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觸不可及》|從尊重、平等、規則淺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2021-01-13 巍巍藍蓮花

導語

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小津安二郎說過:「電影以餘味定高低。」

2018年美國導演尼爾·博格重新翻拍法國影片《無法觸碰》,重新取名《觸不可及》,再度掀起熱評。

影片《無法觸碰》改編自一名法國富翁的自傳《第二次呼吸》。2011年法國導演奧利維·那卡什將其搬上熒幕,獲2011年東京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該片自上映以來,豆瓣評分始終保持著9.2的高分。

貧富差距題材的電影今年非常受關注,《寄生蟲》、《小丑》都是這方面的題材,這兩者皆是悲劇,而《觸不可及》是治癒,這部電影餘味悠長,每刷一遍都能洗滌一遍心靈。

故事講的是一位脖子以下都動不了的白人富豪和一個健壯魯莽還有犯罪前科的貧窮黑人之間的故事。財富的懸殊,膚色的差異,學識的差距讓這兩個人看起來格格不入,而最終他們卻成了彼此一生的摯友。

一個是行動不便、除了睡覺洗澡之外都需要坐輪椅的大富豪菲利普,另外一個則是刑滿釋放失業的黑人窮小子德瑞斯,他被僱傭成為菲利普的「保姆」,負責照顧他的一切飲食起居。

在菲利普僱傭德瑞斯之前,兩個人可以說沒有一點交集,不論是他們的生活背景還是身份地位,基本上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極端。可即使如此,這兩個人還是建立了一種持續一生的朋友關係,而且全部是以坦誠和幽默作為根基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經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情感洗禮,同時也逼迫著他們重新審視生命與愛的意義。

下面我將從尊重內心、精神平等、打破規則三方面淺析黑白男主之間友誼的構築及探尋生命與愛的意義。

不憐憫,是更高級的尊重

很久以前看過一個故事,講的就是如何不露痕跡地幫助別人,保留受助人的尊嚴。

商人哈默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推銷員在賣鋼筆,雖然他很用力兜售,但幾乎沒人買。哈默頓生憐憫之心,他走過去不加思索扔給推銷員10元錢轉身就走,因為他根本不需要鋼筆。但走了幾步,他覺得不妥,馬上折回來,誠懇地對推銷員說:「先生,不好意思,我忘記了拿我的商品,事實上,你我都是商人,希望您不要介意。」很多年後,在一次商賈雲集的社交場合,哈默碰到了一位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年輕人,他說他就是當年的鋼筆推銷員。「您可能忘了我是誰,我也不知道您是誰,但您的幫助卻給了我自尊和自信,如今我終於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了。」

真正的幫助絕不是施捨,而是給你信心,點燃你內心希望的火種,讓你相信人與人之間還有真誠的尊重。

嚴歌苓說:「憐憫可不是什麼好的感情,被憐憫的人必須接受憐憫中略帶嫌棄的敷衍。 」

反觀我們周圍有一些人,給予別人一點所謂的恩惠,就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給貧困生捐款,非要搞一個上臺發表受助感言的形式。殊不知,他們在臺下早已如坐針氈,上臺更是羞辱。而更有甚者,幫助別人的目的是為了給自己打廣告,披著行善的外衣做著有利益目的事,善舉究竟是出自本性,還是源於想要彰顯優越感?

叔本華說:「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與可笑。要記住活在每個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靈。」

憐憫有時候是一種殘忍,而尊重就是學會不去濫用憐憫。不要以善之名行兇,你認為他需要的未必是他殷殷期盼的;你以為他應該選擇更好的一條路,卻不知道有些路只能他自己走。

泰戈爾說:「不要從你自己的口袋裡直接取出勳章給你的朋友,這是侮辱他。善意可以給予他人心靈溫暖,但如果不顧對方的感受,直截了當地表露善意,就會變成一種傷害。」

影片中富翁菲利普因為在惡劣天氣去跳傘出了事故,造成自己脖子以下癱瘓,妻子喪生。於是需要高薪聘請一位全職陪護,在諸多有著專業護理經驗的應聘者當中,他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一位毫無經驗並且剛從監獄釋放的黑人混混。身邊人都不理解,他給出的回答是:他總是忘記我癱瘓的事實,我要的就是這樣沒有同情心的人,沒有憐憫,沒有特殊對待,沒有歧視。

