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小鎮》
填詞:羅大佑 譜曲:羅大佑 編曲:山崎稔
歌詞: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想當年我離家時她已十八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發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假如你先生回到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告訴我的爹娘
臺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
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
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
廟裡膜拜的人們依然虔誠
歲月掩不住爹娘淳樸的笑容
夢中的姑娘依然長發盈空
再度我唱起這首歌
我的歌中和有風雨聲
歸不到的家園鹿港的小鎮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繁榮的都市 過渡的小鎮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哦----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
子子孫孫永保佑世世代代傳香火
啊,鹿港的小鎮
簡介:
《鹿港小鎮》一直被認為是羅大佑最重要的作品。詞曲中,羅大佑顯然在敘述一個從鹿港來到臺北的年輕人,對都市生活的失望的心情。尤其是同時刻畫了傳統和現代邊緣人們的迷惑感。羅大佑在2002年出版這樣談到《鹿港小鎮》創作「大六那年我上臺北見習,當時十大建設已經完成了,臺北的農村景觀迅速地消失了,我從臺中上來,有一種失去純樸生活的感覺,所以就創作了《鹿港小鎮》。羅大佑說:「其實到臺中去讀書,也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如果我一直留在臺北,就沒有辦法寫出這樣的歌。」他說,我不是鹿港人,這首歌是我借題發揮,描寫鄉下的孩子來到臺北花花世界的撞擊,我相信連在臺北長大的我都有這種感覺,那麼對於真正鄉下的孩子一定衝擊更大。」
《鹿港小鎮》另一個主題是華人文化中的「面子」:我寫《鹿港小鎮》的一個主要刺激,是我在見習的時候,有一次去修摩託車,看到一個工人,他跟我聊天,說在鹿港老家偷了兩萬塊錢到臺北來闖天下,要讓家鄉的人看他飛黃騰達。結果,在臺北跟朋友吃喝玩樂把錢用光了,什麼關係也沒有攀到,只好修理摩託車,也沒有臉回家。羅大佑解釋說:「我在《鹿港小鎮》中寫了一句『歸不得的家園』,其實高速公路那麼快,兩個小時就回去了,我要表達的是那種沒有臉回家的感覺。」
《鹿港小鎮》明顯還存在著一個第三主題,就是「鄉愁」。羅大佑說,我的籍貫是苗慄,父親是苗慄縣的客家人,母親是臺南人,從小住在臺北。「五、六歲時,父親到宜蘭醫院當內科主任,家就遷到宜蘭,後來回到臺北,又搬去高雄,大學在臺中讀,實習時,又回到臺北。」羅大佑說:「整個飄來飄去的過程,使我有種遊子的情懷,於是就寫了《鹿港小鎮》。」
關於鹿港小鎮:
鹿港位於臺灣西海岸的中點。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港闊水深,因此自然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港口城市。與福建泉州晉江縣的蚶江正式設口對渡後,鹿港商船雲集,店鋪櫛比。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間,被稱為老鹿港的「黃金歲月」。在當時,鹿港是僅次於府城臺南的全島第二大城,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語琅琅上口,迄今不墜。當時鹿港設有八大商業組織,稱鹿港八郊。
鹿港原本是河港,後來因為受到戰爭的影響,加上先天河砂淤積問題日漸嚴重,最後終成廢港。而臺北的繁華相較於鹿港純樸的環境,親近的漁村風貌以及傳承下來的藝術文化,成為了遠在外地工作的鹿僑心中永遠淡淡的哀愁與懷念。
後因港口的泥沙淤積、縱貫線鐵路未經過,此後鹿港迅速沒落。人民出外謀生,人稱鹿僑。但沒落反而意外保留更多古老建築,舊城區也比日後一再進行都市建設的臺南市或臺北市完整。
----
《價值線》微信由價值線傳媒有限公司主辦,依託價值線雜誌社和價值線研究院,為三千萬中產階級家庭和三百萬高淨值人群,提供大數據時代最新的價值觀察和理財選擇,分享詩意生活。熱線電話:025-85507020。
訂閱《價值線》微信,請在訂閱號中搜索(value-line)或者價值線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