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一首《鹿港小鎮》,治癒了多少遊子難以安放的鄉愁?

2021-02-07 新縣誌


1982年,當羅大佑靜靜地彈奏著吉他,用沙啞的嗓子唱出《鹿港小鎮》時,他才28歲;

這被業界稱作是羅大佑第一首「政治」歌曲,比起廣為傳唱的《光陰的故事》等舉世之作,《鹿港小鎮》的知名度與傳唱度小得可憐。

甚至,就連作者本人也很少在其他演出上唱過。

《鹿港小鎮》是羅大佑《之乎者也》中的一首歌 BY 網絡

據他自己介紹,這首歌是源於他在臺北做見習醫生時遇見的修車小夥子。一番交談間得知,這個小夥子從鹿港老家而來,偷了家裡20000塊錢到臺北,夢想著可以多賺些錢回去光宗耀祖。結果卻迷失在大都市的繁華裡,錢在吃喝交際之間一分不剩,沒錢、沒臉回老家,只得窩在車行裡度日。

那時,正好遇上「最好的年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臺灣,由於停戰帶來的安穩,快速步入新興工業化社會,與香港、新加坡、韓國並稱為「亞洲四小龍」

這大概是十六世紀「人的發現」和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直至現代化的今日,所帶來全體人類的「疼痛」。當進程飛快的工業化生產裹挾著人類意識的逐漸覺醒,毫不留情地把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撕扯成兩半,城市與鄉村小鎮慢慢變成了兩個世界。20世紀80年代,臺灣的經濟奇蹟聲名遠揚。工業基礎完備,教育普及,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股市指數一度高達萬點,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個人電腦主板產量世界第一。至今在產業方面,臺北更是集中了全臺灣科技、工業等大部分優秀企業,臺積電、統一、明基等等。

有分析師認為,在工業設計方面,臺北市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BY 網絡然而,這樣令人驚喜的發展,卻建立在不少臺灣小鎮青年對城市生活的憧憬與別離家鄉的陣痛之上。他們遠離故土,步入諸如臺北一類大城市的繁華生活,令人目不暇接的霓虹燈璀璨奪目,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成為了他們的夢寐以求。

當年臺北的修車小夥,或許就是「他鄉遇故知」,才會殷殷期盼地打聽著遠在故鄉的父母與愛人。生怕父母在等待孩子回家中蒼老,生怕愛人已早嫁作他人婦,生怕他衣錦還鄉時家鄉已不復當年。

從鹿港鎮往西走2-3公裡,即可看見海上日出(僅示例) BY Travis

就像英國遊吟詩人Passenger唱的《Let Her Go》中那句:Only hate the road when you're missing home 

然而,在這片形似海棠葉中國海島上,臺北到鹿港的距離不過184.8公裡,走國道3號線,經過68個紅綠燈,從大都市回到家鄉的時間成本不過就2個小時。

臺北到鹿港的推薦路線 BY 百度地圖

只是囿於忙碌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大都市夾雜的繁華與文明像在意識和身體上建構而起的圍城。在鄉愁湧動的時分,這184公裡路,恍若海角天涯,書信無期。

鹿港鎮,隸屬於臺灣彰化縣的一座小城,因此地多鹿而得名「鹿港」,是世代以狩獵為生的高山族平埔人居住地。在尚未漢化之前,平埔的男人們多以漁獵為主,而女人們則從事農耕。由於多居住在高山地帶,每逢歲末,捕鹿成為平埔人一項重要的部落活動。

