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許之地》:假如你來自鹿港小鎮

2021-02-07 半島網官網
  原標題:《應許之地》:假如你來自鹿港小鎮

  □ 王文珏

  【關鍵詞】 馬特·

達蒙

主演 美國式「

拆遷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見過我的愛人。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發……」許多年前,憤怒的羅大佑,把臺北修車師傅對城市的不滿迷惘寫進歌裡。悠悠30年,又有多少憤怒少年離開故鄉,離開心愛的姑娘,去城市尋覓夢想?又有多少故鄉被各種開發鍍金鍍銀,光怪陸離,成了異鄉。

  文藝片導演格斯·范·桑特新作《應許之地》,會讓無數來自農業的兒子慨嘆。小鎮的男孩,慢慢長成城市裡打拼的中年男人;農業的兒子投奔了工業,然後回頭和工業一起壓榨農業的故鄉。人們究竟是失去的多,還是擁有的多?

  大明星馬特·達蒙此番飾演全球最大能源公司的業務員。他業務突出,代表公司和農戶談「拆遷」時,無往不利,總能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穫。他一次次被委以重任,自信滿滿:「我從鄉下來,我懂怎麼和鄉下人打交道。」

  達蒙來自傳統農業小鎮,厭惡鄉下的窮日子:貧乏、空洞、日復一日……他通過奮鬥成為村裡考上大學的「精英」。這次他代表公司和一個小鎮談判,這裡蘊藏天然氣。達蒙故技重施,拿出自己「鄉下兒子」的樸實,換得信任,籤字畫押。但他遇上了從波音公司退休回鄉的工程師和環保分子,老人堅定地指出,能源公司採用的「液壓爆炸」法對環境有破壞。土地一旦被開採,將變成有毒的荒原。本以為3天搞定的項目變成長期戰,達蒙不得不住在村裡,一戶戶登門說服。

  乍一看這是個關於環保的故事,有點讓人想起那部奧斯卡名作《永不妥協》。但這個故事遠沒有那麼濃烈。達蒙住下來後,故事也跟著他從城市回到了鄉村,時間慢了,空間遠了:遠方女孩的清唱在風中低吟,老式鄉村汽車咯咯吱吱,老酒吧裡一杯一杯的小酒地老天荒……達蒙回到了故鄉的節奏,回到大地悠長的呼吸中。

  達蒙的意識裡,並沒真正關心過項目是否存有隱憂。他習慣了城市工作的「執行感」:把地收過來,把錢花出去,讓小鎮變成礦井——他沒有關心過腳下的土地,土地上的人,土地的未來。但他仍拿出了自己十二分的「誠意」,試圖擊中「鄉下人」致命的弱點——窮。只要肯籤約,「孩子的大學學費不成問題!醫療不成問題!你們還沒窮夠嗎?尤其這樣大蕭條的時期,你得賣出多少李子才能掙點零花錢……」

  「我問你,如果紐約旁邊發現了天然氣,你們會去打鑽開井嗎?不會!你們到我們鄉下來,是因為我們窮。」一個農民家庭這樣質問達蒙。窮、沒有更輝煌的希望……這正是一個又一個達蒙離開故土的動力。達蒙身上有無數人的縮影。他們不壞,甚至善良、能幹,但在新世界裡,他們早已被新的

價值

觀洗腦。達蒙堅定地認為城市是更好的,有更多選擇是更好的。小鎮的素樸寧靜,並不產生真正的「價值」。而工業的利潤,是可以數出來的。

  面對確定的金錢和不確定的故土,村民們在猶豫。影片成功塑造了一個說「不」的鄉間群像,並藉此去撼動達蒙們被「城市化」的心靈。許多農民為了保有家族的土地,為了讓未來的子孫仍有安寧的大地可棲,他們寧可不拿這些唾手可得卻代價不菲的巨款。這也正是導演以及故事原著想傳達的一種價值觀:什麼是更好的生活?好生活的定義無窮無盡,但人必須跟從自己的心靈,不為外加的所謂「價值」而動搖。一個農民可以選擇世代種地,不是他別無選擇,而是他可以這樣選擇,是他發自內心認為自己和一個城市白領一樣的尊嚴和驕傲,貢獻一樣的價值。這也是我們長在美國西部看到家族傳承的護林員,德國驕傲的家族產業工人,香港世代手工製作腊味的家族……

