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真的能「打」嘛?——從電影《師父》談武術現實

2020-08-23 非羊視界

詠春拳真的能「打」嘛?——從電影《師父》談武術現實

文/吾非羊

詠春拳師陳識坐在蒸汽火車中,帶著一條土狗,逃離了天津,畫面漸漸淡出……看完這部徐浩峰編導的武術電影新作《師父》,感覺五味雜陳,十分複雜。

從武術專業角度來看,《師父》一片較之一些神話劇般的武俠片,或成龍式京劇武丑龍套功夫片,《師父》是一部相對純粹地反應中國武術的故事、招數、套路、拳種、表演的武術電影。但若從中國武術歷史來看,《師父》所敘述的故事並不符合中國現代武術發展史,甚而有些荒誕。而最為讓人痛惜的,是通過這部難得的「相對真實的武術電影」,反襯出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現狀中的不足和悲哀。

《師父》中的武術和故事有真有假

影片的故事簡單,講述廣東詠春拳師陳識,為發揚本門武功「南拳北上」,孤身一人來到北派武術中心天津。陳識拜會天津武行宗師鄭山傲,希望在天津開設詠春拳館。鄭山傲欣然同意,但要陳識需培養天津籍徒弟一人,在兩年內代師踢掉天津18家武館立威後方能開館。

陳識實踐諾言,收留當地「腳行」青年耿良辰,教授其詠春拳。作為武學奇才的耿良辰,不負眾望,學得詠春拳,代師連踢天津十幾家武館。正當陳識和鄭山傲的約定即將告成時。天津武行勾結軍閥,暗算耿良辰,使其死於非命。

痛失愛徒後的陳識,深感受騙,一怒之下單挑天津武林,將天津北派武術各大高手打的頭破血流,手刃殺徒兇手。最後,在天津武館眾人的追殺中,陳識坐上南下廣州的火車,逃離天津。

《師父》作為榮獲2015年第52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的獲獎影片,延續了徐浩峰系列武術電影《一代宗師》、《道士下山》中的將真實的武術元素放置入虛擬的武俠故事,用武俠故事展現武術表演的特徵。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對介紹中國傳統武術和理念,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但是故事只是故事,表演只是表演。門外漢看熱鬧,門內漢看門道。筆者作為一名武術練習者,甚而同徐浩峰先生同為「河北形意拳」同門拳友,筆者認為,《師父》作為一部高仿真的武術表演電影,其反映的武林世界與武術歷史,與真實的中國武術、武術歷史、武林世界還是兩回事情。

歷史上的武術,多「北拳南下」,少「南拳北上」

《師父》中主要講述的是廣東詠春拳師北上天津傳授詠春拳的故事。

但是,在中國武術發展過程中,「北拳南下」是晚晴民國時代較為普遍的現象,而「南拳北上」則是極少發生的現象。

在傳統武術中的「南拳」的「南」特指嶺南地區的廣東、廣西和東南沿海的福建地區。南拳是以此三省為主要發源地的一系列拳種的統稱,包括洪拳、詠春拳、蔡李佛拳、白鶴拳、虎鶴雙形、鐵線拳等。而在長江以南的江浙滬地區,則以傳統的江南「南拳」為主,品種極為單一,如少林拳、長拳等。

由於清末庚子事變,民間禁武,民間教習武術受限,導致南北武術拳種無法大規模交流和傳播。直到民國後,北方各路拳種南下,在1911——1949年的中華民國時期,民間禁武放開,政府支持,北方各路拳種的南下教習帶動了南方武術拳種的繁榮。

以民國期間的兩大全國性武術團體,由河北武術家李存義先生創立的「中華武士會」和天津武術家霍元甲先生創立的「精武體育會」的發展為例,北派武術宗師南下教拳,幾乎是當時的武術界大勢,而在這些北派武術中,尤其以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中原地區的北派武術家居多。如現在流行於江蘇、上海的形意拳、八卦掌兩大內家拳,其傳授主要來自於20世紀20年代——40年代期間,原中華武術會創始人李存義的師兄、弟子或再傳弟子如張佔魁、褚桂亭、傅劍秋、錢樹橋、時佩文等。

而根據上海1984年的調查,上海地區共有武術拳種一百多種,其中北派拳種佔到三分之二,如查拳、譚腿、迷蹤拳、形意拳、太極拳、燕青拳、通背拳、八極拳、心意拳、八卦掌等等。甚而在上海的太極拳門派中,來自中原的楊氏、陳氏、孫式也是主流。而本地土生拳種「南拳」所佔比重不多,更談不上「南拳北上」自成一門。

武術的核心價值是技擊強身,絕非跳舞做操

在《師父》一片中,對傳統武術中的練習、套路、身法、招式,也做了較為逼真的展現和模仿。如陳識教耿良辰練習詠春拳用的木人樁,作為中國武術中的教練器具,木人樁是訓練詠春拳上肢拳法變化的主要器械之一,而在片中則被極端的誇大為木人刀樁。

