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裡的塞拉耶佛

2021-02-10 翠霞心鏡

朋友最近去塞拉耶佛發來了一些照片,翠霞被塞拉耶佛的美驚呆了,這裡古老的建築遺蹟在似乎是向人們訴說著什麼。

網絡時代的奇妙就在於你會經常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你也許不知道《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的電影,但對七十年代大多數中國人大都會記得這部南斯拉夫電影。1973年由北影廠譯製,在中國放映,打開了我們多年塵封的大門,那是七十年代中國最流行的外國電影。幾乎人人都會唱出「啊朋友,再見!再見!」中國龐大的觀眾將這部電影推為史上最受關注的戰爭片。記得那句頗具詩意的臺詞,遊擊隊員接頭暗號:「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影片結尾,納粹軍官俯視塞拉耶佛說:「看,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

美麗的塞拉耶佛,位于波斯尼亞塞拉耶佛山谷之中,米裡雅茨河沿岸,被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脈所包圍。塞拉耶佛是波赫的社會及文化中心,也擁有區域性的政治、教育、娛樂、媒體、時尚、科學和藝術影響力,還是波赫主要的經濟中心。

其宗教多樣性聞名於世,伊斯蘭教、東正教、天主教、猶太教數世紀以來都共存其中,因其悠久的歷史和宗教及文化多樣性,塞拉耶佛常被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或者「巴爾幹的耶路撒冷」,直到20世紀後期為止,塞拉耶佛都是歐洲僅有的清真寺、天主教堂、東正教堂和猶太教堂可以比鄰共存的大都市。

塞拉耶佛的經濟在經過了多年的戰爭之後開始了復興重建計劃,波赫中央銀行於1997年在塞拉耶佛開始運作,塞拉耶佛證券交易所在2002年開始交易。塞拉耶佛的重要的生產、行政、觀光產業都和巨大的地下經濟有關,塞拉耶佛是波赫最大的經濟活動據點。

在共產主義時代,塞拉耶佛是重要的產業中心地。戰爭結束之後,塞拉耶佛的產業包含香菸、家具、服裝、汽車、通信器材等,總部設在塞拉耶佛的企業有B&H航空、BH電信、波斯馬爾、波斯納裡耶克(Bosnalijek)、Energopetrol、塞拉耶佛捲菸廠、塞拉耶佛啤酒廠等。這些都是波赫各業界中最大規模的企業。1981年,塞拉耶佛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南斯拉夫平均水準的133%,2011年,波赫中央銀行估計塞拉耶佛的國內生產總值達16.76億美元,達波赫全國的37%。

此外,觀光也是塞拉耶佛經濟中重要的產業。

塞拉耶佛位於被山峰所包圍的河谷,城市規模較小且較為集中。由於道路狹窄加上停車場不足,塞拉耶佛限制汽車進入,對步行者和自行車來說是很好的環境。城市兩條主要的街道是以約瑟普·布羅茲·狄托冠名的狄托大街和連接東西的波士尼亞之龍(Zmaj od Bosne)高速公路。塞拉耶佛也是波赫國內主要的交通樞紐,有通往澤尼察、巴尼亞盧卡、圖茲拉、戈拉日代、福察等波赫主要城市的公路。歐洲高速公路Corridor 5C途經塞拉耶佛,向北連接布達佩斯、向南連接普洛切,塞拉耶佛至卡卡尼的高速公路已經完工。

塞拉耶佛的高等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塞拉耶佛已知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是1531年格茲·胡色雷·貝格設立的蘇菲主義哲學的學校。之後設立了眾多宗教學校。1887年,在奧匈帝國的統治下,伊斯蘭教法法學校改為5年制學校,設立於1940年代的塞拉耶佛大學是塞拉耶佛最早的真正的高等教育機構。進入1950年代後,設置了學士課程以上的教育內容,雖然在戰爭中嚴重受損,塞拉耶佛大學在此之後復興,和40所以上的大學有提攜關係。

2005年時,塞拉耶佛有46所初等學校(1年-9年)、33所高等學校(10年-13年),其中有3所學校是特殊學校,此外,Druga Gimnazija是國際文憑課程的學校。塞拉耶佛還有多所國際學校,為外國居民服務,有QSI塞拉耶佛國際學校和塞拉耶佛法語國際學校等。

