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我國古代就有巨鹿之戰,項羽率數萬楚軍大戰秦四十萬主力軍隊;官渡之戰,曹操率三萬兵力站袁紹十萬大軍;還有著名的赤壁之戰,孫權劉備破曹操八十萬大軍,奠定三國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些戰役歷來被我們津津樂道,眾多影視作品不斷帶我們重溫當年那波瀾壯闊、激蕩人心的場面。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遙遠的古代,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也上演著相似的大戰。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希臘和波斯之間的「溫泉關戰役」(Battle of Thermopylae/Hot Gate Battle)。據傳說,公元480年前,斯巴達國王Leonidas率領斯巴達300勇士,在溫泉關大戰波斯50萬大軍,這種力量懸殊實屬罕見,戰爭的殘酷程度也是可想而知。
今天我們要推薦的電影就是《斯巴達300勇士》(The 300 Spartans)。
整個電影確實有一種漫畫質感,比方說這些畫面:
我不想給大家劇透太多,所以不會涉及很多關於情節的東西,大家可以放心看。
為什麼這部電影禁止18歲以下孩子觀看呢?
剛開始,我以為是因為裡面的人不好好穿衣服,那些勇士們穿個小內褲,披個紅披風就走來走去的,太暴露了。後來,我又覺得可能是女孩子穿的太暴露了,穿的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若隱若現。總之,肯定是穿著上的問題,不能是兩性關係上的,因為在處理兩性關係時手法十分隱晦抽象,不至於因為這個被禁。
一直到戰爭開始我都是這麼以為了,後來大戰開始了,我徹底明白了,因為太血腥、太暴力。冷兵器時代大部分時近身作戰,你殺死一個敵人,你可以聞到他身上的血,近距離地看到他痛苦的表情,甚至會碰觸到他的軀體,這種恐懼感完全不同於你扔一個炸彈炸死敵人。斯巴達戰士砍下一個又一個敵人的頭plus那恰到好處的背景音樂,看的我瑟瑟發抖,我把手放在自己脖子上,站起來默默地走到了離屏幕最遠的地方,我都不敢坐在電腦前看下去。那種畫面如果給小孩子看了,絕對不利於他身心健康成長。所有各位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看。
再說一下這部電影裡的波斯國王,我看著他總是特別作,像個「傻狍子」。
最後和大家分享斯巴達國王死去的畫面:
其他的我就不再劇透了,大家點擊閱讀原文,自己欣賞一下斯巴達三百勇士的風採吧。(找到這麼多8塊腹肌的猛男,劇組肯定費了不少心思。)
真實的歷史背景
不想看這部分的可以完全忽略它
一. 希波戰爭
希波戰爭,即希臘波斯戰爭(Greco-Persian Wars 或 Persian Wars),是公元前500左右,古代波斯帝國(波斯第一帝國,即阿契美尼德王朝)為了擴張版圖而入侵希臘的戰爭,戰爭以希臘獲勝,波斯戰敗而告結束。
希波戰爭主要是三場大戰:馬拉松戰役、溫泉關戰役、薩拉米斯海戰。
公元前490年,波斯10萬軍隊、600艘戰艦在達提斯和阿塔菲尼斯率領下,發動對希臘的第二次進攻。雅典動員了所有的公民,徵集1萬名重裝兵,此外只得到彼阿提亞的小城普拉提亞派來的1000名援軍,眾寡懸殊。米太亞德將軍率全軍出動至馬拉松,把軍隊列成長方陣,集中主力以長槍的密集方陣擊退了波斯軍的兩翼,致使波斯軍陣容大亂,紛紛逃向海上的戰艦。雅典軍的兩翼則轉向後方與中軍聯合,圍殲波斯中軍,取得了馬拉松戰役的勝利。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國王薛西斯率海陸大軍170萬,戰艦1207艘,加上非戰鬥人員共500萬,分海陸兩路入侵希臘。斯巴達國王利奧尼達率士兵300,以及希臘聯軍8000人,堅持扼守中希臘的溫泉關。由於奸細引路偷襲,斯巴達將士全部壯烈犧牲。
公元前480年9月20日,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100個民族組成的10萬大軍、戰艦800艘,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分水陸兩路遠徵希臘。希臘聯軍只有陸軍數萬,戰艦400艘,且被封在薩拉米斯海灣內。雅典人在海軍統帥太米斯託克利指揮下,在薩拉米灣決戰,入晚戰鬥結束,波斯海軍大敗。
