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識日談
能劇(日語叫做「能」)、歌舞伎、人形淨琉璃,是日本的三大傳統藝能(戲劇)。其中,歷史最悠久的還要算能劇,甚至歌舞伎和人形淨琉璃的不少題材都是直接取自能劇。
能劇的起源可以上溯到7世紀的奈良時期,當時日本深受我們唐朝文化影響,能劇據說也是源自中國的百戲和雜技。後來經過了長期發展,在距今大約600年前的室町時代,出現了著名的能劇表演家兼理論家——關阿彌、世阿彌父子二人。1375年,在觀看了關阿彌和世阿彌的演出之後,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就是他建了大名鼎鼎的金閣寺)十分喜歡,就將這父子二人的劇團置於自己的庇護之下。能劇就成為了日本統治階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能劇的地位青雲直上,登上了金字塔的頂端。時至今日,也有很多人將能劇視為日本傳統文化最高水平的代表。
能劇崇尚對傳統的保留,現如今上演的劇目也仍然是室町時代的人氣作品《平家物語》《今昔物語》裡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古典題材。劇中人物的唱腔以及念白自然也都是古代的日語。而且,登場的除了有王侯將相、大小官吏、平民百姓以外,還有他們死後的靈魂,怨念化成的鬼怪等等,敘事也不限於遵循時間先後的順敘,還有通過依託配角的夢境來敘事的倒敘等。所以,要想看懂一臺能劇,需要提前了解劇中故事的歷史背景,掌握故事的梗概等等,有許多功課需要做。不過,也有人說,能劇是一門「綜合藝術「,不應過度關注故事,而要將能劇作為一個整體來鑑賞。那麼,能劇的表演本身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能面和能劇的表演形式——
請看我的「一舉手一投足」
首先,來說一下能劇中很著名的道具——演員們佩戴的「能面」。能劇中共有約60種能面,這60種又可以分為6大類,分別是「翁(保留著最原始形態的能面)、尉(老年人)、女面、男面、鬼神、怨靈」。不過,並不是每一個登臺的演員都會佩戴面具,通常只有主角以及伴隨主角一同登場的演員才會佩戴。
能面的造型各式各樣,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是一副喜怒哀樂混雜在一起的表情。原來,能劇追求高度抽象化的洗鍊簡淨,崇尚所謂的「幽玄之美」,連演員的面部表情都成了被「簡化」的對象。所以,即使是不佩戴能面出場的角色,他們在舞臺上也要做到完全的面無表情。可以說是不帶面具,勝似戴面具。
沒有了面部表情,如何表達角色的情感呢?有一種玄之又玄的說法,說是真正優秀的能劇演員,會讓沒有表情的能面也流露出表情。這個有點故弄玄虛嫌疑的說法,信不信就由你了。不過,客觀地來看,能劇在表現人物心情上,更多運用的是肢體語言。能劇的肢體語言的動作之細微,規定之繁瑣,很多是我們這些外行人難以領悟到的。例如,關於能面就有兩個「規定動作」。要是演員將頭部威威上揚,那就是舞臺上的人物在笑;而演員要是將頭部垂下,那則是表示臺上的人物在哭。表現形式抽象化到了這個程度,不熟悉能劇的觀眾在臺下哈欠連天也是有情可原了。
當然,上面說的所謂「規定動作」,日語中叫做「型」,相當於我們京劇當中的「身段」,也就是在舞臺上固定的表演動作。能劇相比京劇似乎要更重視肢體語言的表現,而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可以說就是完成一個「型」再進入到下一個「型」的過程。
據說,能劇的「型」經過演員們的父傳子、子傳孫的口傳心授,幾百年來從未發生過改變。不過,在作者看來父子間手把手的教,一遍一遍的練習,一代一代的傳下來的能劇還是不是600年前的樣子,真的很難說。倒是能劇對「型」的這種絕對恪守,不禁讓人發想,何為「良弓無改「又何為」因循守舊「。
能劇舞臺的小心機——