德瑞斯雖然做了很多混蛋事,出身貧苦,但他也有想被人尊重的自尊心,僱主的女兒把他當傭人時他也曾暴跳如雷。

在菲利普與德瑞斯相處的短暫時光裡,菲利普得到了他想要的尊嚴與快樂,德瑞斯得到了認可與改變。他們的階層、身份、學識迥異,卻在這一點上有著契合的態度:不要用你以為的善意,去讓對方感激。

精神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影片為什麼叫「觸不可及」?

德瑞斯觸不可及的是菲利普不可估量的財富、高度的文化素養、上流社會的生活;而菲利普觸不可及的是德瑞斯那種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隨時隨地都能樂觀的性格。

從這些外在的因素看,菲利普和德瑞斯的確是不平等的。

菲利普生來就被教育要成為居高臨下的強者。當一個人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就要找一點更強的刺激來滿足自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菲利普喜歡搞極限運動。雷暴天帶著老婆玩滑翔傘,結果落得自己成了高位截癱,老婆也因此逝去。

於是菲利普過上了生不如死的生活,他的生活被太多人插手,管家、助理、陪護等等,他自己幾乎不可以支配自己的生活。同時他也為妻子的死耿耿於懷,一睡覺就夢到在玩滑翔傘,難受地不能呼吸。

反觀德瑞斯,從小被叔母抱走,叔母后來又多次改嫁,除了多了兩個孩子外仍然一無所有,直到有一天他出獄回家被叔母趕出家門。德瑞斯有著明顯的社會底層印記,有案底,流氓氣,但是心地不壞,也急需一個向家人證明自己的機會。

《觸不可及》表面上是黑人在照顧生理上無法自理的富豪,更重要的是從精神上把富豪從高處跌落的泥潭裡拉了出來,讓富豪重新有了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樂觀豁達。

假如這個故事發生在我們身邊,情況或許就是這樣:親人或護工衣不解帶地服侍、犧牲自我、容忍病人的一切壞脾氣,始終把對方當做病人、殘疾人,用你的付出去讓對方感激並自我感動。雙方在精神上是不對等的。被照顧的一方始終覺得自己有求於人,付出的一方始終認為自己佔據高點。

在精神層面上平等對待他人,首先要把對方視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自由人。

深夜裡菲利普被疼痛折磨得滿頭大汗,德瑞斯一邊安撫一邊幫他擦去汗水,想盡辦法,帶他散步、讓他吸菸來緩解痛苦。甚至帶他去飆車,當菲利普打開後備箱讓德瑞斯把他放進去時,德瑞斯感到很難過,說到:「你又不是馬,幹嗎要待在後備箱?"說完就把菲利普抱進了副駕駛坐好。可見以前菲利普已經被如此對待習慣了。

在電影後半段,菲利普不想再讓德瑞斯陪著一個病人度過餘生,於是他找了個理由換了一名陪護。那位護工始終小心翼翼,稍有問題就以「他有病」來與旁人解釋,在他深夜疼痛難忍時,只會機械式地詢問「你需要吃藥嗎」,這令他的心日漸蒼老,越發懷念那個陪他玩、陪他瘋、甚至拿癱子這件事開玩笑的朋友。

影片中有一句出現頻率很高的經典臺詞:「沒有手臂就沒有巧克力。」意為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什麼事都要靠雙手。而這句話是德瑞斯無意中對菲利普說出來的,可見他自始至終都把菲利普看做一個跟他一樣的健全人,兩個人在一起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

打破規則才能衝破內心的牢籠

人人心中都留存著一些固有的規則,我不能怎麼樣,我不敢怎麼樣,總是被自己所謂的規則束縛,很多快樂被困在內心的牢籠裡。

沒有規則的自由讓菲利普差點喪失了生命,毀掉了家庭,精神世界坍塌。而固守在規則內的菲利普,變得怯懦,退縮。當他在德瑞斯的影響下衝破自己限定的規則時,他重新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

