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 喝雄黃酒相當於吃砒霜,真的假的?

2021-03-04 廈門科普

這些年,為了重建大國文化自信,從媒體宣傳、文化輸出到政策保護等等都在試圖喚醒人們對於中華傳統與遺存的感懷和珍視。例如,文化類綜藝《中國詩詞大會》、《了不起的長城》意在弘揚中華文化,古代歷史題材劇《琅琊榜》、《清平樂》展示出中國歷史風貌,而將傳統節日定為法定節日就更是顯而易見了。

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自然,闢出法定節假日是讓我們有時間和心思去好好回味一下傳統,於是端午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佩香囊,插艾葉……就是大家過節的基本儀式了。不過時過境遷,有些習俗確實得考慮下安全問題以及是否因人制宜了,畢竟過節圖的是平安和快樂。

大眾一般認為粽子是為紀念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而誕生的,但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粽」字本作「粽」(zong),現有記錄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蘆葉裹米也」。在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土記》中,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為「角黍」,春秋時期,用它來祭祖、祭神,到了晉代,演變成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糯米蒸製後口味甜糯,有收澀益氣的功效,粽葉清香,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作用,適當吃有一定的食療價值。

粽子不宜冷食,需要趁熱吃。因為糯米加熱後支鏈澱粉會糊化,利於被消化酶分解,易消化,反之冷卻澱粉會老化回生,分子間凝固加強,不宜被消化。

糯米黏度高,不易消化,胃腸排空需時較久,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脹或肚子悶痛等消化不良症狀。尤其放了肉、蛋黃、豆沙等高脂、高鹽、高糖等餡料,還容易引發糖尿病、膽囊炎、腸胃病等,適量和有選擇的吃很重要。

吃時也可以配一些茶飲、蔬果來吃,減少腸胃負擔。

古時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端午飲雄黃酒。因為時值端午,氣候炎熱,蠅蟲增多,毒氣上升,容易萌發疫病。古人認為病從口入,邪雜氣會通過口鼻吸入,飲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

杭諺有「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之說。端午節時,人們將蒲根切細、曬乾,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或直接用雄黃浸酒製成「雄黃酒」。兒童因為不能飲酒會用雄黃酒抹七竅,或在額頭寫「王」字,用來鎮邪,還會在房屋角落噴灑貯藏用以驅蟲蛇毒物等。

雄黃用藥,歷史已久,其藥性辛苦、溫,有大毒,可外用於殺蟲、解毒,治療癰腫疔瘡、溼疹疥癬、蛇蟲咬傷。

雄黃通常為橘黃色粒狀固體或橙黃色粉末,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砷,加熱經氧化還原反應會轉變為三氧化二砷(砒霜)。酒會擴張血管,加速砷在消化道和皮膚的吸收。人如果誤服,5~50mg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輕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重者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麻痺、意識模糊、昏迷等,甚至會致死。

近些年因端午喝雄黃酒中毒或被毒物咬傷用雄黃酒解毒導致病情加重的新聞時有發生。還有人以為雄黃酒與黃酒是一種東西,黃酒當然無毒,是由酒麴發酵,糧食釀造的低度酒,不要把雄黃酒當成黃酒暢飲。

殺蟲還是選市面上一些安全的殺蟲劑,中毒也儘量去醫院就診,千萬不要自己貿然用藥。這種習俗可以折衷了,少量外用或者用黃酒等替代。

端午是暑氣上升時期,容易引發「暑病」,艾葉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對祛溼有一定療效。放在屋裡可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做成艾葉糕食用還可以解暑、健脾利溼。

中國古代早有艾灸治病的療法,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淤散結、補中益氣的療效。現在,艾灸還應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對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等有特效。

熱性體質,如患口腔潰瘍、膿包、便秘等的人群不太適合艾灸;高熱病人、大飢大飽、過度疲勞的人也不適宜艾灸;還有身體紅腫、皮膚過敏者艾灸容易加重傷口炎症。

飲用或食用艾葉時,也多考慮體質,寒性體質的人如手腳易冰冷適合,熱性體質易上火的人就不太適合了。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民間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許多城市、鄉村,仍有給孩子帶香袋的習俗。因為古代夏季容易爆發傳染病,人們佩戴香囊用以預防瘟疫祈求健康。

