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業大年竟現13家虧損!網信證券、國開證券領虧,這5家虧損過億...

2020-12-23 上遊新聞

券商中國報導 年初出事,白幹一年;年尾出事,一年白幹。對於證券行業來說,坐擁牌照紅利仍導致全年虧損,實在是個悲傷的故事。

今年2月底,中證協曾披露2019年度經營數據,133家證券公司2019年度共實現營業收入3604.83億元、淨利潤1230.95億元,盈利公司120家。這也意味著,共有13家券商在2019年的好年景下仍面臨虧損或不賺不虧局面。隨著近期非上市券商2019年財務數據悉數披露,這13家券商的情況也隨之浮出水面。

目前,中證協共披露132家證券公司的2019年年報/財務報告,華信(甬興)證券缺席其中。券商中國記者整理出13家虧損券商的業績情況如下:

而透視各家虧損券商的年度數據來看,一言以蔽之,「各有各的難處」。在「扶優限劣」的監管背景下,虧損券商如何自救,將是其2020年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外資控股券商「先虧為敬」

回顧證券行業的2019,對外開放全面落地和外資券商的大舉殺入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重點。

近期,高盛高華和摩根史坦利華鑫已完成工商變更,高盛集團和摩根史坦利分別取代高盛(亞洲)和摩根史坦利亞洲成為控股股東。加之瑞信方正外資控股的申請被證監會核准,目前行業內已有7家外資控股券商。

除了上述3家外,外資控股券商的名單還有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以及滙豐前海證券。其中,滙豐前海證券於2017年8月份成立,為CEPA10框架下推動深港金融合作而成立,是國內首家港資控股券商。

而從2019年的業績情況來看,12家虧損券商中,外資控股券商多達5家,滙豐前海證券和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虧損過億,且虧幅仍在增加。7家外資控股券商中,僅高盛高華和瑞銀證券在2019年實現盈利。

當然,對於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和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兩家來說,由於2019年均處於籌備期,各項業務尚未開展,2019年業績虧損屬於正常情況。而對於其他外資控股券商來說,雖然在國內市場耕耘許久,且受到了外資股東的資金支持,但想要實現盈利仍需努力。

以瑞信方正證券為例,該公司2019年實現1.53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5.13%;在營業支出則達到2.05億元,淨虧損達到4183.07萬元,虧幅較上年有所增加。在營業支出中,業務及管理費達到2.03億元。

雖然業績水平一般,但外資控股券商在員工待遇上毫不遜色。在現金流量表中,瑞信方正證券現金流出項最高者即為「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2019年達到1.99億元。在此前採訪中,曾有「三中一華」一線投行員工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在職業方向選擇中優先考慮外資控股券商。除了外資光環之外,「錢多事少(相對)」也是一線員工對外資券商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此前業內合資券商的發展長期未有起色,主要是由於其牌照受限,除了高盛高華和瑞銀證券的業務資格較為齊全外,部分合資券商僅獲得中方券商股東挪出的投行業務資格,少有合資券商實現「全牌照」。

在上述虧損的外資控股券商中,滙豐前海證券僅擁有經紀業務、投資諮詢和承銷保薦3張牌照,瑞信方正的主要業務資格為股票和債券承銷保薦、經紀業務,摩根史丹利華鑫證券的業務資格則僅限於股票和債券承銷保薦、債券自營。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兩家牌照相對較全,不過亦非全牌照,且業務也還在籌備期。

在金融行業對外資的限制徹底解除後,外資控股券商也得以在國內市場大展身手。多方研究人士認為,外資控股券商的持續擴容加劇鯰魚效應,短期內勢必加劇行業內的競爭,同時我國券商傳統的通道類業務的盈利模式也將受到新的挑戰。外資控股券商能否在2020年扭虧為盈,仍有待觀察。

網信證券危機仍存

說完了外資控股券商,再來盤點那些頗為不幸的國內券商。2019年,網信證券和華信證券兩家先後曝出重大負面事件。其中,華信證券因受大股東拖累,三宗重大違法導致業務許可被撤銷;網信證券則被證監會點名「存在重大風險隱患」,在遼寧證監局工作組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在2019年分類評級中,兩家券商均被打出D級的評價。

