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太后為什麼因為一件袞服跟大臣吵翻天?

2021-02-07 直女志

《清平樂》開播四天,口碑差異蠻大的,

 

不喜歡的人覺得節奏慢、臺詞聽不懂、劇情不抓人,喜歡的人覺得製作考究、尊重史書,甚至看到幾乎流淚,

 

嗯,流淚的那個人就是我。

 

我為什麼愛看《清平樂》?跟我為什麼愛宋朝大抵有著相似的緣由。

 

我相信宋朝愛好者們已經帶著大量彩虹屁奔赴劇評戰場了,那不如,我先吹一波為敬。

 

已經播出的第六集中,即將下線的劉太后跟皇帝與群臣們,就穿袞服謁廟的問題,一頓battle,

 

太后立場堅決,

那麼這個袞服到底有什麼了不起?值得花費半集劇情,著力描寫?



我們知道,自漢朝獨尊儒術開始,統一的中原王朝始終崇尚周禮,袞冕(miǎn)就是周禮中非常重要的祭祀禮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一個國家的君王,最重要的兩件職業差事就是祭祀和徵戰,

 

徵戰不在咱們今天的討論範圍內,手動移除,只聊祭祀。

作為君主的主營業務,祭祀這麼重要,當然要從頭到腳把華服配齊,袞冕,就是這種華服之一,

 

《周禮》記載了六種祭祀的禮服:大裘冕、袞冕、鷩(bì)冕、毳(cuì)冕、希冕和玄冕,

 

袞冕之前的大裘冕,才是最高檔的祭祀禮服,但後人考據周朝的大裘冕並不華麗,可能周人崇尚簡約美才高級,

 

但歷代專制王朝的君主並不認同周朝的高級審美,作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要在臣民和外邦使者面前一展大國風範,當然要穿上最能凸顯地位與財富的禮服,

 

袞冕,就成了歷代君王的不二選擇,當然也不乏崇古意念強烈的君主,就喜歡穿大裘冕,但畢竟是少數,

 

宋代,只有太祖趙匡胤穿著大裘冕祭祀,後面的子子孫孫們,都熱衷禮服中的愛馬仕——袞冕,

 

袞和冕分別代表了衣裳和頭冠,衣裳樣式、花紋、綁帶,頭冠上的配飾,都有嚴格的講究。


能在兩千多年的君主高級T臺秀上長盛不衰,袞冕當然不單單是長相華麗這麼簡單,

 

《清平樂》中,韓琦說劉太后的袞冕上減了藻、彝(yí)兩章,去了二旒(liú),這兩個小短句,蘊含了袞冕高貴華麗的緣由,

首先說說袞,就是衣裳,君主看中它,不是它用料多珍貴,也不是因為它全手工縫製,更不是因為它有什麼品牌附加值,重點是衣裳上面紋繡的圖章圖案,

 

袞服上一共會繡有十二種圖案,叫做十二服章,這個十二是大有學問的,一年有十二個月,無論公曆還是陰曆,都如此,古人覺得十二就是天之大數,吉利得很,

 

這十二服章各有含義,我們一一道來:

 

1、日


太陽,這不用說了,從古至今,太陽都是至高至陽的象徵,袞服上左肩的位置,就是圓圓的太陽,

但一般太陽裡會有一隻三足烏鴉(也有說是金鳥的),這涉及到遠古時代的神鳥崇拜,感興趣可以去三星堆博物館了解下,

 

劉太后剛好露出了左肩的太陽圖章,烏鴉挺顯眼的對吧。

 

2、月


月亮,有太陽當然少不了月亮,袞服右肩會繡有月亮,月亮裡面要麼是玉兔要麼是蟾蜍和桂樹,這是兒童們都很了解的神話典故了,

 

劉太后的鏡頭角度沒有露出右肩的月亮圖章,給大家找了圖案,感受下。

 

3、星辰


不是滿天繁星,單指北鬥,這應該是古人最早認知的星宿,也賦予了它至高無上的神聖含義,

袞服上的北鬥星會繡在後衣領的位置,這樣跟兩肩上的日月,形成肩挑日月,背拱星辰的意思,

 

這含義就深遠了,什麼樣的人能擔負起日月星辰呢?當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啊!所以這三章圖案,已經給袞服的地位定下了基調。