  影片並非環保片,重點也不在「開採天然氣」有害環境。它在傳遞一種對古老安寧、對固守傳承的精神支持。在人類社會不斷向著更快更高更強進發的當下,一個能自我平衡、精神平和的健康社會,需要也必須有這種固守安寧的部分,作為精神的後綴器。它不一定是社會節奏的主流,但它必須存在,就像故鄉在人生無時不刻的顯影。沒有這種古老的固執和驕傲,我們必將在越跑越快中失去太多。

  很多人在觀後覺得節奏平淡,最後陰謀論的「拆彈」太溫吞。但事實上,真正改變達蒙的,不是最後一擊。全片的鄉村生活像一部美而憂愁的紀錄片,散落綠野的穀倉,閃光的湖泊,隨風窸窣的芒草,它更像是一種真實的日記,而不是打雞血的電影。它展示著古老美好的本身,即使達蒙沒有完成最後反擊的「背叛」,故事的影響力業已抵達。  

相關焦點

  • 鹿港小鎮
    11歲女孩演唱《鹿港小鎮》,震驚全場!
  • 音樂欣賞:鹿港小鎮
  • 【人文臺灣】之 鹿港小鎮
    遠遠地,有樂聲隨風揚起,縈繞在你耳畔——西洋的旋律、東洋的風情、中國的底蘊,這就是臺灣的腔調嗎?「山環海口水中流,番女番婆夜湯舟;打得鹿來歸去好,歌喧絕頂月當頭。」這是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黃逢昶的詩。你能想像,我們腳下這肥沃豐美的土地,四百年前,只是原住民的狩獵之地嗎?
  • 聊歌詞002|羅大佑-《鹿港小鎮》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發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 【遊學記】臺灣行:鹿港 中 鹿港小鎮
    陳仕賢,鹿港人,知名人文學者、史學家,有鹿港活字典之稱。陳先生自17歲就背著麥克風為遊客導覽,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做影像記錄,用膠片與文字記錄鹿港直至今天,對鹿港、對臺灣都有很深的熱愛與研究。許多中國人對鹿港的知曉都源起於羅大佑的歌《鹿港小鎮》: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 《鹿港小鎮》背後的故事 11歲女孩致敬羅大佑
    這首歌是羅大佑第一支政治歌曲,詞曲都是由羅大佑本人包辦,但其實,羅大佑一生都沒有到過鹿港小鎮。       《鹿港小鎮》的歌曲的靈感源於一個洗車的小夥,羅大佑在一次洗車的時候認識一個洗車的小夥子,在兩人的交談中過程中小夥子告訴羅大佑,他來自鹿港小鎮。
  • 11歲女孩湯晶錦演唱《鹿港小鎮》,再次徵服全場
    今天就再給大家推薦湯晶錦在《中國新聲代》演唱的《鹿港小鎮》。這首歌是羅大佑1982年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曲。歌曲批判和揭露了臺灣本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生長之痛,淳樸的民風和鋼筋混凝土的撞擊。這麼深刻的一首老歌,11歲女孩湯晶錦卻能演繹的如此深情動人,實屬不易,她的嗓音總能帶動現場觀眾的情緒,讓我們一起感受下吧。
  • 2019鹿港小鎮懷舊打卡
    鹿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地方。熟悉是因為羅大佑唱的那首《鹿港小鎮》,但鹿港究竟是什麼,似乎又難以說清。
  • 臺灣的鹿港小鎮,歌詞背後深刻的意義幾人曉?
    《鹿港小鎮》是羅大佑1982年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曲,又名《臺北不是我的家》不同於同一時期臺灣歌曲的吉他彈唱風格這張唱片帶著鮮明的搖滾風,由此迅速成為臺灣搖滾第一人。羅大佑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想當年我離家時她已十八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發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 【70後的歌】《鹿港小鎮》:青春年少誰不漂
    中間喜歡《你的樣子》,不排除是《阿郎的故事》推波助瀾。 到後來,就越來越喜歡《鹿港小鎮》。高中時候,板板最喜歡唱這首歌,我們在旁邊靜靜地聽。現在她全家都在美國。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也許今天每個在北上廣乃至紐約倫敦巴黎功成名就的人,無論人前怎樣洋裝筆挺,怎樣嫻熟地使用刀叉,怎樣用英語和職場同伴聊天,怎樣住在華燈璀璨的上等公寓,內心都藏著中國南方北方小巷胡同大雜院和雞鳴犬吠村落裡的一個老宅子,還有被上世紀風雨吹打蒼老的雙親
