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文化體驗走向深度——臺灣鹿港小鎮

2021-02-13 福建美麗鄉村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還記得當年羅大佑唱的那首《鹿港小鎮》嗎?鹿港小鎮不僅是國內那家知名的餐廳,而是真實的在臺灣存在著的一個城鎮。臺灣早期發展所謂的「一府二鹿三艋舺」中「鹿」指的就是彰化縣的鹿港小鎮。鹿港曾經是臺灣的第二大城,並在清朝乾隆五十年至道光末年是最繁榮昌盛的時期。在人文歷史的淬鍊下,鹿港小鎮成為了現在古色古香的傳統小鎮。在這裡,有許多以人文為主的古蹟以及老街,也有地道的傳統美食,更有那濃濃的人情味。

位於臺灣彰化縣,這座位於臺灣中部西海岸的小鎮,曾有著顯赫的文化歷史。

鹿港原本是河港,後來因為受到戰爭的影響,加上先天河砂淤積問題日漸嚴重,最後終成廢港。而臺北的繁華相較於鹿港純樸的環境,親近的漁村風貌以及傳承下來的藝術文化,成為了遠在外地工作的鹿僑心中永遠淡淡的哀愁與懷念。 

如今的鹿港,密集的寺廟古蹟和傳統建築,足堪印證當年的盛況,而在港口和市街結構上,也保有大陸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風味,有著「繁華猶似小泉州」的美名。

走在鹿港老街,除了看到古老的街屋,你還會發現老街內有許多巷子,而巷子中還有另外的巷子,宛如迷宮一般。仔細的你還會發現,老街並不是筆直的,而是不時的彎曲。其實,這些彎曲的巷子是為了抵禦天氣所帶來的災害。鹿港是早期的商業大港口,對於凌烈的海風毫無遮攔。為了提防強烈海風的長驅直入,讓居民的生活更方便,才蓋了這些彎曲多折的巷子來幫助阻擋強風的入侵。並且巷道不採取一般的十字交叉,而是以T字形交叉取代。

到了鹿港不去著名的「摸乳巷」怎麼行,這個狹窄的巷子位於彰化縣鹿港古鎮北街,是一條有200年歷史的條型店屋間的一道防火巷,最窄處還不到70公分,只能容許一人通過。如男女正巧面對面走來,擦身而過時,是你讓還是我讓,就會出現尷尬的場面,只能躋身而過,所以這條巷子被稱為「君子巷」、「護胸巷」,不過廣為人知和流傳的還是摸乳巷。

鹿港還有文開書院、龍山寺、天后宮三大古蹟,以及專為保存民俗文物而闢建的民俗文物館;除了豐富的歷史古蹟外,鹿港小鎮的街頭巷尾,亦處處流露著鄉土的純樸與古意,如僻處在小巷中的古厝老宅,中山路上仍可見到的古早式中藥行、布店等,一趟鹿港古風巡禮,可以中山路為軸線,循線走訪。現代的景點則有白蘭氏健康博物館、臺灣玻璃館與彰濱秀傳健康園區等。

列屬三級古蹟的天后宮,約草創於清康熙年間,奉祀由湄洲天后宮恭請而來的二媽;原為求航海平安而立的小廟,後經不斷擴建,才成為今日的規模。過去鹿港居民多賴渡海貿易與捕魚維生,因而對媽祖信仰特別虔城,天后宮至今仍香火旺盛,亦是鹿港最重要的信仰中心。臺灣各地從鹿港天后宮分香出去的廟宇高達600多座,因此終年都有絡繹不絕的香客回來進香,300年來,香菸薰黑了媽祖臉龐,因此信徒們均稱其為「黑面媽」或「香菸媽」可見香火之盛。而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如潮湧至的進香團更使天后宮為之沸騰,為鹿港的一大盛事。除了信仰上的重要性,天后宮的建築亦頗有可觀;精緻的細部裝飾、樸拙的石雕、正殿中神氣活現的千裡眼、順風耳塑像,以及清乾隆、光緒皇帝御賜的御筆匾額等,都不容錯過。此外,天后宮後殿闢建為媽祖文物館,展示舊時媽祖出巡所用的各式鳳冠神轎等文物,並不定期推出鹿港宗教文物展覽。

