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福建省福州市的人來說,肉燕,或者說太平燕,他們再熟悉不過。每逢過年過節,尤其是一家人團圓的時候,飯桌上都會出現一碗肉燕湯。對福州人來說,肉燕的意義幾乎等同於北方人看餃子。
但肉燕又是很稀鬆平常的食物,在小區門口的早餐店裡,在超市的貨架上,在菜市場的老婆婆那裡,都可以看到肉燕的身影。足以說明福州人已經把肉燕當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不少遊客到福州,都會品嘗一碗肉燕。作為福州特色小吃之一,肉燕會讓不少人覺得熟悉,但又有些陌生。原因就在於肉燕的形態和沙縣扁食、四川抄手、廣東雲吞非常像,但吃過後又會覺得口感不同。
口感不同的原因,就是肉燕的外皮。扁食、抄手、雲吞的外皮大多是用粉做的,而肉燕的皮卻是用瘦肉做的。換句話說,肉燕的內餡是肉,外皮也是肉,就是實打實的「肉包肉」。
肉燕的外皮,要選用上好的豬後腿瘦肉,用木錘敲成泥。大家想想《食神》裡莫文蔚扮演的角色,一錘一錘打撒尿牛丸的畫面,肉燕的外皮就是這樣錘成肉泥的。之後加上番薯粉、澱粉等定型,然後切成和紙一樣薄的小方塊,就做成了肉燕皮。
由於肉燕皮是用純肉做成的,所以有不少懶人做法,就是買回肉燕皮,切絲後當成麵條煮,清水煮肉燕,水都能帶上一股鮮味,更不要說拿豬筒骨熬出來的白湯煮肉燕皮,香到不行!
肉燕裡的餡料,也是將豬肉打成肉泥,然後包進皮裡。不過,每家每戶的做法略有不同。最經典的做法是把魚肉、豬瘦肉、蝦肉一同錘成肉泥,然後加入切小塊的荸薺、雞蛋,再放入料酒、味精等調味。
大同小異的是,餡料一定是捶打出來的,因為捶打出來的肉泥口感比攪碎或剁碎的肉泥細膩百倍,做出來的肉燕小巧玲瓏,經過水煮,小小的肉燕晶瑩剔透,宛如燕窩,泛著光澤。
肉燕的吃法很多,常見的吃法是煮湯,加上豬骨湯一起煮,豬肉的香氣香飄十裡,周圍的鄰居都能聞到肉燕的香味。熱氣騰騰的肉燕湯加上香蔥,熱氣激發香蔥的味道,一碗湯囫圇吞下肚,渾身暖和。
還可以把肉燕當成煮麵的食材,煮麵條或是煮麵線的時候,加一點肉燕或肉燕皮,平淡無味的麵條也能變得鮮美無比,又香又鮮。或者把肉燕放在米飯上一起蒸著吃,這樣肉燕有米飯的香味,米飯也有肉燕的肉味,味道很不錯。
如果你到過福州的三坊七巷,你會先聽到一陣「沓沓沓沓」的有規律的聲響,然後看到街邊肉燕店的門口,有一位師傅雙手握錘,往案板上不斷錘下。師傅正在製作的就是手工肉燕了。
因為製作肉燕非常麻煩,很需要體力、耐力和經驗,而一碗肉燕也賣不出多少錢,因此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做這碗熱騰騰的肉燕湯了。如果大家有機會到福州,可不要錯過這道福建特色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