由於鹿港西面緊臨臺灣海峽,與泉州隔海相望。早在明朝天啟年間,就有大陸商人遷居於此,鹿港相對比於臺灣其他地區,早早就開始漢化了。
只是,雖然民間交往很早,但對於官方而言,當時的鹿港仍然是個「小透明」。當15-16世紀航海時代的開啟,荷蘭人遠到而來,但他們眼中卻只有臺南府城及其周邊的岡山北港,渾然不知鹿港的存在。即便是明朝鄭成功率領的軍隊趕走了荷蘭人,將鹿港歸屬於天興州,傳播了漢文化與耕作技術,卻也只在今南投竹山鎮一帶忙著實行屯田制,絲毫未曾想到要在鹿港開墾。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取臺灣,將福建莆田湄洲天后宮的神像留在鹿港祭祀。鹿港才真正意義上出現在官方的視野裡。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鹿港和福建泉州蚶江對渡直航,鹿港成為大陸與臺灣交流的重要門戶,頻繁的貿易與大陸移民也造就了鹿港的「曾經是臺灣第二大城鎮」的地位,一時間鹿港商船雲集,店鋪櫛比。由於交通便利帶來的大量商機,許多商人們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自發組成商會用以控制商品價格。那段時期,鹿港發展出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南郊金進期、布郊金振萬、敢郊金長興、油郊金洪福、染郊金合順和糖金永興等八郊。而早年的街道也有依行業來區分,如美市街原為米市街;

板店街的整條街,原本是專賣棺材的街;現在的德興街,早期是販賣竹器的竹篾街等等。

如今一些老字號的商會,諸如老人會館,日茂行,十宜樓、意樓等,仍保留在鹿港街道兩旁,訴說著當年的商場風雲。

在當時,航運是臺灣對外交流的主要方式。隨著貿易興起繁榮,府城、鹿港、艋舺成為了臺灣對外通商口岸的三大聚落,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然而,19世紀中期,也就是道光末年,鹿港因為泥沙淤積已不能通行大船。港口雖曾一再遷移近鄰,終以附近無久用港灣,日漸衰落。
到了20世紀初,港口已淤為菜圃。這個擁有了近乎200年「黃金歲月」的港口,終將又因為自然原因,而歸於沉寂。當地鄉紳們不是沒有想過力挽頹勢,當劉銘傳提出「以彰化中路為省垣,方可南北兼顧」時,鹿港人曾經燃起過無限希望。然而,終究因為條件落後,復興夢想最後落空。當時光的滾輪向前,鐵路建設興起,卻由於日佔時期的鐵路未能路經等緣由,鹿港最後終成「廢港」。

但也因為如此,鹿港至今保留著許多舊城區和古老建築,密集的寺廟古蹟和傳統建築,足堪印證當年的盛況,成為今日鹿港的最大特色。

富裕人家將水源共享的半邊井,保留著典型的紅牆 BY 米十九進入到現代社會,如果有人說,鄉村規劃在城市建設框架下從未迷失,那一定是假的。1933年,鹿港陸續實行市區改正,在此之上實施了公共衛生等相關制度,統一的管理,模板式的規劃帶來了秩序建設外,不得不說這也成為鹿港如今古蹟少見的濫觴。
20世紀中後期,當臺灣逐漸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大量鄉村人口開始向都市聚集,背井離鄉到都市打拼成為了那個時代作品的共同主題。

「再度我唱起這首歌,我的歌中和有風雨聲

歸不到的家園鹿港的小鎮,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2018年,羅大佑開啟了「當年離家的年輕人」為主題的巡迴演唱會,從《鄉愁四韻》 、《牧童》、《童年》再到《戀曲1990》,陪伴無數少年度過不識愁滋味青春年代的歌曲又再次響起,仿佛再次夢回1982年的《鹿港小鎮》。

1986年,鹿港開始做起了古街區的維護工作。這是全臺灣首次大地區的保存計劃,意義非凡。

由於九降風特殊氣候影響而建的曲折狹小的古道,紅磚鋪地的形態,漁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街道裡的叫賣聲,媽祖廟的虔誠香火……

依然在鹿港的今天延續著,就像《鹿港小鎮》歌中唱的那樣:

文  編輯 丨新小志

參考 | 《埔中人遊鹿港》等

加入【新縣誌微信群】,一起去挖掘和探討那些縣未被發現之美吧!

