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你太敢聊了

2021-02-23 觀察者網
聊天誰不會,但是上衛視聊思想聊時政就是另一回事兒了。在電視屏幕上宣講大道理一向是個難度極高的大挑戰。

2019年初,著名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接受上海東方衛視的邀請,主持開講《這就是中國》思想政論片,竟一炮而紅,從年初紅至年尾。

就收視及網際網路傳播統計數據來看,截至8月,《這就是中國》在視頻平臺Youtube上線以來,視頻總觀看次數超過340萬,總觀看時長達6000萬分鐘,節目在Youtube海外傳播覆蓋區域達233個國家和地區。《觀察者網》公眾號發布的《這就是中國》精編內容,每次點擊都超10萬+,文章同時被「人民日報」、「瞭望智庫」、「俠客島」等公眾號廣為轉載……

11月28日下午,京滬各界學者濟濟一堂,在京舉行《這就是中國》節目研討會,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華春瑩等也出席會議。

張維為教授在會上表示,《這就是中國》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產物。它的底氣是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為代表的一批國內高校、智庫研究機構與學者通過長時間的理論研究,已經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原創性的中國道路與中國話語體系。足以讓我們把中國、美國,以至全世界的事情講清楚,也讓我們在輿論領域敢於亮劍,能夠解構西方話語,經受住網絡話語戰爭的考驗。 張教授還強調,尤其是隨著中國崛起參與全球化的深入,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的界限日益模糊,內外傳播相互影響和滲透已成常態。每年數以億計的國人走出國門,中國對高質量的對外交流和民間外交的需求從未像現在這麼迫切。《這就是中國》恰恰能迅速有力地回應這些需求,每個人看了就能用。甚至,每一次的團隊作戰,不是「等、靠、要」,而是力求捕捉戰機,主動出擊,哪裡有困難就往哪裡衝,既打「短平快」的戰鬥,也布局改變話語範式的長線戰爭。 《這就是中國》不僅開創了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也開創了電視節目的新模式。「綜藝節目如何走正道、走新路,是我們一直面臨的重大課題」 研討會上,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高韻斐說:「《這就是中國》是推進全國衛視改革與發展進程中,東方衛視搞個發展,堅持守正創新再出發而誕生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理論節目」。

《這就是中國》在中國第一次採用了「演講+真人秀」的形式,張維為教授用自己走訪100多個國家的所見所聞、以儒雅博學和坦誠自信的風格娓娓道來。每一期節目以最新發生的國際政治時事為切入點,既點明講透中國模式的特點和優勢,同時也直面問題,不迴避任何尖銳、敏感的領域,一切以最真實的方式呈現給現場觀眾和所有節目受眾,同時也面對全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鮮活的中國。 「要打破西方對中國的輿論圍剿,光靠官方話語是不夠的」,張維為說,「我們打的就是學術話語、大眾話語和國際話語三套話語體系的組合拳」。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所長房寧指出:「《這就是中國》是學術話語、民間姿態和『國際範兒』三者的結合體。如果我們只用一種聲音講中國故事,把中國都講成一個樣子,就會把中國故事講壞」。 《這就是中國》傳遞出的中國話語,不僅是有品質的,而且是有溫度的。節目是一個充滿了「圍爐氛圍」的思想廣場,來自不同年齡層、各行各業的真實觀眾零距離圍坐在主講人周圍,節目的大量時間是觀眾與主講人的問答、互動甚至辯論,思想交鋒佔據一半的篇幅。 來自社科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的冷淞認為,這是政論節目從單向傳播到多向交流的重要轉變。「如今,很多『財大氣粗』的綜藝節目用豪華的舞美撐起場面,但是離觀眾越來越遠了。而《這就是中國》把互動作為了主打牌,把一個超級飽滿的『人設』立了起來,最終成功『出圈』,打動了年輕人」。 「會『迎合』不是本事,善『引導』才是能力」,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張濤甫指出,「很多主流媒體視政治類節目為『禁區』,害怕『吃力不討好』,然而事實證明,我們節目的內涵與思想性向上走也是有市場、有需求的。這是一塊『硬骨頭』,咬下它,才能算是真正的『主流媒體轉型』」。

