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觸不可及》上映後憑著真誠和不落俗套的劇情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時隔八年,院線又上映了它的翻拍片,就讓我們藉此回顧一下原版經典。
《觸不可及》是一部法國電影,取材於真實事件,由奧利維埃·納卡什和埃裡克·託萊達諾編劇和導演。影片講的是兩個本應無法觸碰的人:一個貴族殘疾人和一個底層黑人看護互相救贖的故事。雖然觸不可及這個片名略顯冷漠,但是電影的內容非常溫情。
電影沒有運用什麼特技,情節也不像其他一些高分電影那麼緊湊,但卻能因為真實而讓人們產生共鳴。影片中的兩位主人公的原型現在均已結婚生子,並保持著親密的聯繫,依舊是很好的朋友。
[現豆瓣排名第二十五,評分高達9.2。]
電影運用了倒敘的手法,影片開端便是德瑞斯帶著菲利浦在公路上飆車,引來了警察。德瑞斯不僅沒停車,還和菲利普說,「打個賭,我能讓警察為我們開路。」情節簡單又詼諧幽默。接下來菲利普便和德瑞斯演了一場中風的戲碼,警察連連抱歉,為他們開路。看到這兒我們便會想,到底是發生了什麼讓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相處地如此友好和和諧呢?
鏡頭一轉,便來到了菲利普家的豪宅。菲利普是一個貴族,但是卻因意外事故導致頭部以下所有部位都沒有知覺,不能控制,於是他在尋找一個二十四小時的看護;德瑞斯是一個小混混,因偷竊入獄,剛刑滿釋放。他只是想在菲利普這兒拿一張失業證明,繼續靠著救濟金生活,對待菲利普不像其他人一樣尊敬,甚至拿她的殘疾開玩笑。
菲利普看了一天各種誇誇其談的應聘者,他們要不是同情弱者,要麼就是為了錢財。也許是壓根沒想被錄用,德瑞斯表現地非常的隨意,這讓菲利普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決定聘用他。
從此時,兩人的羈絆便開始產生。儘管兩個人的生活迥然不同,菲利普不理解德瑞斯為何能依賴救濟金生活,而德瑞斯也不理解為何菲利普全身癱瘓為什麼還有勇氣活下去。但是之後兩人發生了一件又一件事,讓兩人的靈魂互相靠近,互相拯救。
人最終走向死亡是確定的,可是我們還是可以選擇重生。
(菲利普的豪宅)
(德瑞斯的生活)
[看畫]
他們對待藝術的態度截然不同,菲利普站在制高點去評價藝術,而德瑞斯對於藝術的理解卻直觀又粗俗,他的想法讓菲利普感覺到很有趣,而德瑞斯也在菲利普的薰陶下開始自己作畫。
更可笑的是,後來德瑞斯自己還畫了一幅,並且給菲利普以高價賣了出去。不由讓人思考,到底何為藝術呢?
[溝通]
深夜,因為藥物的原因,菲利普發病。德瑞斯帶著菲利普出門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兩個人敞開心扉。
菲利普在食品店對德瑞斯訴說他以前經歷的事情,也是電影中非常經典的臺詞。「我真正的殘疾不是坐輪椅,而是在沒有她的世上活著。」兩顆靈魂開始融合和碰撞,互相走進對方的世界。
[改變]
菲利普帶德瑞斯去聽音樂劇,感受另一種生活。
德瑞斯鼓勵菲利普重新去跳傘,去感受衝擊,尋找以前的自己。
在菲利普的生日會上,大家都帶著「面具」,表情嚴肅;而菲利普放起自己的歌,跳起了舞,給大家都帶來了快樂。
他們毫不避諱談性,知道菲利普已經完全失去下體知覺,德瑞斯帶他去尋找其他的方法—刺激耳朵,偶爾讓他吸一口煙。德瑞斯的到來,不僅是看護了他的身體,更是改變了菲利普的生活方式。而同樣,德瑞斯在與菲利普相處的過程中,也開始學會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如不用暴力解決問題。
菲利普說:「他總是忘記我癱瘓的事實,我要的就是這樣的人,沒有憐憫,沒有特殊對待,沒有歧視。」德瑞斯從未感覺菲利普是殘疾人便是弱者,菲利普也沒有因為德瑞斯帶有底層來的粗俗而嫌棄他。
影片涵蓋了身體差異,種族差異,階級差異,卻不刻意提及。不蓄意煽情,也沒有刻意的延長感動,卻有很多真實的笑點。整個片子非常的平靜,看起來卻一點也不枯燥。
德瑞斯帶著菲利普去見他一直愛著的筆友,並且給他刮各種形狀的鬍子。
「快樂有時候真的比體面重要。」
他們互相不同卻又惺惺相惜,對對方都沒有偏見。菲利普的身體雖然殘缺,但是他有一顆完整的心和感情;菲利普雖然沒有接受過好的教育,卻也有鐵漢柔情。
尊重永遠比同情高級,分寸感永遠比泛濫愛高級。
我最喜歡的便是菲利普所說所想的:我並不在乎他怎樣他是否坐過牢他是否暴力,我在乎的僅僅是他並不像別人那般憐憫我,他不對我抱有同情,我們是平等的,我們是朋友。
影片的原著為《第二次呼吸》,作者說,intouchables解釋為不可觸碰的人。一個是貴族卻身患殘疾,一個是底層黑人小混混,兩個人在社會中都是「不可觸碰」的人。這兩個人本都封閉而孤獨,卻因為對方的到來而改變了生活,將心中對這個世界的高牆推開,讓對方得到救贖。
如果我們一生能遇到一個這樣的人,那真是莫大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