相關焦點

  • 音樂欣賞:鹿港小鎮
  • 聊歌詞002|羅大佑-《鹿港小鎮》
    羅大佑-《鹿港小鎮》詞曲:羅大佑演唱:羅大佑
  • 歌神羅大佑的「鹿港小鎮」,紅磚綠瓦還剩多少?
    鹿港鎮,是臺中彰化縣西北端的著名小鎮曾與臺北艋舺、臺南府治並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歌神羅大佑是一個時代的英雄式人物,華語流行樂壇的標杆1981年首次擔任唱片製作人並製作出了歌曲《童年》1982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首次打破當時流行民歌曲風而專輯裡的第一首歌曲《鹿港小鎮》更是直面抨擊、批判政府,這算是當時藝人中前所未有的
  • 聽《鹿港小鎮》,尋羅大佑歌中的那座美麗的小鎮
    《鹿港小鎮》的創作背景《鹿港小鎮》是樂壇教父羅大佑1982年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曲,又名《臺北不是我的家》也是羅大佑最早的、最深刻的政治歌曲之一。以至於有些飯店都以它命名,可見其傳唱度之一斑。
  • 《鹿港小鎮》背後的故事 11歲女孩致敬羅大佑
    這首歌是羅大佑第一支政治歌曲,詞曲都是由羅大佑本人包辦,但其實,羅大佑一生都沒有到過鹿港小鎮。       《鹿港小鎮》的歌曲的靈感源於一個洗車的小夥,羅大佑在一次洗車的時候認識一個洗車的小夥子,在兩人的交談中過程中小夥子告訴羅大佑,他來自鹿港小鎮。
  • 10歲甜美女孩吳李哲的另一面,一首《鹿港小鎮》告訴你
    10歲甜美女孩吳李哲的另一面,一首《鹿港小鎮》告訴你歌詞樸實真實幹淨,娓娓道來年輕人尋夢和夢碎的心境,搖滾的曲風又生生批判和揭露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生長之痛,淳樸的民風和鋼筋混凝土的撞擊。——歌曲《鹿港小鎮》十歲江南女生吳李哲,甜美可愛,演繹了很多甜美清新的歌曲,例如《童話鎮》、《燈塔》、《來日方長》等。而《鹿港小鎮》這首歌中,她用真情實感和實力唱功演繹著離家的年輕人內心的一種吶喊。
  • 浮雲遊子,歸心似箭
    (金韻獎前三屆冠軍齊聚首:左起陳明韶、齊豫、王海玲 )再大的風雨,也抵擋不了回家的步伐。之後,劉文正、南方二重唱、呂念祖、北京天使合唱團都曾翻唱過這首作品。當年學霸對這首歌的歌名都很熟悉吧?沒錯,就是出自盛唐詩人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 2019鹿港小鎮懷舊打卡
    鹿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地方。熟悉是因為羅大佑唱的那首《鹿港小鎮》,但鹿港究竟是什麼,似乎又難以說清。
  • 羅大佑《鹿港小鎮》:唱出年輕人背井離鄉尋夢的故事
    作者丨郭豔麗▌▌《鹿港小鎮》:淳樸民風和鋼筋混凝土的撞擊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記者:上世紀80年代以來,《鹿港小鎮》作為羅大佑首張專輯《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描述了一個來自鹿港小鎮的洗車的小夥子,從貧窮的小地方到繁華城市中「尋夢和夢碎」的心境,也批判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內心之痛。《鹿港小鎮》表達了臺灣社會怎樣的矛盾心境?楊渡: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 羅大佑古調新詞鄉愁:伴侶2020、臺東調2020
    8月8日,羅大佑在「宜花東鹿」巡演首站鹿港小鎮羅大佑新專輯《家III》:多年漂泊,「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回家了
  • 《臺灣遊記》鹿港小鎮懷舊打卡
    鹿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地方。熟悉是因為羅大佑唱的那首《鹿港小鎮》,但鹿港究竟是什麼,似乎又難以說清。羅大佑的一首懷舊經典讓人們記住了這個地方。「假如你先生回到了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告訴我的爹娘。臺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
