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去香港,才知中環天星碼頭就要關閉了,心裡不禁湧起莫名的傷感。我喜歡天星碼頭滄桑與現代感的完美糅合,喜歡拍打著岸堤發出低淺迴響的碧綠的海水,喜歡古樸的或停泊或啟航的天星小輪。每次去香港,我都會去坐一回渡輪,從中環天星碼頭駛向對岸的尖沙嘴,這樣,香港島和九龍的連接就是觸手可及的事情了,靜靜地坐在長木椅子上,透過舷窗望出去,維多利亞港兩岸最美的風光盡收眼底,海風撲面,蕩漾於心。可是,現在,中環天星碼頭因為填海工程要搬遷了,我不知道沒有了這座歷經四十八年風雨的碼頭以及聞名遐邇的鐘樓,那記憶的空白會怎樣填補。
好在香港永遠是個富有創意的地方,11月11日,也就是中環天星碼頭最後營運的那天,當晚,午夜十一時半開出尾班船後,舉行「慈善告別航」,四艘渡輪接載一千八百名乘客,徐徐駛向海中。凌晨零點時,碼頭所有的燈光漸次熄滅,鐘樓響起最後的十二響鐘聲,紀念這個歷史性的時刻。告別航票價八十八元,乘客可獲名為「情懷永在」的紀念品,全部收入捐贈給慈善機構。出票第一天,市民們便蜂擁而來,他們都想見證碼頭的最後一航。
我不由得想到了上海的外灘,想到了黃浦江和蘇州河上的輪渡。我同樣喜歡它們。如今,即使有了隧道、大橋,可以坐地鐵、坐車過江,但每每有外地的朋友來,我都要帶他們去乘一回渡輪,而且是雙程的,從十六鋪碼頭駛向對岸,然後再從浦東回到浦西,我們總是站在船頭,以飽覽浦江兩岸的景色,那感覺如同乘坐豪華遊輪。這些年來,黃浦江和蘇州河上的輪渡碼頭也關閉好幾個了,在驚嘆城市建設高速攀升的同時,我們也時常感慨那些刻鑄著歷史的老建築在霎那間灰飛煙滅。前些天,霍山路的一座水塔要被拆毀了,那裡的居民表現出無限的留戀和傷感,可有關方面出來說話的樣子卻很是冷漠。其實。那樣的傷懷並不應該被嘲笑的,因為所有人生活的記憶都會與一些建築息息相關,就像香港人說的,對於這個城市,記憶裡最溫情脈脈的一章是屬於渡輪和維多利亞港的。所以,我想,如果上海下一個輪渡碼頭、下一座水塔、下一棟老屋要被關閉、拆毀,那也舉行個簡樸而隆重的慈善儀式吧,這是對歷史的尊重,對老建築的致敬,對民眾的安慰。
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