在影片高潮的部分,陳識一人單挑十餘個北派武術高手,過關斬將,據導演徐浩峰說,其中展現的是天津北派武術中的十幾種傳統刀法的介紹。而在陳識對戰街頭混混的場景中,陳識則展現了傳統的太極拳器械練習中的太極槍法和太極大杆的運用。這些展現傳統武術競技訓練的元素,對於恢復中國武術的真面目來說,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武術絕非花拳繡腿。

武術作為在20世紀前的冷兵器時代,中國軍隊必練的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你死我活,如何在搏鬥中用武術保護自己;在最短時間中,藉助武術和器械,耗費最小的體能,瞬間制服對手,是當時練習武術的最大價值和功能。

如在傳統「武藝科舉制」中,分為步射、馬射,技勇三項,以此選拔武藝高強者成為軍隊軍官,民間習武也以此為目的。在1901年松江府舉行的最後一次武藝鄉試中還錄取了武童生298名,其中上海縣的五童生高達76名,居松江府各縣首位。

但是,隨著火器時代的進入,槍炮日漸發達,傳統武術退出軍隊,加之歷史上的各種環境氛圍,在傳統武術中的 「技擊、健身、觀賞」 三大功能中,技擊的功能越來越弱,健身的功能越來越強,另外,在商業化的衝擊下,武術的「觀賞」功能則日漸「發揚光大,舉足輕重」,使得武術變的越來越虛,越來越怪。

由於解放後的一段極左路線時期,有關部門對武術的看法仍舊存在著類似「俠以武犯禁」的歷史偏見(如形意拳大師薛顛在建國初被以「反動會道門頭目」的罪名逮捕槍決),以及體育管理部門在全盤西化的思維下,將武術從「變害為利」從「技擊之術」改造成「體育表演」,去技擊化、重表演化。使得當代武術競技成為了競賽各類表演套路的比賽,或者成為了和廣播體操類似的健身保健武術操,或者成為了類似印度瑜伽一般的玄而又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武術哲學和武術玄學。

雖然我國出現了全民練習「太極保健操」,各類飛簷走壁、神乎其神的「武術神話電影」大行其道,各種以評判動作的「高、難、新、美」為標準的武術比賽層出不窮。但是,傳統武術的核心技術和價值卻失去了不少,甚而變了味道。武術變成了被一些人恥笑的「跳舞做操」的花拳繡腿式的華而不實的體育表演。

習武的終極意義是「強種保國,強民自衛,尚武精神」

據當代著名武術家於志鈞先生回憶,在一次武術會議上,一位武術教練說,他的武英級武術運動員被小流氓打得直哭。不論西方拳擊或東方的空手道、柔道、跆拳道,都絕對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可見,長期練習變味的表演型武術,不僅沒有健體,更不能防身。

而在另一篇新聞報導中,重慶一位長期練習武術的95歲民間拳師,不僅天天要練功,還在公交車上抓小偷,一拳將小偷打骨折。試想,如果中國人能將傳統武術傳播好,練習好,不僅能強身自衛,更能實現孫中山先生所說的「強種保國,強民自衛」的境界。

對於「強種保國,強民自衛」一說,老一代武術家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踐行。如有「單刀李」之稱的李存義先生,曾率徒在天津老龍口用大刀抗擊八國聯軍。而他的師侄韓慕俠、弟子褚桂亭、傅劍秋等則將刀法和拳法,直接運用於訓練抗日部隊,將武術轉化為戰場刀術和槍刺術,將武術運用於抗戰實戰。

如於志鈞先生所說:「尚武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不是商品經濟的附庸。國家強盛,全民素質是極其重要的,尚武精神是全民素質的重要內容。國家得以強盛,人民的尚武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尚武精神是一個優秀民族的寶貴傳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這種精神造就了中華傳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屜的偉大人格。尚武精神,平時看不見,一旦出現危難、危險、危機,就會在人們身上迸發出來。」

這種精神我們至今仍能從一百多年前的《中華武術會公啟》中的激昂文字中體會出來:「我中國者,一尚武之國也,迨夫後世中原一統,各專制君主皆極思柔弱其民,使易於控馭,自是武道始不競矣。極其弊而通國士夫,皆以習武事為輕狂,不但不以為可貴,而反蔑視之,遂使通國之人靡弱若病夫。夫以靡弱若病夫之人而欲競勝於此強權之時代,其有幸乎?吾中國近年以來,屢遭外人侮辱,而無如之何者,其原因雖不一,而國風之文弱,與士氣之不振,則為其原因中之過且大者無疑也。由斯以察,武道之有關於國家興廢,不亦重大矣哉。期我國民自茲以往,變文弱之風而成堅強之習。」(作者為編劇、作家、武術練習者)