  • 回不去的故鄉: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到今天的武漢三鎮
    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再到今天的武漢三鎮,故鄉,只是跟回不去的童年一樣,她只會存在美好的記憶裡,一遍一遍地敲打人生而在世的惆悵。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在當代,能把這種矛盾、無奈、永恆的情愫抒發得淋漓盡致的,只有羅大佑,從《童年》到《鹿港小鎮》,從《東方之珠》到《明天會更好》,是表現當代故鄉情愫的《詩經》一樣的存在。
  • 鹿港小鎮 小資最愛情調餐廳
  • 屬於你的「鹿港小鎮」又在哪?
    《鹿港小鎮》,騎行經過這裡,便決定留宿一晚。雖然賣鹽酥雞的老闆告訴我們鹿港沒什麼好玩的,但是一晚上的時間足夠讓我愛上這座小鎮。多少和我一樣來自他鄉的人,為了理想,為了生活,來到大都市努力打拼,而心中,其實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鹿港小鎮」這是屬於阿怪心中的
  • 重聽《鹿港小鎮》:三十年之間家與鄉
    就說說當年聽過的,那些年最愛的一首歌吧!《鹿港小鎮》大概是在大學二年級,1988年,也就是三十年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我第一次從他的幾首歌曲,如《超級市民》、《未來的主人翁》,當然還有這首《鹿港小鎮》裡聽到發生在海峽那一邊的城市化:歌詞裡說的是一個來自小鎮的青年在臺北這個大城市中工作,找不到心靈歸宿,但又不願回去、或回不去家鄉的感受。作為觀察者的羅大佑感嘆道:"家鄉的人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了他們擁有的"。
  • 唱片酷|羅大佑 · 之乎者也
    後者所佔的比例雖然較少,只有《鹿港小鎮》和《之乎者也》兩首,但只憑一首《鹿港小鎮》,就已經讓羅大佑當之無愧的成為了華語批判搖滾的鼻祖。僅僅一句「臺北不是我的家」,就道盡了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時,無數人們對前者的追思和對後者的否定,勝過千言萬語的怒罵和嘆息。
  • 2019羅大佑北京演唱會【在線訂票】
    華語樂壇有這麼一位前輩,馳騁樂壇三十餘載,創作經典無數,被網友們稱為「音樂教父」無論是《戀曲1980》的感傷悱惻,還是《童年》裡對於兒時的緬懷,無論是《鄉愁四韻
  • 我的鹿港小鎮
    羅大佑的《鹿港小鎮》,首次發行是1982年,那年,我正在一個偏僻的小農場裡,過著無知無憂的年歲。        第一次聽到《鹿港小鎮》,我已是上中學,剛聽到前幾句,便捂著耳朵大叫:「什麼歌啊,真難聽,跳過去,趕快跳過去。」      後來,當有一次隨機播放的音樂裡,飄來羅大佑的《鹿港小鎮》,我不由得側耳細聽,並調到單曲循環。這時的我,已到了懂得某些情感需要時間來沉澱顯現的年紀了。我們都有過一個自己的鹿港小鎮。我的鹿港小鎮,在一個時間已經凝結的地方。
  • 【70後的歌】《鹿港小鎮》:青春年少誰不漂
    到後來,就越來越喜歡《鹿港小鎮》。高中時候,板板最喜歡唱這首歌,我們在旁邊靜靜地聽。現在她全家都在美國。終有一天,大陸的羅大佑只能站在一個炫目的開發區,依稀判斷老宅子和老店的遺址所在。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想當年我離家時她已十八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發 所有的初戀,都有著地理空間的烙印,而地理是和時間相連的。時間過去了,空間轉換了,時移世易,人也變了。
  • 「鹿港真的不是他的家」,我們對羅大佑的誤解可不止這一點...
    人們推測羅大佑是在諷刺 1970 年代中後期臺灣校園民謠的溫香軟玉。事實上,在這張專輯裡,羅大佑自己就唱了不止一首民謠。當時的民謠歌詞很多都是從詩歌而來,《錯誤》源自鄭愁予的詩,羅大佑在 1970 年代就已寫好,直到 1982 年才拿出來發表;《鄉愁四韻》源自余光中的詩,胡德夫楊弦一代的民謠歌手,將其奉為大神級別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