(袞服背面可以感受到「肩挑日月,背拱星辰」,很多朝代的星用一排小圓點表示,非常寫意)

 

4、山


高大上的意向由日月星辰來負責,作為人間的君王,當然還得回到地球上來刷存在感,山就是最好的對象,

山中有野獸野果,人類最早吃到熟食,據考也是山火過後,一些邊緣地帶,留下了沒被烤焦的動物屍體,遠古人一嘗,人間美味啊,

 

封建君主認為封禪泰山之類的,還能彰顯自己的偉大,所以袞服中,必然要有山的圖章,

 

5、龍


作為中華文化中君權的象徵,龍也是必須有姓名的圖章,這個圖案基本可以不解釋,不懂不是中國人(開個玩笑)!

 

6、華蟲


換個名字,就方便理解這是什麼東西了,赤鷩(bì),根據漢字造字原理,鷩大概是種鳥,赤鷩就是紅色的鳥,現代人認為這是一種紅色山雞,

古人對自然界的崇拜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山雞,即雉,人們覺得這種動物羽毛華麗,看起來很優雅,然後給它附會上了有文採的表象,

 

所以袞服上的華蟲圖章,代表著文採,這是君主應有的基本素質,但我覺得明朝皇帝例外。

 

7、火


火的重要性,在任何文化體系中,都有體現,中華文化把它繡在袞服上,從來沒人質疑過這麼做的合理性,因為從任何角度,都不能低估火對人類文明的巨大推動作用,

 

8、粉米


不要看錯,不是十塊錢一碗搭配酸筍的米粉,而是粉米,或者說就是米,

 

我們是農耕文明的後裔,即便是現代,仍然以農業為本,稻米是中原地區的主要糧食,菜色如何切換,都要配一碗白米飯,當然了,不是任何朝代普通人民都吃得上白米飯的,

統治者要讓自己的統治千秋萬代,就得保障人民有飯吃,所以袞服上的粉米圖章,既是對豐收的祝禱,也是對王朝的希冀。

 

9、黼(fǔ)


這個字太複雜了,可以簡單地用「斧」來代替,斧是先秦時代的刑具,後來演變為武器,到現在成為一種工具,

在君主專制時代,斧意味著殺伐決斷,這是君王的美德,被繡在袞服上,提醒君王,注重德行。

 

10、黻(fú)


又是個複雜的漢字,這個圖章代表的意思非常的抽象,代表著背惡向善,沒什麼可發散的,就好像「卍」字寓意吉祥一樣,要解釋明白,需要牽扯出一大堆的之乎者也,我願意寫,恐怕各位也不願意看,

 

11、宗彝


它來了它來了,電視劇裡的「彝」來了,劉太后的私人定製袞服上,缺的這章「彝」,是先秦祭祀時用來盛酒的禮器,

(彝上畫的是虎和蜼(wěi),一種長尾猴,代表孝道)

 

酒最早被認為是神聖的液體,因為人喝了會暈菜,迷迷糊糊間,仿佛擁有了能跟天溝通的能力,古人並不知道這是腦神經被麻痺了,他們想當然的覺得這是神水,所以祭祀的時候,酒是最重要的祭品,

 

為什麼劉太后的冕服去掉了這一章呢,大概率是因為祭祀過程中,本來就需要敬酒,所以服章裡缺少這個圖案,是可以彌補的,不會讓上天覺得祭祀心不誠。

 

12、藻


跟今天的藻一樣,是一種水草,我們都懂「辭藻」是什麼意思,袞服上的藻章,也取文採、才華的意思,那麼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劉太后的袞服上去掉了這一章,因為代表文採的,已經有了華蟲,所以去掉藻,並無大礙。


再來說說冕,這種中國人很熟悉,但鮮有人說得上門道的頭冠,

大家都知道冕是皇帝專用,在有些不嚴謹的電視劇裡,我們看見皇帝走哪都帶著冕,旒(liú)珠被晃的眼看要纏在一起了,

 

事實上,冕在任何朝代,都不是君王隨便戴的,一般來說,只有登基大典、重大祭祀活動等場合,皇帝才會穿戴,不同朝代、甚至不同皇帝,都有各自的佩戴規制,

 