公元前449年雅典代表卡利亞斯與波斯籤定和約(史稱《卡利亞斯和約》),規定波斯放棄對小亞細亞諸希臘城邦的統治,波斯軍艦不得進入愛琴海,賽普勒斯歸波斯管轄。
希波戰爭結束。
二. 溫泉關戰役實際兵力
溫泉關戰役中,雙方兵力確實懸殊,但是並不是300 vs 50萬。當時在溫泉關駐守的除了列奧尼達這300斯巴達士兵,還有8000多希臘聯軍(5000自由人+奴隸:鐵該亞和曼提尼亞人一千名,雙方各佔一半;從阿卡迪亞的歐爾科美諾斯來一百二十人,從阿卡迪亞其餘地方來一千人;除去這些阿卡迪亞人之外,從科林斯來四百人,從普列歐斯來二百人,從邁錫尼來八十人。以上都是從伯羅奔尼撒來的人。從彼奧提亞來的則是鐵司佩亞人七百名,忒拜人四百名,再加上在這些人之外,又召來了歐普斯的羅科裡斯人的全軍和一千名福基斯人。)
但即使這樣,希臘一方的兵力總共也不過萬,而波斯方作戰軍隊就有50萬。
三. 斯巴達方陣 Phalanx
電影中提到的斯巴達作戰防戰卻有其事,這和我們有諸葛亮的八陣圖一樣,都是一種排兵布陣的模式。
方陣中每個人都身穿防護上半身的青銅盔甲,頭戴鐵盔,左手持圓盾,右手持長矛。作戰的時候士兵排列為肩並肩的緊密陣型,最前排士兵一起將長矛放平,指向前方,後排士兵將長矛架在前排士兵的肩上,構成一面由長矛織成的牆壁,踏著一致的步伐像一座移動的大山壓向敵人,將試圖抵抗的敵人碾碎。沒有複雜的變化,沒有玄妙的機關,但是威力驚人,另對手膽寒,這就是斯巴達方陣。(大家可以看電影中的演示。)
四. 斯巴達的教育
古希臘是許多城邦的總稱,當時有很多著名的城邦,最著名的就是雅典和斯巴達。這兩個城邦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雅典重視文化教育,斯巴達重視軍事教育。電影中向我們展示了斯巴達嬰兒從出生到成為一名斯巴達戰士的過程,大家可以參考。
斯巴達的強大軍事源於其實行嚴格的近似於殘酷的國民軍事教育制度。斯巴達軍事教育制度始於統治者來庫古時代,來庫古立法規定,新生嬰兒必須經過長老(帝國統治階級)檢查,認為健壯的才準許父母養育,否則就必須拋棄於山峪的棄嬰場,以免長大後不能成為強壯的戰士,拖累整個國家與民族,因此,斯巴達很少有先天病殘者。斯巴達的教育從嬰兒墜地開始,母親用酒為剛剛出生的嬰兒洗浴,認為這樣可以使孩子的身體變得像鋼鐵一樣結實。
從出生開始,母親便訓練孩子不許啼哭,不怕黑暗、不怕孤獨、抵禦飢餓,如果做不到這些,很可能被統治者摔死。孩子再大些,子女的教育權就不在父母手中了,來庫古命令7歲以上的孩子要交由國家接收並編入連隊。他們在連隊中受著統一的訓練,如跑步、擲鐵餅、投標槍、角力、鬥拳、擊劍等。為了訓練男孩肉體的忍痛能力,每年都要以敬神之名鞭笞赤身裸體的男孩一次,並且不許大聲叫喊或啼哭求饒,否則將遭到更加嚴厲的鞭刑。
在少年團隊裡,他們終年必須赤腳走路,穿粗樸的衣服,吃簡單粗糙的食物。在冬天裡,他們必須在冰冷的河裡洗澡,睡在自己編織的未經刀削的蘆葦墊上。自14歲起,他們就跟隨青年參加屠殺希洛人(被其徵服並成為奴隸的人)的活動,白天潛伏在隱蔽的地方,偵探希洛人中有反抗嫌疑的人,到夜間便摸進希洛人的村子將其殺掉,以此訓練勇敢精神和對希洛人的殘酷無情。在少年團體裡,斯巴達青少年要學習《荷馬史詩》及拉哥尼亞語,以便能在軍事上簡短明了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但斯巴達人並不重視語文的學習,他們認為沉默寡言才是戰士的品格。
青年男子到20歲時,便正式成為軍人,受正規軍事訓練,參加軍事活動。斯巴達軍隊40人組成一個小隊,500人組成一個中隊,結成一座密集的步兵方陣。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是使用武器和操練步兵方陣。每個人從20歲至60歲,都必須每日出操,參加軍事訓練。這些都是使斯巴達人的步兵方陣在戰鬥中進退嫻熟、接應機敏、戰鬥力超強,成為常勝軍隊的重要原因。
我們不難看出斯巴達王國的一切教育活動都與軍事緊密相關,斯巴達對男子的教育就是要使每個男子都成為身體健壯、訓練有素、英勇善戰的戰士;對女子的教育,則要使之成為養育剛強戰士的母親。
點擊閱讀原文可獲取電影高清資源,提取碼:8k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