香囊裡一般填充一些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白芷、川芎、菖蒲、丁香、薄荷、紫蘇等,外面包以絲布,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

佩戴中藥香囊防病治病,其實是中醫外治,被稱為香佩療法。根據中醫內病外治的理論,皮毛肌腠與五臟六腑相貫通,其藥物外用,藥性可從皮膚毛竅汗孔而入腠裡,通過經絡的直達臟腑,起到調整機體陰陽平衡、鼓舞正氣、抵禦外邪的作用。

所以佩戴香囊對預防流感和時疫有一定的作用。

因為香囊中的藥物成分繁多,過敏者和孕婦都需要慎用,以免誘發哮喘、過敏等病症。還有一些香囊為了好聞,添加了化學性香精,非純中草藥製作的香囊起不到治療作用,還可能會刺激呼吸道,尤其對兒童而言,可能會對鼻黏膜造成刺激或者局部皮膚過敏。

還有一點要注意,香囊藥物受潮會藥效降低或喪失,平時注意防黴防蛀,定期檢查更換新的

最後祝大家端午安康。我們尊重傳統,但傳統並非一成不變,與時俱進才是延續其生命力的有效辦法。

相關焦點

  • 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這些端午習俗你知道多少?
    端午這天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回家和家人團聚,而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活動,必不可少的就是賽龍舟、吃粽子,除此之外還會有掛艾葉、菖蒲、喝雄黃酒等習俗,而在古時候還有拜神祭祖、放紙龍、放紙鳶、栓五色絲線、佩香囊等,到現代部分地區仍流傳著這些習俗。今天主要介紹為什麼端午節會有和雄黃酒的習俗呢?
  • 端午到,五毒醒,「五毒」到底都是啥?喝雄黃酒能避開嗎?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端午節與中秋節、清明節、春節並稱為民間四大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活動,必不可少的就是賽龍舟、吃粽子,除此之外還會有掛艾葉、菖蒲、喝雄黃酒等習俗,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驅邪避毒。
  • 七旬老人誤飲雄黃酒造成砷中毒,端午節還能喝雄黃酒嗎?
    端午節快到了,除了吃粽子、划龍舟以外,還有雄黃酒也是比較出名的。夏季蚊蟲較多,小時候大人會在小孩子的面龐耳鼻手心足心附近塗上雄黃酒,用來驅蟲;也會帶香包,用來驅蚊和預防感冒。現代社會依舊有大部分地區保持著引用雄黃酒的習俗,中國自古就有「喝雄黃酒,百病遠走」的說法,古人認為雄黃酒可以去除妖邪和體內毒素,但也容易出事。汪先生今年73歲,平時沒事喜歡「喝兩口」,端午節期間他在家中招待親友,一時興起從櫥櫃裡拿出一瓶開了封的酒飲了幾盅。哪知飯後不一會兒,他胃裡就一陣難受,開始上吐下瀉。
  • 2020年端午節剛過,你喝雄黃酒了嗎?小心中毒
    端午節也是我國四個傳統節日之一。無論端午節在哪裡,都必須回家與家人團聚。在這一天,人們將舉行各種儀式和活動。比如賽龍舟,吃粽子和掛艾草,還有喝雄黃酒。過了一會兒,水面真的漂浮了一條龍,人們還將這條龍拖到岸上,用力將其剝皮,然後將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然後用雄黃酒擦在七竅上,認為這可以保護孩子免受昆蟲和蛇的傷害。這也是端午節喝雄黃酒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我國許多地方都還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 男子被蜈蚣咬傷後效仿白娘子橋段喝雄黃酒,中毒更深還要洗胃
