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五千年綿延不斷。
那些數不勝數的文化符號,使我們得以窺見歷史的神秘和美麗,也構成了國人骨子裡揮之不去的審美意趣。
玉雕中的仿古紋飾,就是文化符號的一種。
就好像我們看到紅色就會覺得喜慶,看到墨染會感覺到禪意,而仿古紋傳達的,更多是神力的庇佑,以此獲得安心與祝福。
神之力量
有一種說法是,仿古紋起源於古人對神的想像,是一種巫覡信仰,充滿著對神靈的敬畏。
歷朝歷代都對紋飾進行了傳承和創新,進一步豐富其樣式和內涵。學者在各個朝代出土的玉器中發現,每一個朝代都有其特定的紋飾。
夏商周代的雙線勾勒,春秋戰國的陰刻線、秦漢代的雲紋、龍紋、螭虎紋、谷紋、蒲紋等,唐代的植物紋、剔地陽紋,宋元的卷草紋,明代的龍紋、蠶紋,清代的蒲紋、山水人物紋。他們或樸實無華、或精雕細琢、或繁縟復加,都寓意豐富,成為當代玉雕的靈感源泉。
商朝的幾種代表性紋飾
雲雷紋
雷騰雲奔
雲雷紋盛行於商周時期的玉器和青銅器上,是以連續的「回」字形線條所構成。有的作圓形的連續構圖,稱為「雲紋」;有的作方形的連續構圖,稱為「雷紋」。
夔紋
一鼓作氣
夔紋描述的是一種似龍非龍,似蛇非蛇的動物。傳說夔的皮可以做鼓,黃帝用夔牛鼓擊敗蚩尤,因此,夔也成為戰勝邪惡力量的象徵之一,寓意闢邪驅魔。
火紋
祝融之火
火紋是太陽的標誌,它的特徵是近似水渦的圓形,也稱為「圓渦紋」、「渦紋」,表現了先民對火的崇拜。
獸面紋
獰厲的美
獸面紋呈現給人以一種超脫塵世的神秘氣氛和力量,指向了某種超世間的權威神力,能夠威嚇邪祟、招財納福。
辛棄疾《沁園春》中寫道:「有美人兮,玉佩瓊琚。」沈約《俊雅》有言:「珩佩流響,纓紴有容。」玉佩不僅悅目,而且悅耳,是美飾亦是文飾,越來越趨於精美講究。
仿古紋飾豐富多彩、光怪陸離,需要用心理解和傳承。
仿古紋飾玉雕提煉出的玉文化精髓,在模仿的基礎上將玉文化的精髓加以繼承運用,融合當代審美觀念及設計理念,繼承創新,開啟了玉雕的尋根之旅。
初見抽象難懂,細品回味無窮。深入參透,感歷史之渾厚悠遠,文化之博大精深。謎之意象,神之守護,文之載體,仿古紋飾玉器如此令人沉醉著迷。