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好望角"(微信號:goodhope8)是國內具有影響力和深受歡迎的微信公眾號之一!這裡的機密內幕很獨家!
作者:花貓哥哥
來源:貓哥的視界(ID:maogeshijue)
最近大陸暫停臺灣菠蘿入境事件引發兩岸輿論熱議,很多人在後臺留言問我的看法,今天就來聊聊這件事。
首先這個事件我們要放在更宏觀的背景下才能正確認識其含義。
那麼,這個宏觀的背景是什麼?
有兩個。
一個是惠臺政策是否轉向?
一個是臺灣問題的時間表。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1 惠臺政策轉向了嗎?
最近一兩年民間對惠臺政策頗有微詞,為此我們對臺部門也挨了不少罵。說實話,對臺部門被民間輿論罵多少有點冤枉。
原因很簡單,我們對臺部門只是政策執行部門,而不是決策部門,他們只能根據國家對臺基本國策制定相應的政策。
那麼,大陸對臺基本國策是什麼?
截止到目前,大陸對臺基本國策還是那8個字:一國兩制,和平統一。
在這個基本國策背景下,我們對臺部門制定相應的具體執行政策只能是搞惠臺政策,搞統戰工作,最多力度與方式有所差別。
這裡特別強調一下,只要國家對臺基本國策沒有變,對臺部門就不大可能出臺輿論所期望的窮臺、瘦臺政策——至少不可能公開出臺這樣的政策。
那麼,我國對臺基本國策能否做調整呢?
理論上任何政策都是可以調整的,但是一個大國的基本國策要實現180度急轉彎是不可能的。即使要做重大調整也要循序漸進,逐步過渡——簡單地說大致就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
那麼,為啥不能迅速做重大調整呢?
這裡,我簡單給大家推演一下,假如——我是說假如,國家對臺政策作出重大變化,從「一國兩制,和平統一」,迅速調整為「一國一制,武力統一」,然後我們對臺部門會制定什麼樣的政策呢?
那就要收緊對臺貿易,制定各種窮臺、瘦臺的針對性政策。
這些政策一旦出臺,兩岸差不多就回到幾十年前劍拔弩張的敵對狀態。
這種敵對狀態就是逼迫臺毒分子鋌而走險,會誘發臺海局勢迅速失控,導致我們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被迫與美國、臺毒勢力全麵攤牌!
我在《大國的博弈:臺灣問題急不得》文章裡系統闡述過提前在臺海問題攤牌的危害,這裡就不複述了。
大國博弈既要有膽識也要有謀略,我們既要向美國與臺毒勢力宣示自己堅定實現兩岸統一的決心,也要掩飾自己具體的戰略計劃與意圖——讓臺灣問題按照我們的時間表來解決。
去年中印在加勒萬河谷爆發激烈的衝突,但是國家直到8個月後才公布了當時衝突的視頻與犧牲人員名單。大家想一想,如果在衝突之後國家立刻就公布上述信息會有什麼結果?
那一定是全國性的群情激憤!
輿論會形成鋪天蓋地的風暴,這種風暴會極大地幹擾管理層的決策——除非發動戰爭,否則其他任何手段都無法平息輿論的風暴。
但大國博弈是不能感情用事的,特別是不能被民間情緒所影響。打印度雖然情緒上很爽,我相信也能取得勝利,但是會帶來一系列不可預測的後果,對於我們經濟建設乃至與美國的博弈都將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
加勒萬河谷衝突畫面(來源:環球網)
從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國家在8個月後公布加勒萬河谷衝突的視頻,公布在中印邊境衝突中的英烈名單也充分說明,國家對老百姓關注的問題遲早會給一個清清楚楚的交代。
所以,只有國家對臺政策作出重大調整,我們對臺部門才有可能制定相應的對臺政策,我們執行了幾十年的惠臺政策才能出現重大轉向。
按:現在民間輿論有這樣的觀點——過去惠臺政策沒有達到我們期待的效果,大陸用真金白銀培養了一群白眼狼。
這個觀點也不能說不對,但是視角稍微狹隘了一些。
我們假設國家對於臺灣問題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時間表,那麼,在最後攤牌之前是不是要掩飾自己的戰略意圖?是不是應該培養臺毒分子的僥倖心理,讓臺海問題在攤牌日之前維持現狀?
本次菠蘿事件之所以鬧得沸沸揚揚,被臺灣方面炒作成熱門話題——真不是大陸暫停購買菠蘿對臺灣經濟影響有多大,而是臺毒勢力很擔心這是大陸釋放的一個政治信號——先是收緊對臺貿易,然後就是對臺政策的重大變化。
臺毒勢力很清楚,一旦大陸方面公開宣布對臺政策出現重大變化,就是臺毒勢力命運倒計時的開始。
那麼本次菠蘿事件代表惠臺政策轉向了嗎?
