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絡上的數位化影視資源往往附帶英文字幕,還提供各種字幕和音頻新技術,讓你實現聽力+閱讀雙重輸入,讓英語輸入的密度更大,也更容易理解。
伍教練一直建議看英文電影、電視劇不看任何字幕,從而從「學」上升到「用」,而聽力的提升主要靠讀原著提升詞彙實現,因為聽力的99%取決於你的詞彙量,詞彙知識對聽懂不熟悉的內容幫助非常大(Mitterer & McQueen, 2009)。對於過了語言發育關鍵期的你而言,閱讀原著是最好的拉升詞彙量方式。這麼說吧,1萬詞彙量(testyourvocab測試為準)以下的人聽力無論怎麼練都很差,1萬以上基本能秒懂電影等「真英語」,2萬以上會聽得更清晰。詞彙之於聽力理解相當於像素之於視頻清晰度,像素越多越清晰,密度到達「視網膜屏」級別就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詞彙太少,你只能聽得模模糊糊,相當於在理解上打了「馬賽克」。
不看字幕(含英文字幕),是將你的聽力鎖定在使用級,因為你跟老外對話是沒有字幕提示的,聽電臺新聞和很多視頻也是沒有字幕的,而且看字幕時閱讀理解佔據輸入通道,聽力理解就被邊緣化了,不利於聽力提升——反過來看更清楚:盲人看不見,其聽覺就會代償性增強。
不看字幕也方便移動看片。現在我什麼都不做專門在電影院、電視上或電腦前看電影等的機會不多,最多的是在每日洗漱、吃飯、幹家務活、出門坐車的時候看手機視頻,同時連著藍牙主動降噪耳機,聽得真真切切,但看字幕的話就不方便了,一個屏幕太小,另一個在車上顛簸看字幕也會頭暈眼花。
最近伍教練看了一些語言學研究,更新了對字幕的認知。Mitterer & McQueen在2009年的研究讓說荷蘭語的參加者觀看蘇格蘭口音和澳大利亞口音的視頻,含有英文、荷蘭語字幕或者無字幕,發現外語字幕(英語)比母語字幕(荷蘭語)強,可以提示語音中說到哪個詞,可以對上人物的口型,從而實現詞彙引導下的知覺學習(lexically-guided perceptual learning),能夠學到語法和詞彙,還能快速適應外語的口音;母語字幕雖然更容易閱讀,但是一邊聽外語一邊讀母語字幕時,大腦忍不住想著母語的發音,會對外語的聽力輸入會造成幹擾和誤導,其知覺學習很弱甚至沒有,對以後學習外語詞彙可能有不良影響,也不利於適應外語方言;外語字幕的知覺學習在一些測試中優於無字幕或者差不多,而有趣的是無字幕在一些測試中比母語字幕強。
荷蘭的研究發現初學英語的小學生看英文字幕比無字幕學到更多的詞彙(Koostra, Jonannes and Beentjes, 1999)。伊朗的一個研究讓大學生看DVD視頻,對比英文字幕(外語)、波斯字幕(母語)、無字幕3種條件,測試顯示在理解上英文字幕最好,無字幕最差 (Hayati & Mohmedi, 2011) ,而母語字幕可能讓人的注意力沒有集中在英語對白上,甚至完全忽略英語;特別地,對於詞彙量和聽力較好的學生來說,英文字幕並非全程閱讀,只是聽得不太懂的時候看一眼就夠了,所以閱讀、翻譯造成跟不上說話速度的情況並不嚴重。
這些研究我是這麼看的。中文字幕就不用說了,研究說看了反而有副作用;看英文電影時讀英文字幕,肯定是對提升劇情理解有幫助的,也有利於學到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這些研究結果跟我們的常識吻合,並不意外。字幕是輔助工具,但在很多英語聽力實戰的場合是沒有字幕的,包括看一些英文電視臺的新聞節目、聽廣播播客有聲書、跟真人對話等,這要求我們不看字幕也能聽懂,就算遇到生詞、俚語等聽不懂的地方也能保持鎮定,利用上下文猜出大概意思;提升詞彙不用在看電影時實施,可以通過大量閱讀英文原著更有效率地實現。
我自己一路過來就是堅持不看字幕,同時大量閱讀英文原著,隨著個人詞彙量的不斷增長,明顯感到看電影、新聞等都聽得比較懂,特別是經常能聽出一些比較冷僻的詞彙,秒懂的快感有時意味著「換成別人這個詞肯定聽不懂了」。更何況看電影的時候脫離字幕,更加能夠充分享受畫面內容——現在的大片動輒花幾個億做視覺特效,你只看純文本對得起人家嗎?
