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國報導 年初出事,白幹一年;年尾出事,一年白幹。對於證券行業來說,坐擁牌照紅利仍導致全年虧損,實在是個悲傷的故事。
今年2月底,中證協曾披露2019年度經營數據,133家證券公司2019年度共實現營業收入3604.83億元、淨利潤1230.95億元,盈利公司120家。這也意味著,共有13家券商在2019年的好年景下仍面臨虧損或不賺不虧局面。隨著近期非上市券商2019年財務數據悉數披露,這13家券商的情況也隨之浮出水面。
目前,中證協共披露132家證券公司的2019年年報/財務報告,華信(甬興)證券缺席其中。券商中國記者整理出13家虧損券商的業績情況如下:
而透視各家虧損券商的年度數據來看,一言以蔽之,「各有各的難處」。在「扶優限劣」的監管背景下,虧損券商如何自救,將是其2020年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外資控股券商「先虧為敬」
回顧證券行業的2019,對外開放全面落地和外資券商的大舉殺入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重點。
近期,高盛高華和摩根史坦利華鑫已完成工商變更,高盛集團和摩根史坦利分別取代高盛(亞洲)和摩根史坦利亞洲成為控股股東。加之瑞信方正外資控股的申請被證監會核准,目前行業內已有7家外資控股券商。
除了上述3家外,外資控股券商的名單還有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以及滙豐前海證券。其中,滙豐前海證券於2017年8月份成立,為CEPA10框架下推動深港金融合作而成立,是國內首家港資控股券商。
而從2019年的業績情況來看,12家虧損券商中,外資控股券商多達5家,滙豐前海證券和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虧損過億,且虧幅仍在增加。7家外資控股券商中,僅高盛高華和瑞銀證券在2019年實現盈利。
當然,對於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和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兩家來說,由於2019年均處於籌備期,各項業務尚未開展,2019年業績虧損屬於正常情況。而對於其他外資控股券商來說,雖然在國內市場耕耘許久,且受到了外資股東的資金支持,但想要實現盈利仍需努力。
以瑞信方正證券為例,該公司2019年實現1.53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5.13%;在營業支出則達到2.05億元,淨虧損達到4183.07萬元,虧幅較上年有所增加。在營業支出中,業務及管理費達到2.03億元。
雖然業績水平一般,但外資控股券商在員工待遇上毫不遜色。在現金流量表中,瑞信方正證券現金流出項最高者即為「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2019年達到1.99億元。在此前採訪中,曾有「三中一華」一線投行員工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在職業方向選擇中優先考慮外資控股券商。除了外資光環之外,「錢多事少(相對)」也是一線員工對外資券商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此前業內合資券商的發展長期未有起色,主要是由於其牌照受限,除了高盛高華和瑞銀證券的業務資格較為齊全外,部分合資券商僅獲得中方券商股東挪出的投行業務資格,少有合資券商實現「全牌照」。
在上述虧損的外資控股券商中,滙豐前海證券僅擁有經紀業務、投資諮詢和承銷保薦3張牌照,瑞信方正的主要業務資格為股票和債券承銷保薦、經紀業務,摩根史丹利華鑫證券的業務資格則僅限於股票和債券承銷保薦、債券自營。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兩家牌照相對較全,不過亦非全牌照,且業務也還在籌備期。
在金融行業對外資的限制徹底解除後,外資控股券商也得以在國內市場大展身手。多方研究人士認為,外資控股券商的持續擴容加劇鯰魚效應,短期內勢必加劇行業內的競爭,同時我國券商傳統的通道類業務的盈利模式也將受到新的挑戰。外資控股券商能否在2020年扭虧為盈,仍有待觀察。
網信證券危機仍存
說完了外資控股券商,再來盤點那些頗為不幸的國內券商。2019年,網信證券和華信證券兩家先後曝出重大負面事件。其中,華信證券因受大股東拖累,三宗重大違法導致業務許可被撤銷;網信證券則被證監會點名「存在重大風險隱患」,在遼寧證監局工作組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在2019年分類評級中,兩家券商均被打出D級的評價。
目前,華信證券2019年財務數據在中證協披露信息中「缺席」。對於網信證券來說,在除經紀業務之外幾乎業務全線暫停之下,其2019年的業績自然不大好看。
網信證券2019年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1.55億元,淨虧損12.92億元,在目前披露的132家券商中虧損額居首。不過,與2018年的-32.47億元營收、28.83億元淨虧損相比,情況已有好轉。
