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業行家
居然又被禁了?一位時隔一年,一位員工遭遇監管發出的禁業令。
當然,發出禁令的是一水之隔的香港證監局
時隔一年再下禁令
5月28日,香港證監會主頁更新一則禁業令。當事人為國信證券 (香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信香港)前基金經理郭周武,因違規代操作兩個私人證券帳戶,合計金額達7,100萬元,被禁止重投業界9個月。
香港證監會調查發現,郭周武自2012年4月10日至2017年5月23日在國信香港任職期間,私下透過一名友人(A)及一名他所認識的人士(B)在另一家經紀行所持有的證券交易帳戶進行交易,但沒有作出必要的披露及取得所需的批准。
為此,香港證監會認為,郭周武以不誠實及蓄意的方式,規避國信證券香港的內部監控政策,令他作為持牌人的適當人選資格受到質疑。
考慮到郭周武為初犯以及事後表示悔意,香港證監會對其予以禁業9個月的處罰,自2020年5月28日起至2021年2月27日止。
行家注意到,這並不是國信香港首次被監管處罰。2019年,香港證監會就有兩起處罰記錄,原因均是因為涉及「洗錢」。
兩起監管半隱半現
2019年2月18日,因未遵守有關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的監管規定,香港證監會對國信香港的下屬子公司國信證券(香港)經紀有限公司(簡稱:國信香港經紀)予以公開譴責,並罰款1,520萬港元。
據公告披露,國信香港在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為超過3500名客戶處理1萬筆涉及總額約50億港元的第三者存款;其中有超過2200筆可疑的第三者存款,涉及總額超過23億港元。
2019年4月23日,香港證監會對國信香港前經紀業務負責人蘇細強開出為期十個月的禁業令。原因是在前述洗錢案中,蘇細強作為負責人員及國信香港高管有失責行為。
行家注意到,國信證券於2019年4月和5月先後兩次發布的《關於最近五年被證券監管部門和交易所處罰或採取監管措施以及整改情況的公告》,以及2019年中報和年報中,均對前一起受罰事項和整改措施進行了披露,但並未提到對蘇細強的監管處罰。
國信證券表示,國信香港經紀已經按時繳納罰款,並主動聘請外部顧問對公司反洗錢管理體系進行了重新審視和整改。
國信香港最新動態
關於國信香港,行家通過國信證券年報和官網,查證了最新消息。
地位:成立超過11年,資產佔比約1/40
公開信息顯示,國信香港成立於2008年11月13日,為國信證券全資子公司,主要開展境外金融服務。
截至2019年底,國信香港註冊資本為16.3億港元(折合人民幣13.95億元),佔公司淨資產的比重為2.48%。
業績:淨利潤銳減八成,境外投行劃重點
由於國信證券未在2019年報中列出旗下子公司的業績情況。因此,國信香港2019年度的營收和淨利潤,僅能通過「主營業務分地區情況」推算。
2019年,國信證券境外業務收入16,874.40萬元,同比下降10.43%;在公司總營收中的佔比為1.20%,同比減少0.68個百分點;淨利潤為450.09萬元,同比銳減82.60%;佔比從2018年度的0.61%減至0.07%。
此外,國信證券年報中重點披露了國信香港境外投行業務:
報告期內,國信香港參與了9個上市及財務顧問項目。其中,由國信香港擔任獨家保薦人及聯席全球協調人的「360魯大師」項目在港交所成功掛牌上市,獲得市場高度關注,有效提升了公司品牌影響力。國信香港將積極開拓合作渠道,進一步提升項目儲備和承銷能力。
人事:原負責人奔私,監管空降董事長
行家翻查了國信證券上市以來的年報,2015-2017年期間,國信香港的負責人為胡華勇(參見《「大召喚術」失靈?又一國信大佬「奔私」》);2018-2019年報中,國信香港的負責人由副總裁諶傳立兼任。
公開信息顯示,現年56歲的諶傳立,此前曾在監管系統任職,自加入國信證券以來分管投行業務。
諶傳立先生,中國國籍,無永久境外居留權,出生於1964年2月,碩士,高級工程師。曾任北京航天部200廠助理工程師,深圳明揚電腦(蛇口)有限公司部門經理,深圳證監局(證管辦)市場處科員、法規處副主任科員、法規處主任科員、機構處主任科員、信息調研處主任科員、信息調研處副處長、信息調研處處長、上市公司監管二處處長,中國證監會第六屆創業板發審委委員,深圳證監局稽查二處處長等職務。2017年12月加入國信證券,現任公司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投資銀行事業部總裁,兼任國信證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五屆上市委員會委員、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亞洲金融合作協會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委員會委員。
增資九億布局海外
種種跡象表明,國信證券海外布局熱度不減。
4月22日,證監會批准了國信證券150億定增方案。其中明確提到,擬對國信香港增資9億元,主要用於補充經紀業務資本金,支持「一帶一路」相關債券和股本融資項目承銷的資本金,擴大保證金業務規模及信息系統建設投入等方面。
國信證券表示,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及A股納入MSCI指數,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程度不斷提升,國際業務已成為國內領先券商擴大競爭優勢的重要領域。利用本次募集資金對國信香港進行增資,有助於進一步滿足其H股全流通業務、證券配售及包銷業務、擴大保證金業務規模等業務所需,有效突破國信香港發展瓶頸,進一步增強公司國際業務的實力,促進國際業務的合理布局和快速發展。
券商出海業績PK
因近期眾所周知的大事而備受關注的某漁村,儼然成為券業出海的重地。行家此前曾在《海通收入居首,中信黯然失色》一文中,對比報導了券商境外業務。
時隔半年,券商海外業務排名是否有新的變化?
註:數據來自各家券商2019年報,統計口徑存在差異,僅供參考
從境外業務收入來看,海通證券居首,達89.93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約為26.12%;其次是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海外業務收入分別為49.49億元和41.24億元,分別佔其總營收的11.57%和24.42%;境外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的還有國泰君安(27.79億元)、華泰證券(26.73億元)和中國銀河(10.77億元)。
從境外業務利潤來看,海通證券以32.80億元居首,約佔總利潤的24.52%。國泰君安居次,為8.50億元,佔比為7.42%。招商證券、東方證券和廣發證券海外業務利潤均超過2億元。興業證券、長江證券、中信證券、光大證券、中信建投和方正證券的海外業務均有不同程度的虧損。
此外,位列TOP20的安信證券、平安證券、中泰證券,其年報中列出了境外子公司,卻並未披露境外業務/境外子公司的業績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