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鎮,是臺中彰化縣西北端的著名小鎮曾與臺北艋舺、臺南府治並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
歌神羅大佑是一個時代的英雄式人物,華語流行樂壇的標杆
1981年首次擔任唱片製作人並製作出了歌曲《童年》
1982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首次打破當時流行民歌曲風
而專輯裡的第一首歌曲《鹿港小鎮》更是直面抨擊、批判政府,這算是當時藝人中前所未有的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從這幾句歌詞中能看出早些年鹿港是一座文明、文化傳統深厚、歷史悠久、沒有魚龍混雜、生活幸福的純樸小鎮
但是後來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
在當時臺灣鼓勵移民,開發山區政策造成的城市糜爛、鄉村破壞,鎮上的年輕人也大多遠離家鄉去到不屬於自己的繁華都市打拼得頭破血流夢想支離破碎。這是一種思想上的矛盾,也是人們物質需求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就像歌詞最後句寫的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雖然那個沒有霓虹燈的小鎮如今充滿了霓虹燈,繁華的老街石板路上多了車水馬龍,但當地的文化傳統、以及當地居民對家鄉的感情依舊不變
其實身為臺北人的羅大佑寫《鹿港小鎮》時是沒有去過鹿港,他只是洗車時跟一個來自鹿港鎮的小夥交流過程中,感受出了當時臺灣經濟崛起,城鄉發展不平衡而致使小夥遠離家鄉在追逐夢想卻被現實打敗的痛楚
所以聽完羅大佑的這首歌,再置身到鹿港小鎮中遊玩,你也許會多一份感慨
鹿港老街
也被稱之為「不見天街」,在很早以前這裡曾經被荷蘭佔據,由於地理位置處於靠海,所以當時這裡被發展成為鹿皮貿易的港口,舟帆雲集。而這條街在當時也算是非常繁華的一條街,鹿港在光緒時期也是非常繁盛,後來港口發展的越來越多,這裡也就漸漸失去光彩逐漸衰退。
由於地處靠海,風浪風沙較大,街道兩旁店鋪很多居民為了防止風沙便在店鋪門前屋頂蓋了一層頂。這裡也算是保留了當年的鹿港風情。
摸乳巷
來這條小巷之前,最好先學一下「抓奶龍抓手」
不要問我為什麼,肯定不會錯
但是必須得祈禱不要有人報警
這條街之所以叫摸乳巷,主要是因為巷子非常窄,如果對向兩人同時通過,那必然會非常親密地躋身而過
其實說白了也就是有200年歷史的防火巷子,如果我們走的古鎮老街多了,這種巷子隨處可見,但是由於旅遊發展,被冠名「摸乳巷」也許就讓它成為了一道風景線吧
天后宮
媽祖是東南沿海岸的海神,媽祖信仰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
臺灣當地居民有許多信仰媽祖,在鹿港老街北端不遠處有一座新拓建的天后宮,而臺灣媽祖祖廟,最早的第一尊湄洲開基媽祖天后宮還在老街北面,這裡是鹿港居民的信仰中心。也許這裡也是那句歌詞「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中沒有變的一處舊時傳統景象了。
桂花巷藝術村
日據時期修建的日式宿舍群,被閒置荒廢了很久後重建加入了工藝藝術的元素,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讓這裡變得更具特色,也有許多工藝作家入駐這裡進行藝術創作,行銷鹿港傳統工藝。
臺糖鹿港車站
又一個日據時期修建的建築車站,建築風格古樸,由於已經荒廢很久所以已經失去了真正意義上車站的作用,而成為了一個讓大家了解車站歷史的地方,但是車站後方仍然保留了有小火車的車頭,主要讓遊客拍照留念,也以此來懷念車站當年的情景。
龍山寺
修建於1831年,是至今臺灣保存最完整的龍山寺,寺廟中供奉的是觀音,其實臺灣的歷史地理因素受多元文化衝擊以及大陸人們對宗教信仰的包容,讓臺灣居民有著多重信仰,所以有媽祖天后宮的同時也有供奉觀音的龍山寺,毫不衝突。
鹿港民俗文物館
從清政府開始,日本殖民統治的舊社會時期,民營經濟家族企業幾乎成了支持臺灣政治經濟的骨幹核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臺灣五大家族富可敵國,由北至南,分別為基隆地區以礦業起家的顏家、板橋地區以創辦投資銀行為主的林家、霧峰地區以收租致富的林家、鹿港地區販賣菸草、樟腦的辜家和高雄地區售糖為主的陳家。
鹿港的民宿文物館原本是五大家族中的辜家--辜顯榮的宅邸,是一座修建於1912年的西式洋樓,仿造的是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從建築上就可以看得出當時辜家叱吒風雲的地位。
後來民國62年,辜氏家族為保存鹿港傳統文化,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將這座豪宅捐獻了出來,成為現今的博物館,館內收集了許許多多的鹿港當地文物,是鹿港清明以來歷史的見證!
如今鹿港鎮有鋼筋混凝土交的高樓聳立,但無論時代怎麼變遷,希望能像羅大佑最後寫的那句歌詞一樣
「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子子孫孫永保佑世世代代傳香火」
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