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
這是此次旅行的一個主要目的,所以我用紅色,表達喜慶。這是Keith在以色列的猶太婚禮,這次行程也更像他們的尋根之旅。婚禮分為兩個部分,昨天晚上是類似歡迎晚宴或答謝宴,感謝各位親朋不遠萬裡。氣氛比較輕鬆,穿著也比較休閒。地方是個露天的餐廳,被彩虹傘妝點過。
但其實這天安息日剛結束,餐廳有些忙不過來。我們烏壓壓五十人,還有其他的散客,對於這個小城市的餐廳來說,接待能力受到極大的挑戰。但好在,大家喝得都挺開心。
我們坐在離樂隊很近的地方,一支很棒的本地樂隊,前後三場唱了十多首,算是看了場小型。回想特拉維夫的街頭藝人,這個國家的藝術氣息還真是濃烈。
今天晚上的是正式婚禮。傳統的白色妝點。
本地特色的海報。
古城為背景的主禮臺。
猶太「牧師」主持的婚禮,很多猶太人的儀式,和基督教的不同。也有很棒的樂隊助興,演奏水平又是一個新高度。
在這個愉快的夜晚,大家聊著過去幾天的所見所聞,感慨大家的相遇,感慨這片神奇的土地。
以色列的元素
婚禮結束,第二天我們就直接趕往特拉維夫機場,但此行仍有一些特別的元素需要記錄,它們都是以色列的一部分。
貓
我打算用我家貓王的顏色來代表這部分,他是一隻美短。長這樣。
很多年前,我開始關注貓,會有意無意地關注他們,並拍攝。但對於貓的那種特寫還真的需要長焦鏡頭的輔助,才能抓取到最好的神態和動作。這次在以色列,都是用手機拍攝,有些不足。
以色列的貓很多,在特拉維夫時,Jaffa古城裡幾乎每條街道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使得你已經很難認出他們是家養的還是流浪貓。下面的貓咪按出場順序介紹,排名不分先後。
這是我們在以色列拍到的第一隻貓,在Jaffa古城街道邊的一塊巖石上睡覺。
Jaffa古城的藝術街區,我們參觀一家銀器手工藝商店時,一隻虎斑紋的貓咪睡在波斯風格花紋的沙發上。
古城廣場邊的花叢下,她戰戰兢兢地走過,我過去拍攝的時候,她居然趴在了地上,我迅速拍完,沒想過要威脅或打擾她。
特拉維夫市區,一隻「烏雲蓋雪」大大方方地給我們拍攝。
從特拉維夫老的市政中心出來,經過一家咖啡廳,一隻拉拉猶豫地看著窗外,完全無視我們的鏡頭,他的女主人在一旁興高採烈地和閨蜜聊天,我想他一定是習慣了這樣的冷落,但仍有些無奈。
老市政中心門口的街邊,一隻流浪貓舒服地睡在櫥窗前,不會擔心有人去打擾他的美夢。
Caesarea National Park草地上的流浪貓,讓我想起馬賽馬拉大草原上的獅子。
感覺大部分的以色列貓咪都很幸福,基本上見到的都是在睡覺,無憂無慮。這是公園遺址前的又一位沉睡者。
這隻小傢伙是最受歡迎的,十字軍騎士大廳售票窗口上的巡邏者,金色的斑紋非常漂亮,年紀雖小,但卻不懼人。充滿靈氣的堅定眼神和霸氣的站姿。
相較而言,大廳門前的草地上,全黑的他就顯得要世故和謹慎得多。
Akko古城裡,座椅上躺著的貓咪,毛髮和椅子的顏色很搭,古樸而有質感。
耶路撒冷舊城胡瓦會堂廣場邊的一棵大樹下,幾隻流浪貓守在垃圾桶邊午休,這隻上了年紀的,應該是他們中的領袖,對周邊幾隻貓的威懾從他偶爾發出的低鳴可以看出。
另一位優雅的女士,可能已經比較習慣這種位次的安排,安靜地在旁邊閉目養神。
還有一隻不怎麼聽指揮的黑白臉,看起來很髒,姿勢也不優雅,所以沒有拍他。但後來他卻在我們的餐桌邊遊走,丫頭試圖用訓練狗狗的方式去對他進行投喂。嘗到甜頭的他,最終在我們快離開的時候直接上桌了。
耶路撒冷舊城裡除了四個區的當地人,貓咪也是第五種群,在婚禮前夜的答謝宴上,一群野貓在享受餐廳旁邊噴水池的甘泉。一隻小傢伙耐心地等候帶頭大哥們先用。
這兩隻不同街區的扛把子在經過一番爭鬥後最終達成和平協議,在同一水池飲水。
最後終於輪到了他,丫頭拍下了這張照片。很明顯,他所表現出的眼神和表情,與我拍攝的照片完全不同,所以,你相信照片是用情感而不是技法在拍攝了嗎?
