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個臺灣菜餐廳《鹿港小鎮》,每逢夏日,最愛它家的綿綿冰。在臺灣,真的有座小鎮叫鹿港,但有多少人到訪過這座神秘小鎮呢?在臺灣文化藝術之旅,我們走進古樸的鹿港小鎮,領略鹿港之美。
鹿港,舊名「鹿仔港」,相傳以前有群鹿在此出沒,現在小鎮上的牆繪仿佛是那時候的延續。小鎮那些連貫的街巷兩旁的房屋及門窗等等,雖然並不罕見漂亮,卻都能佔據你的記憶。
隨處可見天馬行空的牆繪塗鴉,與時下流行的莫蘭迪色是兩個極端,高飽和度、高明度,分分鐘把你拖進鹿港的節拍,讓你的大腦腦補出一整季的童話劇情。
樓宇在鹿港小鎮淪為了布景板,它冥冥之中似乎在宣告著鹿港的態度,精美或不精美的創作並無所謂,人——才是鹿港的主體,思想才重要、自由才重要。
日治宿舍變身藝術村
想要去凹造型的小夥伴可以記住這個名字:桂花巷藝術村,當地人也叫「鹿港藝術村」。這裡集結了不少文創商店,你也可以在這體驗剪粘、交趾陶、童玩、拼布……把美好的記憶帶回家。
這裡原是日治時期官員居住的宿舍群,荒廢許久經整建後,變身充滿藝術感的工作坊。懷舊的建築與現代塗鴉的交融,迸發出另一種耀眼的火花。
不能不走的鹿港老街
來鹿港,不能不走的莫過於鹿港老街。
窄小的小巷,有點像老上海的弄堂裡,別有一番風味。
在這裡,最出名的就是九曲巷。
從民居的屋頂、外牆到小巷的地板,到處都是紅磚。極具「紅磚、紅瓦、紅屋頂」的閩南特色。
來到九曲巷,可別以為在那裡要拐九個彎,「九」字在古時代表「多」,所以,自然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巷子了。
每一個轉彎,都是不同的風景。
彎道盡頭有人家,對聯都是手寫的。
配上斑駁的紅牆,讓人回到從前慢的舊時光。
牆面凹凸不平,讓人想到了它經歷了幾次修補。
處處手造的痕跡,就像宮崎駿的漫畫。
在這裡,貼門神的人家還有很多,
傳統民俗延續得很好。
巷弄的彼端便是一座連接兩側房舍的跑馬樓——「十宜樓」。
路過「十宜樓」,好奇何謂「十宜」。「十宜樓」為昔日鹿港廈郊最大的「慶昌號」所屬古建築,旁有銃櫃作巷道防禦,十宜指「琴、棋、詩、酒、書、花、月、博、煙、茶」為昔日文人騷客聚會之所。讀此樓,那時的閒情雅致歷歷在目。
逛累了,可以在鹿港老街嘗嘗特色小食:阿振肉包、烏魚子、手工粉圓是我覺得最有特色的。
鹿港小鎮尋覓到久遠的歷史
我們還邂逅了獅面彩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獅子的形象隨處可見,被視為闢邪保平安的吉祥物。在鹿港小鎮施竣雄先生的工坊,色彩絢爛的獅子扎堆出現,特別想抱回家。
接下來我們參觀了鹿港天后宮、龍山寺等景點。
飛簷上的騰龍、梁上的彩繪、隼牟木屋頂……在那很容易拍出好照片。
鹿港的行程很愜意,不用刻意,心情就放鬆下來。
正如蘇軾所感懷的「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穿梭數日,你的目光很難停留在一個物體上,只認出它是表明另一事物的符號才會駐目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