德瑞斯也是一個沒有規則意識的人,在菲利普這裡他學會了如何在規則內與人交往,如何守住彼此的邊界。

影片中有幾處場景論證了這一觀點。

相比於菲利普的溫文爾雅,德瑞斯總是簡單粗暴有成效。比如,當德瑞斯要帶菲利普開豪車出去兜風時,菲利普的鄰居又將車停在他的門前,假裝沒看到禁止停車的標牌。菲利普說鄰居總是這樣,而他的家教和修養使得他對鄰居的行為無計可施,粗魯不符合他內心的規則。德瑞斯就直接衝過去,將鄰居從車裡拽出來,摁在禁止停車的標牌上逼他朗讀標牌內容,鄰居嚇得趕緊離開,以後不會再擋路了。

精英階層的菲利普通過吃垃圾食品講黃段子得到了快樂,菲利普甚至把德瑞斯的塗鴉之作賣給朋友一萬多歐元。社會底層的德瑞斯也從高雅音樂和繪畫中獲得了快樂,德瑞斯在菲利普的生日宴會上帶動所有人跳起熱舞。

菲利普交了個女筆友,來舒緩自己對於妻子思念。但是他與女筆友僅限於書信往來,女筆友在信中留下聯繫電話是在等著他主動表達愛慕,因為身體的缺陷,菲利普自卑得不敢說出口,他堅持著自己的內心規則,不給別人惹麻煩,他以為沒有女人會喜歡高位截癱的男人。德瑞斯就簡單直接,拿起手機就照著號碼撥了過去,他幫他打破癱瘓的自卑,打破所謂的內心規則,結果菲利普與女筆友聊了一個晚上,最後真的在一起了。

癱瘓的人不敢再奢望跳傘,而德瑞斯為了打開菲利普的心結,克服恐懼陪他又去跳了一次傘。兩個人都重新定義了生命的意義,不要對自己設限,遵從內心的選擇。

結語

影片最後,菲利普與德瑞斯重遇,德瑞斯在餐廳裡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他一直思念想見一面的女筆友,而盡收眼底的德瑞斯在窗外和他微笑地揮手。

致此,兩人都獲得了救贖。菲利普勇敢地與筆友相戀,變得積極幽默;德瑞斯擔當起家中的責任,努力工作,照顧母親和兄弟。

就像周深在美版《觸不可及》的中文推廣曲裡唱的那樣:觸不可及,又何必在意,Life will be easier when the sunlight in。

對德瑞斯來說,外在的財富、地位他觸不可及;對菲利普來說,健康的體魄、自由他觸不可及。但是兩人的相遇相知讓他們對這些觸不可及的東西毫不在意,觸手可及的是彼此的精神世界,真誠相待,達到共贏。

如果說《寄生蟲》想表達的是兩個階級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那麼《觸不可及》表達的則是人與人之間回歸最初的本質,以尊重內心、精神平等、打破規則來衝破貧富這兩個階級的藩籬。

電影以餘味定高低,這部電影教會我們在生命有限的時間裡,捨棄那些看起來觸不可及的外在東西,努力探尋生命和愛的意義,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簡單純粹,彼此的內心觸手可及。