    29歲黃陂居民朱先生在樓下散步時不慎被蜈蚣咬傷腳趾,他想起以前看電視劇裏白娘子飲雄黃酒的情結,以為雄黃酒"驅妖避邪",於是喝雄黃酒解毒,卻"中毒"更深。還沒等反應過來,他就感到右腳拇趾被東西咬了一下,低頭一看,一條背部紅色,長約10釐米的多足蟲從他右腳旁爬過。不一會兒,朱先生就感到被咬傷的地方一陣陣刺痛,傷口周圍也變得很紅,他覺得那隻多足蟲很像蜈蚣,又想到以前電視劇裏白娘子飲雄黃酒的情結,以為雄黃酒"驅妖避邪"能夠解蜈蚣的毒,於是跛著腳走到附近藥房,買回10克雄黃兌白酒喝下。
  • 黃陂一男子被蜈蚣咬傷竟模仿白娘子喝雄黃酒解毒...中毒更深了!
    ↑資料圖昨日,29歲黃陂居民朱先生在樓下散步時不慎被蜈蚣咬傷腳趾,他想起以前看電視劇裏白娘子飲雄黃酒的情結,以為雄黃酒「驅妖避邪」,於是喝雄黃酒解毒,卻「中毒」更深。專家提醒,喝雄黃酒等同吃砒霜,市民們切勿模仿。      昨日下午3點多,朱先生穿著拖鞋在樓下的小區裡散步,無意中踩到一條軟軟的東西。還沒等反應過來,他就感到右腳拇趾被東西咬了一下,低頭一看,一條背部紅色,長約10釐米的多足蟲從他右腳旁爬過。
  • 趣聞堂/喝雄黃酒真能讓白娘子現蛇形?
    現在流行的戲曲和影視作品中都提到這是法海和尚教唆許宣的陰招,但在乾嘉年間的兩個白蛇傳本子(方成培的《雷峰塔》和玉花堂主人《雷峰塔奇傳》)裡,當時還不認識法海的許宣只是為了「與賢妻避邪解毒,同賞佳節」,小青更是提前給白娘子打過預防針:「娘娘,明日乃端午佳節,家家戶戶皆要買用雄黃酒。俗言道:『蛇見雄黃酒,猶如鬼見閻王。』」
  • 喝熱雄黃酒實際上等於吃砒霜?
    古人紀年通用天幹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午同義。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未必人人都能吃粽子?
  • 端午節揭開白蛇現原形背後的秘密:白娘子為何一定要喝雄黃酒?
    「端午現原形」是每一出白蛇戲中都不必可少的一個橋段,早期編撰的白蛇戲中白娘子雖然現過身,但是都沒有叫許仙看見。但是從清代開始,白蛇戲裡增加了一個橋段——《端午》,在這個橋段裡,白娘子在許仙面前被迫現出了真身,並且把許仙嚇得斷了氣。正是因為這一場現身,使得恩愛的夫妻變得有隔閡,《端午》這個橋段也成了《白蛇傳》裡必不可可少的一個標誌。
  • 白娘子都害怕的雄黃酒,到底是個啥?你不知道的端午節知識來啦
    再就是我們的春節還是要吃一頓餃子的。那麼除了這些代表性的食物,還有其他的風俗嗎?既然馬上就是端午節了,那我們就來說說端午節的那些事兒。其實跟我們國家各地區的風俗還是多少有些差異的,但總體來說就是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拜神祭祖、掛艾草等等。每年很多地方都會舉行大型的活動,像賽龍舟之類的。
  • 端午節為什麼要飲菖蒲酒、喝雄黃酒?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女兒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日。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為什麼端午節會有飲菖蒲酒、喝雄黃酒的習俗呢?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個兇日,為什麼呢?於是,人們為了避災、闢邪、除惡,逐漸就有了飲菖蒲酒、喝雄黃酒的習俗。因為,五月五日正是夏季上升期,各種蟲害開始活躍、各種疾病開始流行,人們認為飲菖蒲酒、喝雄黃酒具有解毒的功效。唐朝詩人殷堯藩寫道:「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可見,在那個時候,菖蒲酒已在民間廣泛流傳。