詩人拜倫在19世紀早期就將「亞得裡亞海明珠」的稱號送給了這座城市;蕭伯納也曾說,想目睹天堂美景的人,就去杜布羅夫尼Dubrovnik (克羅埃西亞著名的海濱城市 )

塞拉耶佛,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的首都,在波赫戰爭之前的1991年時,波士尼亞人(穆斯林人)佔塞拉耶佛人口的49%;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佔34 %;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佔7%。因此被譽為歐洲的耶路撒冷。塞拉耶佛圍城戰役,是現代戰爭史上最長的圍城戰役,是波士尼亞戰爭的一部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首都塞拉耶佛從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遭到南斯拉夫人民軍與塞族共和國陸軍圍困。塞拉耶佛圍城戰役時間超過史達林格勒戰役三倍,比列寧格勒戰役還要長一年之久。

也許很多人都聽過香港歌手鄭秀文唱的歌曲《塞拉耶佛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戀,從無要分宗教,從無懼槍炮,常寧願一生至死都與你戀……」但未必人人知道歌曲背景源自波赫戰爭中因逃避戰火被射殺的塞拉耶佛一對異族戀人:阿德米拉和博什科·布爾基奇。雖然當年的戰火痕跡現已褪去,兩人勇於跨越民族鴻溝至死相戀的故事,仍存於倖存者心中。

阿德米拉及布爾基奇自小青梅竹馬,前者是波什尼亞克族人,後者為塞族人,但這並沒有阻止他們相愛,憧憬著將來美滿的婚姻。兩人相戀9年,直到25歲時波赫爆發內戰,塞拉耶佛遭塞族軍隊圍困,他們被迫相約逃難。1993年5月18日,他們在槍林彈雨中通過弗爾巴尼亞橋時雙雙中槍身亡,死前一刻仍緊擁對方不願放手,因此被形容為「塞拉耶佛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一抱,便是8天,因為在此期間沒有人能夠安全地把他們的屍首搬走安葬。

這裡有眾多不同的宗教共存,城市的文化也十分多樣。波士尼亞的穆斯林、正教徒、天主教徒、猶太人在同一個城市居住,同時也一直維持了各自獨特的認同感。

戰爭之後穆斯林的人口比例增加。隨著戰後時間的經過,人們也逐漸回到了城市。另外,來自東亞的移民也有増加。在歷史上,塞拉耶佛是奧斯曼帝國時代多位波士尼亞詩人和思想家的故地。諾貝爾獎得獎者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就是塞拉耶佛出身。

另外兩個奧斯卡獎得主達尼斯·塔諾維奇也是塞拉耶佛出身。諾貝爾獎得主伊沃·安德裡奇的人生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塞拉耶佛度過。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講述1942年冬天,發生在南斯拉夫土地上的一場英勇感人的國家保衛戰。從小受到紅色教育的翠霞,對保衛家園的電影情有獨鍾,看了也不知道多少次,一邊幹家務活一邊聽電臺的電影錄音剪輯,喜歡那種向上的熱血澎湃的激情。對電影的配音的韻味非常喜歡,對有詩意的經典對白至今仍未忘懷,它給一代人帶來了一絲浪漫漣渏,在貧困時期渲染了一種嚮往,開啟了人性真實本性。

看看這是三個小生去旅遊的主角,他們喜歡上了美麗的塞拉耶佛更喜歡《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是這一代人的很深記憶,那會兒,小夥伴們津津樂道的是瓦爾特利索的拳頭,持卡賓槍的瀟灑,電影裡的鐘表匠的女兒。現在這塊美麗的地方,血腥戰爭已如隔世,那些「瓦爾特」戰士,用鮮血保衛了塞拉耶佛。