能劇的"唱念做打"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一下能劇的舞臺。能劇帶有頂棚的舞臺,有點類似於京劇的戲臺,但是能劇演員的登臺方式卻跟我們不盡相同。能劇演員的登場門,是在舞臺的左後方(從正面觀眾看去的方向),而連接登場門和舞臺的是一條叫做「橋懸」的長廊。就是通過這條長廊,演員們踏著他們幾乎不抬腳的特殊步子,用他們的腳掌蹭著地面走到舞臺之上。如果熟悉日本歌舞伎的讀者,應該會想到歌舞伎舞臺的「花道」。據說,花道的前身就是歌舞伎中的「橋懸」。
作為「綜合藝術」的能劇,將舞臺表演、樂器、歌謠等元素結合在了一起。能劇的六米見方的小小舞臺,也容納了多班人馬。舞臺的中央自然是留給演員上場表演的,而舞臺的正後方還會坐有負責把場的、負責串場的,以及由笛、小鼓、大鼓、太鼓組成的伴奏樂隊。而舞臺的右手邊坐著的則是擔當副歌部分的伴唱團,一般是由8人組成。讓很多幕後人員都坐到臺上來,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新鮮的感覺。
一臺能劇的成立,需要演員、伴奏、伴唱的密切配合。即使沒看過能劇,說到日本傳統的表演形式,應該也有不少人腦子裡會浮現出一個一邊敲著鼓,一邊拖著長調喊著「喲~~呀~~嚎~~」的形象吧。去看一場能劇,你就能聽到無數的 「喲~~呀~~嚎~~」在此起彼伏、你唱我和了。而這些或長或短、或高亢或低沉的吆喝聲,起到的作用就類似於打拍子,是用來保持各個伴奏樂器之間,以及伴奏和演員之間的步調一致的。例如能劇的著名曲目《道成寺》的高潮部分的看點之一,就是演員的有急有緩、時靜時動的舞蹈動作和伴奏鼓點的精準的默契配合。
除了外行只能看熱鬧的吆喝聲,能劇中的另一個聲音也很有特色——演員的跺腳聲(日語叫做「足拍子」)。可不要小看這個跺腳聲,為了提高這個聲音的效果,在搭建能劇舞臺的時候,還會專門在懸空的舞臺下面放置上幾口甕,以起到共鳴器的作用。雖然能劇演員在舞臺上「跺腳」的次數並沒有那麼多,但是每一次跺腳都被精心編排在他們的舞蹈動作裡,那「咚」的一聲傳遍全場,結實而又冷靜,總能讓人汗毛倒豎,也算是不辜負舞臺下的幾口大甕了。
能劇是「能讓人睡覺的劇「嗎?
在日本,能劇雖然有著600年的歷史撐腰,其人氣卻大不如歌舞伎等其他劇種。高度抽象化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及對幽玄之美的追求把大眾的欣賞水平甩開得有點兒太遠。再加上劇中使用的都是古代日語,以及能劇本身的節奏緩慢等原因,連很多日本人買票去看戲,看著看著都會睡著。
雖然有些強詞奪理的說法,說什麼能劇多採用「夢「作為敘事手法,所以將觀眾帶入到昏昏欲睡的狀態也是理所當然,不過這聽起來卻多少帶點自嘲的味道。
能劇為什麼將對傳統的傳承做得如此徹頭徹尾,又為什麼會跟大眾審美之間產生如此之大的「代溝「還能義無反顧?這恐怕跟文章開頭說到的能劇的發展歷程有很大的關係。繼足利義滿對能劇的厚愛之後,日本的歷代統治者對能劇都是青睞有加。到了日本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江戶時期,能劇乾脆就被德川幕府指定為了官方的」式樂「。走精英路線的能劇,漸漸地放棄了積極的發展創新,轉而專心於打磨傳統曲目,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在對傳統的近乎偏執的堅持的道路上,能劇還會走多遠?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能劇,最終會成為一個「遺產「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文作者 | 識日談
歡迎來稿:riyubianji@163.com
標日中級課程來啦!詳情戳下方圖片☟
在線學習五十音圖 在線中日互譯
>>熱門文章推薦:
當日本人說「くそ」時,他們究竟在說什麼?|歪果仁視角下的日語:為什麼用敬語說個"謝謝"要那——麼長?|這位老奶奶可能是日本年齡最大的網紅了!|第68回NHK紅白歌會出場歌手決定!Hey!Say!JUMP等十組歌手初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