所以,我們就撿《清平樂》裡的制式來聊。

 

劉太后的這頂冕,理論上應該是去了二旒,也就是前後各去了兩串珠子,使得十二旒變成十旒,但我數了下,這頂冕明明是是十二旒,emmm,可能是道具製作不容易吧,這頂冕是一冕多戴的道具,所以沒有精細和嚴格把控,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做了說明。

每串旒上會穿12個彩珠,劉太后這頂,選擇了珍珠和翠玉材質,這是宋初沿襲唐朝和五代奢華畫風的體現,

 

更早之前的旒珠,是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串五彩珠子做成的,看起來更眼花繚亂一些,但宋代的美學相對崇尚淡雅品質,所以旒珠也走了簡約風。

 

再看劉太后冕頂上那一排排瓶子樣的小飾品,分別是玉制七星、24個琥珀瓶、24個犀牛角瓶、這也是比較獨特的宋朝風格,我們在後來出土的明代冕上,已經看不到這密密麻麻的小飾品了。

 

還有冕身上繁複的龍紋以及華麗的珠寶裝飾,都說明了這頂十二旒冕的尊貴與豪華,這種做工,這種材質,放在今天,恐怕也屬於頂級奢侈品了。

這個問題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答案,但我更想透過這種衝突,抒發一下對生活在父權時代的偉大女性的同情。

(劉氏的皇后禮服坐像,關於宋代的皇后禮服,等曹皇后上線可以詳細聊聊)

 

劉太后是宋朝歷史上第一位臨朝理政的皇室女眷,有人會說,幾百年前唐朝的武則天都稱帝了,一個太后臨朝有什麼好提的,

 

是的,我們今天看武氏稱帝,覺得太女性崛起了,太超越時代了,但在兩千年的帝制時代裡,武氏稱帝,一直被歷朝的正人君子所鄙視,哪家的皇帝稍微弱勢點,被後宮搶了風頭,就要被圍攻你是不是想重複武則天的悲劇?

 

武氏稱帝,一直都是錯誤的示範,沒事就會被拿出來溜一溜,敲打敲打龍椅上端坐的男性皇帝,提醒他,千萬不要被女人亂了朝綱。

 

尤其是在宋代,皇帝與士人共治天下,皇帝的自主權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儒家的高級知識分子在主導王朝的走向,儒家對女性的看法我們心知肚明,男性皇帝在宋朝做皇帝都是如坐針氈的,又何況一個女性站上了最高統治點。

 

劉太后即便才能出眾,也得小心翼翼,兢兢業業是她應當應分的,王朝繁榮是多虧了那個死鬼老公死前謀劃的好,兒子皇帝品學兼優,都是底下教書學士嘔心瀝血的功勞,劉太后,唯一能留給她的成績,就是替老公兒子看了幾十年的家,辛苦了。

 

這段對話,敏感的我看完覺得不太舒服,南宋士人史方庭曾對高宗趙構說過: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擲地有聲,鏗鏘有力,大宋並非趙家的私產,宋民也非趙家的私奴,劉太后盡心盡力輔佐幼帝,與朝堂上的士人共同維護大宋王朝,這是不能抗拒的事實,

 

既然女主臨朝是既定事實,萬民皆知,還差這一襲袞服嘛?

 

劉太后實實在在執政就不會因此引發什麼混亂,穿戴上袞冕就能天下大亂了?執掌權柄幾十年就能光宗耀祖,穿戴上袞冕就無顏見地下先祖了?

邏輯感人,無非是父權社會形態下,不願意承認女性的成績而已。

 

劉太后算是先驅了,這位女性在嫁入趙宋皇室前,曾是蜀地銀匠之妻,後被賣給朝臣,獻入韓王趙恆府中,劉氏不受趙恆的皇帝父親喜愛,被迫移府別居,顛沛不堪,終於熬到夫君繼位,走上了人生巔峰,

只不過這種巔峰,恐怕也不是常人所能駕馭的,劉太后被評價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即西漢呂雉和大唐武曌),但民間仍生發出了「狸貓換太子」的醜惡故事,如今,劉太后畢生的成績並無多少人知曉,但狸貓換太子和與八賢王包拯等人的纏鬥故事,倒婦孺皆知。