因微信傳來的幾張塞拉耶佛照片,令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十多年前的塞拉耶佛故事。有一代人從電影裡獲得的世界信息,烙在了記憶裡,而現在網絡世界,給我們打開了世界的窗口,也許有一天我會親自去塞拉耶佛,看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的美麗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塞拉耶佛,戰火之殤
    我一邊用他借給我的鏡頭布擦著相機,一邊說,這座城市的歷史好沉重,引發了一戰,二戰中遭到重創,又在波赫戰爭中中遭受嚴重內傷。「那麼,你為什麼來塞拉耶佛呢」,他又問我。「要是我說,因為一部電影,你會相信麼?《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一部很老的電影,但幾十年前,它在中國很流行,可以說,那時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至少看過一遍這部電影。」
  • 塞拉耶佛沒有眼淚波赫
    與塞拉耶佛的初相逢,我回過頭來,沒有意識到左邊儘是墓地。 抵達塞拉耶佛市郊的汽車站時,天色已暗。 開門後,塞拉耶佛給了我們一個驚喜。陽光和藍天白雲下,是建在山坡上整片的橙紅屋頂,第一眼望到時,我驚呼了一聲,待在山上俯瞰著面前的萬千屋頂失語沉默了很久。
  • 塞拉耶佛的「索忍尼辛」
    2011年,庫斯圖裡卡出版了自傳性作品《我身在歷史何處》,去年底,該書中文版問世。這部400餘頁的書記錄了這位國際大導演成長、從藝的歷程,既貫穿著對已經消逝的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的哀惋情調,也飽含對當代社會的批判性思考,或許帶有偏見,卻不失為一部真誠、複雜而迷人的個人回憶錄作品。「兩面人」的後代庫斯圖裡卡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
  • 塞拉耶佛的倖存者:這不是我的戰爭
    這其中包括了尼基柯維奇的父親、舅舅、女兒,還有他從小一起長大的三個好朋友,甚至還包括了在前南斯拉夫無人不知的大導演哈·克爾瓦瓦茨,他的代表作有《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和《橋》。塞拉耶佛紀念戰爭中死者的「紅色河流」活動尼基柯維奇是一個塞拉耶佛圍城戰的倖存者,一個普通人,那時連自保都形同奢望。他從包裡取出一隻泰迪小熊,放在了一張稍小的椅子上。
  • 塞拉耶佛——神奇的國家,神奇的首都
    塞拉耶佛: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首都。很多人對塞拉耶佛的記憶來自於斐迪南大公的遇刺吧。 塞拉耶佛並不是一個熱門的旅行地,但不來就可惜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雖然是一個國家,但內部分為三個政治實體。而塞拉耶佛正處於這幾大實體的影響下:它的文化相當地包容與開放。
  • 音樂故事 | 塞拉耶佛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當然我最先知道和一直聽的是,Sammi鄭秀文的「塞拉耶佛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對青春小情人 眼睛多麼閃又亮」」男士是個高高青年人 女的嬌小比月亮」 「塞拉耶佛」又是什麼呢?咋一看,像是錯別字的組合,或者一個奇怪的名詞。當然熟知歷史地理的人,就會知道「塞拉耶佛」是一個地名。塞拉耶佛,即Sarajevo,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首都。然後你又問我,「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是什麼國家?
  • 【塞拉耶佛遊記】很抱歉,因為戰爭認識你
    很抱歉,我關於塞拉耶佛的所有記憶,都與戰爭有關。 一戰、二戰、波赫內戰,20世紀最可怕的幾次戰役都發生在這座小城,何其不幸。 這兩年波赫和塞爾維亞兩個歐洲鄰國相繼對中國免籤,讓我有了去巴爾幹地區看看的想法,和好友一拍即合,5月21號兩個女孩踏上了18天的旅程。
  •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導演克爾瓦瓦茨-「西方遊擊隊大師」
    後來他回憶道:「當我從貝爾格勒回來時,我在塞拉耶佛遊蕩。有一天文化部長遇見我,他問我克爾瓦瓦茨你願意拍電影嗎?我回答我不會,部長說你還年輕,會學會的。」 電影委員會第一任製片人莫尼· 芬奇聚集了可能對電影感興趣的年輕人,這其中包括當時19歲的克爾瓦瓦茨,他的電影事業自此開始了。
  • 在血與火的重重洗禮後,塞拉耶佛純潔如常
    波士尼亞,你是我發間的花朵」塞拉耶佛書與影撰文:柏琳真是讓我很為難,編輯讓我寫一寫關於塞拉耶佛的書影音。當時我腦子裡開來一列小火車,每節車廂都代表一個我想推薦的條目。後來發現,糟糕,這不是一列小火車,應該是一列豪華版火車,類似東方快車之類的,車廂太多了。
  • 與塞爾維亞分家的波赫:今天的瓦爾特還會保衛塞拉耶佛嗎?
    一列有軌電車轟隆隆幾乎擦著我的鼻尖飛馳而過,嚇得我魂魄都飛了一半。定睛一看,在塞拉耶佛老城窄窄的街道上,有軌電車的鐵軌,幾乎就貼著我住的酒店門口。軌道旁邊的人行道最窄處行人只能側身而過。塞拉耶佛似乎在提醒我,不要小看這座城市。塞拉耶佛號稱歐洲的耶路撒冷。