鹿港龍山寺,被認為是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朝建築物。龍山寺創建於1653年,建於大有街一帶,到了1786年,才遷建於此。歷經數次的整修,到了1831年才形成現在的模樣。鹿港龍山寺的建材如磚石、福州杉皆由泉州遠渡重洋而來,並以巨資延聘閩粵名匠來臺興建,格式規模仿照泉州開元寺,全寺佔地一千六百餘坪,深具泉州建築藝術精華。 

鹿港民俗文物館為臺灣民俗文物收藏最完善的展館之一,原為昔日鹿港顯貴辜顯榮的故居。全棟建築仿文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式風格,為本世紀初西化風潮下的精緻之作;館內收藏了多達6000件的臺灣傳統民俗文物,儼然一座豐富的歷史寶庫。文物館內包括近20間陳列室,展出文物以清中葉至民初的生活器物、家具、書畫、宗教禮俗等用品;如清末民初的刺繡服飾、精雅的螺鈿家具、古早的樂器,甚至織布機、剃頭攤子,不論是富貴人家的居家陳設,或是尋常百姓的生活日用品,皆具歷史價值。此外,館中亦展示鹿港老照片、舊市街模型,並播放鹿港古風等視聽影片,值得細覽。

除了古蹟之外,鹿港是全臺灣傳統工藝師承最多的地方,以全臺有36位薪傳獎得主來說,鹿港就佔了16位,像三義可能只是木雕聞名,但在鹿港就有金雕、銀雕、木雕等等,這些匠師工藝作品吸引不少外國人駐足。王惠美指出,近年來,到鹿港一遊的陸客以訪問團最多,這些匠師工藝總是讓來自大陸的學者、官員驚喜連連,也成為訪問團每到鹿港必造訪的地方。

而且,當地還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間文化創意品。

當地很多民俗活動,包括除夕祈福點燈、財神繞境、天公生、元宵迎龍陣、土地公生、三月瘋媽祖、四月瘋王爺、龍王祭、七娘媽生、中元普渡等。除此以外,還有天后宮、龍山寺、奉天宮等誕辰活動。

天后宮: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各地信徒紛杳相至,盛況空前。

龍山寺: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誕辰,寺內皆會舉行隆重且盛大的慶典。

奉天宮: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為蘇府王爺的誕辰,各地的香客蜂擁而至,還有陣頭表演,場面之壯觀。

臺灣鹿港小鎮的美食很多,如北鬥洪瑞珍酥糖、彰化肉圓、牛舌餅、豬油荖、鳳眼糕、玉珍齋餅鋪等便於攜帶的特產,還有薑絲大腸、蚵仔煎、烏魚子、粄條、紅糟肉、梅幹扣肉,味珍的鮮肉包子,玉津春的素包、芋頭饅等特色美食。 

這家當地著名的糕餅鋪位於鹿港老街一座兩層的磚木房子中,店內的一切陳設都彰顯著這裡的歷史。糕餅鋪最出名的點心是鳳眼糕,呈細長的棗核狀,因形似鳳眼而得名。這種糕餅是用粳米和白糖採用特殊方法製作而成的,在當地風俗中是尋常人家女子出嫁時候的喜糕,寓意新婚夫婦一生衣食無憂,幸福美滿。鳳眼糕的質地極其細膩,要輕輕的用兩隻手指捏起,力道大一些便碎成小塊。正是因為這樣輕柔的質地,當放入口中的時候,用舌頭與上牙堂輕輕用力,便在嘴裡粉化了。這種糕餅不適合用來大快朵頤,而適合配上一杯清茶,先喝上幾口茶潤喉,再細細的品上一塊糕餅,嘴裡泛起一絲絲甜香。