目前,華信證券2019年財務數據在中證協披露信息中「缺席」。對於網信證券來說,在除經紀業務之外幾乎業務全線暫停之下,其2019年的業績自然不大好看。

網信證券2019年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1.55億元,淨虧損12.92億元,在目前披露的132家券商中虧損額居首。不過,與2018年的-32.47億元營收、28.83億元淨虧損相比,情況已有好轉。

就導致虧損的原因來看,在營業收入和營業支出基本平衡的情況下,該公司5.88億元的營業外支出和7億元的所得稅費用構成了淨虧損的主要內容。由於財務報表附註內容並未披露,具體情況如何尚無法得知。

在業務方面,除經紀業務照常運行外,網信證券其他業務均已暫停新增。對於業內猜測的30億元債券代持「窟窿」,網信證券在2019年年報中介紹,2019年1月,其證券自營業務所持有的股票全部清倉,沒有後續業務。報告期內,在遼寧證監局及債券處置工作小組的指導下,網信證券本著確保債券市場穩定、不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原則,對債券交易業務進行整改。這一表述,與2018年年報中基本一致。

回顧來看,2019年5月,證監會曾表示,日常監管發現網信證券財務狀況持續惡化、淨資本及其他風險控制指標已不符合規定要求,存在重大風險隱患。2018年網信證券淨資本為-30.55億元,系財務指標中惡化最為嚴重的一項。而在2019年,網信證券淨資本持續惡化,達到-38.36億元。

與2018年的標準無保留意見相比,對於網信證券的2019年財務報表,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給出了保留意見。在形成保留意見的基礎方面,大華所主要指出三點問題:

一是監管監控:2019年5月5日,遼寧證監局發布了對網信證券的《風險監控通知》,向其派出風險監控現場工作組進行專項檢查,截至審計報告日,網信證券全部經營管理活動仍由遼寧證監局工作組進行監控。二是業績虧損:網信證券2019年度虧損129,168.14萬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負債總額612,752.68萬元,高於資產總額351,628.26萬元,累計虧損410,197.42萬元。三是業務暫停新增:報告期內,網信證券僅經紀業務正常進行,其他業務均已暫停新增。債券回購業務均已違約,涉及大量訴訟與仲裁。網信證券未能對其現有情況作出有效的應對計劃。

大華所認為,這些事項或情況表明存在可能導致對網信證券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重大不確定性,但財務報表對這一事項並未作出充分披露。

作為先鋒系旗下重要金融牌照,網信證券並未在年報中提及股東情況。2019年9月,「先鋒系」掌門人張振新在倫敦意外去世,留下上百億元的資產窟窿。先鋒系各板塊資產先後發生逾期等問題。與華信證券的乾淨利落處理不同,監管工作組在網信證券駐紮時間已一年有餘,網信證券能否渡過難關仍是未知數。

4家券商2019由盈轉虧

在2018年的慘澹業績下保持盈利狀態,在2019年卻慘遭虧損命運,這樣的券商共有4家,分別為國開證券、長城國瑞證券、川財證券和國盛資管。

在這四家中,最令人大跌眼鏡的當然是國開證券。2019年國開證券實現營業收入16.44億元,同比下降13.44%;實現淨虧損4.66億元,降幅177.70%。作為國開行旗下的證券公司,國開證券在2010年自航空證券更名而來,此次虧損也是其更名十年首次發生虧損。

而從其虧損原因來看,仍是股票質押計提所導致。國開證券表示,合併口徑淨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為2019年部分股票質押業務風險進一步暴露,相應增提減值準備。截至報告期末,國開證券股票質押業務餘額為45.78億元。利潤表中,國開證券2019年「信用減值損失」一項列計16.34億元,直接導致當年營業虧損。

類似地,其他由盈轉虧的券商也同樣出現了大筆信用減值。長城國瑞在2019年實現6.29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5.48%;實現3.22億元的淨虧損,同比下降354.11%。2019年,長城國瑞證券信用減值損失達5.78億元,亦是營業支出中金額最高的科目。

川財證券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3.48億元,同比下降4.88%;實現淨利潤-1.00億元,同比減少1.24億元,信用減值損失超過1.5億元。相比之下,國盛資管信用減值損失較少,僅有2607.5萬元,但對於一家規模較小的券商資管子公司來說,仍造成其當年淨利潤出現負值。