 

《清平樂》難得相對抽離的描繪了一個更貼合史書記載的劉太后,並把她做了飽滿化處理,安排了一段袞服之爭,並借宋仁宗的嘴,道出了女性統治者臨終時的一點小小夙願。

 

劉太后薨逝後,電視劇安排了仁宗獨自坐於殿上,一句「大娘娘覺得,如此可行?」鏡頭拉遠,大娘娘的位子空無一人,這個時刻,我差點流下淚來,

千年之前,真實的趙禎可能並未有此一問,但這一問,是今天我們這個社會父權與女權之間最利落的碰撞,跟電視劇裡一樣,女性的位子上,空空蕩蕩,沒人來回答這句問話。

 

很多人說,《清平樂》節奏太慢,劇情遲遲不進入帝後相處、后妃爭鬥、公主感情的階段,我想說,飽含內容與知識點的劇集,可以不喜歡看,但請不要拿爆米花劇集隨意比較打壓,非常理解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打開電視電腦只想看點合家歡劇集,放鬆下大腦,但我們終歸還是需要良心劇集來拉高整體市場水準的。


好了,關於《清平樂》中的袞冕分析,就到這裡啦,隨著劇集播出,後面遇到有意思的知識點再跟大家聊咯~~~~

相關焦點

  • 清平樂|太后袞服祭祖,多方爭論不休
    6、7集主要講了趙禎生母李氏病重去世,趙禎嫡母即太后穿袞服祭祖及死去的事情,7集末尾引出趙禎廢后,廢后這件事情是呂夷簡搗鬼,此在第三篇談。先說太后穿袞服吧。朝堂上晏殊先發起反駁,「禮服部分」從《周禮》中摘抄在大殿上宣讀。可見古代各種儀式皆從舊制。其實啊,換做少年趙禎,或許早就當場跳腳,憤憤不平。
  • 讀完這篇,看《清平樂》更有感覺
    說到這裡,想起一個問題,最近幾年漢服特別流行,大概也跟這些精美的歷史古裝劇有關係。是當今文化思潮的一種趨勢,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憶5000年燦爛的華夏文明,先是穿漢服、著漢裝,接下來,我猜可能會流行詩詞歌賦了。(純屬個人預言)說遠了,回到今天的話題:《清平樂》,以宋仁宗為歷史題材的古裝劇正在熱播,仁宗趙禎是北宋第四位皇帝,也是「狸貓換太子」典故中的太子本尊也。
  • 清平樂還原了哪些宋代服飾對比圖 有網友評價「神級還原」
    劇中前幾集,宋仁宗得知太后劉娥並非自己的親生母親,羽翼豐滿後逐漸與太后形成抗衡之勢。朝堂上,太后提出要在二月的謁廟儀式上,身穿袞服祭祀太廟,遭到了群臣反對。 一件衣服為什麼這麼重要?那是因為古代極其重視禮制,在服飾上有著較為嚴格的等級區分,不可逾越。
  • 《清平樂》2大炸裂場面,終於知道皇帝為什麼自稱孤家寡人了
    《清平樂》開播以來,有很多名場面,其中兩場戲成了最精彩的看點。一是宋仁宗和太后的母子戲,二是宋仁宗和晏殊的師生戲。《清平樂》前幾集表面上圍繞著皇帝的出生展開,但實際上是皇帝和太后的權利鬥爭。劉娥提出要在二月的謁廟儀式上身穿袞服祭祀太廟。袞服是天子之服,這有違禮制,群臣紛紛反對。太后為何要求這樣?她不是不知道群臣會強烈反對。她的這般舉動,原因有二。一為試探。自從宋仁宗知道生母后,他開始有意疏離撫育自己多年的太后。遲早有一天,皇帝會親政。他到時候會如何對待自己呢?
  • 服化道被誇上天的《清平樂》真的好看嗎?
    當時宋真宗想封平民出身的劉娥為皇后屢遭大臣反對,李氏生下真宗唯一的皇子後,襁褓中的宋仁宗便被劉娥抱走,真宗以該皇子是劉娥之子的名義冊封劉娥為德妃,2年後晉封皇后。劉娥活著的時候,宋仁宗絲毫不知自己身世。直到劉娥死後,八王爺才告訴他,劉後並非皇帝生母,李宸妃死的不明不白,怕是被人害死。
  • 《清平樂》真的是國產良心劇嗎?
