語,我覺得你才是美國總統的理想人選。這將為人類帶來很多福祉。

回到關於全球化的問題,我認為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這個過程將經歷重新適應和調整。區域化趨勢將變得更強,或許會出現某種形式的歐洲一體化、亞洲一體化和北美一體化。而中國則是這種趨勢中的新因素,因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經濟體,是13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倡導一種新型的、建立在共商、共建、共享等核心理念上的全球化,具體體現在「一帶一路」倡議上,它是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我真心希望它對所有國家都開放,目前它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基於互惠原則的新型全球化平臺。有些美國企業已經加入,歐洲企業正在加入,總的來說這是個宏偉的項目。我們需要一些這樣的著眼全人類的偉大項目,衷心希望大多數國家都能從中受益。

(翻頁查看英文版)

相關焦點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4集:對話斯蒂格利茨
    「當前川普面臨敗選,他是否可能會製造國際緊張局勢?」 12月14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4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先生對張維為教授與斯蒂格利茨先生就美國該如何改革的對話進行了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 張維為對話斯蒂格利茨:川普再當選,會有什麼黑暗後果?
    日前,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提及此次大選,斯蒂格利茨教授認為相比川普,拜登更具有民主價值,也能重新把美國帶回正軌。張維為教授則認為,美國選舉制度下產生的領導人越來越短視,恐怕很難將美國帶出危機。 本文為對話第二部分「選舉就能救美國嗎?」,更多內容請點擊#張維為對話斯蒂格利茨#。
  • 張維為對話BBC:用冷戰方式遏制中國?大多數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視頻、翻譯/ 觀視頻工作室】 BBC:這裡是凱莉·格雷西正在為您報導,我們請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張維為,來談談這份報告以及中美關係,首先聽聽張教授對這份報告的回應。 張維為:這真的很蠢,老實說,這位政客不太了解國際事務和中國事務,因此這種無知可能意味著美國會犯巨大的戰略錯誤,我覺得部分原因可能是美國的選舉政治所致,但總的來說,這種言論會失去熱度的。 BBC:您認為美國國務卿部署的這些戰略不會有更深刻的後果?不論這些戰略是不是川普總統選舉的一部分。
  •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將出席2010年香港國際地產交易會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2010年6月11日巴黎:ReedMIDEM今天宣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將出席定於11月10日-12日在香港舉行的作為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將發表題為《全球經濟聚焦於亞太地區和房地產業》的演講,與出席MIPIM Asia這個亞太地區領先的國際房地產交易會的代表分享他睿智的思想。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0集:接軌與不接軌
    11月1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0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鄭若麟先生一起對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與世界接軌」這個概念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2014年的時候,我在上海社科聯做過一個講座。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1集:美國抗疫失敗的背後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認為,川普政府的疫情防控是「一場絕對混亂的災難」,比爾蓋茨的夫人說,如果要給川普的疫情防控打分的話,只能是「D-」,在國外讀書一般是ABCD制。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認為,美國面對疫情很像「第三世界國家」。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6集:心勝2020
    我們在抗疫過程中既然看到了全球化會發生變化,就要有底線思維。底線思維裡一個重要的經濟決策就是要以內循環為主,然後來拉動對外的循環。這個實際上是把我們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戰略作了一個調整。這個戰略提出來,說明我們的領導人敢於決策,而且能在關鍵時刻拿出這張牌。 主持人:嗯。
  • 張維為你太敢聊了
