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為了重建大國文化自信,從媒體宣傳、文化輸出到政策保護等等都在試圖喚醒人們對於中華傳統與遺存的感懷和珍視。例如,文化類綜藝《中國詩詞大會》、《了不起的長城》意在弘揚中華文化,古代歷史題材劇《琅琊榜》、《清平樂》展示出中國歷史風貌,而將傳統節日定為法定節日就更是顯而易見了。
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自然,闢出法定節假日是讓我們有時間和心思去好好回味一下傳統,於是端午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佩香囊,插艾葉……就是大家過節的基本儀式了。不過時過境遷,有些習俗確實得考慮下安全問題以及是否因人制宜了,畢竟過節圖的是平安和快樂。
大眾一般認為粽子是為紀念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而誕生的,但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粽」字本作「粽」(zong),現有記錄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蘆葉裹米也」。在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土記》中,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為「角黍」,春秋時期,用它來祭祖、祭神,到了晉代,演變成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糯米蒸製後口味甜糯,有收澀益氣的功效,粽葉清香,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作用,適當吃有一定的食療價值。
粽子不宜冷食,需要趁熱吃。因為糯米加熱後支鏈澱粉會糊化,利於被消化酶分解,易消化,反之冷卻澱粉會老化回生,分子間凝固加強,不宜被消化。
糯米黏度高,不易消化,胃腸排空需時較久,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脹或肚子悶痛等消化不良症狀。尤其放了肉、蛋黃、豆沙等高脂、高鹽、高糖等餡料,還容易引發糖尿病、膽囊炎、腸胃病等,適量和有選擇的吃很重要。
吃時也可以配一些茶飲、蔬果來吃,減少腸胃負擔。
古時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端午飲雄黃酒。因為時值端午,氣候炎熱,蠅蟲增多,毒氣上升,容易萌發疫病。古人認為病從口入,邪雜氣會通過口鼻吸入,飲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
杭諺有「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之說。端午節時,人們將蒲根切細、曬乾,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或直接用雄黃浸酒製成「雄黃酒」。兒童因為不能飲酒會用雄黃酒抹七竅,或在額頭寫「王」字,用來鎮邪,還會在房屋角落噴灑貯藏用以驅蟲蛇毒物等。
雄黃用藥,歷史已久,其藥性辛苦、溫,有大毒,可外用於殺蟲、解毒,治療癰腫疔瘡、溼疹疥癬、蛇蟲咬傷。
雄黃通常為橘黃色粒狀固體或橙黃色粉末,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砷,加熱經氧化還原反應會轉變為三氧化二砷(砒霜)。酒會擴張血管,加速砷在消化道和皮膚的吸收。人如果誤服,5~50mg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輕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重者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麻痺、意識模糊、昏迷等,甚至會致死。
近些年因端午喝雄黃酒中毒或被毒物咬傷用雄黃酒解毒導致病情加重的新聞時有發生。還有人以為雄黃酒與黃酒是一種東西,黃酒當然無毒,是由酒麴發酵,糧食釀造的低度酒,不要把雄黃酒當成黃酒暢飲。
殺蟲還是選市面上一些安全的殺蟲劑,中毒也儘量去醫院就診,千萬不要自己貿然用藥。這種習俗可以折衷了,少量外用或者用黃酒等替代。
端午是暑氣上升時期,容易引發「暑病」,艾葉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對祛溼有一定療效。放在屋裡可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做成艾葉糕食用還可以解暑、健脾利溼。
中國古代早有艾灸治病的療法,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淤散結、補中益氣的療效。現在,艾灸還應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對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等有特效。
熱性體質,如患口腔潰瘍、膿包、便秘等的人群不太適合艾灸;高熱病人、大飢大飽、過度疲勞的人也不適宜艾灸;還有身體紅腫、皮膚過敏者艾灸容易加重傷口炎症。
飲用或食用艾葉時,也多考慮體質,寒性體質的人如手腳易冰冷適合,熱性體質易上火的人就不太適合了。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民間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許多城市、鄉村,仍有給孩子帶香袋的習俗。因為古代夏季容易爆發傳染病,人們佩戴香囊用以預防瘟疫祈求健康。
香囊裡一般填充一些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白芷、川芎、菖蒲、丁香、薄荷、紫蘇等,外面包以絲布,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
佩戴中藥香囊防病治病,其實是中醫外治,被稱為香佩療法。根據中醫內病外治的理論,皮毛肌腠與五臟六腑相貫通,其藥物外用,藥性可從皮膚毛竅汗孔而入腠裡,通過經絡的直達臟腑,起到調整機體陰陽平衡、鼓舞正氣、抵禦外邪的作用。
所以佩戴香囊對預防流感和時疫有一定的作用。
因為香囊中的藥物成分繁多,過敏者和孕婦都需要慎用,以免誘發哮喘、過敏等病症。還有一些香囊為了好聞,添加了化學性香精,非純中草藥製作的香囊起不到治療作用,還可能會刺激呼吸道,尤其對兒童而言,可能會對鼻黏膜造成刺激或者局部皮膚過敏。
還有一點要注意,香囊藥物受潮會藥效降低或喪失,平時注意防黴防蛀,定期檢查更換新的。
最後祝大家端午安康。我們尊重傳統,但傳統並非一成不變,與時俱進才是延續其生命力的有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