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著名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接受上海東方衛視的邀請,主持開講《這就是中國》思想政論片,竟一炮而紅,從年初紅至年尾。
就收視及網際網路傳播統計數據來看,截至8月,《這就是中國》在視頻平臺Youtube上線以來,視頻總觀看次數超過340萬,總觀看時長達6000萬分鐘,節目在Youtube海外傳播覆蓋區域達233個國家和地區。《觀察者網》公眾號發布的《這就是中國》精編內容,每次點擊都超10萬+,文章同時被「人民日報」、「瞭望智庫」、「俠客島」等公眾號廣為轉載……
11月28日下午,京滬各界學者濟濟一堂,在京舉行《這就是中國》節目研討會,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華春瑩等也出席會議。張維為教授在會上表示,《這就是中國》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產物。它的底氣是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為代表的一批國內高校、智庫研究機構與學者通過長時間的理論研究,已經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原創性的中國道路與中國話語體系。足以讓我們把中國、美國,以至全世界的事情講清楚,也讓我們在輿論領域敢於亮劍,能夠解構西方話語,經受住網絡話語戰爭的考驗。 張教授還強調,尤其是隨著中國崛起參與全球化的深入,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的界限日益模糊,內外傳播相互影響和滲透已成常態。每年數以億計的國人走出國門,中國對高質量的對外交流和民間外交的需求從未像現在這麼迫切。《這就是中國》恰恰能迅速有力地回應這些需求,每個人看了就能用。甚至,每一次的團隊作戰,不是「等、靠、要」,而是力求捕捉戰機,主動出擊,哪裡有困難就往哪裡衝,既打「短平快」的戰鬥,也布局改變話語範式的長線戰爭。 《這就是中國》不僅開創了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也開創了電視節目的新模式。「綜藝節目如何走正道、走新路,是我們一直面臨的重大課題」 研討會上,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高韻斐說:「《這就是中國》是推進全國衛視改革與發展進程中,東方衛視搞個發展,堅持守正創新再出發而誕生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理論節目」。
《這就是中國》在中國第一次採用了「演講+真人秀」的形式,張維為教授用自己走訪100多個國家的所見所聞、以儒雅博學和坦誠自信的風格娓娓道來。每一期節目以最新發生的國際政治時事為切入點,既點明講透中國模式的特點和優勢,同時也直面問題,不迴避任何尖銳、敏感的領域,一切以最真實的方式呈現給現場觀眾和所有節目受眾,同時也面對全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鮮活的中國。 「要打破西方對中國的輿論圍剿,光靠官方話語是不夠的」,張維為說,「我們打的就是學術話語、大眾話語和國際話語三套話語體系的組合拳」。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所長房寧指出:「《這就是中國》是學術話語、民間姿態和『國際範兒』三者的結合體。如果我們只用一種聲音講中國故事,把中國都講成一個樣子,就會把中國故事講壞」。 《這就是中國》傳遞出的中國話語,不僅是有品質的,而且是有溫度的。節目是一個充滿了「圍爐氛圍」的思想廣場,來自不同年齡層、各行各業的真實觀眾零距離圍坐在主講人周圍,節目的大量時間是觀眾與主講人的問答、互動甚至辯論,思想交鋒佔據一半的篇幅。 來自社科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的冷淞認為,這是政論節目從單向傳播到多向交流的重要轉變。「如今,很多『財大氣粗』的綜藝節目用豪華的舞美撐起場面,但是離觀眾越來越遠了。而《這就是中國》把互動作為了主打牌,把一個超級飽滿的『人設』立了起來,最終成功『出圈』,打動了年輕人」。 「會『迎合』不是本事,善『引導』才是能力」,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張濤甫指出,「很多主流媒體視政治類節目為『禁區』,害怕『吃力不討好』,然而事實證明,我們節目的內涵與思想性向上走也是有市場、有需求的。這是一塊『硬骨頭』,咬下它,才能算是真正的『主流媒體轉型』」。 「在當今所有的中國人中,95後一代是最自信的」。在會上,張維為老師這樣總結:「中國的年輕人對於中國道路的認同比他們的父母、老師一輩往往更加強烈」。 觀察者網總編輯金仲偉指出,為什麼《這就是中國》廣受年輕人喜愛呢?一是張教授的話語所獨有的「全球化、全網絡」特色,也就是說他開講是講給全球受眾聽的,把中國放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語境中,接受最嚴格的「全球約束」標準的檢驗,這符合90後年輕人全新的「網際網路認知模式」;二是,張教授所特有的,將高大上理論內化為自身豐富的人生閱歷,進行經驗性表達與分享,這是年輕人最看重的個性化經驗閱歷分享。將理論宣講轉化為「經驗性」分享,對年輕人而言,是入口入心的「菜」。這對我們做好新媒體也是一個很大的啟發。 值得關注的是,在以年輕收視群體為主、在青年文化中具有很大影響力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站)上,《這就是中國》這檔主旋律政論節目一經推出就好評如潮,得到了9.7分的口碑,衝進紀錄片類排行榜前三。 來自B站的晏榕分享了幾則年輕群體在B站《這就是中國》視頻下面年輕用戶的評論: 「我是被老師安利來看的,發現節目裡沒有迴避有爭議的問題,不是片面的洗腦式教育,而是用思辨的方式去理解中國,理解中國文化、中國政治、理解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 「這不是對中國的吹噓和奉承,這就是實事求是地在講述中國故事」; 「這些評論揭示出《這就是中國》在B站年輕人中廣受歡迎的原因——張教授敢講敢說,揭開了政治高大上的外衣,才能取得這一代懂得思辨的年輕人的信任。張教授在節目裡講真話、敢互動的特點剛好符合了這一代年輕人愛思考、愛學習、愛祖國的特徵,也就獲得了他們的熱烈反響」。 主旋律和正能量一旦打破次元壁,一旦取得了年輕人的信任,就為我們創造了代際溝通的空間,讓年輕人有機會主動關注歷史、關注國家、關注思想和文化,真正使得主旋律在年輕群體中達到融合。 正如張維為教授對《這就是中國》的總結:「事實證明,我們能夠贏得話語之爭,贏得全球華人的認同,贏得年輕人的支持與溝通」
在研討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華春瑩指出,當今世界,太需要有人來講述中國故事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就是中國》這個節目正當其時。 「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要跨過的一道坎」,華春瑩說:「西方現在流行『兩個凡是——凡是中國政府的,那一定是假的;凡是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定是錯的』——我們要打破這種『兩個凡是』,讓我們說出去的話聽得見、聽得懂、聽得信。面對當前的困境,我們這代人應該有一種使命感」。 「不管你是否喜歡中國,是否把中國當做朋友,中國就在這裡,這就是中國」,華春瑩說。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中信改革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孔丹借用毛澤東主席詩詞來描繪十年來一批學者和思想界人士在輿論戰領域的奮鬥,他說:「在新的歷史時期,張老師和他的朋友們有擔當、有勇氣、有能力、有作為,這是他們能夠站出來鬥爭的基礎」。 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最後勉勵張維為教授和他的「觀視頻」團隊,再接再厲,努力講好中國故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席本次研討會的還有國家廣電總局、中宣部理論局、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文廣集團等各部門領導,以及在京的媒體、專家學者和評論員等。
來源|觀察者網
在看的你正在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