回顧近年來的監管政策,無論是「深改12條」的推出,還是新《證券法》的落地,無不是對證券行業「扶優限劣」的持續深化。在去年底回復政協提案時,證監會曾表示,將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積極支持各類國有資本通過認購優先股、普通股、可轉債、次級債等方式注資證券公司,推動證券行業做大做強。對於一眾業績「掉隊」中小券商來說,如仍未能找到獨特定位和發展方向,後續發展將更加堪憂。

在疫情影響下,2020年一季度,133家券商合計實現淨利潤388.72億元,118家實現盈利。這也意味著,一季度仍有15家券商處於虧損狀態。2020年將有哪些券商繼續「掉隊」,又有哪些券商能夠扭虧為盈,市場將持續觀察。

原標題:券業大年竟現13家虧損!網信證券、國開證券領虧,這5家虧損過億,外資控股券商"先虧為敬"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國開證券一次性出清旗下9成營業部:作價7300萬 還得接收全部員工
    來源:券商中國市場行情火熱的2020年即將步入尾聲,卻有券商一次性轉讓九成營業部,這是什麼情況?11月16日,國開證券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掛牌轉讓旗下9家證券營業部資產及相關權益,按照淨資產評估價值的7295.77萬元平價轉讓。
  • 國開證券打包轉讓9家營業部
    在全國範圍共有10家營業部的國開證券,一口氣就「打包」轉讓了其中9家。16日晚間,一則掛牌項目出現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官網上——國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九家證券營業部資產及相關權益。其中顯示,國開證券擬轉讓位於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的九家營業部,資產總計17.19億元,轉讓價格約為7295萬元。國開證券有意出售,誰來接盤?從受讓方資格條件來看,有相當實力的券商才能入圍。
  • 券業重磅!2020分類評級結果出爐 AA級增至15家 招商、國君連續13年...
    原標題:券業重磅!2020分類評級結果出爐,AA級增至15家,招商、國君連續13年入選!10家,B級券商有6家;11家券商被評為C類;僅有網信證券1家被評為D級。
  • 基金經營分化加劇 江信基金和九泰基金等3家虧損
    而部分小型基金公司則在不利的市場環境下備受煎熬,虧損面繼續擴大。10家基金公司半年淨利潤過億已披露的基金公司上市公司股東半年報數據顯示,天弘基金、銀華基金等24家基金公司上半年淨利潤合計47.79億元,同比增長24.4%。
  • 7券商2019年12月月報出爐:6家業績環比明顯增長 華鑫證券意外虧損
    截至2020年1月8日晚間,共有7家上市券商或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公布了2019年12月月報。這7家上市公司以區域性券商為主,中信、國泰君安等「大塊頭」暫未亮相。從這7家的情況來看,2019年底開始的市場反彈已經開始帶動券商業績回暖。
  • 虧損王+墊底王,太平洋證券成投資者的「傷心太平洋」
    截至8月29日收盤,太平洋報收4.24元/股,是滬深兩市唯一一家4元券商股,年初至今股價已經下滑了17.15%。  有投資者對記者表示:「目前幾十家券商業務基本相同,它們的業績只是贏利多少而已,太平洋也沒有像國海證券那樣出現業務被暫停的嚴重情況,但卻成為三十多家上市券商中唯一的虧損公司。
  • 全新好2020年前三季度虧損4350萬至5000萬 本期證券投資虧損
    來源:挖貝網挖貝網10月14日,全新好(000007)近日發布2020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2020年1月1至2020年9月30日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4350萬元至5000萬元,上年同期虧損931萬元;其中第三季度虧損1369.04萬元至
  • 「接盤俠」浙商證券:攬入9家營業部,逆勢還是逆襲?
    國開證券營業部「大甩賣」一個多月後,浙商證券成為「接盤俠」。1月4日,浙商證券公告顯示,公司通過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舉牌收購了國開證券掛牌轉讓的9家證券營業部資產及相關權益。近兩年經紀業務轉型不斷,券商營業部裁撤也日益成為常態,浙商證券「逆勢」收購營業部,意欲何為?