  • 夜讀丨端午節喝雄黃酒,吃櫻桃和黑白桑葚
    端午節與中秋、春節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節日,我國作家肖復興在他的文章《端午五談》中為我們講述了吃、玩、裝飾等方面的豐富多樣的端午習俗,下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他在文章中是怎麼說的。如今,世界上任何一個節日的內容,幾乎都和吃相關。
  • 讓白娘子顯出原形的雄黃酒 真的能驅蛇嗎?
    許仙:我多加了一些闢邪解毒的藥,叫雄黃,端午節喝最好了。舊時,古人相信雄黃可以驅蛇,因此在很多地方,端午節都有喝雄黃酒以驅疾除病的習俗,但雄黃酒真的能驅蛇嗎?在醫學尚不昌明、疾疫肆虐的古代,許多節日都包含了「驅瘟祛病」的含義。
  • 這種酒不一般,白娘子喝了現原形……端午雄黃酒,應該這麼用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首先來憶憶童年……電視劇《白蛇傳》相信是不少小夥伴曾經的心頭好,其中白娘子喝雄黃酒後現出原形的片段更是讓人印象頗深。雄黃酒究竟是啥呢?它真的能喝嗎?蛇真的怕雄黃?喝雄黃酒曾是我國端午節常見的傳統習俗之一,可為啥現在的端午節很少出現雄黃酒的身影了呢?莫急!今天藥娃就跟小夥伴聊聊雄黃酒的前世今生。端午節飲雄黃酒緣由為何?小夥伴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而設立的。
  • 端午喝雄黃酒的白娘子,輸了許仙,她就輸了全部
    一年端午,許仙興致衝衝拿著雄黃酒來同白素貞共度佳節,他並不知道白素貞是白蛇所變,只是按著自己的意志來準備各種過節之物,熟人告訴許仙,端午節喝雄黃酒是民間習俗。對此許仙深往不疑,將一大勺雄黃粉倒入酒中,帶回與白素貞共飲。
  • 白娘子喝了雄黃酒就現了原型,那我們能喝麼?
    我記得有一集她被傻乎乎的許仙官人用雄黃酒逼出了原形,在許仙掀開被子的一剎那,碩大的蛇頭蛇身把我嚇的驚魂一叫,估計三魂七魄也受到了輕微的創傷,一直到如今仍然印象深刻。雄黃酒真的那麼牛?能逼出千年修行的蛇精原形麼?雄黃到底是什麼?闢邪麼?驅蛇麼?有毒麼?說起雄黃酒,不得不說到端午節。
  • 端午節 專家告訴你如何正確塗用雄黃酒
    在白娘子的傳說中,白素貞在端午佳節喝了雄黃酒,從而現了原形。那麼常人是否可以飲用雄黃酒呢?不少網店出售雄黃酒,能否飲用說法不一記者在某網際網路購物平臺上以「雄黃酒」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了許多售賣雄黃酒的店家。
  • 專家教你健康過端午 粽子不宜多吃雄黃酒最好別喝
    長沙晚報6月24日訊(全媒體記者 朱炎皇 通訊員 唐寒梅 楊豔)「一個普通的鹹肉粽子,含米量相當於一碗米飯。粽子主要由糯米製作而成,缺乏纖維質,黏度高、難消化。對於胃腸道功能不好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最好是不要吃粽子。」端午節來臨,國家級營養保健專家、湖南省胸科醫院院長唐細良提醒,節日習俗雖好,但要注重健康。
  • 端午只知吃粽子就外行了!五毒餅、雄黃酒、葫蘆花……您都知道嗎
    尤其是平時脾胃不好的人,更應該少吃,不是不可以吃。櫻桃和黑桑葚兒第四個吃櫻桃和黑桑葚兒。老北京過端午節,吃食少不了水果。櫻桃在端午節時期正是上市的季節,老北京也講究吃時令水果。櫻桃富含維生素C,有維C之王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