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確診兩例肺鼠疫病例」消息刷屏,12日深夜,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2人在北京經專家會診以及實驗室診斷後,被確認為肺鼠疫病例。
作為39種法定報告傳染病之首的甲類傳染病,俗稱「1號病」鼠疫,它的大名可是如雷貫耳,但今天的我們,對這些傳染病已經有著非常深刻的了解以及積極有效的防控手段。
針對此次疫情,北京市醫療衛生相關部門已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對密切接觸者進行了隔離觀察。
國家衛生健康委應急辦也已安排國家級專家赴內蒙古指導當地開展溯源工作,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並對密切接觸者等進行醫學觀察和預防性服藥。
作為疾控機構我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鼠疫可防可控,大家大可不必恐慌,對付它的手段多的是呢。
現在大家就跟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起認識一下鼠疫的廬山真面目吧!
鼠疫的黑歷史是怎樣的?
說起鼠疫,這個古老的傳染病到底不是吃素的,因患者死後全身皮膚呈黑紫色,歷史上,鼠疫又被稱作「黑死病」,曾經在人類歷史上造成三次大流行,死亡總人數接近1.7億人。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查士丁尼大鼠疫於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大陸死亡人數約1億人。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即中世紀的「黑死病」,從14世紀中葉開始,前後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造成約5000萬人死亡。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從雲南、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北滿,驚天動地地爆發。
到20世紀70年代之後,鼠疫流行開始逐漸被有效控制,呈散發流行狀態。
20世紀70-80年代,全世界每年報告鼠疫病例約1000例左右。
20世紀90年以來,鼠疫疫情有上升趨勢。如1989年至2003年,全球25個國家報告鼠疫病例38310例,其中2845例死亡。
2010-2015年全球共報告3248例鼠疫,其中584例死亡。
我國也是深受鼠疫影響的國家之一。
19世紀末到新中國成立,我國發生過6次大流行,波及20多個省(區),發病人數約115萬,死亡約100萬人。
新中國成立後,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但我國目前仍有部分省區存在著鼠疫自然疫源地,時有散發。
鼠疫是怎麼傳播的?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自然疫源地分布在亞洲、非洲、美洲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流行最廣的3個國家是馬達加斯加、剛果民主共和國和秘魯。
鼠疫原發於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嚙齒類動物之間,鼠類和旱獺等動物是鼠疫的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蚤類相互傳播。
鼠疫的發病有一定的季節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發生在春夏季節;青藏高原等地區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發生於夏秋季節。
它的傳染源主要有兩大類:
(1)鼠疫染疫動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動物都可以作為人間鼠疫的傳染源,最主要的傳染源是嚙齒類動物如鼠類、旱獺等。
(2)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傳染性。
敗血型鼠疫、腺腫發生破潰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為傳染源。
無症狀感染者不具有傳染性。
它的傳播途徑有:
鼠疫可以經鼠蚤叮咬、破潰皮膚接觸和呼吸道飛沫傳播。
也就是說動物和人間鼠疫的傳播主要以鼠蚤為媒介,蚤叮咬帶病菌的鼠或其他齧齒動物,再叮咬人時引起感染。人類鼠疫的首發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
少數患者是因捕獵、宰殺、剝食患病動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觸患者的痰液、膿液、血液,經由皮膚或黏膜的傷口而感染鼠疫病菌。
最兇險的便是肺鼠疫患者可以通過咳嗽、談話、呼吸等,借飛沫形成「人人」的傳播,可以造成人間鼠疫的大流行。
鼠疫的臨床表現是什麼?
鼠疫的潛伏期較短,一般在1-6天之間,多為2-3天,個別病例可達8-9天。
根據不同的感染部位和臨床表現可以將鼠疫分為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症型鼠疫、輕型鼠疫和其他少見類型鼠疫。
輕型患者表現為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可能伴有化膿。
腺鼠疫最為常見,除全身症狀外,主要表現為急性淋巴結炎。
在蚤叮咬的局部出現疼痛、紅斑,可以形成皰疹、膿皰甚至發展形成癤、癰。
叮咬附近區域的淋巴結出現腫大、疼痛,治療不及時可以迅速化膿、破潰,使患者疼痛難忍,無法活動。
最常發生的部位是腹股溝區的淋巴結,其次是腋下、頸部及頜下的淋巴結。
肺鼠疫患者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高。
以呼吸道症狀為主,起病24-36小時內出現胸痛、咳嗽、咳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和發紺迅速加重,搶救不及時2到3天內死亡。
敗血症型鼠疫最為兇險,患者出現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可有皮膚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血尿等。
病死率幾乎達到100%。
鼠疫怎麼診斷和治療?
發病前10天內曾到過鼠疫流行區,或接觸過鼠疫患者,一旦出現上述可疑症狀,應立即就診。
確診或疑似的患者,就地隔離治療。
鼠疫桿菌對多種抗生素敏感,臨床藥物首選鏈黴素,及時、足量、聯合使用敏感的抗菌藥物,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鼠疫怎麼預防?
滅鼠、滅蚤,保護易感人群是預防鼠疫的主要措施。
1.控制傳染源
消滅動物傳染源,廣泛開展滅鼠運動;旱獺在某些地區是重要傳染源,也應做好控制工作。
對疑似或確診病例堅持就地、就近隔離治療原則,對疑似或確診病例分別予以單間隔離。
同時應對直接接觸者在單獨隔離狀態下進行醫學觀察。
2.切斷傳播途徑
徹底滅蚤,減少被叮咬的機會,避免接觸染病或死亡動物。
疫區實行「三報三不」制度。
「三報」:報告病死鼠、報告疑似鼠疫患者、報告不明原因的高熱患者和急死患者。
「三不」: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
3.加強個人防護
參與治療或進入疫區的人員必須穿著防護服,戴口罩、帽子、手套、護目鏡、穿膠鞋及隔離衣。
預防性治療:
對鼠疫患者的直接接觸者、被疫區跳蚤叮咬的人、接觸了染疫動物分泌物及血液者,以及鼠疫實驗室工作人員操作鼠疫菌時發生意外事故的,均應當進行鼠疫預防性治療。
藥物可選用四環素、多西環素(強力黴素)、磺胺、環丙沙星等。
必要時可肌肉注射鏈黴素進行預防性治療,療程均為7天。
總結:
細菌性的傳染病,由於繁殖快,毒力強,在你還不明所以的情況下,很容易把人放倒。
但是,如果我們對它了如指掌,知己知彼,就不怕被戰敗了,知道它是什麼病原體,靠什麼傳播,我們就可以及時有效的切斷傳播途徑,遠離感染。
即使是防不勝防,不甚被感染了,我們現在也了解它的發病機制和敏感的抗生素,只要配合醫生,積極治療,相信也很快能夠康復。
(編輯Rainbow。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微檢科 夏昕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