相關焦點

  • 反思:詠春拳為什麼不能實戰?傳統武術為什麼不能實戰?
    譯自《武術世界》詠春拳在實戰中真的有用嗎?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不僅是外行人有這樣的疑問,更重要的是,很多詠春門人也會這樣問。這反映出了詠春在當下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首先,對於任何武術流派來說,其技法或防衛體系不會自己發揮作用,而需要使用者讓它們起作用,或者更確切地說,你必須要讓它們為你所用。在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壓力測試,這方面我感覺很多人都忽視了,尤其是在詠春中。人們關注的似乎都是套路和黐手的練習,而現實的對抗和防身呢?
  • 原來謝霆鋒也演過「詠春」,他還是葉問的師父,是詠春拳大師
    詠春拳是一種傳統的中華武術,關於它的起源有很多的傳說和版本,至今已經不為人知了,但近代詠春拳的發展和推廣,卻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一代宗師——葉問。其實不論是陳華順,還是梁壁,都師承一處,那就是陳華順的師父,梁壁的父親——「佛山贊先生」梁贊。關於梁贊,這裡並不多講,主要講的還是梁贊的兒子——梁壁,也就是謝霆鋒飾演過的一個角色。這部劇叫做《詠春》,由謝霆鋒、洪金寶、元彪、斯琴高麗、劉梓妍等人主演,可謂是陣容豪華。
  • 詠春拳大師慘遭KO,傳統武術以後該怎麼吹?
    但由於受《葉問》、《一代宗師》等影視劇影響,許多人認為詠春拳已經過現代改良,能真正體現傳統武術的實戰能力。之後雙方一直在網上罵戰,丁浩還曾在一段視頻中表示:徐曉冬,我贏了你一次,第二次也能勝你,所以說,你好好訓練,我隨時接受你的挑戰,不至於以後被我打的更慘。然而,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如果他們師徒二人真的代表傳統武術,那這場比賽,真可以說是一場武林浩劫了,簡直慘不忍睹。
  • 練了詠春拳,真的能一個打十個嗎?
    提起詠春拳,很多人可能首先想起就是香港電影《葉問》。
  • 詠春拳到底有多厲害?葉問的師父陳華順竟然打敗過黃飛鴻!
    ↑洪金寶飾演的陳華順↑中國的傳統武術分為七大拳系,即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太極、形意和八卦,而詠春拳則屬於典型的南拳流派。詠春拳到底有多厲害?電影《葉問》系列的熱播,讓詠春拳一時紅遍了大江南北。眾所周知,詠春拳屬於典型的南拳流派,南拳又稱南方拳,是明代以來流行於南方的漢族拳種的總稱。它以福建、廣東為中心,廣泛流傳於長江以南地區。
  • 非遺名錄 詠春拳(附:詠春拳拳譜)
    而詠春則自小追隨五枚習技,後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之修改,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請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五枚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出生了。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須要通過長期粘手之練習,而粘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仕所能累贅,而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代未能普遍傳播。
  • 人性的崩壞——電影《師父》賞析
    目前徐導已上映的三部電影《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師父》和已拍攝完成的《刀背藏身》的原著小說均收錄在徐導的武俠短篇集《刀背藏身》中。      中國古代武術多為秘傳,一派一代最多不超過五人,能得師父真傳的「入室弟子」更是少之又少。民間禁武的時代,習武人只能隱藏於世,暗中修行。很多武術因天災或是人禍而失傳。民間尚武的時代,開武館教徒大都是賺個面子,去學肯定受騙。
  • 身為李小龍的師父,葉問為何說他「短命」?
    作為葉問的徒弟,李小龍對詠春拳的推廣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據葉問的兒子葉準介紹,李小龍的電影在全球風靡後,學習詠春拳的人激增到了1000萬,詠春拳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相反,小時候的李小龍身體十分瘦弱,父親為了強壯兒子的體魄,就讓他學習武術,以此強身健體,正因為如此,李小龍才走上了武術之路。
  • 葉問真的能打嗎?
    葉問是不是真的,能不能打?這次我們來一起看看葉問電影裡面的真真假假,討論一下葉問李小龍是不是真的能打。葉問是哪一年出生的?葉問原名葉繼問,1949年葉問從佛山到香巷,換取香巷身份證的時候,填的是1893年出生,這應該是假的,因為名字都改成葉溢了。