  • 鹿港小鎮 小資最愛情調餐廳
  • 《臺灣遊記》鹿港小鎮懷舊打卡
    鹿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地方。熟悉是因為羅大佑唱的那首《鹿港小鎮》,但鹿港究竟是什麼,似乎又難以說清。羅大佑的一首懷舊經典讓人們記住了這個地方。「假如你先生回到了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告訴我的爹娘。臺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
  • 聽《鹿港小鎮》,尋羅大佑歌中的那座美麗的小鎮
    《鹿港小鎮》的創作背景《鹿港小鎮》是樂壇教父羅大佑1982年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曲,又名《臺北不是我的家》也是羅大佑最早的、最深刻的政治歌曲之一。以至於有些飯店都以它命名,可見其傳唱度之一斑。
  • 我的鹿港小鎮
    羅大佑的《鹿港小鎮       第一次聽到《鹿港小鎮》,我已是上中學,剛聽到前幾句,便捂著耳朵大叫:「什麼歌啊,真難聽,跳過去,趕快跳過去。」      後來,當有一次隨機播放的音樂裡,飄來羅大佑的《鹿港小鎮》,我不由得側耳細聽,並調到單曲循環。這時的我,已到了懂得某些情感需要時間來沉澱顯現的年紀了。我們都有過一個自己的鹿港小鎮。我的鹿港小鎮,在一個時間已經凝結的地方。
  • 屬於你的「鹿港小鎮」又在哪?
    來自阿怪的內心戲:2016年的最後一天,我和暄暄開啟了為期一周的臺灣騎行之旅踩著單車,映著藍天,吹著海風,就這樣沿著寶島的西海岸從臺北一路向南一路走來,也一路吃過來,走過大城市,也走過小村莊,而這段旅程中最讓我喜歡的還是鹿港對鹿港的憧憬,其實也是因為羅大佑的
  • 回不去的故鄉: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到今天的武漢三鎮
    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再到今天的武漢三鎮,故鄉,只是跟回不去的童年一樣,她只會存在美好的記憶裡,一遍一遍地敲打人生而在世的惆悵。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在時光的流中,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都被裹挾著前行,無論你願意,或者不願意。在當代,能把這種矛盾、無奈、永恆的情愫抒發得淋漓盡致的,只有羅大佑,從《童年》到《鹿港小鎮》,從《東方之珠》到《明天會更好》,是表現當代故鄉情愫的《詩經》一樣的存在。
  • 【漲姿勢】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鹿港小鎮
    日前,在熱門綜藝節目「我是歌手」第二季的最後一場上,臺灣歌手彭佳慧翻唱了羅大佑創作的老歌《鹿港小鎮》,引發大陸網民的強烈關注,也再度掀起了兩岸對鹿港的共同追憶。在臺灣人的記憶裡,隸屬於臺灣彰化縣的這個小鎮有著特殊的地位。清代的鹿港千帆盡渡、商賈雲集、人文薈萃,是僅次於政治中心府城臺南的全臺第二大城市,有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謂,「繁華猶似小泉州」。
  • 說到鹿港小鎮,你想到了什麼 ... ...
    說起鹿港小鎮如果你的腦海裡蹦出的是三杯雞、菠蘿油條蝦、滷肉飯、
  • 如何讓文化體驗走向深度——臺灣鹿港小鎮
    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還記得當年羅大佑唱的那首《鹿港小鎮》嗎?鹿港小鎮不僅是國內那家知名的餐廳,而是真實的在臺灣存在著的一個城鎮。臺灣早期發展所謂的「一府二鹿三艋舺」中「鹿」指的就是彰化縣的鹿港小鎮。鹿港曾經是臺灣的第二大城,並在清朝乾隆五十年至道光末年是最繁榮昌盛的時期。在人文歷史的淬鍊下,鹿港小鎮成為了現在古色古香的傳統小鎮。
  • 歌神羅大佑的「鹿港小鎮」,紅磚綠瓦還剩多少?
    鹿港鎮,是臺中彰化縣西北端的著名小鎮曾與臺北艋舺、臺南府治並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歌神羅大佑是一個時代的英雄式人物,華語流行樂壇的標杆1981年首次擔任唱片製作人並製作出了歌曲《童年》1982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首次打破當時流行民歌曲風而專輯裡的第一首歌曲《鹿港小鎮》更是直面抨擊、批判政府,這算是當時藝人中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