就導致虧損的原因來看,在營業收入和營業支出基本平衡的情況下,該公司5.88億元的營業外支出和7億元的所得稅費用構成了淨虧損的主要內容。由於財務報表附註內容並未披露,具體情況如何尚無法得知。
在業務方面,除經紀業務照常運行外,網信證券其他業務均已暫停新增。對於業內猜測的30億元債券代持「窟窿」,網信證券在2019年年報中介紹,2019年1月,其證券自營業務所持有的股票全部清倉,沒有後續業務。報告期內,在遼寧證監局及債券處置工作小組的指導下,網信證券本著確保債券市場穩定、不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原則,對債券交易業務進行整改。這一表述,與2018年年報中基本一致。
回顧來看,2019年5月,證監會曾表示,日常監管發現網信證券財務狀況持續惡化、淨資本及其他風險控制指標已不符合規定要求,存在重大風險隱患。2018年網信證券淨資本為-30.55億元,系財務指標中惡化最為嚴重的一項。而在2019年,網信證券淨資本持續惡化,達到-38.36億元。
與2018年的標準無保留意見相比,對於網信證券的2019年財務報表,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給出了保留意見。在形成保留意見的基礎方面,大華所主要指出三點問題:
一是監管監控:2019年5月5日,遼寧證監局發布了對網信證券的《風險監控通知》,向其派出風險監控現場工作組進行專項檢查,截至審計報告日,網信證券全部經營管理活動仍由遼寧證監局工作組進行監控。二是業績虧損:網信證券2019年度虧損129,168.14萬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負債總額612,752.68萬元,高於資產總額351,628.26萬元,累計虧損410,197.42萬元。三是業務暫停新增:報告期內,網信證券僅經紀業務正常進行,其他業務均已暫停新增。債券回購業務均已違約,涉及大量訴訟與仲裁。網信證券未能對其現有情況作出有效的應對計劃。
大華所認為,這些事項或情況表明存在可能導致對網信證券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重大不確定性,但財務報表對這一事項並未作出充分披露。
作為先鋒系旗下重要金融牌照,網信證券並未在年報中提及股東情況。2019年9月,「先鋒系」掌門人張振新在倫敦意外去世,留下上百億元的資產窟窿。先鋒系各板塊資產先後發生逾期等問題。與華信證券的乾淨利落處理不同,監管工作組在網信證券駐紮時間已一年有餘,網信證券能否渡過難關仍是未知數。
4家券商2019由盈轉虧
在2018年的慘澹業績下保持盈利狀態,在2019年卻慘遭虧損命運,這樣的券商共有4家,分別為國開證券、長城國瑞證券、川財證券和國盛資管。
在這四家中,最令人大跌眼鏡的當然是國開證券。2019年國開證券實現營業收入16.44億元,同比下降13.44%;實現淨虧損4.66億元,降幅177.70%。作為國開行旗下的證券公司,國開證券在2010年自航空證券更名而來,此次虧損也是其更名十年首次發生虧損。
而從其虧損原因來看,仍是股票質押計提所導致。國開證券表示,合併口徑淨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為2019年部分股票質押業務風險進一步暴露,相應增提減值準備。截至報告期末,國開證券股票質押業務餘額為45.78億元。利潤表中,國開證券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一項列計16.34億元,直接導致當年營業虧損。
類似地,其他由盈轉虧的券商也同樣出現了大筆信用減值。長城國瑞在2019年實現6.29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5.48%;實現3.22億元的淨虧損,同比下降354.11%。2019年,長城國瑞證券信用減值損失達5.78億元,亦是營業支出中金額最高的科目。
川財證券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3.48億元,同比下降4.88%;實現淨利潤-1.00億元,同比減少1.24億元,信用減值損失超過1.5億元。相比之下,國盛資管信用減值損失較少,僅有2607.5萬元,但對於一家規模較小的券商資管子公司來說,仍造成其當年淨利潤出現負值。
回顧近年來的監管政策,無論是「深改12條」的推出,還是新《證券法》的落地,無不是對證券行業「扶優限劣」的持續深化。在去年底回復政協提案時,證監會曾表示,將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積極支持各類國有資本通過認購優先股、普通股、可轉債、次級債等方式注資證券公司,推動證券行業做大做強。對於一眾業績「掉隊」中小券商來說,如仍未能找到獨特定位和發展方向,後續發展將更加堪憂。
在疫情影響下,2020年一季度,133家券商合計實現淨利潤388.72億元,118家實現盈利。這也意味著,一季度仍有15家券商處於虧損狀態。2020年將有哪些券商繼續「掉隊」,又有哪些券商能夠扭虧為盈,市場將持續觀察。
原標題:券業大年竟現13家虧損!網信證券、國開證券領虧,這5家虧損過億,外資控股券商"先虧為敬"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