臺灣的甜點非常出名,在鹿港也是一樣。無論是涼爽芒果牛奶冰還是溫溫糯糥的蜜番薯。走累了就停下來歇歇腳,一份甜點足以消除旅行的疲勞。

《舌尖上的中國》對這種臺灣特產的美食大加讚譽。烏魚的學名叫鯔魚,到處都有,但它的卵卻只盛產於臺灣,原因是每年冬季冬至過後,中國大陸沿海的烏魚會洄遊南下產卵,經過臺灣海峽,從彰化縣鹿港鎮附近靠近臺灣沿岸,一直沿著海岸線南下到屏東南方外海交配後折返北方。烏魚貼近臺灣沿岸期間,其卵巢正值交配前最成熟階段,所以臺灣產的烏魚子特別肥大。人們將烏魚卵取出後,用大量的鹽醃漬,再用木板重壓助其脫水,然後再經過暴曬、陰乾,就做成了這種可以出售和保存的烏魚子。最簡單的烹飪方法就是烤。

院子裡擺放的老自行車,搖著尾巴向你走過來的小黃狗,一切都有一種家的味道,少了酒店的冰冷,多了家的溫馨。從走進院子開始,四周就瀰漫著一種懷舊的氣息,散落擺放在各處的老物件讓人不由得回想起那些悠悠的歲月。如果不是事先知道這是一家民宿,會以為自己走進了玩具店或是博物館。

後院裡的房子也被建成了鹿港火車站的樣子。更大的驚喜還在每個房間裡。這裡的每間房間都有自己的主題:有老影劇院、有變形金剛,有可口可樂,還有Hello Kitty等主題。

與一般的小鎮不同,鹿港小鎮看起來更為原始與質樸。這裡濃縮了閩南、客家及原住民等族群的融合演變,濃縮了百年的生活光景。很多來此旅遊的遊客,對於當地的特色與文化印象深刻,這裡較大程度地保留了很多當地特色的傳統歷史痕跡,不僅如此,小鎮街道和人都很懷舊,這裡的居民至今為止依然傳承了百年來的生活作息與習慣,每到之處,感受到的都是自然與淳樸的文化,到此有過文化體驗的遊客都感嘆不已。

筆者認為,要讓文化體驗走向深度。一方面,要讓小鎮居民對當地文化有著很深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將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中,並形成一定的文化共同體意識。就如鹿港小鎮,小鎮居民注重文化載體的保護,很多富有歷史感、文化感的建築與古蹟都得到了保護;不僅如此,還注重民俗文化與儀式感,每個節日以敬畏的名義,親力親為去營造,這種全身心地投入,讓文化走入每戶每家,每個遊客的心裡。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氛圍,小鎮居民對文化的由衷敬畏、崇拜與傳承,既改變了當地人的精神面貌,也影響了他們生活與習慣,而這種情緒的傳導也將直接影響到每個小鎮遊客的情感。不僅如此,還可通過當地的美食文化與特色民宿,感受到小鎮居民對生活的熱愛。

另一方面,注重小鎮文化產品的打造。遊客進行深度的文化體驗,主要是通過當地特色的文化產品,感知當地文化的特色與趣味。文化產品是形成情感共鳴的關鍵。因此在打造文化產品時,既要考慮到產品的多元化,集食、住、娛、遊、購、行於一體,也要考慮到產品與當地特色文化深度對接,增強旅遊項目的文化屬性,打造可看、可玩、可參與的體驗式文化項目。如漫步於鹿港小鎮中,欣賞著當地河港美景與歷史遺蹟,參與小鎮特色民俗文化,感受當地的人文氣息的同時,還可寶島時代村體驗打陀螺、扯鈴、玩彈珠、跳房子、釣酒瓶、套圈圈、射木槍、大頭佛等數遊戲來體驗懷舊童趣。往返於小鎮特色商品店中,品嘗著獨具區域特色的美食,體驗著民宿風情,慢生活讓一切變得簡單而美妙。

