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劉思毅的第 277 篇原創,
持續日更,做最懂流量的創業者。
上一篇文章講黃崢的生平,比較整齊,這篇文章記錄我讀到的,覺得比較有意思的黃崢的隻言片語。
我整體的困惑是:商業總是沾滿血與淚嗎?
就好像,黃崢領導下的拼多多,在助農上確實有非常大的成效,
在幫助中國低端供應鏈繼續發展繁榮,甚至走向真正的 C2M 上,有非常大的行業矯正和引導作用。
這樣的一體兩面,讓人對拼多多感情複雜,要學習黃崢哲學,但是我不喜歡黃崢的極致,懷著複雜的心情去研究了一下黃崢。
黃崢,你讓人感情複雜。
不說了,讀一讀我對黃崢語錄的摘錄吧,看看他的說法,然後品一品他這個人:
1,
2018 年 6 月的時候說,「社交電商」這個詞,我覺得是個偽概念,
電商就是電商,社交就是社交,沒有人為了社交買東西,只會說因為已經在社交,順便買了東西。
2,
2017 年黃崢談論 2 年獲得上億付費用戶的時候,解釋說(請注意,這個解釋非常有道理啊):
社交媒體的商業化是很差的,40-50% 的眼球轉化出來的交易量可能只佔到整個社會零售總額的 8%,
根目的性購物的收縮式電商相比,是一個巨大的不匹配。
(拼多多誕生於這樣的不匹配中)
3,
2017 年,黃崢說,中國品牌走出去,首先要做渠道變革。
4,
創業和打高爾夫相似,都是自己與自己的較量,每次面對的場景可能不同,但揮桿這個基本動作是不變的,
所需要的是保持平常心,把動作做得更標準。
2016 年 12 月,黃崢說,這是他最後一次創業。
5,
黃崢做拼多多之前已經財富自由了,做拼多多是為了追求存在感,
引用賈伯斯的話,你可以罵我,可以誇讚我,但是你不能忽視我。
(他做到了)
6,
黃崢說,自己的團隊是,農民工進城市,一開始水平差,慢慢來,
從搬磚,到洗碗,到開飯店,都是老人,都在一起,是一個能打仗、持續打仗的團隊。
7,
黃崢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很有意思的一個事兒,就是這個世界根據面相決定觀點,
黃崢炙手可熱的時候,估值和數據說假的也是真的,剛開始的時候,說真的自動被打折。
8,
黃崢這樣評價 Google:
第一,Google 在很多方面像以前的中國,工人階級地位高,重意識形態;
第二,在管理上呢,也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有類似,鼓勵基層創新,敢闖敢試,同時在核心權力上高度集中,集中力量辦大事。
第三,Google 把不作惡放在骨子裡。
第四,Google 創始人一直試圖避免 Google 步入層層職業經理人的管理模式,但好像沒有逃脫。
9,
黃崢在 2016 年 3 月 20 日,回答為啥要創業,因為創業讓自己更快樂。
回答李志剛「為什麼創業」問題的時候,
第一,深度地和小夥伴一起拼荊斬棘,是有幸福感的;
第二,做一些對社會有正向意義的事情。
(看看當時多麼少年!!)