相關焦點

  • 《觸不可及》:人與人之間交往最好的三個樣子
    人是相對獨立的,並不可能做到完全獨立。每個人都離不開與其他人的相處,而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好的三個樣子莫過於: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需要。這個三個最美好的相處在一部電影《觸不可及》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觸不可及》,一部笑聲與淚水齊飛的電影,在豆瓣top250排名25,評分高達9.2。它是2011年法國的一部喜劇,當年上映就打破了當地的票房紀錄,傳聞法國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前往電影院觀看。
  • 《觸不可及》:窮小夥與億萬富翁之間的純美友誼,豆瓣高達9.2!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2011年年度最佳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這部片子在豆瓣竟然有著9.2分的超高分。9.2分是什麼概念也是不言而喻了,《肖申克的救贖》豆瓣top1,9.6分。看來《觸不可及》絕非一部普通的電影。
  • 豆瓣9.2《觸不可及》:悲傷情緒的喜劇刻畫,感人至深的溫情演繹
    影片於2011年11月在法國上映,上映後即好評如潮,在豆瓣一直保持著9.2分的高分,位列豆瓣電影Top250第25位。整體看,故事情節並沒有落入造作憐憫的套路之中,當然也沒有刻意淡化菲利普成為殘疾人的痛苦,而是緊密圍繞兩人相處的點滴,因個性及所受教育不同,而笑點頻出,渾然天成。
  • 9.2分觸不可及:紳士和混混,人生來不平等,友情從不講門當戶對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是一部特別溫情的治癒系電影,透著一種法國電影的優雅和精緻,導演用異常流暢的人物塑造和精妙的情節,講出了一個堪稱完美的小故事, 被稱為法國版的《綠皮書》,豆瓣評分9.2分,2011年上映時,在全球拿下4億多美金的票房,獲2011年東京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
  • 《觸不可及》:搞笑與溫情並存,尊重比愛和同情心更高級
    文/張建雄 即將於11月22日上映的電影《觸不可及》是由尼爾·博格執導,布萊恩·克蘭斯頓、凱文·哈特主演的劇情片,該片取材真實故事改編,主要講述了因一次意外導致下半身癱瘓的著名作家、商人菲利普和貧窮青年戴爾之間發展出的一段奇妙的友情故事。
  • 「綠皮書」,人與人之間應有平等和尊重
    前天,魚兄推薦了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地電影「觸不可及」,德裡斯和菲利普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動了無數人。8.92018年上映之初,豆瓣開分9.2,豆瓣電影排行榜第66位。這就是他們最開始的關係狀況——相互嫌棄 。
  • 男男之間只有基情?看看《觸不可及》哪些場面讓你意想不到
    《觸不可及》不是什麼新電影,可能還有很多朋友都已經看過,但我最近又看了一次。《觸不可及》改編自一位法國富翁的自傳《第二次呼吸》,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發生在主僕二人之間的真實故事。整個故事的敘事簡單平滑,沒有過多的跌宕起伏,從始至終娓娓道來,卻又如涓涓細流深入人心。
  • 《觸不可及》:真正觸及人心的愛,是彼此靈魂的平等與尊重
    文/胡一一生而為人,立足現代社會,融入群居生活,每天跟外界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和形形色色的人產生各類感情,愛已是我們生活中必然面對的情感和選擇。無論血緣之愛、兩性之愛、友誼之愛,都讓我們既享受樂在其中,又會時常倍感無能為力。愛是一種能力。要學會愛,首先學會尊重。
  • 《觸不可及》:這部電影教會我們平等與尊重
    《觸不可及》這是一部法國電影,電影內容講述的是一件真實的故事。雖然這部電影已經有八年了,但是它曾經連續蟬聯十周的票房冠軍,口碑與票房雙豐收。豈止今日,周邊仍舊有向小編推薦這部電影的朋友。這部電影沒有華麗的特效、沒有生離死別,但是它由真實事件改編,就有了更吸引觀眾的點。
  • 觸不可及,豆瓣評分為何能高達9.2並被再度搬上熒幕?