    張教授還強調,尤其是隨著中國崛起參與全球化的深入,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的界限日益模糊,內外傳播相互影響和滲透已成常態。每年數以億計的國人走出國門,中國對高質量的對外交流和民間外交的需求從未像現在這麼迫切。《這就是中國》恰恰能迅速有力地回應這些需求,每個人看了就能用。
  • ...如果美歐能夠通過對話協商解決貿易上的分歧,能夠順應全球化...
    【中國外交部:希望美歐貿易對話成為國際社會維護多邊主義努力的組成部分】有記者問,美國和歐盟昨天就貿易問題舉行對話,川普總統同意暫不對歐盟汽車產品徵收關稅,歐盟同意購買更多美國大豆。
  • 多邊貿易體制存亡關頭:中國成為經濟全球化新動力,美國策略會變嗎?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下,美國川普政府藉口保護全球供應鏈的安全,對中國強加「新冷戰」,破壞經濟全球化期間所形成的全球供應鏈,推動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貿易問題被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甚至安全化。
  • 今晚22:00《這就是中國》,和張維為一起談談美國「憲政危機」
    主講人張維為教授將攜手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範勇鵬教授,分析美國產生「憲政危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此次總統大選對美國整個政治格局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在川普領導下,美國民主模式越來越民粹化、極端化,政治人物之間的競爭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競爭,雙方都想把對方投入監獄。
  • 張維為:「歷史終結論」的終結
    每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比較中西文化,建構中國話語。在6月17日的第二十二期節目中,張維為教授批判「歷史終結論」,呼籲中國學者做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性研究。以下整理節目演講與對答部分,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8集:美國「憲政危機」
    美國大選前的11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副院長範永鵬教授一起對美國的「憲政危機」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9月30日晚上,川普和拜登舉行了總統大選的第一場辯論。
  • 川普又籤了!
    川普籤署「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限制中企在美上市。據英國路透社19日最新消息,白宮表示,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18日籤署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限制中企在美上市。報導稱,這是川普下月離任前,共和黨人威脅中國的又一工具。
  • 川普:疫情證明我的逆全球化政策是對的 美媒:這說明你一開始就錯了
    當地時間14日,川普在接受福克斯新聞的採訪時,通過列舉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美國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強調自己反對全球化的經濟政策是正確的。但是《政客》新聞網當日的報導卻表明,川普只是將疫情作為藉口,延續了他一貫的孤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 共同開創合作共贏的新全球化
    原標題:共同開創合作共贏的新全球化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擊垮了這一輪全球化的最後基礎:此前我們所親歷並熟知的那個全球化,經此以後,即或並非不復存在,也已面目全非。 關鍵是如何看待並定義全球化。 如果僅僅從由於科技進步,用鐵路、輪船與飛機等交通工具,特別是網際網路聯繫起來的世界看,這樣的全球化不會消失。
  • 全球化與地方化︱新冠疫情下的民粹主義與去全球化衝擊
    該組織向全球發出警告信號,即新冠疫情有在全球繼續傳播並擴散的風險,提示各國政府採取行動。 在嚴峻形勢下,全球多國採取了「鎖國」措施,並實施了禁止外籍人士入境、禁止本國公民出境、關閉邊境、停飛航班和入境人員需要隔離一定時間等政策,以切斷人員流動,遏制病毒傳播勢頭。嚴格措施之下,出入境人數驟減。以人口流動為主要特徵的航空業、旅遊業的業務量跌至新低。
  • ——福山與張維為對話「中國模式」
    觀察者按:2011年6月27日下午,史丹福大學教授福山先生應觀察者網暨春秋綜合研究院邀請,在文匯講堂發表主題演講,並與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維為展開對話。福山這個名字伴隨「歷史終結論」在1990年代流行全世界。人類歷史終於自由民主政體的說法一度成為流行的神話。
  • 川普:美國必須恢復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
    該組織在波特蘭與左翼抗議者的衝突已持續數年。手機拍攝的現場視頻顯示,在一條昏暗的街道上,煙霧瀰漫,至少三聲槍響之後,丹尼爾森被拍到蜷縮在地。他的朋友喊著他的名字。川普8月31日在白宮記者會上說:「彩彈是防身用的,不是子彈。」他還說,與暴力抗議有關的人「開槍打死了一位年輕的紳士,不是用彩彈,而是用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