相關焦點

  • 《臺灣遊記》鹿港小鎮懷舊打卡
    鹿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地方。熟悉是因為羅大佑唱的那首《鹿港小鎮》,但鹿港究竟是什麼,似乎又難以說清。羅大佑的一首懷舊經典讓人們記住了這個地方。「假如你先生回到了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告訴我的爹娘。臺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
  • 【人文臺灣】之 鹿港小鎮
    到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至1850年),坊間已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民諺,歌詠當時臺灣島上的三處外貿重鎮——「一府」指首府臺南,「三艋舺」指淡水流域的海運基地萬華,「二鹿」便是隸屬彰化的「鹿仔港」了。經濟昌盛帶動了移民潮,清朝末年,鹿港八成以上的居民來自泉州三邑。故此,閩南鄉風對鹿港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今天,細看中山路的街市面貌,我們還能隱約窺見「鹿仔港」當年的繁華。
  • 【遊學記】臺灣行:鹿港 中 鹿港小鎮
    2000年,陳先生潛心於文史工作,致力於鹿港宗教、民俗、歷史、文化等人文資訊、古蹟的保存,自行出版了《鹿港龍山寺》、《鹿港天后宮》等二十多本書籍,有一個影像工作室,擔任鹿水文史工作室主持人、鹿水草堂負責人。
  • 2019鹿港小鎮懷舊打卡
    鹿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地方。熟悉是因為羅大佑唱的那首《鹿港小鎮》,但鹿港究竟是什麼,似乎又難以說清。
  • 音樂欣賞:鹿港小鎮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哦----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子子孫孫永保佑世世代代傳香火啊,鹿港的小鎮 簡介:《鹿港小鎮》一直被認為是羅大佑最重要的作品
  • 【12店通用|鹿港小鎮】沒去過臺灣,但不能沒吃過鹿港小鎮!僅148元搶門市價325元【鹿港小鎮·雙人餐】鹿港三杯雞...等!
    臺灣有諺語 「一府二鹿三艋舺」一說,其中的「二鹿」就是今彰化縣鹿港鎮。鹿港純樸的環境,親近的漁村風貌以及傳承下來的藝術文化,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遠懷念鹿港是當時臺灣最繁華的地區,繁榮富庶帶來了美食的蓬勃發展,多種傳統小吃和糕點各具特色,較具盛名的有:蚵仔煎、肉粽、蝦丸、面線糊、鳳眼糕、龍鬚糖等等而「小鎮」,也是充滿了文藝氣息。
  • 臺灣的鹿港小鎮,歌詞背後深刻的意義幾人曉?
    《鹿港小鎮》是羅大佑1982年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曲,又名《臺北不是我的家》不同於同一時期臺灣歌曲的吉他彈唱風格這張唱片帶著鮮明的搖滾風,由此迅速成為臺灣搖滾第一人。羅大佑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想當年我離家時她已十八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發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 鹿港小鎮——感官總動員,你知道或不知道的那些事
    ‍提起鹿港小鎮,你會想到什麼,鄧麗君、羅大佑?餐廳?或是那個位於臺灣彰化的唯美小鎮?
  • 【鹿港小鎮】正宗傳統臺灣美食,在臺灣的街頭走一走
    臺灣有諺語 「一府二鹿三艋舺」一說,其中的「二鹿」就是今彰化縣鹿港鎮。鹿港純樸的環境,親近的漁村風貌以及傳承下來的藝術文化,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遠懷念鹿港是當時臺灣最繁華的地區,繁榮富庶帶來了美食的蓬勃發展,多種傳統小吃和糕點各具特色,較具盛名的有:蚵仔煎、肉粽、蝦丸、面線糊、鳳眼糕、龍鬚糖等等而「小鎮」,也是充滿了文藝氣息。
  • 【臺灣紀行】鹿港小鎮尋覓美麗舊年華