我梳理了一下最近1年來國臺辦表態,以下是可以公開檢索到的新聞。
1、2020年3月31日:《國臺辦介紹大陸高校保送錄取優秀臺灣學生和運動員的最新政策規定》;
2、2020年7月2日:《國臺辦:「臺資企業拓內銷」線上推介對接系列活動啟動》;
3、2020年9月30日:《國臺辦:深化閩臺各領域融合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4、2020年9月30日:《國臺辦發言人介紹第十二屆海峽論壇主要成果》;
5、2020年10月14日:《國臺辦:大陸出臺紓困舉措 協助臺企穩步復甦》;
6、2020年10月28日:《國臺辦介紹幫扶臺胞臺企利好政策措施落實情況》;
7、2020年11月25日:《臺灣未能加入RCEP,國臺辦:歡迎臺胞臺企到大陸投資創業,共享發展機遇》;
8、2020年12月30日:《國臺辦:2020年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持續增長》;
9、2020年1月11日:《國臺辦:將採取堅決有力措施反制任何臺美勾連行》;
10、 2021年1月13日:《國臺辦介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開展交流活動及新設4家基地有關情況》;
11、2021年1月27日:《國臺辦: 大陸嚴禁臺灣地區生產或轉運的肉類產品輸入》;
12、2021年1月27日:《國臺辦: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努力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全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
13、2021年2月24日:《國臺辦:臺灣同胞不會因在大陸申領居住證而被雙重徵稅》;
14、2021年2月26日:《國臺辦:大陸暫停進口臺灣菠蘿是正常生物安全防範舉措》;
從以上新聞內容來看,國家惠臺政策並沒有出現重大變化——至少在鼓勵臺胞來大陸投資、經商、就學等方面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政策慣性。
但是其中也出現一些「技術性」禁止臺灣農產品輸入的信號,包括禁止臺灣肉類輸入以及暫停臺灣菠蘿輸入。
目前僅憑這些「技術性」的信號就做出惠臺政策出現轉向的判斷是不大客觀的。
我還是堅持一個觀點,從戰略層面來看,在解決臺灣問題之前,讓臺海局勢維持現狀即使花點小錢也是很划算的,更何況現在的惠臺政策主要集中在吸引臺灣的人才、資金融入大陸的層面,這對於大陸也是利大於弊。
2 臺灣問題的時間表
第二個宏觀背景就是臺灣問題的時間表——準確地說,就是把路修到臺灣的時間表。這個時間表非常激動人心,下面我來給大家捋一捋。
2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規劃綱要》。
(來源:中國政府網)
在解讀這個文件之前,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文件發布單位——是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共同印發的,所以這個文件已經是頂級規格。
按道理,一般涉及交通事務的規劃文件由國務院出臺差不多就是到頂了,但是這份文件偏偏連中共中央也參與了,所以是非同尋常的。
在這份文件中明確提出「規劃期為2021至2035年,遠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
那麼,具體到2035年要實現什麼樣的目標呢?
在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實現「全國123出行交通圈」的目標——也就是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
按照全國實現123出行交通圈的目標,就有了全國綜合立體交通網主要骨架的布局。
現在我們來看看全國綜合立體交通網主要骨架布局的內容。
專欄三(來源:中國政府網)
這個布局就包括福州到臺北的公路建設。
這就是把路修到臺灣的時間表!
理論上2035年要實現福州到臺北的公路建設!
福州到臺灣有海峽相隔,兩者之間距離大致是72海裡,也就是122公裡,要實現福州與臺北的公路建設,就必須修建跨海大橋(含部分海底隧道)。
橫跨122公裡的跨海大橋修建需要多少時間?
我們以港珠澳大橋作為參考。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其中主橋約29.6公裡),該橋2009年12月15日動工,2018年2月6日主體工程完成交工驗收,建設周期大概是8年多一點。
但是港珠澳大橋在建設時,我們還有很多跨海大橋建設技術並沒有掌握,所以港珠澳大橋屬於邊研發、邊探索、邊施工的工程,建設周期就要比一般橋梁工程長得多。
如果我們建設橫跨臺灣海峽的跨海大橋,由於在港珠澳大橋上已經積累了成熟的技術與經驗,所以建設進度應該比港珠澳大橋快得多。
考慮到橫跨臺灣海峽有122公裡距離,差不多是港珠澳大橋長度的2倍,所以這個工程的建設周期也不會太短,我請教了一下橋梁工程方面的專家,估計時間周期大致6—7年左右。
我們用2035年減去7年就是2028年必須開始動工。
這麼一個巨大的工程前期還要有一定的準備時間——包括沿海水文地質條件勘探,包括工程設計,這個時間周期最快也要1年左右,也就是在2027年就要在臺海兩岸開始前期準備工作。
2027年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間節點。
按照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到2025年中國基本實現在各個核心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日本智庫有個預測,到2028年中國GDP規模將超過美國——我個人覺得這個時間還會提前一點。
最為關鍵的是,2027年對於執政黨也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2012年是18大,2017年是19大,2022年是20大,2027年剛好就是21大。
另外,2027年也恰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100周年。
那麼,2027就是一個確定性時間表嗎?