  • 李小龍是葉問的高徒,為什麼少見他打詠春拳?張安邦答網友問
    別說是打傳統詠春拳的,就是打截拳道的,跟成為影視巨星之後的宣傳相比,都顯得少之又少了,雖然李小龍留下的截拳道資料很多,但是作為功夫巨星,受關注度最廣的還是他的影視作品。葉問宗師嫡孫葉港超師傅在張安邦工作室講拳留影李小龍在很多場合,打過他的啟蒙拳法詠春拳,包括在美國初創振藩國術館,他就教 授以詠春拳為主的振藩功夫體系,我們在他的手本個人武學著作《基本中國拳法
  • 電影《極品師徒》北京首映 驚現詠春拳「祖師爺」
    該片講述了一名95後富二代、叛逆青年蘇一飛,陰差陽錯成為了80歲馬來西亞老華僑林正義的師父,而本應該當師父的一代宗師林正義卻變成了徒弟,這對年齡差最大師徒引發了一連串爆笑又溫馨的故事。《極品師徒》的「極品」就在於各種關係反差上,「錯位」的師徒關係外,還有「門不當戶不對」的友情。片中男主角蘇一飛(戰天澤飾)是「中二病」富二代,堪稱「極品王思聰」。
  • 學打詠春拳 當一次理財師
    本報訊 學打詠春拳,弘揚中華武術;學習理財,當小小理財師,本周「行走的課堂」兩場全新周末課登場。 詠春拳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他中國傳統武術,詠春拳更專注於儘快制服對手。
  • 周至譓:再說詠春拳
    詠春拳,嶺南武術「五家十三拳」裡「十三拳」之一,是一種科學性、實戰性突出的拳術。它出手快捷而防守嚴密,馬步穩固而上落靈活,守攻同期而連消帶打,剛柔相濟而氣力消耗少。勁力運用以「寸勁」為主、「中勁」為輔、「長勁」為助。攻擊和防守注重中線,粘纏黐打,調動對手重心,借力打力,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長於近身搏擊。
  • 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詠春拳「大師」丁浩又被揍了,一時間再次刷爆網絡,無數人吐糟: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武術不能打,武術實戰性受質疑,這個問題已經好多年了。這些年太極雷雷等騙子被暴揍,更讓武術的聲望一落千丈。目前的情況是,似乎在武術前面應該加傳統兩字,以跟國內的現代格鬥以區別。但我要說的是,武術前加傳統兩字是典型的自黑。為什麼這麼說呢?
  • 傳統武術,一定要能打?
    中國武術熱,總體來說源自於兩人。80年代初的《少林寺》,掀起了一波中國武術熱。劇中和尚覺遠的形象成為時代的標誌,飾演他的李連杰則成為功夫電影中不可逾越的經典。其實不僅是武術,許多中國的傳統文化技藝都有拜師的過程和規矩,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承襲。如今,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學習傳統文化變得更加便捷。「我們嘗試了各種方法教授傳統武術,」談於此,胡玉濤不禁感嘆,「我們也在與時俱進,在探索,在改變。」
  • 電影《師父》中所用武器詳解
    歷史歸屬:拿兩把交叉的八斬刀是詠春拳標誌,八斬刀基本被定位為詠春最高級的最後一套殺手鐧,是其獨門刀法。最為亮眼,頻次出現最高的是八斬刀。這是廖凡飾演的師父陳識的秒殺刀,他將此絕技教授給了徒弟耿良辰,片中有具體招式像是「反手持刀」(請勿模仿),片尾師父一口氣解決了大量長兵器,詠春大法好。
  • 截拳道與詠春拳
    因為面對的是一個敵人,故截拳道摒棄任何花哨不實用的技巧,是一種真正「打」的武術。而截拳道中的「道」字,除表示一種武術風格外,還包含有「空手道」、「跆拳道」等當中蘊藏的精神修煉之道。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 佛山詠春拳擬入選國家級非遺
    12月21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佛山詠春拳上榜!進一步擦亮「佛山功夫」名片,打造世界功夫之城!發軔於清 佛山生根詠春,南拳武術,發軔於清,得名於開山宗師——嚴詠春。
  • 電影《師父》把我驚著了
    歲末年尾,這是我唯一推薦的電影,值得去電影院看看。徐皓峰導演的《師父》,沒錯,陳凱歌導演的大爛片《道士下山》,其實是徐皓峰的小說。如果換成原著作者雕琢,也許有起死回生之妙。徐皓峰是硬派武俠電影的開創者。啥叫硬派電影?簡單說,就是恢復中國功夫的本來面貌,不加科技,不玩飄逸,很真實地拍攝打鬥場面。
  • 電影《師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成名前的心頭醉
    這次電影《師父》一樣是圍繞在詠春上頭,但不同於以往拳腳相向的詠春電影,這次《師父》的詠春動刀動槍,要動真格了。一般世界所知的功夫,主要來至於武打電影明星李小龍,他也是詠春拳宗師葉問的門生之一。因為李小龍的功夫片叫好叫座,使功夫一詞受到世界的注目。讓外國人一提到華人文化就想到功夫。其實功夫並非只是拳腳薄擊,兵器的使用也在一環。但這僅於外國人認知的功夫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