    ,通過大臣和皇帝之間的語言交鋒,我們可以看出宋朝君臣共治天下的寬鬆政治氛圍,言官什麼都敢說,從軍政大事到皇帝為什麼年過三十還生不出兒子,通通都要放在朝堂上吵一架,弄得宋仁宗總是下不來臺,很沒有面子。《清平樂》的主線故事想要表達的是以寬仁治天下的宋仁宗,一生都被「仁」字困在一座四方城中,沒有快樂,就像是他自己說的,「在這四方城中,做一輩子的懸絲傀儡」。
  • 《清平樂》聰明得很
    再看《清平樂》,一樣的。頭幾集幾乎沒有廢戲。暗夜少年皇帝命人召自己的乳母來,明面上讓她點評自己習的字是否進步了,實際上是聽聞了自己非太后親生,生母另有其人,惶恐焦慮了。彼時他當上皇帝沒兩年,真正的朝政還把在輔政的太后手裡。一邊又有八大王、呂相等人擔心太后專政的勸誡;一邊又恨自己尚年幼稚嫩無法完全掌權。是焦慮。
  • 清平樂女性服飾講究:皇后最尊貴的禮服,只能大婚那天穿
    《清平樂》中的女性服飾有什麼講究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 1.袞服 劇中,凌玲飾演的太后,在垂簾聽政的最後一年,執意要穿袞服祭祀太廟。袞服是什麼服飾,為什麼太后在朝堂之上會如此堅決,公然怒懟宰相晏殊呢?
  • 《清平樂》大火,除了CP好磕,這般的雅致生活才真令人羨慕!
    今天,就讓我們重溫一次《清平樂》,重新體味一次大宋的美與舒適!袞(gǔn)服劇中,在皇太后劉娥垂簾聽政的最後一年,執意要穿袞服祭祀太廟,遭到群臣反對。一件衣服為什麼會遭到滿朝大臣的反對呢?那是因為袞服並不是一般的衣服,它是皇帝的象徵,也是皇帝最尊貴的禮服,只有在祭祀、拜廟等重大活動的時候才能穿。
  • 北宋太后劉娥臨終前不斷拉扯衣服,宋仁宗為何下令給她脫下來呢?
    但是也有些善於逢迎的大臣馬上就嗅出了劉娥想要稱帝的氣息,大臣方仲弓給劉娥上書,請劉娥像武則天一樣,立劉氏宗廟。劉娥聽了,心動不已。但是和幾個老臣商量之後,就徹底斷了這個念頭。後來程琳給劉娥獻上《武后臨朝圖》,劉娥直接就把圖扔在地上,大聲斥責了程琳。宋仁宗得知這件事,對劉娥更加恭敬孝順。
  • 《清平樂》:劉太后的這些話,聽懂了受益匪淺
    最近,大家一定會被一部劇的慢節奏逼瘋,《清平樂》必須擁有姓名。之前《知否》的成功,讓觀眾忍不住作比較。雖然都是正午陽光出品,都是張開宙導演,都是講的宋朝那些事兒。但是如果你帶著對《知否》的期待來看《清平樂》,那你一定會失望。一曲《清平樂》唱不出《如夢令》的憶仙姿。如果說《知否》是宅鬥的市井之氣,那《清平樂》就是朝鬥的暗流湧動。《清平樂》中的女子,困於四方城,心裡有兒女私情,更有家國天下。
  • 《清平樂》中太后垂簾聽政,這一制度如何形成,起到怎樣的作用
    《清平樂》中,宋仁宗13歲登基,劉太后垂簾聽政,大權獨攬,直到仁宗長大後才在大臣的請求下,還政於仁宗,結束聽政,那麼,太后垂簾聽政這一制度始於何時,如何形成,在歷史上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我們逐一探討。他們是全國最大的封建地主,在朝中擅權專政,削弱了國君權力和中央集權,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內政治昏暗,政令不一。形成了秦國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華陽、涇陽,不聞其有王」的局面。宣太后聽政在歷史上產生了不利影響。宋朝垂簾聽政宋朝有九位垂簾聽政者,北宋四位,南宋五位。
  • 一生仁義淳厚的宋仁宗,卻在一件事上令大臣、太后傷透腦筋