「在當今所有的中國人中,95後一代是最自信的」。在會上,張維為老師這樣總結:「中國的年輕人對於中國道路的認同比他們的父母、老師一輩往往更加強烈」。 觀察者網總編輯金仲偉指出,為什麼《這就是中國》廣受年輕人喜愛呢?一是張教授的話語所獨有的「全球化、全網絡」特色,也就是說他開講是講給全球受眾聽的,把中國放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語境中,接受最嚴格的「全球約束」標準的檢驗,這符合90後年輕人全新的「網際網路認知模式」;二是,張教授所特有的,將高大上理論內化為自身豐富的人生閱歷,進行經驗性表達與分享,這是年輕人最看重的個性化經驗閱歷分享。將理論宣講轉化為「經驗性」分享,對年輕人而言,是入口入心的「菜」。這對我們做好新媒體也是一個很大的啟發。 值得關注的是,在以年輕收視群體為主、在青年文化中具有很大影響力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站)上,《這就是中國》這檔主旋律政論節目一經推出就好評如潮,得到了9.7分的口碑,衝進紀錄片類排行榜前三。 來自B站的晏榕分享了幾則年輕群體在B站《這就是中國》視頻下面年輕用戶的評論: 「我是被老師安利來看的,發現節目裡沒有迴避有爭議的問題,不是片面的洗腦式教育,而是用思辨的方式去理解中國,理解中國文化、中國政治、理解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 「這不是對中國的吹噓和奉承,這就是實事求是地在講述中國故事」; 「這些評論揭示出《這就是中國》在B站年輕人中廣受歡迎的原因——張教授敢講敢說,揭開了政治高大上的外衣,才能取得這一代懂得思辨的年輕人的信任。張教授在節目裡講真話、敢互動的特點剛好符合了這一代年輕人愛思考、愛學習、愛祖國的特徵,也就獲得了他們的熱烈反響」。 主旋律和正能量一旦打破次元壁,一旦取得了年輕人的信任,就為我們創造了代際溝通的空間,讓年輕人有機會主動關注歷史、關注國家、關注思想和文化,真正使得主旋律在年輕群體中達到融合。 正如張維為教授對《這就是中國》的總結:「事實證明,我們能夠贏得話語之爭,贏得全球華人的認同,贏得年輕人的支持與溝通」

在研討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華春瑩指出,當今世界,太需要有人來講述中國故事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就是中國》這個節目正當其時。 「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要跨過的一道坎」,華春瑩說:「西方現在流行『兩個凡是——凡是中國政府的,那一定是假的;凡是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定是錯的』——我們要打破這種『兩個凡是』,讓我們說出去的話聽得見、聽得懂、聽得信。面對當前的困境,我們這代人應該有一種使命感」。 「不管你是否喜歡中國,是否把中國當做朋友,中國就在這裡,這就是中國」,華春瑩說。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中信改革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孔丹借用毛澤東主席詩詞來描繪十年來一批學者和思想界人士在輿論戰領域的奮鬥,他說:「在新的歷史時期,張老師和他的朋友們有擔當、有勇氣、有能力、有作為,這是他們能夠站出來鬥爭的基礎」。 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最後勉勵張維為教授和他的「觀視頻」團隊,再接再厲,努力講好中國故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席本次研討會的還有國家廣電總局、中宣部理論局、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文廣集團等各部門領導,以及在京的媒體、專家學者和評論員等。

來源|觀察者網

在看的你正在變好看!