    2011年,《觸不可及》上映後憑著真誠和不落俗套的劇情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時隔八年,院線又上映了它的翻拍片,就讓我們藉此回顧一下原版經典。《觸不可及》是一部法國電影,取材於真實事件,由奧利維埃·納卡什和埃裡克·託萊達諾編劇和導演。影片講的是兩個本應無法觸碰的人:一個貴族殘疾人和一個底層黑人看護互相救贖的故事。
  • 觸不可及 | 這部電影為何看哭千萬人?
    《觸不可及》這個片名顯得有些冷漠,卻不緊不慢的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簡單而溫情的故事(並且是改編取材於真實事件):一位「不良」看護與一位富有的病號之間感人的友誼
  • 豆瓣9.2高分 法國年度票房冠軍 超溫馨感人電影《觸不可及》
    豆瓣9.2高分 法國年度票房冠軍 超溫馨感人電影《觸不可及》 2020-12-07
  • 豆瓣9.2《觸不可及》,法國人文精神,跨越階級鴻溝的靈魂救贖
    這篇《觸不可及》還使用喜劇幽默來描述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兩位男主人在種族、階級和貧富上有著很大的差異,他們有著各自的觸不可及精神禁區和現實困境。誠然,這部電影的故事足夠精彩,但如果我們只從這個層面來解讀經典,那就太單薄了,無法深刻理解電影真正的藝術魅力。
  • 觸不可及:粗鄙混混把4億歐元畫作當鼻血,與癱瘓富豪平等對話
    這部法國電影《觸不可及》,被稱為法國版的《綠皮書》,豆瓣評分9.2分,2011年上映時,在全球拿下4億多美金的票房,獲2011年東京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一部特別溫情的治癒系電影,透著一種法國電影的優雅和精緻,導演用異常流暢的人物塑造和精妙的情節,講出了一個堪稱完美的小故事,人的善良, 俗與雅沒有明顯的界限,身在貧窮世界和富裕世界的人也可以共存。
  • 美版《觸不可及》內地將映,原版豆瓣9.2,永遠別想超越了
    白人癱瘓富豪,黑人貧民護工,不同階層、不同膚色、不同文化,用一部電影告訴你跨越身份地位的友誼是如此令人感動,這或許就是《觸不可及》的魅力所在。美版《觸不可及》即將於11月22在內地上映,影片翻拍自2011年法國電影《觸不可及》。
  • 贏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是自己尊重自己——電影《觸不可及》觀後感
    我選片的標準很簡單,優先看豆瓣評分9分以上的,想看的看得差不多了,再考慮評分8分以上的電影。個人覺得,豆瓣的評分還是相對客觀準確的。時間精力實在有限,我不想花太多精力去挑選和甄別電影!在這一點上,豆瓣確實是幫了大忙!我每天大概能用於看電影的時間,最多1個小時,所以一部電影我通常需要2-3天才能看完。好電影就如好書,是需要慢慢品的!時間拉得長一些也未嘗不可!
  • 真假之間 ——解讀法國電影《觸不可及》
    莫名其妙的反響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觸不可及》在2011年底一上映,立即就打破了法國票房的一切歷史紀錄,讓人目瞪口呆。就連半年前隆重推出、年後收穫五項奧斯卡獎和另外100多項各種世界大獎的《藝術家》也望塵莫及。當年仍在臺上的法國總統薩科齊也終於按捺不住,接見了《觸不可及》的劇組人員,為這場全民狂歡加上了一點官方色彩。
  • 願所有觸不可及終將觸手可及
    《觸不可及》這部電影早有法國版珠玉在前,目前法國版的電影豆瓣評分仍高達9.2分,知乎評分也有8.8分。就這樣,白人殘障富翁和黑人前罪犯,兩個身份地位十分懸殊的人以及強烈反差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觸發了極大的戲劇衝突,也因此引出一系列讓人啼笑皆非,又為之動容的故事。
  • 《觸不可及》:奇妙的緣分,暖暖的友情
    當億萬富翁遇上無業游民,兩個完全不同階層的人士,誰能想到他們之間竟然碰撞出快樂、溫情的奇妙友情火花。《觸不可及》講述的便是這樣一段令人感慨、令人捧腹,又令人感動的友情。 《觸不可及》的兩個男主角,看上去是如此的遙不可及。布萊恩·克蘭斯頓飾演的億萬富豪菲利普是一個擁有財富、擁有事業,也擁有眾人同情眼光、呵護備至的高位癱瘓的殘疾人;凱文·哈特飾演的是剛剛從監獄假釋出來真正的底層青年戴爾,沒房沒車沒錢也沒有工作,甚至連住的地方也沒有。
  • 豆瓣9.2《觸不可及》,法式人文精神,跨越階層鴻溝的靈魂救贖
    這部《觸不可及》同樣借用喜劇的幽默來講述悲劇命運的主人公。種族、階層、貧富差異巨大的兩位男主,都有自己觸不可及的靈魂禁地和現實困境。誠然電影的故事足夠精彩,但如果僅從這個層面解讀經典,未免過於單薄,很難深刻體會影片真正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