10,
黃崢說,拼多多團隊與阿里差了 20 年,
我覺得我們在新的流量分布方式、新的用戶交互形式,新的國際化情況下,做出一個不一樣的阿里。
他說這個計劃當前看起來太大了,但是一步一步走下去,不一定沒機會。
(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真的跪了,真的跪了,居然在 2016 年的時候,就在這樣真真實實的想著,敢想敢幹。
11,
黃崢十分強調「常識」和「本分」,在自己的文章和被採訪中,經常說,這是段永平交給他的。
12,
黃崢信奉巴菲特的二級市場投資觀念,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要是公司的創始人一開始就讓你覺得你無法和他共事,那從一開始就別買這家公司的股票。
(從這個角度來講,買拼多多股票的我真的是個小丑)
13,
黃崢在寫供給側改革的時候說,用需求流通側的半「計劃經濟」來推動實現供給側的半「市場經濟」,這是拼多多的 C2M 的組織效率啊。
他繼續解釋到:
假設我們能讓前段消費者多一點耐心,和其他人協調的願望,放棄一部分所見即所得、現在馬上就要的衝動,
那麼我們就有機會利用人與人推薦、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興趣的相似點,做人以群分的歸併,把每個人個性化的需求歸集成有一定時間富裕度的計劃性需求。
如果這樣做,那麼流通側的線上高度市場化和生產側的剛性計劃的矛盾就能緩解。
14,
黃崢對交易平臺的思考,仍然起源於「普通人對自己未來需求的確定性市場化、產品化、貨幣化」這個理論,和上一條不謀而合。
在他寫保險的公眾號文章中,他說:
每個人對自己的意願,對於自己未來某個點的需求和規劃,往往是比其他人要清楚的多的。
對於這種每個人的規劃和意願,以及個體對自身某個行為的確定性把握,對滿足需求的供給方往往是有價值的。
它可以降低組織生產的不確定性,可以幫助實現資源以及資本的更有效配置。
(我心想,這特麼不就是供給側改革嘛?供給側的改革需要需求側改革推進啊)
15,
黃崢在股東信上說,拼多多的核心價值觀是「本分」,指誠信、盡本職、隔絕外力、不賺人便宜、出現問題先求責於己。
對於拼多多管理層而言,本分意味著專注為消費者創造價值。
(我覺得很諷刺的是,通往這條成功路上,充滿了對下沉人群的誘導分享騙局,這也叫本分嗎?還是我格局小了。
16,
黃崢對拼多多的準確定義是,由一個分布式智能代理網絡(而非時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級大腦型 AI 系統)驅動的 Costco 和迪士尼。
他對「分布式」和迪士尼的解釋:
拼多多不光高效地做信息匹配,還不停模擬整個空間的人群的群體情緒,並試圖對整個空間做調整,讓群體的體驗更加開心。
他對 Costco 的解釋:
在不停滿足用戶需求的過程中,拼多多致力於提升供應鏈的效率和質量。
今天看來,這的確是最精妙抽象的創始人對拼多多的形容,烏託邦、浪漫、宏大,且足夠抽象~
17,
2019 年,黃崢在致股東信中,形容新電商的特點,
第一,普惠,無論是誰皆可使用;
第二,人為先,不把人看作流量;
第三,開放,打破壟斷。
然而還是覺得有些諷刺,2021 年的拼多多,回溯之前的事兒,已經不是一個小平臺了,已經是可以打壓別人的大平臺了。
18,
黃崢真的是一個文藝的理工男孩,他在 2020 年新冠疫情下的致股東信中,最後結尾這樣寫道:
恰如一位詩人寫到,
「我冷眼向過去稍稍回顧,之間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亙古的荒漠。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帶著這樣的視角,我們既感到無比的謙卑和平靜,又無比感恩與擁有的寶貴青春和擔負著的重大責任。
在這新世界,我們的美好旅程才剛剛開始。
19,
2016 年 11 月,黃崢和張一鳴一起參加「對話」節目,
黃崢明確說,如果是張一鳴,將會以更大的力度做全球化,因為我們這一代人接受外部信息比較早,資訊走出去是對社會和國家最大化,然後再用全球化的資源再打中國的市場。
20,
黃崢在接受財經採訪的時候,如此描述和騰訊的關係:
「邏輯應該是,因為我們是今天的拼多多,所以騰訊想來入股。
騰訊更像一個普通的財務投資人,他對我們既不會特殊的好,也不會特殊不好。
我也不認為我們是騰訊系。」
這是黃崢描述的,從拼多多針對微信的策略,核心就一個,瘋狂挖人,好幾倍的讓微信的人過去,
微信的人過去有兩個好處,極端熟悉微信規則甚至「漏洞」,還有和微信那邊有非標關係。
在這一點上,拼多多做得十分堅決。
21,
除了拼多多,黃崢最想要做的事兒,是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科研人員,他認為非營利性的全心全意的科研工作對人類的貢獻會更大。
22,
黃崢從來不認為有升級和降級,核心是讓人和他們需要的商品匹配。
23,
黃崢回答,如何克服創始人的孤獨時刻。
有很多很多的愛,就可以。
以上,心情複雜的看完黃崢所有的致股東信和原創公眾號,寫完了。
黃崢告訴我們,成功人士通往山巔希望之城的路上,雙手充滿鮮血、熱忱與雄心。
想要看黃崢公眾號的,掃碼加我好友 qunxiang16,給你發公眾號連結,因為你們搜不到哈哈😀😀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群響會員,加入頂級流量操盤手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