也不是。
畢竟在這個文件中雖然有「規劃期為2021至2035年」,但是也留著一個「遠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的尾巴。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布局示意圖(來源:中國政府網)
我把這份綱要看了幾遍,也沒有找到具體哪些內容屬於「遠景規劃」的範疇。換句話說,國家保留著哪些內容屬於「遠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的解釋權。
這就是虛虛實實、含而不露的妙用,既要讓大家有一個思想準備,也要讓臺毒分子心存僥倖,不讓我們的戰略意圖成為明牌。
孫子兵法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這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規劃綱要》結合我們惠臺政策就頗有這段描述的味道。
如果大家問我意見,我個人比較傾向於2027這個時間節點,而不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
3 暫停菠蘿輸入事件
了解上述宏觀背景之後,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本次暫停臺灣菠蘿輸入事件。
首先給大家梳理一下事件的時間線。
2月2日,美國拜登政府敦促臺灣方面恢復與大陸的對話。
2月20日,臺灣方面任命了一位新的陸委主任負責落實美國主子的命令。
2月26日上午10點,臺灣當局新任陸委主任明確表示,九二共識會引起臺灣地區人民的反感。
2月26日上午11點,為從源頭防範植物疫情風險,中國大陸海關宣布從3月1日起暫停從臺灣進口鳳梨(菠蘿)。
根據上述時間線,很明顯,這次宣布暫停臺灣菠蘿入境屬於針對性的「技術性」措施。既然是針對性措施就不屬於既定的政策制定,而屬於臨時性的「技術」措施。
本次暫停臺灣菠蘿輸入,對於臺灣民進黨當局是一次震懾意味很強的打擊。
臺灣菠蘿10%左右用於外銷,外銷量雖然不大,但外銷的菠蘿有97%是銷往大陸市場,大陸差不多是臺灣水果類農產品唯一市場。
過去民進黨當局花了很大力氣搞「新南向」工程——企圖擺脫臺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事實證明,臺灣當局的新南向工程就是一個笑話。
臺灣當局向新南向國家出口水果與大陸市場對比(來源:鳳凰網)
很明顯,在新南向國家購買的臺灣水果相比大陸市場明顯要差2—3個數量級。
按:我在歷史文章《從泡菜到蔬菜:14億人人均蔬菜消耗量怎麼做到世界第一的?》專門介紹了中國政府花了幾十年時間打造的菜籃子工程讓中國老百姓每年消費的蔬菜、水果數量位居全球第一。
這個菜籃子工程主要就是建立了一個全球最發達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有了這個供應鏈體系,才讓時效性很強的農產品能迅速從農田送上老百姓的餐桌。
所以,如果大陸切斷臺灣農產品入境,臺灣農產品要找到替代出口市場幾乎就是不可能的。
菠蘿採摘季節是4—8月,海關在3月掐著點宣布暫停菠蘿輸入對於臺灣當局而言是很要命的。大家不要小看10%的外銷數量在臺灣菠蘿總量中的佔比不大,在市場集體恐慌的情況下,即使10%的數量滯銷也會導致整個菠蘿市場的崩盤。
2018年臺灣香蕉就因為蟲害問題被大陸拒收,直接導致臺灣香蕉市場大崩盤,連續兩年大量香蕉爛在地裡。
所以,最近民進黨當局企圖用各種手段穩定臺灣菠蘿市場的情緒——包括宣稱要加大向新南向國家出口力度,包括鼓勵臺灣本地消費,但是這些手段能否穩定市場情緒是很值得懷疑的。
關鍵是目前海關因為病蟲害宣布停止菠蘿輸入,而臺灣農產品病蟲害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去年海關在對境外進口水果抽檢中,臺灣水果出現問題情況高居第一),那麼未來大陸海關會不會以同樣的理由禁止臺灣荔枝、芒果以及其他農產品輸入?
如果真波及到整個臺灣農產品市場,那將波及全臺所有農戶以及關聯產業鏈,而臺灣農戶絕大部分都是民進黨的鐵桿票倉,臺灣農產品市場如果因為外銷市場崩盤,對於民進黨當局執政將造成極大的衝擊。
所以,本次菠蘿事件對臺灣社會的震動是很大的,一個小小的菠蘿遽然成為臺灣的熱門話題,民進黨當局也為此惶惶不安。
由此可見,大陸與臺灣真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兩方,北京某個部委跺跺腳,在臺灣就能引發一場地震!
相比大陸官方輕描淡寫的公告,菠蘿事件在大陸民間也引發一場熱議——估計大家都希望我們對臺政策由此而出現重大轉向。
但是,在老電影裡有一段名言用在這裡是比較合適的——
我也希望明天早上一個衝鋒就把蔣介石800萬軍隊全消滅掉,但是不行啊,同志,今天我們大踏步撤退,就是為了明天大踏步進攻做準備。
所以,菠蘿事件震懾一下民進黨當局,防止其利令智昏做出一些出格而愚蠢的舉動差不多就夠了——如果民進黨當局還不老實,也不排除會有其它臺灣農產品因為「技術性」原因被大陸拒收,但是目前出現對臺貿易全面收緊的可能性很小。
至少目前,維持臺海局勢穩定才符合我們最大的戰略利益。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謝謝!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鑫選財富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金融榜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