  • 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實際上,瓦爾特確實有原型,他的真實名字叫弗拉基米爾·佩裡奇,生於1919年,二戰爆發前他在一家銀行工作並被調去塞拉耶佛分行。1941年,22歲的弗拉基米爾成為了一名遊擊隊員,他在塞拉耶佛神出鬼沒,為了保護自己,他給自己起了一個代號,沒錯,就是瓦爾特。由於出色的表現,瓦爾特在遊擊隊的職務一直在上升,到1944年他已經成為了塞拉耶佛遊擊隊總指揮。
  • 在線收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在電影貧乏的年代,一部名叫《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的電影風靡了全國,瓦爾特的英雄形象,在少年時代的我們看來簡直就是偶像,風度翩翩、有勇有謀
  • 塞拉耶佛,瓦爾特的身影時隱時現
    塞拉耶佛老城,是這次大巴爾幹行程的熱點之一。1973年,中國人傾城觀看的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的取景地。電影裡那句流傳甚廣的臺詞「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會拽出我們這個年齡段人的回憶。
  •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主題音樂
    朋友,還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在中國上映的南斯拉夫經典影片《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嗎?韃督巡那時正在部隊服役,在那崇尚英雄、熱愛英雄的年代,這部影片給中國人民留下來深刻的印象。而該片的主人公瓦爾特勇敢、機智,率領遊擊隊員抗擊德國納粹、保家衛國的形象更是深入觀眾人心。
  • 南斯拉夫電影《橋》和《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的演員對比
    一部是《橋》,而另一部是《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是1972年出品,引進我國的時間應該是1973年。》裡卻表現平平,只是一名普通的遊擊隊員,而且出場時間只有幾分鐘,我真懷疑是不是沒有給導演送禮。
  • 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博物館「添丁進口」
    新華社塞拉耶佛8月21日電(記者張修智)《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博物館21日「添丁進口」,兩座新的以影片人物為原型的蠟像正式向公眾展示。新添的兩座蠟像原型分別是影片中的反面人物德國軍官馮·迪特裡希和「假瓦爾特」。與館中其他蠟像一樣,新蠟像尺寸與真人相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 來自前南斯拉夫的記憶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創作素材(上)素描作品(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大家好!這幅黑白素描畫源自一幅電影海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80後,以及90後、00後有多少人對這部電影有所印象、有所了解。但是對我們的祖輩和父輩來說,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這部電影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是他們當年所能接觸到的為數不多的國外電影。
  • 塞拉耶佛,一座因歷史事件聞名的城市,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
    從貝爾格勒坐大巴到塞拉耶佛,一直都是在環山路上行駛,花費了6個多小時才到塞拉耶佛汽車站。到塞拉耶佛入境時,邊防警察上車檢查證件並收走護照,蓋過入境章後再發回來。奧斯曼帝國在1450年代建立了塞拉耶佛,一戰結束後,塞拉耶佛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南斯拉夫,佔領了塞拉耶佛,狄托率領遊擊隊抵抗德軍,《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這部電影70年代以前的人都非常熟悉。
  • 《血魂》模仿《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但畫虎不成反類貓
    》的娛樂片,影片裡的鏡頭,很多都是直接仿自《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裡鐘樓的一場戲給人印象深刻,鐘樓也是塞拉耶佛的標誌性建築,把一場戰鬥,放在鐘樓上,很有地域性特點。而《血魂》裡也有人物身份的逆轉,但事件過於簡單,一直是敵人圍剿我遊擊隊的主線
  • 知·音 塞拉耶佛的羅密歐與朱麗葉(08期)
    今天,【知音】和你一起聽《塞拉耶佛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很多人都聽過鄭秀文唱的歌曲《塞拉耶佛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戀,從無要分宗教,從無懼槍炮,常寧願一生至死都與你戀……」其實,這首大熱歌曲的背景,是源自波赫戰爭中因逃避戰火被射殺的塞拉耶佛一對異族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