  • 62家證券百億私募前10月最高收益達80%,仍有1家虧損!年終排名爭奪...
    圖片來源:攝圖網今年以來A股結構化特徵明顯,而私募行業也趁著這輪行情大規模擴容。數據顯示,今年證券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已經達到3.68萬億元,證券類百億私募管理人數量為62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規模擴容太快,有私募甚至緊急主動封盤。今年A股交易時間所剩不多,百億私募的年度排名戰格外激烈。
  • 突擊改名輔導上市 首創證券A股謀篇
    正如券業人士頗為熟悉的《公司法》,從有限到股份,首先要名正言順。此前因「17首創債」等公司債的信披需要,首創證券於8月26日的公開披露了中期報告。無論是封面還是正文結束時的籤章,均赫然寫著首創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 疫情對經濟影響發威,25家公司只見虧損公告一片
    作者|孔祥凱上周,反做空研究中心一共注意到了38家公司的公告,其中25家發布關於半年報盈虧信息,結果令人遺憾,全部報出來的是虧損的信息,只是虧損的程度深淺如何而已。反做空研究中心注意到,這些報虧的企業中,虧損在100%以上的比比皆是。
  • 洞察·財曝|中原證券淨利潤同比下滑11.50% 境外業務虧損超3億元
    毛利率增加51.5個百分點,為3.92%。自營業務方面,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21億元,同比增長404.3%,營業成本為1.27億元,同比增長93.16%。毛利率因此接近70%,是公司表現最好的業務板塊,也與行業情況基本一致。經紀業務增收不增利、以及境外業務大幅虧損成為拖累公司業績的主要原因。
  • 太平洋證券2018年業績或虧損15億元,大概率成券商...
    太平洋證券2018年業績或虧損15億元,大概率成券商「虧損王」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28 15:14:18
  • 英皇證券(00717)年度虧損擴至6.9億元 不派末期股息
    原標題:英皇證券(00717)年度虧損擴至6.9億元,不派末期股息   英皇證券
  • 首創證券低調股權騰挪,北京國資系合計持股超九成,會是券業合併前兆?
    包括大股東首創集團在內,公司全部五大股東中就有3家直屬於北京國資委,合計持股比例高達91.54%。券業合併前兆?國資進入首創證券,不禁令市場聯想到近日首創證券大股東首創集團的另一筆股權投資。經過此次增資,三家北京國資企業將合計持有第一創業22.7%的股份。第一創業公布定增發行對象後,即有北京地區券業人士猜測,第一創業自身股權分散,公司第一大股東首創集團旗下則直接控股首創證券,聯合公司其餘北京國資系股東後,第一創業和首創證券的併購重組可以展開想像。(詳見界面新聞稿件《中信等四大頭部券商集結第一創業42億定增局,罕見追捧「同行」背後有何玄機?》)
  • 舉步維艱的影視行業:16家虧損,6家賣身,2家面臨退市風險
    最初,在主板上市的公司想要退市,他們不得不連續虧損三年以上。在虧損的第二年被*ST,也即退市風險警示,俗稱「戴帽」。虧損第三年,先停牌。停牌後的上半年,如果扭虧為盈,可以申請恢復上市。如果它繼續虧損,退市程序將被執行。創業板是直接虧損兩年虧損三年的退市。2020年12月14日,滬深證券交易所發布了退市體制改革徵求意見稿。
  • 光大證券研究所又現多骨幹同時離職 券業為何頻現「組團離職」?
    原標題:光大證券研究所又現多骨幹同時離職,券業為何頻現「組團離職」?來源:券業觀察近半數領軍者出走,光大證券研究所會損傷多少元氣?高頻的人員流動+組團跳槽,似乎越來越成為賣方研究的兩大特色。據券業觀察了解,「組團離職」已經不止一次出現在光大證券研究所。2007年那場轟動業內的光大研究所集體跳槽事件後,光大證券研究業務一度出現下行趨勢,人員流動更是頻繁,曾7、8年更換5任所長。近些年研究業務迎來回暖,卻又要上演歷史?
  • 禁業 洗錢 國信證券為何出海不利
    來源:券業行家居然又被禁了?一位時隔一年,一位員工遭遇監管發出的禁業令。當然,發出禁令的是一水之隔的香港證監局時隔一年再下禁令5月28日,香港證監會主頁更新一則禁業令。香港證監會調查發現,郭周武自2012年4月10日至2017年5月23日在國信香港任職期間,私下透過一名友人(A)及一名他所認識的人士(B)在另一家經紀行所持有的證券交易帳戶進行交易,但沒有作出必要的披露及取得所需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