    不過在他主政時期,他曾因為一件事,讓大臣、太后頗為頭疼。那就是後宮之事。大臣們輪番規諫,太后苦口婆心相勸「景祐」是一個具有美好寓意的詞。不過在景祐元年,25歲的宋仁宗卻生了一場大病。生病的原因如他縱慾過度有關。
  • 王凱《清平樂》中戴的帽子符合歷史?符合,首次還原宋朝的通天冠
    34;、最少見的一種禮冠很多人應該都對歷史課本裡面的歷代皇帝的龍袍印象很深,無論是秦皇漢武,幾乎都是身穿黑色袞服、頭戴有許多串珠子的冕冠的。但是宋朝皇帝的服飾卻很&34;,因為皇帝的龍袍上沒有龍,《清平樂》中出現的&34;更為奇怪——光是這頭上的這頂帽子,就讓人覺得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 看熱播劇《清平樂》,忍不住為劉太后翻案吐個槽……
    結果電視劇一開場就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倒不是因為片子本身很精彩,而是因為《清平樂》的開篇,那段關於少年仁宗皇帝希望與其生母「李宸妃」相認的宮廷博弈。坦率講,這段純粹是虛構胡編的……在《清平樂》的這場「仁宗認母」戲份中,主要的角色當然有三位:少年仁宗、生母李宸妃和養母劉太后。
  • 鹹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為何最終鬥不過慈禧太后?
    從此,兄弟有了身份上的天差地別,原本親密的關係逐漸產生了隔閡,友誼小船說翻就翻,鹹豐皇帝對這位才能更勝一籌的弟弟,變得有所顧忌而處處提防。鹹豐即位,按照道光的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但冊封儀式卻一直拖到三年後才舉行,期間,鹹豐將一座位於什剎海,原屬於和珅的豪宅,賜給了奕訢。當年和珅被賜自盡後,嘉慶皇帝將這座豪宅,賜給弟弟永璘,以示對其不願爭位的獎賞。
  • 《清平樂》劉娥,對比呂雉武后,她德才兼備
    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到底跟她有啥聯繫?今天大力丸兒就跟大夥聊一聊一路逆襲的川妹子劉娥。」,其實這「天聖」兩個字的「天」字,拆開就是「二」和「人」兩個字。當宋真宗向大臣們提意見,讓劉娥當皇后的時候,大臣們是一片反對,大家希望立沈才人為皇后,因為皇后不僅是皇上的老婆,君為臣父、後為臣母,士大夫們是很講究皇后出身的,人家沈才人出身宰相家庭,地位高、身份好,封她為皇后,不管是從道德倫理還是政治角度來說都是實至名歸的,而劉娥怎麼看都差點意思。大臣們和皇上的意見不統一,宋真宗就乾脆暫時不立皇后了,直接拖著。
  • 天下憂樂之間,便是一曲《清平樂》
    這個鏡頭下最像「人」的皇帝,離當下那麼遠,又那麼近——萬人之上,也有他自身的困境,何況凡塵俗世中的你我?宋代風韻的完美呈現、歷史照進現實的人性共情,不流於俗套的表達方式,不走尋常路的《清平樂》開播首日豆瓣開分8.1,並持續引發高熱度討論。河清海晏、天下平寧,相信這是宋仁宗一生的願景。而誰,又不想擁有「清平樂」般的人生?
  • 《清平樂》開播:從歌女到龍袍加身的太后,歷史中的劉娥有多彪悍
    在他結交的一眾狐朋狗中,有一個叫張耆的。張耆不算啥人物,但是張耆的主子卻是個人物——皇三子韓王趙恆。乳母心疼趙恆,本來就看劉娥不順眼,這下可以直達天聽、光明正大地打小報告了,怎麼能錯失機會?她便把劉娥入府前前後後的情況說了一遍。宋太宗一聽,這還得了!堂堂皇子怎麼能和出身低賤、來歷不明的女人鬼混?他向趙恆下令:「不肖子,趕緊把她跟我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