    我聽著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坐上阿默的計程車,從臺中來到了彰化。羅大佑寫鹿港小鎮那一年,他從紐約回到了臺北。而我這一天,離開了陰雨的臺北,來到了陽光燦爛的小鎮。阿默是臺灣原住民,太魯閣族的姑娘熱情又活潑。
  • 臺灣行-從臺中到彰化鹿港小鎮
    臺灣行從臺中到彰化鹿港小鎮一 同流浪漢和路邊創業者的交流晚上的雨瀝瀝拉拉的,時下時不下
  • 【一起學院】鹿港小鎮創始人空降重慶,聆聽老屋如何變身百萬事業的文創小鎮
    鹿港小鎮文化創辦人-許書基,是鹿港小鎮的復興者在鹿港提出小鎮百萬事業,即修復100棟老屋、號召100位青年,透過老屋的歷史與青年熱血精神,創造100個創業故事,期待以老屋修繕,邀請返鄉青年共同創造老屋新力。
  • 歌神羅大佑的「鹿港小鎮」,紅磚綠瓦還剩多少?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從這幾句歌詞中能看出早些年鹿港是一座文明、文化傳統深厚、歷史悠久、沒有魚龍混雜、生活幸福的純樸小鎮但是後來「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在當時臺灣鼓勵移民,開發山區政策造成的城市糜爛
  • 聊歌詞002|羅大佑-《鹿港小鎮》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發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 屬於你的「鹿港小鎮」又在哪?
    《鹿港小鎮》,騎行經過這裡,便決定留宿一晚。雖然賣鹽酥雞的老闆告訴我們鹿港沒什麼好玩的,但是一晚上的時間足夠讓我愛上這座小鎮。--------------------我是小虎牙,我也去過鹿港,那是大二時的暑假,參加學校的臺灣夏令營活動,其中有個行程就是鹿港。
  • 花田君的臺灣環島日記20 鹿港小鎮——親見鬼神附體
    花田君的臺灣環島日記20 鹿港小鎮      臺灣對於我們,就好像在兩個平行時空中成長的兄弟
  • 鹿港小鎮「醉巷十宜」且陶陶、樂盡天真
    上海有個臺灣菜餐廳《鹿港小鎮》,每逢夏日,最愛它家的綿綿冰。在臺灣,真的有座小鎮叫鹿港,但有多少人到訪過這座神秘小鎮呢?在臺灣文化藝術之旅,我們走進古樸的鹿港小鎮,領略鹿港之美。鹿港,舊名「鹿仔港」,相傳以前有群鹿在此出沒,現在小鎮上的牆繪仿佛是那時候的延續。
  • 《鹿港小鎮》《綠島小夜曲》《港都夜雨》……在老歌中凝視臺灣
    楊渡說,著此書是為了「尋找到臺灣文化人心靈的知心感,以及了解自己的父祖之輩曾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那種看見而且觸摸到父祖心靈的感覺,讓我常常獨自徘徊在陽明山的冬雨中,感到一種既溫暖又孤獨的歡喜。」  同時,新書發布會上,楊渡以多首人們熟知的臺灣經典老歌——《鹿港小鎮》、《綠島小夜曲》、《港都夜雨》等,為近幾十年來臺灣的社會風情定調。「因為,每一首歌都代表著一個時代。
  • 豐臺親子&鹿港小鎮~僅158元起搶【鹿港小鎮2/4人餐】鹿港三杯雞+油淋鱸魚+泡菜牛肉粉絲+甜豆雲耳山藥+古法猛火煲豬油蘿蔔飯
    臺灣有諺語 「一府二鹿三艋舺」一說,其中的「二鹿」就是今彰化縣鹿港鎮。鹿港純樸的環境,親近的漁村風貌以及傳承下來的藝術文化,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遠懷念鹿港是當時臺灣最繁華的地區,繁榮富庶帶來了美食的蓬勃發展,多種傳統小吃和糕點各具特色,較具盛名的有:蚵仔煎、肉粽、蝦丸、面線糊、鳳眼糕、龍鬚糖等等而「小鎮」,也是充滿了文藝氣息。
  • 羅大佑《鹿港小鎮》:唱出年輕人背井離鄉尋夢的故事
    作者丨郭豔麗▌▌《鹿港小鎮》:淳樸民風和鋼筋混凝土的撞擊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記者:上世紀80年代以來,《鹿港小鎮》作為羅大佑首張專輯《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描述了一個來自鹿港小鎮的洗車的小夥子,從貧窮的小地方到繁華城市中「尋夢和夢碎」的心境,也批判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內心之痛。《鹿港小鎮》表達了臺灣社會怎樣的矛盾心境?楊渡: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大家都耳熟能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