相關焦點

  • 金燦榮、張維為、陳平,專滅美國威風的專家
    > 「東風吹,戰鼓擂,世界上究竟神怕誰」,金燦榮、張維為
  • 張維為與何新,誰是真正的國家高端智囊
    張維為,這幾年炙手可熱,一個海歸博士,復旦特聘教授,講中國故事講得風生水起,粉絲無數,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曾入選《光明日報》2016年中國智庫十大人物。在民間看來,張維為口吐蓮花滔滔不絕,頻繁出入各種媒體,高調宣傳氣勢不凡。人們以為這就是國家高端智囊的形象了,其實是一種誤解。
  • 和相親對象聊天記錄曝光,真是一個敢聊,一個敢接啊
    「和相親對象聊天記錄曝光,真是一個敢聊,一個敢接啊!」 看完之後屬實被這兩個人承包了一年的笑點了, 這兩個人也太優秀了吧,真是一個敢聊,一個敢接啊,這樣的尬聊居然還能繼續下去,真是知道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齡
  • 張維為談「中國震撼」 曾做過鄧小平英文翻譯
    張維為:在中國震撼裡看中國       採訪手記:  張維為曾經是鄧小平的翻譯。2008年,他寫過一本《中國觸動全球》,是張維為走完一百多個國家的一些感觸。那本書寫完之後,他總覺得還有些想法沒有表達出來,所以又用兩年時間寫了《中國震撼》。這本書一經上市,立刻成為熱銷書,繼而人人搶讀。
  • 張維為:西方國民一生奮鬥的最大財富就是一套房!
    其實張維為教授也說了,房奴也算是中產階層。由於篇幅的限制,我沒有把張教授的理由全部製作成字幕列舉出來。在此為了被扣上斷章取義的帽子,我把張教授的理由列出來:在張維為教授看來,西方國家住房自有率是45%~60%,這也大致反映了西方國家中產階層的規模。
  • 張維為:中國崛起要解決挨罵問題 別被西方忽悠
    張維為「過去三十多年,對中國的預測,一種是樂觀的,一種是悲觀的。但很有意思的是,三十多年過去,我們回頭一看,樂觀的幾乎都是對了,悲觀的幾乎都錯了。」2015年,一段名為《中國人,你要自信》演講視頻,火遍網絡。視頻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以翔實的數據、鮮活的案例,告訴國人:中國正在崛起,中國人,你要自信。
  • 張維為對話BBC:用冷戰方式遏制中國?大多數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張維為:這是胡說。如果因為這種所謂的證據,就要宣布一個一千多萬人口的城市進入緊急狀態,沒有政府敢這麼做,不然的話各種各樣的流感都要觸發警報了?你要判斷出這是不是新型病毒,在當時的情況下, 中國已經盡其所能做到最好了。
  • 張維為對話斯蒂格利茨:川普再當選,會有什麼黑暗後果?
    日前,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提及此次大選,斯蒂格利茨教授認為相比川普,拜登更具有民主價值,也能重新把美國帶回正軌。張維為教授則認為,美國選舉制度下產生的領導人越來越短視,恐怕很難將美國帶出危機。 本文為對話第二部分「選舉就能救美國嗎?」,更多內容請點擊#張維為對話斯蒂格利茨#。
  • 張維為:「歷史終結論」的終結
    每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比較中西文化,建構中國話語。在6月17日的第二十二期節目中,張維為教授批判「歷史終結論」,呼籲中國學者做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性研究。以下整理節目演講與對答部分,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6集:心勝2020
    張維為:我前面演講中那個詞我要繼續用,就是「心勝」。我覺得這個詞能夠比較好地概括中國這一年戰「疫」的決定性成果和中國人民的心態。我講過,一切在於國際比較,在比較中確實讓中國人感到獲得了一種對西方模式的心勝,這太重要了。
  • 張維為對話斯蒂格利茨:被川普破壞的全球化,該恢復了
    近日,圍繞「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危機」,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本文為第三部分「選舉就能救美國嗎?」,更多內容請點擊#張維為對話斯蒂格利茨#。
  • 今晚22:00《這就是中國》,和張維為一起談談美國「憲政危機」
    主講人張維為教授將攜手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範勇鵬教授,分析美國產生「憲政危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此次總統大選對美國整個政治格局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在川普領導下,美國民主模式越來越民粹化、極端化,政治人物之間的競爭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競爭,雙方都想把對方投入監獄。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2期:談談言論自由
    任何一個社會中,真正關心政治、十分關心政治的人實際上都是少數,絕大多數普通百姓最珍惜的一定是每天日常生活中的言論自由,否則生活會變得太枯燥,太壓抑。我老說,一出國就愛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人覺得西方日常言論中禁忌太多,能講真心話的人太少,「政治正確」的人太多,所以見面就是今天天氣,哈哈哈,你家狗,我家貓,拜拜……而熱愛生活的中國人總覺得這樣的生活實在有點枯燥。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4集:對話斯蒂格利茨
    「美國的病症不是個人造成的,簡簡單單把問題歸到一個人,這種反思太膚淺了。」 「當前川普面臨敗選,他是否可能會製造國際緊張局勢?」 12月14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4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先生對張維為教授與斯蒂格利茨先生就美國該如何改革的對話進行了解讀。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6期:中國抗疫的世界意義
    更何況中國還是事實上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我認為只要疫情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結束——我們已經看到曙光,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是無法撼動的。我也認為中國一定能夠打好正在展開的這場經濟保衛戰。 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支持中國抗疫舉措的時候,美國居然有人指責中國採取的嚴防嚴控措施侵犯人權。比方,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公共衛生法律與政策中心主任霍奇,指責中國「封城」導致「侵犯人權」。
  • 90後敢聊騷玩曖昧卻恐婚,心理學:渴望愛卻又害怕愛,什麼在作怪
    一、90年姑娘,敢聊騷玩曖昧卻恐婚,什麼心理在作怪?後來,她坦誠有一個不願意對外人說的喜好,就是經常去泡咖啡廳。有時候看到有眼緣的男生,她會上前和人搭訕聊天,並且會主動加人家的微信,平日聊騷玩曖昧可以,但是她卻從來不真正跟他們交往。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1集:美國抗疫失敗的背後
    但正如美國知名媒體人扎卡利亞提出的問題,川普總統你到底之前說的是真的,還是現在說的是真的。二是所謂的「法治」,幾乎成為了無法改革的代名詞,你要解決槍枝問題,那就要修憲,在美國的政治生態下,怎麼可能修憲,連修憲程序都啟動不了。這次疫情也是一樣的,川普無能,但你想彈劾他,談何容易?美國疫情防控如此之潰敗,多數美國人既沒有辦法,也沒有信心,只能祈求上帝保佑了。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2期:反擊西方偏見
    9月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2集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先生,共同探討如何反擊西方的偏見和傲慢。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張維為: 7月21日,被大家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差的國務卿蓬佩奧抵達倫敦,訪問英國。
  • 張維為:中國抗疫「心勝」,對西方價值形成壓倒優勢!
    背後就我講的,太傲慢了,不光是文化傲慢,還有政治傲慢,他麼覺得中國這樣做,一定是集權專制,中國這麼落後的國家,也能做到這個水平——除武漢、湖北以外,致死率連1%都不到,那美國這麼好的醫療水平,肯定要比中國做得好,所以導致現在的結果,真的荒腔走板。 主持人:從西方抗疫來講,我們如果說是中國心勝的話,它們是心什麼呢?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0集:接軌與不接軌
    11月1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0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鄭若麟先生一起對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與世界接軌」這個概念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2014年的時候,我在上海社科聯做過一個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