但是,如果你平時沒有讀原著的習慣,那麼看電影的時候輸入英文字幕也確實能提升水平。在國內的環境,電影的英文字幕還不是很普遍,這時就堅決不看中文字幕。對於有字幕的英文電影,你可以一邊看一邊做「50%自適應查詞」,跟看英文原著一樣,包括後續的7天複習操作。
伍教練在英國可以看Netflix等國際主流視頻網站,英文字幕是標配了,當然我經常是取消的。有時開著英文字幕,我就像Hayati & Mohmedi的研究所說的那樣,並不需要全程讀,只是在聽到生詞的時候看一眼。
例如,我看真人秀電視節目Hell's Kitchen,全球最有錢廚師Gordon Ramsay滿嘴噴糞呵斥學員,字幕顯示全部讀完的話有時還真的跟不上,聽就快多了,但看字幕也幫我聽懂了出現好幾次都不知道什麼意思的詞entrée(主菜)、halibut(大比目魚)、Wellington(酥皮牛排)等。如果你在電影院就沒辦法了,在電腦上看片是有機會查單詞的,可大幅提升詞彙習得效率,這是閱讀研究發現的——讀2萬單詞的書僅能自然習得4~5個生詞(Zahar et al. 2001; Horst et al, 1998; Laufer, 2003),通過認知加工可成倍提高習得效率。
最近伍教練還對非英語的各國影視精品產生濃厚興趣,一口氣看了:
電影名/語種
Les Choristes/ French
Lagaan / Hindi
Dangal / Tamil
Downfall / German
The Night Comes for Us / Indonesian
The wailing / Korean
The unborn child / Thai
Perú: tesoro escondido / Spanish
像《摔跤吧!爸爸》這個印度爆款電影,比很多英文電影都好看,但還沒有英文配音,通過看英文字幕看懂也是英語的一大用處。其間看英文字幕配合查生詞,詞彙收穫甚豐。這種有英文字幕的外語片在Netflix上有很多。這裡告訴大家一個福利,出國時你可以免費註冊各大付費視頻網站,每個免費試用1個月:
Netflix
YouTube Premium
Amazon Prime Video
Hulu
……
全部玩一輪下來,也夠你在國外荒廢小半年的了,而且英文字幕大大的有。
在播放視頻時查詞最好是在電腦上操作,聽到生詞就立刻暫停,慢一點的話字幕可能就切換了,倒回去重看相當麻煩,因為你可能倒得太多。Netflix上可以倒回10秒,我仍舊覺得不方便。暫停播放後可以一鍵調出電子詞典(熱鍵需提前設置好),鍵盤輸入查詞、存入單詞本,一鍵關閉電子詞典,繼續播放,這些操作熟練了可一氣呵成。手機上就麻煩一點,舊一點的手機還折騰不起播放器和電子詞典app之間的來回切換,弄不好就殺進程重啟app了,而手機輸入單詞也不方便。
Transcription字幕
讓播放查詞變得方便,國內有的視頻網站稱為「互動字幕」或「字幕預覽」,即全部字幕都顯示,隨著對白的進度滾動顯示,你在暫停後很容易找到生詞,甚至不暫停也來得及操作。目前transcription字幕多見於在線公開課,例如可汗學院、TED演講(僅限瀏覽器版)、網易公開課(僅限app在線看),對學習專業知識非常有幫助。
Caption字幕
「字幕」的英文一般為subtitles,有時又叫captions,後者是為聽力障礙者(例如聾人)提供的,不僅顯示人物講的話,而且還在沒有講話的時候描述畫面的內容,例如人物說話的態度、用音樂符號顯示正在播放音樂、一些聲音效果等。如果你的英語聽力一般,也不妨利用captions增強理解,在字幕列表中選擇English [CC]便可(CC原意是closed captioning,即軟字幕,可以選擇顯示或隱藏)。現在很多人喜歡讀影視劇本,我想還不如看caption字幕。
Audio Description音軌
在人物對白之外增加旁白聲音,描述畫面內容,這是為視力障礙人士(例如盲人)提供的。過去正版的DVD、現在Netflix的自拍劇都有提供audio description,我感覺這對電影的意境有一定影響,例如恐怖片突然變得安靜往往暗示有極為可怕的鏡頭,這時來段娓娓道來的解說,你還怕個鬼啊?旁白的時候背景音樂也降分貝了,也讓我不爽。但是,audio description大幅增加了聽力輸入量,結合描述和畫面又可大幅增加理解程度,還是個好東西。
如果你的英語聽力基礎比較弱,不妨把自己當成聾人和盲人,打開這些為殘障人士設計的特殊輸入通道。技術發展一日千裡,現在YouTube還普遍運用語音識別自動生成字幕的技術,我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技術突破,以及更多驚喜。
Hayati, A., & Mohmedi, F. (2011). The effect of films with and without subtitles 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EFL learner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2(1), 181-192.
Horst, M., Cobb, T., Cobb, T., & Meara, P. (1998). Beyond a clockwork orange: Acquir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through reading.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11(2), 207-223.
Koolstra, C. M., & Beentjes, J. W. (1999). Children's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watching subtitled television programs at hom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7(1), 51-60.
Laufer, B. (2003).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Do learners really acquire most vocabulary by reading?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9(4), 567-587.
Mitterer, H., & McQueen, J. M. (2009). Foreign subtitles help but native-language subtitles harm foreign speech perception. PloS one, 4(11), e7785.
Zahar, R., Cobb, T., & Spada, N. (2001). Acquiring vocabulary through reading: Effects of frequency and contextual richness.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7(4), 54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