在我眼裡,貓會是這樣。進一步印證。
線條和色彩
除了歷史,以色列給我的驚嘆還來自於這個國家對藝術的習以為常。除了隨處可見的藝術品商店、畫廊,幾乎每一條街道的細微處,都有特別的布置和裝飾,色彩的搭配也是恰到好處。用不同的方式、結構、線條和顏色,妝點著這個國家。
耶路撒冷的一處畫廊,這樣的地方,在以色列很常見。
Jaffa古城裡街道(其實以色列很多古城都有)會有很多這樣的隧道,和周邊不同時期的建築裝飾一起,匯集成一幅獨特的畫面。
還有一些則被裝修成酒吧或者咖啡廳。
這樣的街道布局也很常見,白天靜悄悄,夜裡則是熱鬧的夜市。
而這樣用植物裝飾的餐廳更是司空見慣。
這種在中國人看來風水不好的三角地,卻是這裡最主要的建築布局之一。
三角地上的透明餐廳。
餐廳裡的裝潢一點都不隨意。
古城如此,現代化程度更高的市區也如此。街區裡依然布滿了大大小小的藝術品商店和畫廊,我們不禁驚嘆這樣一個小國家會有如此之豐富的藝術素養和習慣。
街邊一景,就可以搭配成一幅很完美的作品。
現代寫字樓,也有自己的獨特視角。
一棟不起眼的「爛尾樓」式的建築,卻是當年以色列建國者宣布建國的地方,當時只有一隻麥克風,門口擠滿人群,這個既年老又年輕的國家就這麼誕生了。
植物的運用,一直都是這裡的特色,你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多年缺水國家對生物環保科技不懈的堅持。
永遠充滿質感的布局和顏色。而就是這樣一條普通的街道,卻連接著另一個古老的國家——埃及。
即使是Jaffa古城裡清真寺淨身處的石壁拼花牆面,也不是簡簡單單的幾何拼接。
Jaffa古城,酒店旁邊小路上的一處藝術塗鴉。
古城街道裡的藝術壁畫。
特拉維夫市區十字路口的一處信號燈,它的小心臟有點焦慮。
耶路撒冷新城一條小巷子的裝飾。
耶路撒冷舊城亞美尼亞區一家餐廳的門廊。
如果上述這些,還不能讓你體會這個國家對藝術的習慣,下面這些更簡單的線條和顏色,或許能夠說明。
特拉維夫街頭牆上的一處簡單塗鴉,對愛的最簡單表達。
好吧,這只是開個玩笑,但你不覺得有點意思嗎?
嗯,很漂亮的中東風格的瓷磚,這是耶路撒冷步行街一家餐廳衛生間的牆壁。
步行街上一家商店牆上的奇怪數字。
大衛城接待中心的地板,應該不是那個時期的產物,但或許是某個比現在更早時期的作品。
某處人家的窗戶,我們在那個露臺上眺望西牆後,路過這裡。
錫安門外一戶人家的窗戶。
錫安門內,古老的石板路面。
換一個角度看它的線條。
聖墓教堂二樓耶穌塑像前的一塊地板,我忘記了是哪個教會管理的區域。
正巧就在旁邊的一扇窗戶。
聖墓門口的地板。
重出錫安門,就是為了拍這塊花紋。
奧地利招待所露天花園裡的一張桌面,後來發現,每張桌子都不一樣。
特拉維夫機場安檢處一面十二星座的磨砂玻璃。
還有我最喜歡的,大衛塔旁那間本地咖啡店的地板。因為它,我有了拍攝這組畫面的想法。
Jaffa海灘
我們不是從這裡結束的,實際上,在離開特拉維夫去到聖地耶路撒冷,我們沒有再回到這裡,但我會想以這裡結束。不僅僅因為這裡是我們真正踏足這塊土地的地方,也是當年第一批以色列復國者登陸的地方。其實,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這裡為什麼叫「應許之地」,也不能完全理解阿里.沙維特在《我的應許之地》中用犀利的觀察和客觀冷靜的態度所記錄的當下以色列的拉扯和彷徨。但我仍然想用他書中的一段話來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這段話出現在書中的第九個篇章,名為「加沙海灘」,沙維特先生在1991年作為年輕的預備役士兵到加沙海灘拘留營集訓,作為一名反佔領主義的和平主義者,他用文字記錄了這十二天的經歷,這段話出現在整個章節記錄部分的開始,是一種美好的和平願望。而整個章節差不多是這本書的中間部分,後面迎來過中東和平,哪怕是短暫的,但更多的是來到了我們常常聽到的衝突和對抗,而且膠著至今。
所以,我並不是不明白「應許之地」的字面含義和它想要表達的內在,而是不明白它的定語。這片神聖的土地,曾經孕育過燦爛的文化,創造了除了佛教之外的另外三個世界上最主要的宗教,它應該是,或者說可以是誰的應許之地,可以是我的嗎?我遠算不上一個宗教信徒,但我敬畏生命和自然,在西牆的幾天,我深深感受到了這種敬畏。但人的內心卻總是無法得到安寧,所以,我不會理解宗教的偉大為何無法化解仇恨,某種程度上,反而成為衝突的原因。但我至少希望,人的內心能夠獲得自由,在這片聖地,流放終有歸宿,其實也包括我們內心的自由。
「也許有一天,當自由的巴勒斯坦共和國建立,政府鐵定會將這片地帶出租給某些國際大企業,他們將這裡建起地中海加沙海灘俱樂部。也許有一天,這裡會迎來和平,以色列人會來這裡度過短暫的假期。他們會在藍綠色的海水邊,喝著白葡萄酒,跳著森巴舞。在回家的路上,他們會在國際候機樓冷氣開放的免稅店裡購買刺繡的巴勒斯坦黑色禮服,從和平的巴勒斯坦回到繁榮的以色列。[1]」
[1]《我的應許之地》,【以】阿里.沙維特著,簡揚譯,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1月第1版,2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