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吳 吉
他不是體育明星,他甚至不是運動員,但他兩次登上了美國《體育畫報》的封面。這個讓《體育畫報》熱血沸騰的人,就是沃爾伯格,電影《鬥士》的男主角。這部已經獲得了7項奧斯卡提名的電影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讓大名鼎鼎的《體育畫報》為之傾倒,斬釘截鐵地將之奉為「最近十年最優秀的體育電影」?在2月底奧斯卡揭曉之前,不妨將這部電影找來一看。以電影的名義,以體育的名義。
拳擊:奧斯卡的最愛
在《體育畫報》56年的歷史上,除了增刊上用來招徠眼球的泳裝女郎外,很少會將封面這麼重要的位置留給體育圈以外的人。而沃爾伯格不僅讓《體育畫報》破了例,還玩了一次「梅開二度」,可見《鬥士》這部電影徹徹底底地徵服了《體育畫報》的心。
《鬥士》的故事其實並不複雜,它描述的是中輕量級拳王米奇·沃德的百味人生。說到這裡,相信熟悉電影的人都會忍不住感嘆又是講拳擊的!的確,聯想起以往體育電影的奧斯卡之路就不難發現,拳擊題材的電影跟奧斯卡格外「有緣」。無論是已經成為經典的《憤怒的公牛》,還是一時大熱的《百萬美元寶貝》,再到一拍再拍的《洛奇》,講述的都是拳擊手的故事,也都成為奧斯卡盛宴上的佼佼者。事實上,反映拳手人生酸甜苦辣的影片一直是體育題材中的「大哥大」,無論是數量還是獲獎次數均高居榜首。據不完全統計,以拳擊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多達2.2萬部,是體育題材裡絕對的冠軍。令人窒息的較量,滿臉流淌的鮮血,殺紅了的眼睛……拳擊題材的電影單是用鏡頭就可以刺激人們的感官,《鬥士》的成功再次印證了拳擊題材的常青。正如著名拳擊作家理察·胡弗在《體育畫報》上所分析的那樣:「當電影與拳擊聯姻,一切都不需要渲染,因為拳擊具有電影所需的所有東西。」
體育:電影圈的寵兒
事實上,除了拳擊,幾乎所有體育項目都可以在電影銀幕上找到「映像」。從最耳熟能詳的足球(《一球成名》)、籃球(《太空大灌籃》),到田徑(《烈火戰車》)等等,不一而足。而因為美國是電影產業的最大基地,所以深受美國人喜愛的體育項目,也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搬上銀幕。比如:以橄欖球為題材的《勝利之光》,以高爾夫為題材的《球愛的天空》、以棒球為主題的《百萬金臂》、以賽馬為主題的《奔騰年代》等等,不勝枚舉。滑雪、賽車、撞球、甚至輪滑……可以說,在電影的世界裡,體育題材已經不是配料,而是一道大餐。即使在體育電影不甚發達的中國,《女籃五號》、《沙鷗》、《冰上姐妹》、《黑眼睛》等體育題材的電影,也曾讓一代代人熱血沸騰。
據說,為了演好《鬥士》,沃爾伯格在自己的拳擊房裡苦練多日,吃了不少苦頭。而當年為了演好《百萬美元寶貝》,主角斯萬克差點被打斷了鼻梁。在銀幕上出演體育專業人士,還要演得滴水不漏,這對於並無運動基礎的演員來說可真不啻為一種挑戰。所以,不少導演乾脆起用體育明星來客串,讓他們自己演自己。著名的《勝利大逃亡》裡,貝利留下了驚世駭俗的倒鉤破門。而《太空大灌籃》裡,喬丹的扣籃在電腦特技的渲染下,更是讓人瞠目結舌。體育明星過了「觸電」癮,不僅表現專業,還能用自己在專業領域裡的名氣帶旺票房,可謂一舉兩得。別忘了,有部電影就直抒胸臆地搬出了偶像的牌子《像貝克漢姆一樣踢球》。
勵志:體育片的精髓
《鬥士》所描述的主人公,名頭實在算不上如雷貫耳,故事本身也並無太多奇巧之處。它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為它點燃了很多人心裡已經奄奄一息的火焰。而這,也是體育電影永恆的魅力。窮困潦倒的底層人,經過不懈的奮鬥,克服了連串的失敗和挫折,最終走向成功。怎麼,這樣的主題聽起來很老套?但是,它幾乎可以套在任何一部體育電影上,而且讓數代電影人樂此不疲。體育是殘酷的,但同時又是公平的。正因為如此,體育特別適合作為一個勵志的主題。自強不息、浪子回頭、夢想、勇氣……這些詞語都可以在體育電影裡找到,也成為了體育電影長盛不衰的根源。正如去年靠《溫情橄欖球》勇奪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桑德拉·布洛克所言:「無論你是否對橄欖球或者對體育感興趣,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是如此溫暖人心、令人感動,我相信它會吸引每一個人。」
資料連結
十大經典體育電影
1、憤怒的公牛(1980年公映)
2、洛奇(1977年公映)
3、烈火戰車(1981年公映)
4、小鞋子(1997年公映)
5、籃球夢(1994年公映)
6、勝利之光(2004年公映)
7、百萬寶貝(2004年公映)
8、勝利大逃亡(1981年公映)
9、奔騰年代(2004年公映)
10、一球成名(2006年公映)
作者:2004年公映 (來源:2006年公映)
(責任編輯:劉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